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2:54:39幻羽

【人類的祖先真的是外星人嗎?讓我們來攤開這源頭…】



    【人類的祖先
的是外星人?讓我們來攤開這源頭

人類時常會望著天空,猜想自身到底來自何方。宇宙的深邃遼闊遠非人類目前的科技能探索的完全,留給我們的只是無數的遐想。而其中最讓我們疑問的是,人類是否是來自外太空的物種,而非是地球本土居民?目前通過科學性的數學計算,已經百分百確定這個宇宙有外星生命的存在,並且比人類早誕生上萬年甚至幾十萬年。

地球歷史,在地球由原始太陽星雲的部物質構成後計起,科學家估計大約有46億到50億年之間。而大爆炸與宇宙形成的時刻,則大約在137億年前。

地球是一顆行星,伴隨著太陽系誕生。太陽系誕生之初,是以巨大並不斷旋轉的由塵埃與氣體組成的雲團的形態存在。是由大爆炸所生成的組成,同時亦有著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內部所合成的其元素。地球誕生前1530分鐘(等於大約46億年前),一個鄰近的恆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爆炸,對太陽星雲傳送了一個震盪波,並使之收縮。雲團在塌縮中,溫度上升、自轉加速和平坦化。因雲團旋轉,引力與慣性將雲團壓一個圓碟,與其旋轉軸成垂直。大部質量集中在中央並開始加熱。與此同時,因引力使得物質環繞塵埃粒子緊縮,使得圓碟剩餘部開始分解環狀物。細少的碎片互相撞並組成較大的碎塊。而組成的地球物質並眾集在距中央約15000萬公里的地帶。當太陽收縮並被加熱,核融合開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陽風則空了在圓碟內大部沒有收縮並組成較大個體的物質,只剩下少量的元素。之後,較重的元素聚集於太陽附近,形成了體積小,密度高的星體(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則聚集於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了體積大,密度低的星體(類木行星),而地球則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

冥古宙開始於地球形成之初,結束於38億年前。冥古宙早期,地球與現在的世界十分不同。當時沒有海洋,大氣層裡亦沒有氣。小行星與太陽系形成後餘下的物質不斷撞擊。這些撞擊與放射性崩解生的熱、殘熱與收縮壓力生的熱相結合,使得地球在這階段完全熔化狀態。較重的元素沉向中心,而較輕的元素則升至表面,從而製造了地球的不同層次。

月球的起源仍然眾說紛紜,但以巨大撞擊假設的支持證據最多。地球可能並非惟一的在距離太陽15000萬公里處生成的行星。所以科學家們假設了另一顆原始行星在距離太陽與地球15000萬公里處,即第四個或第五個拉格朗日點處形成。此行星被命名忒亞,並假設其較現在的地球小,大約火星的大小與質量。其運行軌道剛開始時應該較穩定,但其後被不斷增加質量的地球所擾亂。忒亞開始迴轉並向地球靠攏,最後在大約453300萬年前,其以一個低斜的角度與地球發生撞。其低速與低角度並不足以滅地球,但足以使大部地殼被噴出。構成忒亞的重金屬沉入地球的地核內,而剩餘的物質與噴出物則在數周內冷凝一個獨立個體。在其自身的重力影響下,大約於一年內,其成一個較球狀的個體,即是月球。而人們亦相信這次撞擊使地球的自轉軸傾斜了23.5°,使地球出現四季(一個簡單,完美的星體應是自轉軸沒有傾斜並沒有分明的季節)。其亦可能加速了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使地球出現了板塊構造。

 

地球的早期大氣層包括了圍繞其存在的太陽星雲裡的物質,特別是較輕的氣體如,但是太陽風與地球自身的熱力空了這層大氣層。地球表面慢慢地冷凝,在445000萬年前形成了固體的地殼。

在大約40億至38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個重型星體撞擊時期。蒸氣由地殼裡逃出,而更多的氣體由火山內釋出,從而形成了第二道大氣層。這道新的大氣層可能包含了、甲、水蒸氣、二氣與其他含量較少的氣體。而氣則被氣或地表上的物質束縛著。火山活動出現頻密,而且因沒有臭層防護,紫外線大量照射在地球表面。更多的水在火流星撞擊地球時帶來。

這時在38億年前,地球開始冷卻,大氣層溫度下降,形成了一場持續上百萬年之久的滂沱暴雨。所有的水匯集起來形成了海洋(最近的證據提出海洋可能在42億年前開始形成)。

太陽系後期重轟炸期結束後,地球進入了太古宙,並誕生了生命。生命起源的詳情仍是未知之數,然而仍有主要的原理被建立。如果把漫長的地球歷史濃縮至一小時,那動物是直到最後15分鐘才出現的。而陸生動物則是在倒數6分鐘時才出現的。爬行動物時代在這一小時快走完時,才持續不過2分多鐘。生物發生說認生命,或至少是有機化合物,可能是來自外太空;然而一般認生命起源於地球。大部科學家認生命是在地球上自然孕育,但生命出現的時間卻極不確定;可能在大約40億年前。

