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1 15:37:39幻羽

※略識─佛法中法輪真義※

“佛法中法輪”的图片搜索结果

                      ※略識─佛法中法輪真義※ 

法輪

法輪是佛家辭彙,佛法的代表性幟。在古印度,是一種農具,也是一種兵器,佛借用來比佛法無邊,具有摧邪顯正的作用。

起源

《智度論》: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

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佛本名悉達多·喬達摩,原是釋迦族的王子,他在出家修行後,有五位宮內隨從一同出家,出家和也稱比丘,不過悉達多之後放棄苦行苦修,而遭到五位比丘的誤會,認他因受不了苦而放棄,因而棄他而去,之後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獲得覺悟,覺悟之後也就稱佛陀,悟得正覺後他正在思考是否該向世人說明如此難理解、體會的法理,這時大梵天王(也稱:梵天)向他請求世人宣說此一成佛之法,佛陀接受後開始找尋需要、期望聽法的人。

一開始佛陀想向阿羅羅迦摩羅說法,不過在得知阿羅羅迦摩羅已於七天前過世後只好放棄,接著想找郁陀羅摩羅子,但他也於一天前過世,之後則想起跟隨其出家的五比丘。在前往五比丘所在的鹿野苑(位在迦屍國波羅奈城的郊外)途中,佛陀又遇到了外道的優波迦,不過優波迦無意聽取佛法,最後找到五位比丘後,五位比丘起初依然在意他的棄苦之行,但之後在聽取佛法而之改觀,成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向人宣說佛法,此稱初轉法輪,而首次宣說的內容主要中道、四聖諦、八正道。

附帶一提的是,依據本生經所言,佛陀的前生曾鹿王,其活動棲息處也就在鹿野苑。另外佛陀成道後決定宣說的版本也各有不同,除前述的梵天之請外,另一是魔王波旬在阻礙其得道不成後,勸請佛陀立即離世間而入涅槃,而佛陀則拒波旬的建議,堅持向世人宣說佛法。

關於轉法輪,通常指彌勒的轉法輪, 佛法之大將。釋尊多次講法提到的都是救世彌勒的轉法輪,有的人理解釋尊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或一生中全部的說法,以《轉法輪經》的經典是專指記載佛陀的第一次開示,亦即是對五比丘最初說法的經典。對部分佛徒而言,此最初的說法是最得紀念的重要事件之一。

目前所知有關佛陀初轉法輪的《轉法輪經》多達二十多種,理解不一,但都不是彌勒的轉法輪,因救世的彌勒要在釋迦牟尼過後的3000年才下世傳法。以三千年一開的優曇鳳梨花下世的標記。

佛說轉法輪經

經藏阿含部《佛說轉法輪經》講述的是關於未來佛彌勒的轉法輪。(又名《佛說三轉法輪經》)中記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國鹿野樹下坐。時有千比丘諸天神。皆大會側塞空中。於是有自然法輪。飛來當佛前轉。佛以手撫輪曰。止往者吾從無數劫來。名色轉受苦無量。今者癡愛之意已止。漏結之情已解。諸根已定生死已斷。不復轉於五道也。輪即止。

佛門法輪由轂,八個輪輻和外圈組成。圖案意義

1.整個圖案是一個圓形,代表了佛教教義的完滿。

2.轂代表了戒律,戒律是冥想修煉的本質核心。

3.八個輪輻代表了八正道,八正道是破除無明的利器。

八聖道分,又譯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聖道、八聖支道,佛術語,也叫或者,是指佛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語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4.外圈是指把所有東西彙聚在一起的正念或三昧。

古代的法輪有二十多個輪輻,現在的法輪也有四個輪輻或十個輪輻的。中心部的圖案有蓮花寶座形,也有帶字圖案的。在雍和宮殿佛像前,有兩個法輪,銀質嵌珠。北京廣濟寺天王殿頂上有一法輪。

