〈夢與詩〉*胡適*
〈夢與詩〉*胡適*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
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語
偶然碰著個詩人
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夢與詩〉是胡適寫的一首現代詩,節奏明快、主題明確。在作者眼中,做詩和做夢卻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詩,你做你的夢,只有投身其中,才能體會到樂趣。詩和夢可以相互引用,卻不能取而代之。
在“五四”時代,文化發展正處於一種新舊交替、東西交替的狀態,雙方爭論不斷升級、熾熱化。人們可以假設:一種觀點是夢,另一種觀點是詩。那麼,這兩種觀點的對立是無可厚非的。胡適強調“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表面上看來是有關風月,其實不然,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只是個開端,它的好壞應該由實踐來評判。
〈夢與詩〉是胡適在“五四”時代的作品,一首簡短而明快將“夢”與“詩”兩個完全不同概念的東西聯繫在一起。並在胡適嫺熟的技巧下讓人尋不出一絲一毫的不和諧。在胡適眼中夢與詩是相通的,都是寄託著平常生活中的期待。夢也許這是常人共有的模糊的經歷,在胡適筆下的詩中找到了契合點,在夢與詩間變得清晰明瞭。
日有所思,才夜有所夢,而詩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看得更遠,所以才變幻出多少新奇的詩句。夢和詩是相對獨立的概念,也許在一般人看來,找不出任何關聯,而在作者眼中,做詩和做夢卻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詩,你做你的夢,只有投身其中,才能體會到樂趣。詩和夢可以相互引用,卻不能取而代之。
〈夢與詩〉分三節,都用韻。
第一節寫“夢”的神奇的“變幻”能力,它可以將許多“平常”的“經驗”和“影像”進行任意的變形,從而產生出種種神奇的夢境。
第二節與第一節對舉,寫“詩人”仿佛擁有“夢”一般神奇的能力,可以將許多平常的“情感”和“言語”“變幻”出美妙的詩句來。讀這節詩,筆者想到清人葉燮說的“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詩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於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於前者也。”(葉燮《原詩》)所以詩人的工作就像做夢,帶有天然的幻想色彩,只有這樣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言平常人、平常話所不可言之理與事。
詩的第三節最妙,不僅對上面的意思進一步深化和進行形象化的概括,而且自身就以奇妙的詩句證明了詩人夢幻一般神奇的語言能力:“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這兩句可與古人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句對讀。人世的一切經驗,只有局中人方知其中味,真是如鴨飲水,冷暖自知。
胡適之先生在這首詩的“自跋”中說:“這是我的‘詩的經驗主義’”,以反對一些不尊重經驗,濫用語言的詩歌現象。人所共知,適之先生曾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弟子,而實用主義與英國的經驗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首詩作為“詩的經驗主義”頗有今日大行其道的“元詩”的味道。所謂“元詩”即關於詩歌的詩,類於中國古代之“以詩論詩”。
該詩討論夢與詩的關係,二者互為隱喻,顯然涉及到詩的本質問題,所以是一首關於詩的詩。同時,從這首詩還可以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漢語詩界高高飄揚的“個人化寫作”、“私人經驗”的旗幟原來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新東西,胡適之先生早已“題詩在上頭”:“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近代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
胡適這首詩寫的淺暢明白,通俗感人。通俗易懂,自然樸質,這是初期白話詩的顯著特徵。新詩究竟怎麼寫,在胡適之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胡適把古人表意通俗的詩歌都命意為白話詩,其實是有問題的。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歌無論寫得怎麼通俗曉暢,都是以文言文為基礎的語言系統的,而不是以現代漢語為表意系統的白話詩歌。胡適等人才是創作白話詩歌的第一批詩人,在他們創作時,現代漢語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語言體系,胡適等人是在嘗試著用他們的詩歌創作為現代漢語確定語言規範,他把自己的詩集取名為“嘗試集”,其用意大概在此。這首詩通篇幾乎沒有用意象和比喻來表達,而是以真誠為情感底色,以人生體驗為思想骨架,用近乎說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詩學理解和人生觀點。
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戴望舒:
《夢與詩》是胡適在“五四”時代的作品,首簡短而明快的小詩,將“夢”與“詩”兩個完全不同概念的東西聯繫在一起。並在胡適嫺熟的技巧下讓人尋不出一絲一毫的不和諧。在胡適眼中夢與詩是相通的,都是寄託著平常生活中的期待。夢也許這是常人共有的模糊的經歷,在胡適筆下的詩中找到了契合點,在夢與詩間變得清晰明瞭。
《新創作》雜誌主編--彭國梁:
胡適的《嘗試集》是中國新詩的第一部詩集。也可以說他是中國新詩的開山祖師。胡適曾在這首詩的後面附了一個“自跋”,跋云:“這是我的 ‘詩的經驗主義’簡單一句話:做夢尚且要經驗做底子,何況做詩?現在人的大毛病就在愛做沒有經驗做底子的詩......這詩是說理的,但讀起來有音的美,有理的趣。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學者。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從學於杜威,深受其實驗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並發表論文《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出版新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影響的人物。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1920年離開《新青年》,後創辦《努力週報》。1923年與徐志摩等組織新月社。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1932年與蔣廷黻、丁文江創辦《獨立評論》。1938年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離開北平,後轉赴美國。1958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一生在哲學、文學、史學、古典文學考證諸方面都有成就,並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胡適文存》、《白話文學史》、《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等。
不願勾起相思,不敢出門看月;偏偏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胡適
上一篇:─聆聽沉潛內心的哲學味─(續)
下一篇:*幻羽*捻題〈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