在地球早期的能量化學裡,有一個分子(可能是其他東西)獲取了自我複製的能力:複製子。此分子的性質並不楚,其被現在生命的複製子DNA取代前,曾是生命的主要複製子。這個複製子在自我複製的過程裡並非經常正確地複製:部複製品包含了「錯誤」。如果這種轉變消滅了分子的複製能力,則將不會有更多的複製品,而這條生命線將會滅。但在另一方面,少數變化使得分子的複製變得更快或更佳;這些「品系」的數量較多也較「成功」。當原料(其角色類似食物)消耗殆盡後,這些品系會利用其他物質,且可能會抑制其他品系的生長,使其數量增加。少數不同的模型提出了複製子可能發展的方法。假設有不同的複製子,包括有機化合物如現代核酸裡的蛋白質、磷脂、結晶體等,甚至是量子系統。現在並沒有方法知道何種模型更符合地球生命的起源。在眾多較舊的理論裡其中一條理論,與一條詳細究過的理論,會作範例來解釋其發生的可能性。火山、閃電與紫外線輻射釋出的高能會使得簡單化合物如甲通過化學反應組合成較複雜的分子,眾多的有機化合物組成了生命的基礎。當這種「有機湯」的數量增加,不同的分子互相發生反應。有時更多複雜的分子可能會出現;可能肉體提供了一個框架來收集與集中有機物。

分子的存在會加速了化學反應。而所有這些反應持續了很長時間,時多時少,直至一個新分子機緣巧合地出現:複製子(replicator)。其有著奇怪的特質,可以加速自我複製的化學反應,並開展生物進化。其他理論假一個不同的複製子。在任何情況,DNA在每一點均取代了複製子的功能;所有已知生命(部病毒與普利蛋白除外)皆以DNA遺傳物質,且幾乎都以相同方法作訊息的編碼。

現代的生命的複製子是整齊地包裝在細胞膜內的。而理解細胞膜的起源較理解複製子的起源容易,因組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在置放於水中時經常會自發地形成一道雙層膜。在特定環境下,很多這樣的球體因此而形成。現在無法得知此過程是早於或延續複製子的起源(或可能其在過去就是複製子)。

現在主流的意見是該複製子,在這點可能是RNA,與其自我複製的器具和其他可能的生物分子已進化出來了。最初時原始細胞可能在其生長得過於巨大時發生爆裂;而四散的物質則可能重新殖民於其他「氣泡」。穩定細胞膜的蛋白質,或其後協助其變得井然有序的蛋白質,使得這些細胞線的繁衍速度加快。RNA是較有可能的早期複製子之一,能同時儲存遺傳資訊與加速反應。在同一點上,DNA取代了RNA儲存遺傳資訊的角色,而蛋白質則是作加速反應的酵素存在,RNA則只負責傳送資訊並調節其過程。越來越多人相信這些早期細胞的進化與名「黑煙」的海底火山爆發有關,或是深層而熱的岩石。

然而,現在普遍相信眾多細胞或原始細胞裡,只有一種細胞存活。現有證據指出最後普遍共同祖先(LUCA)在早期太古代生存,大約三十五億年前或更早。這個「最後普遍共同祖先」細胞是所有細胞的祖先,亦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其可能一個原核生物,擁有一層細胞膜,亦可能擁有核糖體,但欠缺了細胞核或核細胞有膜狀胞器如粒線體或葉綠體。就如所有現代細胞,亦使用DNA儲存遺傳基因,RNA作資訊傳送與蛋白質合成,並擁有酵素作加速反應的用途。部科學家相信與其說最後普遍共同祖先是單一個體,不如說其在基因水平轉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裡的眾多交換遺傳基因資訊的族群。

太古宙結束於25億年前的大化事件。最初的細胞相信全是異養生物,使用周圍的有機分子(包括由其他細胞得來的有機分子)來作原料與能量來源。但食物供應漸漸減少,部細胞進化出新的生存戰略。與其依靠逐漸減少的自由存在的有機分子,這些細胞選擇了太陽光作能量來源。

這個轉變的時間難以確測,但大約30億年前,與現在的光合作用相類的功能在此刻可能已發展出來了。這使得太陽的能量不只被自營生物採用,而異養生物亦能攝取太陽能量。光合作用使用含量富的二與水作原料,配以太能光的能量,生了富能量的有機分子(水化合物)。此外,光合作用過程亦生成了氣。