結構

1.輪轂(Hub of Wheel),法輪中心。

2.輪輻(Spoke of Wheel),法輪外張。

3.輪輞(Rim of Wheel),法輪週邊。

法輪常轉

在佛中,法輪代表佛法法輪常轉佛法的傳法不斷,佛法如法輪一樣把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餘。

相關經典

1.《智度論》: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

2.《行宗記》:法輪者,摧業惑故。

3.《嘉祥法華疏》:無生正觀,體可楷模,故名法。流演圓通不系於一人,故稱輪。又無生正觀無累不摧,亦是輪義。

4.《維摩經佛國品》: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淨。

辨異

《佛說轉法輪經》提到:於是有自然法輪。飛來當佛前轉。佛以手撫輪曰。……輪即止,這段經文提到的法輪則被稱之佛門法輪

《大智度論》卷提到: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于《大智度論》的這段經文提到的法輪也被認是佛門法輪、與轉輪王的輪寶並不是一回事。經書的譯作者把佛門法輪與轉輪聖王的輪,有時使用不同的名詞以區分。比如稱前者為法輪,而稱轉輪聖王(佛經中有時稱作法輪聖王、金輪王等)的輪,為寶輪、輪寶、金輪寶等。

而佛門的法輪,與法輪功的法輪圖形並不相同。法輪功書籍中則把佛門法輪稱作佛家的法輪,把後者稱作法輪。按照其書籍的說法,法輪功的法輪有一定的宇宙觀、視為宇宙的縮影,並認為是宇宙真善忍特性的顯現,兩者之涵義也有所不同。

據悉道教經典《道藏·雲笈七簽》九九《眾仙步虛詞》之四,有一法輪常自轉,希音不可聽。詩句、將道法也稱為法輪,用意是借佛經之說來說明道法高深、不是常人所能聽聞、所能理解的。 

轉法輪(Dhammacakka ppavattana or Dharmacakra Pravartan),佛經中經常提到的轉輪聖王在轉動其金輪寶,所向無敵,兵不血刃而制伏四方,統一宇內。

由於後人對佛經隨便下定義亂法亂解, 所以初轉法輪、轉法輪等名詞後來成為一種比喻,指佛法的傳授,以車輪旋轉比喻佛陀的教法能消滅一切煩惱,轉凡成聖,且不停滯於一人一處。釋迦牟尼在世時傳授讓他覺悟的法,不過後來佛教徒請佛教人士講傳佛法,也稱請轉法輪

從北京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大殿的三世佛像(豎三世佛是十三世紀以來藏傳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來看,正中的釋迦牟尼為現在佛,作觸地印(印就是手的擺法),觸地印為成道相,結跏趺坐(盤腿打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禪定印,表禪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西邊的燃燈佛為過去佛,持法輪印:結跏而坐,兩手食指屈指,與拇指相觸成環形,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相接,表示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東邊彌勒佛為未來佛,持說法印,拇指微曲抵食指第一指節處,余指自然舒展,表示說法傳教。 釋迦佛之前的久遠古代,轉輪聖王曾是燃燈古佛定光如來, 佛教末法時,轉輪聖王又是最後的彌勒佛,故真正轉法輪的是轉輪聖王。

法輪圖案符號的UnicodeU+2638)。

“佛法中法輪”的图片搜索结果

                          法輪象徵佛法常輪轉

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悟道的釋迦牟尼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隨他出家苦修的五個侍衛傳法。

《維摩經佛國品》: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關於轉法輪,廣義而言是指釋尊一生中全部的說法,但是稱為《轉法輪經》的經典是專指記載佛陀的第一次開示,亦即是對五比丘最初說法的經典。對佛教徒而言,此最初的說法是最值得紀念的重要事件之一。目前所知有關佛陀初轉法輪的《轉法輪經》多達二十多種,是佛教諸經典中流傳最廣的一部經典……

