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4 00:29:44幻羽

【禪悟之行處】

             【禪悟之行處】

諸行者當下的自性本體,究竟在萬象解脫中,那當下本覺的領會有多少呢?就像水入海般,本體的光,能和當下“覺”之光,在那能相契相融多少了。

因禪悟而得契會空性,依空性而得解脫之道,行者是要能悟入空寂處,身心覺知亦逐漸轉化成圓融無我之法身,在那當下即得以證悟到廓然靈覺之本

諸行者能在持恆的禪修中,不斷地參禪直契萬法的根源,逐次地契會入禪,由淺顯再漸入深層的去體悟─“廓然無聖”之空寂處!

“廓然無聖”菩提達摩與梁武帝所作之問答。禪門稱此一公案聖諦第一義、達摩廓然。廓然,指大悟之境地,此大悟之境界無凡聖之區別,不捨凡,亦不求聖,稱“廓然無聖”,亦即廓然而無聖諦之意。

《碧巖錄》第一則:

梁武帝問達摩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云:『廓然無聖。』

武帝曰:『對朕者誰?』

達摩云:『不識。』」

於上記之對答中,達摩係從了達天地一體之境地以解所謂之「聖諦」,因而以泯因果、萬物平等一如之見識,答覆梁武帝的問道。

然梁武帝深囿於因果歷然、凡聖分明等之說,如中了深毒,始終蔽覆於言語文句之思慮分別中,因此不僅無法領會達摩之意,反而愈加迷惑,如墮五里迷霧中。後世之禪林,將「廓然無聖」一語做成禪旨之樞機,亦契悟本源之關鍵。

            *幻羽*靜書於末後加香時


相关图片 


《附》達摩祖師以二入四行之禪法
,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通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祖師生於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後改名菩提達摩,成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

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
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要採取禁止信仰的法令。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轉了異見王的禁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義譯功德賢,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西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達摩至中國後,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西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于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

後來東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隻履西歸,立即報于皇帝。皇帝聞之,命人開達摩墓葬,只見隻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空相寺

空相寺是佛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于東漢永平十年(西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刹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禪宗而聞名天下。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