最初其在海洋裡與石灰岩、鐵和其他物質結合,但當所有可利用的物皆已與其結合,氣開始冒出水面在大氣層裡積聚。雖然每一個細胞只會生少量氣,但積少成多,經過長時間,大量細胞的新陳代謝作用慢慢地使地球大氣層變現在的狀態。這就是地球的第三道大氣層。部份氧氣變,並在大氣層上方凝聚,就是現在的臭層。臭層不斷吸收大量的紫外線,這使得細胞可以殖民至海洋表面並最終殖民至地上:沒有臭層,紫外線會大量照射至地球表面,並使得受到照射的細胞生不可承受的突變。而光合作用除了可以製造大量能量供細胞生存與隔開紫外線,其亦有著第三個主要的、使得世界改變的作用。氣是有毒的,其含量的上升可能在當時使得地球上大量的生命死亡(「氣災難」)。而有抵抗能力的生命則存活並繁衍,部更發展出使用氣來增進其新陳代謝作用的速度,並能由相同食物裡攝取更多的能量。

 

現代生物分類學將生命分三域(細菌、古菌、核生物),而這三域生物的起源時間則未被確定。細菌域可能首先由其他生命的形式分裂出來(有時稱Neomura),但此說法極具爭議。接著大約20億年前,細菌域生物(Neomura)分裂古菌與核生物。核細胞(核生物)較大並且較原核細胞(細菌與古菌)複雜,而這複雜性的起源正在被逐步了解。在這段時期,一個與今天的立克次病原體有關係的細菌細胞進入了一個較大的原核細胞。可能該大細胞嘗試攝取較小的細胞但卻失敗了(可能因較小的細胞了防止被獵食而進化了)。可能該較小的細胞嘗試寄生於較大的細胞。在任何情況下,較小的細胞在較大的細胞裡存活。其使用氣以引起該較大細胞所釋出的廢物的代謝作用,並生更多能量。這種過剩的能量部會給回主細胞。該小細胞在較大的細胞裡自我複製,並很快地發展出一個穩定共生關係。久而久之,主細胞取得了部較小的細胞遺傳資訊,而其兩者則開始互相依賴:較大的細胞不能在沒有較小的細胞製造能量的情況下生存,而較小的細胞則不能在沒有較大的細胞提供原料的情況下存活。較大的細胞與在其內大量繁衍的較小的細胞建立了共生關係,其兩者因此被當單一有機體,較細的細胞被分類細胞器,名粒線體。一個相類的情況在有著光合作用的藍菌上出現並進入較大的異養生物的細胞,其後發展葉綠體。

可能是這些轉變得出的結果,核生物裡分出一條容許光合作用的系列,這大約發生在10億年前。除了已建立的關於粒線體與葉綠體的細胞起源的內共生說外,亦有說法指細胞引起了化小體,螺旋體引起了纖毛與鞭毛,而一個脫核糖核酸病毒引起了細胞核,但沒有任何一個學說被普遍接受。在這段時期,大約是18億至15億年前,最古老的假設超級大陸哥倫比亞大陸在地球上形成。

古菌、細菌與核生物持續地多樣化並變得更複雜和更能適應其生存環境。每一個域皆重覆地分裂多個世系,不過古菌與細菌的歷史仍所知不多。大約在11億年前,超級大陸羅迪尼亞大陸(Rodinia)正在形成。植物、動物與菌的被分類,雖然其仍以單獨細胞形式存在。部生活在菌叢,並開始有著分工合作;例來說,邊緣的細胞所負擔的工作與內部的細胞有所不同。

雖然特定細胞與一個多細胞有機物的菌叢內的分工並非經過分明,但是在大約10億年前,第一顆多細胞植物出現,可能是綠藻。

大約在9億年前,正的多細胞體在動物界裡出現。最初其可能與今天的海綿動物相類,所有的細胞皆全能細胞且是一個能重組合的破裂有機物。當所有多細胞有機物的分工合作機用更完善時,細胞開始變得更專門化並且更依靠其他細胞;單獨的細胞將會死亡。

很多科學相信嚴苛的冰河時期在大約77000萬年前,地球上所有的海洋表面完全被冰封(雪球世界)。最終在2億年後,經由火山爆發釋出足的二,造成了溫室效應,使得全球變暖。大約在同一時間,即75000萬年前,羅迪尼亞大陸開始分裂。

地球臭層形成後,其吸收了大部太陽照射至地球的紫外線。其使得單細胞的有機物在著陸後的死亡機會大降,而原核生物則能更佳地在沒有水的環境裡複製與存活。原核生物大約在26億年前殖民陸地,這比核生物起源的時間更早。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陸地上只有極少量的多細胞有機體。超級大陸潘諾西亞大陸在大約6億年前至5000萬年後。而最早的脊椎動物魚類則在大約53000萬年前出現在海洋上。一個主要的滅事件在寒武紀末期發生,而這滅事件在大約48800萬年前停止。