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之八種相狀,稱為「八相成道」,轉法輪為八相成道中之第七相。《釋摩訶衍論‧卷七》記載:「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佛於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宣說三轉四諦法輪:「一、示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二、勸轉:此是苦汝須知、此是集汝須斷、此是滅汝須證、此是道汝須修。三、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於此三轉,上根者以第一之示轉,中根者以第二之勸轉,下根者以第三之證轉,而各悟道。

《法華經‧譬喻品》提到:「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佛陀說法,皆有其緣起,因由弟子請轉法輪,故開演無上妙法。根據《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請轉法輪為修持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之第六願。為佛弟子當請轉法輪,冀能廣結法緣,續佛慧命,利人利己,共證菩提。

何谓转法轮 

佛陀三轉四諦法輪中的第一轉示轉,也稱初轉,即一開始轉法輪。示就是指示,因為你,那佛陀要指示,告訴,這叫示轉法輪。也就是告訴四諦究竟是什。佛告訴弟子: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這種苦很厲害,令透不過氣來,氣都不能喘了。壓迫著,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厲害。佛中的苦分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就是苦苦、壞苦和行苦。

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苦苦就是那貧窮的人,很貧窮的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所謂受餓、受凍。本來有一間木頭房子,上可以睡覺。雖吃不飽、穿不暖,但有個地方可睡,就算不錯!可是刮了颶風,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爛了,沒有住處。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飽,但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這叫貧窮的困苦,貧窮困苦是不容易受的,這種苦逼迫得很厲害。

壞苦指雖然自己生活很富足,但這種生活由於各種因緣而敗壞了。比如,很富貴、很有錢的人,突然家中遭遇水火之災,所有的財富都被於一旦。這就是壞苦。

行苦是指雖然沒有苦苦、壞苦,但人的一生會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有行苦。這合起來叫三苦。

在佛中還有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陰熾盛苦。除了這苦而外,又有無量諸苦,所以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集就是集聚煩惱。集聚煩惱這是一種招感的。內裏邊有煩惱,外邊煩惱才來;內裏邊有貪瞋癡,外邊這不如意的事情才來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寂滅樂,這是可證的,可以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可修性,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這個道,往多處說,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道是可修性的,可以修道。以上是初轉四諦法輪,也就是示轉。

第二轉是勸轉,就是勸轉四諦法輪。佛說:

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修。

第二轉勸轉,又叫勸相轉。就是勸人修四諦之法。修行之人不僅要知道一般的苦,應當要遍知——這個知不是知一點點,,就是普遍地、全部地要知道;集應當斷,不但是斷,永遠地要斷掉,集應永斷,苦應遍知;滅,要作證,要證,證得;道,要修習——“道應修。簡單地說,就是苦是什樣子應當要知道;集,應當要斷掉;滅,是人人嚮往的,應當去證得;道,是能達到滅的道路,一定要去修,那就是自己跟法要生聯繫,要修習這個道。因是勸其他人來修四諦法,這叫勸轉。

第三轉是證轉,是證轉四諦法輪。佛在開示中說: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證,就是說佛不單單教你們要知苦,要斷集,要慕滅,要修道。還告訴人們:

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知道

此是集,我已斷,因集是煩惱,我已經斷煩惱了,不是說我教你們斷,我不斷。因我斷了,覺得自在,所以我教你們也來斷煩惱,知道這種苦。

此是滅,我已證,這寂滅之樂,我已證得,所以我現在才告訴們,也應該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我已修,說苦集滅道這個道,我已經修好了,我已經不需要再修了。

三轉四諦法輪是佛陀不同根機的三類人說的三種法。對於上根之人,佛陀只要告訴他這是苦、這是集、這是滅、這是道。聽法之人一聽就能理解,然後就自己修行去了。對於中根之人,佛陀告訴他之後,不他修,他還不懂,那麼佛於是說:此是苦,你要知;這是集,你要斷它,要永遠斷掉;這是滅,你要作證;這個道要修。對於這樣的二等根性的人,要去勸他修才有用。對於下根之人,你勸了他,他還不太肯動:那麼麻煩,到底證不證得了,到底斷不斷得了啊,那麼佛就說:你放心,我已經證到了,我已斷掉了,你照這個做好了,決定沒有關係,不會有其他的,不會做不到。佛陀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證來對下根人說,讓他來用心修四諦法。