數億年前,植物(可能是藻類)與菌開始在水與陸地的邊緣,並於其後離開水域而生存。經測定最古老的陸地菌與植物的化石後,得知其該在大約在48000萬年至46000萬年前生存,雖然分子的證據顯示菌可能早於十億年前已殖民陸地;而植物早於七億年前已殖民陸地。剛開始時仍是在水域邊緣存活,但是在此新環境裡的持續殖民使得突變與變化開始出現。而首隻離開海洋的動物的時間則並不準備地得知,所知的最明確、最古老的證據指出節肢動物大約在45000萬年前在陸地出現,其能在陸地繁盛與更佳地的適應的原因可能是陸地上的植物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來源。而亦有一些不能確定的證據指節肢動物可能早於53000萬年前已在陸地上出現。在奧陶紀末前,即44000萬年前,另一次滅事件發生,可能是與其同時的冰河時期所造成的結果。

大約在38000萬年至37500百萬前,首個四足動物由魚類進化而成。人們估計因魚翅進化四肢使得首個四足動物可以使其頭部離開水域並呼吸空氣。這使其可以在缺的水域裡生存或在淺水區追捕獵物。其可能在其後的一段歲月裡在陸地進行冒險。其最後有部可能變得十分適應陸地生活並在成年時在陸地上生活,雖然其在水裡孵化並在水裡生蛋。這是兩棲類動物的起源。在大約36500萬年前,另一個滅事件出現發生,這可能是因全球冷化的結果。大約在36000萬年前,植物開始包含種子,使其在陸地上繁衍的速度大增。

大約在2000萬年後(34000萬年前),羊膜卵的進化使得蛋可以在陸地上誕下,這是四足動物胚胎的生存優勢。這使得羊膜動物由兩棲類動物分離出來。再經過3000萬年後(31000萬年前),由蜥形類(包含了鳥類與非鳥類、非哺乳類爬行動物)裡分離出合弓綱(包含了哺乳動物)。其他分類的生物當然也在不斷進化並分離成:魚類、昆蟲、細菌,但詳情則不太知曉。

 

3億年前,最近期的超級大陸盤古大陸形成。在25000萬年前發生了地球歷史上最嚴峻的二疊紀-三疊紀滅事件,當時地球上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高達96%的海中生物消失;這次滅事件也造成昆蟲的唯一一次大量滅。這可能是西伯利亞暗色岩(Siberian Traps)的火山不斷爆發的影響。但生命仍未完全滅,有小部生命繼續生存,在大約23000萬年前,恐龍由其爬蟲類祖先分離出來。大部恐龍成功在二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滅事件裡存活下來,而其很快便成脊椎動物裡的霸主。雖然在此時期有部的哺乳類動物分離出來,存在的哺乳類全都是細小的動物如鼩鼱

18000萬前,盤古大陸分裂勞亞古大陸(Laurasia)與岡瓦納大陸(Gondwana)。鳥類與非鳥類恐龍的分界並不晰,但始祖鳥這一傳統上被認是首種鳥類的動物,則在15000萬年前生活著。

證據顯示最早的會開花的被子植物在白堊紀出現,而在大約2000萬年後(13200萬年前),很多翼龍在與鳥類的競爭裡敗下陣來,而被滅了,而恐龍的霸權亦可能因很多原因而已經在衰退。

6500萬年前,一個直徑長10公里的隕石撞向地球上的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將大量的物質與蒸氣釋放至空氣裡,使得太陽光被阻隔,妨礙了光合作用。很多大型動物,包括了非鳥類恐龍從此滅,這亦標誌著白堊紀與中生代的結束。此後地球進入了古近紀的新紀元,哺乳類動物的分類大幅增多,大量繁衍,並成脊椎動物的霸主。可能在數百萬年後(大約六千三百萬年前),所有靈長類動物的最後共同祖先出現。在始新世的末期,大約3400萬年前,部陸地上的哺乳類動物回歸海洋並成如古蜥鯨屬般的動物,其後演變海豚與鯨魚。

600萬年前,少量生存在非洲的類人猿現代人類與其親戚黑猩猩的最後共同祖先。其家族只有兩個分支仍然存活。在其家族分離後不久,因某些仍在爭論的原因,類人猿的一支發展出了站立步行的能力。其腦部迅速地變大,而在大約200萬年前,人屬裡的首個動物出現。每一代有機生物的種類,甚至是屬皆可能有所不同。在大約相同時間,另一支分支則分裂普通黑猩猩(common chimpanzee)的祖先與倭黑猩猩(bonobo)的祖先,這種進化仍不斷在所有生命裡進行。

直立人(Homo erectus)最79萬年前掌握了控制火的能力,但可能早於150萬年前已經掌握了。對於語言起源的考究更困難;因難以得知直立人(Homo erectus)是否已能說話,還是直至智人(Homo sapiens)時才被有說話的能力。隨著腦的體積增大,嬰兒生的速度增快,在其頭部成長得大於骨盆前便要出生。因此其適應力較高,並擁有更高的學習容量,但依賴他人的時間也之加長。社交技巧變得更複雜,語言變得更先進,而工具變得更精細。這長遠的合作與腦部發展作出了貢獻。

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智人」相信是在20萬年前或更早時期於非洲某處誕生;最古老的智人化石可追溯至16萬年前。首個有證據顯示擁有精神活動的人類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通常被歸類沒有後代的獨立分類);其會在別人死後埋葬其屍身,通常亦會以食物或工具作陪葬物。然而,擁有更複雜的信念的人類的證據,如早期克羅馬儂人(Cro-Magnon)的洞穴壁畫(可能有著魔幻或信仰的重要性)直至32000年前才出現。克羅馬農人亦有著石製小雕像如維倫多夫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可能亦有著信仰的含義。在11000年前,部「智人」抵達了南美洲的南端,最有人居住的大陸。這時人類使用的工具與語言繼續在改進;而人際關係亦變得更複雜。

在石器時代,智人九成以上時間過著遊牧的獵人與採集者的生活。隨著語言變得複雜,用來記憶和傳送資訊的功能以一個新的複製子取代:瀰(meme)。其想法可以迅速地與下一代交換或單向傳送至下一代。文化演進很快便在速度上超過了生物演化,而人類的歷史在此時開始。大約在公元前8500年至7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的人類開始了系統化的農業與畜牧業。人類不再過著遊牧生活,而開始永久定居下來。農牧的相對安全與高生率使得人口開始膨脹。農牧業有一個主要影響,人類開始前所未有地影響四週的環境。過多的食物容許祭司與統治階級的出現,這是分工合作的結果。

公元前4000年人類歷史上首個文明於在中東的蘇美出現。古埃及與古印度文明亦迅速地冒起,人類社會進入銅時代。由公元前3000年,現存最古老的宗印度開始形成。而公元前1300年,書寫的發明使得複雜的社會變得可能:歷史紀錄與圖書館作智識的倉庫和文明間的資訊傳送的增加。人類不再需要將其所有時間用作求生,求知慾與育促進了人類的知識與智慧。不同的學科,包括科學出現了。新的文明出現,並與其他文明進行貿易、爭奪領土與資源的戰爭,而帝國亦開始形成。在公元前500年,中東、印度、中國與希臘地區出現了帝國;一個新帝國興起,舊的帝國便覆亡。

在公元13世紀時,義大利出現了涉及宗、藝術與科學各領域的文藝復興。公元1500年,歐洲文明開始了科學與工業的革命,緊接著是地理大發現。公元1914年至1945年間,地球上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緊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人類便開始了建設世界政府的首步,建立國際聯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取代。在公元1992年,部歐洲國家共同組成了歐洲聯盟。國家間的交流與物資傳送變得更簡單、政治與經濟間的相互影響變得更大。各國進行全球化的步伐並不協調,但相互的合作仍日益增加。

現在地球上的轉變得十分快速,由公元1950年代中期至今天。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受到的關注日益增多,人類亦開始採取必要的措施來限制或還原這些損害;而人類亦開始關注將會降臨的全新世滅事件與全球暖化。悲觀者認現時對於生態大災難的防避時已;而樂觀者則認不斷革新的科學與技術會提供解決方法。

所有近期的科學發現皆認遺傳工程可能最重要。人類現在可以直接修改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這是完全擺脫自然控制的程序。除此以外:科學已解開了智人本身的遺傳密碼。

人類亦開始嘗試離開地球。在公元1957年,蘇聯發射了首顆人造衛星至地球軌道,不久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首位太空人。五個太空代理,代表著其他十五個國家,聯合建設國際太空站。此外,自公元2000年後,一直有人類在太空上存在。

未來的發展在今天只能簡略預估,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子與其他各科的發展可能使得有一日生物可以永久殖民太空或其他世界。

 

在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前,西方社會普遍都接受創造論,相信上帝創造世界、並一次就創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時上帝也賦予每種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個物種的設計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種是永恆固定不變的。

達爾文並不是最先提出演化觀念的人。在達爾文之前,有一些學者已具有進化思想,包括他的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在1809年發表了《動物哲學》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理論,即通常所稱的拉馬克學說。書中提出了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兩個法則,並認是生物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但長久以來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特徵可遺傳」的假說,然而近來有究表明,過往的生存經歷會一定程度上改變修飾遺傳基因,從而影響後代的神經系統。

183112月達爾文參加了海軍艦艇小獵犬號前往南美洲從事自然調查研究工作,「天擇」的念逐漸在達爾文五年的考察過程中形成。在他的航行中,達爾文觀察和收集了大量的生物,在南美沿岸和鄰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各種形式的生命使達爾文非常感興趣。在1836年回到英國後,達爾文慢慢將他的看法寫成文章,然而沒有發表,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引起會勢力的烈反彈。1858年,達爾文接到在馬來群島調的博物學者華萊士有關物種形成的文章;華萊士對於物種形成的看法與他有很多相似之處,增加了達爾文對其學說的信心。於是兩人在1858年的倫敦林奈學會中,以兩人共同署名的方式,發表有關物種形成的看法。接著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