佛陀除了說三轉、四諦法輪之外,還有另外兩次為眾生宣說佛法也在此略述。這兩次說法連同說四諦法輪一起也被稱為三次轉法輪。轉四諦法輪上文已作介紹,現簡單介紹另外兩次轉法輪:

二轉法輪是在靈鷲山,宣講空性,被稱為無體性法輪。佛陀教導弟子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這裏的空是指空性,並不是否定世間萬象,而是指事物的性質、屬性是空性的。佛教的空指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因各種條件的聚合而形成的,當條件改變時,現象也跟著改變,本身並無一個真正存在的實體。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

三轉法輪教導絕對的實相,指各種現象的真實面目。佛教的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自性本心,就是諸法實相,這是佛陀證得的真實境界。佛陀將他親證的境界告訴眾生,幫助其開發自性,解決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佛教的真理是我空、法空後所得的結果。我空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法空即所知障斷除、不住涅槃。 

何谓转法轮

佛門偈:

<1>

三寶莊嚴三寶地,三寶門中,全彰三寶事;
十方接引十方人,十方界內,廣結十方緣。

<2>

佛力無邊,普渡眾生離苦海;
法輪常轉,消除宿業證菩提。

<3>

本地風光,一塵不染;
彌天花雨,萬眾來歸。 

<4>

仰看慧日麗中天,同開覺路;
普渡眾生越苦海,共濟慈航。

<5>

有法有僧傳佛法;
無來無去即如來。

<6>

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
法輪常轉,十方瞻仰證菩提。

<7>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注:>

「五性」出自《圓覺經》,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理事二障而現深淺。法相宗將一切眾生之根機分為五類,稱作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羅漢果之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聲聞。二、有可修成辟支佛果之無漏種子者,名定性緣覺。三、有可修成佛果之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菩薩。四、有可修成聲聞、緣覺、或菩薩不定之無漏種子者,名不定性。五、沒有聲聞、緣覺、或菩薩之無漏種子者,但有可修成人天果之有漏種子者,名為無性。

<8>

法輪常轉;

慧命長傳。

<9>

能度眾生,豈獨潭龍知聽講;
願聞一喝,長教海水不揚波。

<10>

禪炬長明,指引眾生皈覺路;
法輪常轉,遍攜善信上慈航。

<11>

覺路廣開,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同離苦海;
迷途知返,願大雄大力大慈諸佛,常轉法輪。

<12>

曇祖初開基業,道祖宏化,善祖大成,歷北魏隋唐,代有高僧承祖業;
淨宗首樹山風,律宗中興,禪宗後繼,遍東瀛韓越,時多大德振宗風。

<注:>

玄中寺創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27),淨土宗三位高僧曇鸞、道綽、善導,均曾駐錫於此,弘揚淨土法門,成為中外聞名的佛教聖地和淨土宗祖庭。

曇祖:北魏‧曇鸞法師,於洛陽遇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遂專意此經,勤修淨業。晚年移住玄中寺,專弘淨土。

道祖:唐‧道綽法師,因見記載曇鸞事跡之碑而心有所感,改信淨土,念佛從未間斷。

善祖:唐‧善導大師,曾於玄中寺依道綽法師聽講《觀無量壽經》,後入長安光明寺,倡導淨土教義。
 

           耳聞梵音清流,眼觀禪畫妙境,
           體會格言意趣,驗證生活受益。
           字字流露自性,句句智慧結晶,
           盡入自我正覺,悟出人生真理。

           放下煩惱妄想,提起真誠正念,
           陶冶內在心靈,淨化外界紅塵。
           勵志敦品修持,滿懷慈悲喜捨,
           恢復本有般若,享受自在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