在《物種起源》最後第六版本,達爾文用了「Evolution」這個字多次,還很直接明顯地稱他的理論Theory of evolution」。當代英語字典有「發展」、「從經歷中獲取」之義。達爾文在結語中說:從大自然的戰爭,從飢荒和死亡,我們有能力構想的最崇高目標,即生高等動物,是直接結果。

達爾文的演化論以天擇說和地擇說進化理論基石。達爾文年將演化論加入性選擇,有別於天擇,以調交配競爭對於進化的重要性。由於各種基因的變異,同一個族群中,不同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當環境發生改變,便會生天擇作用。天擇並非如基因漂變或基因突變一樣隨機,當環境改變發生時,將只有某些帶有特定特徵的群體能通過環境的考驗。若這種特徵性狀具有優勢或劣勢,劣勢者不利於生存而被環境淘汰,優勢者得以繁殖而將優勢性狀遺傳後代。地擇說則說明了同一物種受到地形障礙分隔,比如地殼大陸移動或海洋隔開的島嶼,在長時間之後,物種生了性狀特徵的差異,比如亞洲象和非洲象。

以天擇的定義來說,一般中文大眾都將演化等同於進化,但非達爾文演化論者認這並不完備:因性狀特徵的優勢或劣勢取決於地球當時期的客觀環境,比如冰河時期的生物的厚毛皮和脂肪可能利於生存,但一旦到了冰期氣候轉溫的時候,這些性狀可能不利於調節體溫。因此漫長時間演化,決定種性狀特徵是環境的「適者」。 他們的演化觀乃「代代相傳,略有差異」之意,他們認進化沒有特別的目的;沒有方向,不一定朝著更高等的事物進化;生物只了要更能適應生存環境,其中並無所謂的進步或退步的觀念。

對生物的現在和過去存在狀況的究結果表明,生命的發展脈絡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正是這個脈絡的存在才使得演化論成一門條理晰的科學而非無方向無結論的散亂的統計資料陳列,這個進化脈絡的方向就是:擴大適應範圍,增加生存餘地,就是生更有利於生存、發展的資源與效率的利用組合。

由於這些特殊的選擇機制,導致對於生物適應環境有益的特徵,並非在進化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或是被保留。例如擁有更多的手指對人類的生活可能會更加方便,但是這種方便需要消耗更多資源,不利於增加生存餘地。

更廣泛的例子:動物體形越大占有資源越多,但利用效率是體形越小越高。資源量更受環境制約,所以災變期小型化物種更容易延續生存,穩定期大型化物種更容易拓展資源。

 

雖然「創造論」這一名詞在近代才發明,其歷史卻悠久的宗史的一部分。

「創造論」一詞在1920年代被專指基督基要主義者基於對直譯聖經中《創世紀》的理解,並反對人類進化理論的行動。這些組織曾經成功地使美國公立學校停止授進化論思想。而年輕地球創造論者從1960年代中開始推廣在公立學校科學課上使用「洪水地質學」授「科學創造論」,以支持《創世紀》。在Daniel v. Waters一案(1975年)中,判決在公立學校中授創造論違反了政分離,而其內容中所有引自聖經的文字均被除去,並重命名創造論科學。在Edwards v. Aguillard一案(1987年)中,判決創造論科學有違憲法,科書中任何提及「創造論」的字眼均換被認是一新科學理論的「智設論」。在Kitzmiller v. Dover一案(2005年)中,判決智設論非科學,並有違憲法中對在科學課上授宗的限制。

在某種程度上,早期基督教教會父老將《創世紀》視寓言故事,認其精神上的意思比文字上的意思更重要,但同時並不否認對文字的解釋。1世紀時使徒保羅描述《創世紀》第二章第24基督和會的意思,而斐洛則描述世界萬物皆同時被創造,創世所需六天表示人們需要秩序,數字6也是一個完全數。猶太作家如亞伯拉罕·以斯拉可被視創造論者,但也不讚成過於執著《創世紀》的文字意思。邁蒙尼德指出,《創世紀》第一至三章不能以字面意思理解。

回應2世紀諾斯底主義主張《創世紀》純寓言的觀點,「正統基督徒」並不接受這種看法,然而他們也沒有單純地理解這段文字的字面意思。因此俄利根相信世界是上帝所造,但並不如字面理解的一樣分多天完成。同樣,4世紀時的聖巴西流雖某程度上理解字面意思,但認創世是在瞬間完成、不需時間的,是一個整體,不可分也不可量度。

聖奧古斯丁在《論創世紀的字面意義》中堅持,《創世紀》描述了神創造萬物,但也同時顯示出萬物是同時被創造出來的,創世的天數只是了包含誨而作的分類,是一個邏輯上的思想,與時間毫無聯係。他認,光乃天使的照耀,而非實質看得見的光。他也調,這段經文很難明白,隨著新知識的出現,也得被重新理解。特別是基督徒不應義而對經文作出自以是、荒謬及有違實質觀察證據的理解。

和奧古斯丁一樣,13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認人們應毫不動搖地相信經文的內容,同時也要注意「聖經可以多方面解釋,人們不應執著於單一種解釋,並要準備當這種解釋被證明誤時捨棄之,以免聖經被非信徒譏諷,信徒的信心被削弱。」

自從1517年,宗改革使人們更調非神職人員對聖經的理解。馬丁·路德提倡萬物於約6000年前在6天內創造,並聲稱「摩西寫道,未受過育的人也可以對創世有楚的理解」;但一位德國農民對一段翻譯的理解會和另一位熟悉早期猶太語言及文化的猶太人不同,而路德還需要提及其有寓言價的意義,如何謂「蛇」(誘人犯錯的狡猾之徒)。約翰·加爾文也不同意瞬間創世之說,並批評這些堅持存在「穹蒼以上的水」並有違當代對自然界理解的人。

新陸地的發現使人們瞭解到生物的多樣性,並發展出一套理論,明這些物種皆個別由上帝創造。1605年,弗蘭西斯·培根調,我們在自然界中所看到的神造的萬物導我們如何理解聖經。而他的培根法所提倡的以實驗及觀測支持科學理論成了現代科學的核心。自然神學發展出的對自然的究最終期望目標找出證據支持基督,其中許多人嘗試改進大洪水理論。

1650年,阿馬總主詹姆斯烏舍爾發表了根據聖經所寫歷史的烏舍爾年代表,並算出創世年份為公元前4004年。這個理論被廣泛接受,但在18世紀至19世紀發展的現代地質學發現的地層和化石則證明了地球的年齡更老。支持聖經大洪水的災變論在英格蘭十分流行,但似乎仍不堪一擊;而到了1850年時所有地質學家和大部分的福音派基督徒已採納了不同版本的年老地球創造論,但他們仍繼續反對進化論。

19世紀起,拉馬克的物種變遷論開始在巴黎和愛丁堡得到小數目的支持者,主要解剖學家。英國當時困於拿破崙戰爭中,並恐怕如美國革命及法國革命等的共和革命會威脅君主制。達爾文逐漸發展的物競天擇理論當時還是個秘密。英國面臨的威脅溫和了下來,無名氏於1844年發布的《創造的自然歷史痕跡》引起了公眾的興趣,並得到了貴格會和一神論派等宗團體的支持,卻被科學界所抨擊,原因其缺乏實在、硬的科學證據支持。

1859年,達爾文以《物種起源論》為研究目標時,提供了所發現的演化現象,成來自權威資料的證據,科學家們也開始較激進的相信進化論的存在,以突破當時宗社會的保守壓抑。這一點被英國國會的保守派信徒所抗拒,但他們的注意力很快便轉移到了造成更大迴響的自由主義神學的《論文與評論》,因為它介入了幾百年前由伊拉斯謨開始的「高等批判」爭議。此書重新檢了聖經,並質疑了對聖經字面意思的理解。1875年,大多數美國博物學家支持神導進化論,當中很多是都會包含人類的特殊創造論。

 

追溯世界三大宗的源頭典籍及不同民族都同有創造論的述,幾乎都與泥土有關,看似無稽,但人體除水化合物外就剩物質,組成成分無異與泥土不相上下。這是不可抹滅的珍貴紀錄,因以人類學的眼光來看只有在農業社會人類才較重視泥土,但有些紀錄卻明顯出現在漁獵時期,這時期的祖靈崇拜多會圍繞在相關的自然力或動物源生等實感主體崇拜,故當時人類何會罕見的形成這樣的抽象思維與超越現實事物的述緣由,目前仍難以科學方式解釋。

中國古籍裡的創造論--盤古開天闢地,人首蛇身的女媧用泥土造人,開始時是用泥照著自己的影子捏成人形放在地上便變成了人;後來拆下一根樹籐沾上泥漿揮灑,滴下的泥點也變成了人。《定續集》卷二《壬癸之際胎觀》記載說:「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

得一提的是,中國雖然有民間多神及自然崇拜,但是皇室中獨特的一神論「天子祭天」,仍在許多朝代以非偶(圖)像崇拜的祭天儀式綿延流傳。

另外,中國漢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學理論,成當時君主獲得統治合法性的一個依據,同時也是儒生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

天人感應之說,起源自《洪範》:「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董仲舒在這個理論基礎提出「天人感應」之說。董仲舒把「天」人格化,認天是有意志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百神之大君」。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以及人類的人事變化都是「天」所決定的。而的生理構造,思想、感情、道德品質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點塑造的,人是了體現天意被創造出來的。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胡適認天人感應此套理論是源自墨家中的天志論」。

聖經裡的創造論--根據猶太、天主及基督(舊約)《聖經》《創世紀》的說法,天主(神)在六天之內創造世上所有生物,人是於世界第六日被神所造。聖經上創世記第一章26節說:「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並且用泥土造了男人亞當,再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了他的妻子夏娃。

印度的創造論--根據印度種姓制度的神話創造論,人是由梵天創造,梵天用頭造出了婆羅門,用膊造出了帝利,用腿造出了吠舍,用造出了首陀羅。

婆羅門創造論--三大主神的第一神:「梵天」又名「婆羅門」,創造宇宙萬有者。與猶太相同印度境內只有一座供俸梵天的聖殿。

印度創造論--大部印度徒根據印度經典吠陀反對進化論。根據吠陀信仰,世界依照四個年代循環,所有生物體在每個年代都存在。 梵即使是在現今印度教概念,仍是指「宇宙萬物賴以構成之根本」;「梵」無所不在,印度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合二一,即「梵我合一」。

創造論--視宇宙在「成、住、壞、空」當中不停循環,無有終始的反覆過程。

世間將壞滅時,會起火災,水災,風災,此三大災由業力故,壞世間空無。壞經久時,於空中再形成世界,並由先前於光音天命終的眾生,投生於空梵處。最先轉生的梵天,認自己是梵王、大梵天王,認自己是自然有,沒人造他,他能造萬物,是眾生父母,並有眾多眾生接著投生於光音天中。

光音天人,福盡.行盡.命盡後,化生於人世間,歡喜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當時世界並無日月星辰,無時間,亦沒有男女.尊卑.上下之別。後來,這些眾生,有人以手沾『地味』(pthivīrasa),遂生味著,嘗之不已,遂生貪著。他人看到跟著效法,結果他們的身體變得麤,喪失神足通,不能飛行,身上的光明也黯淡下去。就這樣,世間開始有了日月星辰在運轉。

貪著較少的人,仍保有些許光明,貪著較多的人,光明便消失殆盡,而起憍慢不善根,緣不善故地味遂漸消失。但由於有福業,大地出現『地』( pthivīr-parpaaka),色香美味具足,如金色花(karikārapupa)、如新熟蜜,食此地長壽而住。但又由於貪著、憍慢之故,又再消失,而出現『林』(vanalatā),色香味具,如雍菜花、如新熟蜜。但又由於貪著、憍慢之故,又再消失,而出現『妙香稻』(śālir),不種自生、無糠穢,旦暮收刈苗即隨生,至暮旦時米便成熟。

這些人因吃了稻子,以致有殘滓穢存留在身,身體欲將滓穢排除,便生出兩種器官,於是,人類至此便生男女的性特徵,而生情慾染著。這些被情慾染著的人,被其他同伴走,不共同居,擯於眾外。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最初營立家宅,便有家室。以貪心積聚的緣故,妙香稻糠穢轉盛,其稻無力採收不生。於是人們開始劃分地界,各各分之:此是汝地,此是我地,世間田地始耕種,遂立疆畔。

眾人又因有人私盜他穀,而爭不休。於是找具足德人,立地主。地主見彼諸人,若有過者如法治罰,若無犯者如法養育。因他能擁護劣弱,故得帝利名,成了最初的國王。那時有人厭居家,樂在空閑,精修戒行,則得婆羅門之名。

瑪雅傳的創造論--瑪雅人的聖書《波波爾烏夫》寫到:最初的世界什都沒有,只有造物主特拍和古庫馬茨,他們泥土造了一個人,但這個人很不美,雖然會說話,但卻沒有思想。造物主沒有辦法,只好打碎重新來做。他們又用黃谷和白谷磨碎和成面因造了一個人,但這些人沒有靈魂也沒有思想,於是,神又找到了可以進入人肉體的東西,人就開始在地球上繁殖。

阿拉伯創世神話的創造論--上帝派阿茲列來創造人,他取了一些泥土來到阿拉比亞,然後造成了一個人形,並把這個泥人放到一個地方,使慢慢變干。過了40天,當泥人變干以後,上帝給了他們生命,並賦予他們理性的靈魂。

雷爾運動--雷爾運動認造物主其實是另一個星球的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創造人類,而造物主的造物主也是用此種方法造物,並且認若能解決目前的人類問題,將來也能利用科技創造生命,成下一個有智慧生命的造物主。

神導演化論--神導演化論以宗觀點解讀演化論學說,認演化論只是闡明了神是如何創造生物的,並非否定創造論,生命起源中有神的干預,或物種的形態神的律法所管轄。

 

爾今的地球生病了--中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天塌地陷」之說,《地鏡》曰:「地自陷,天王亡地。」《書緯遠期授》曰:「赤帝亡,五郡陷。」《保干圖》曰:「地淪,山亡之兆。亂如塗,禍漫漫。」《地鏡》曰:「地無故自下,天下亂,兵大起。」

《異苑》曰:「晉武帝太康五年,宗廟地欻陷,無故梁自折,凡宗廟,所以承祖先嗣,承世不利,安居摧陷,是縹之徵也。」意思是,晉武帝太康五年時,宗廟的地塌陷了,大梁也無緣無故地折斷。而宗廟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安居之地摧塌陷,是滅亡的徵兆。

地球是有形的物體,就像人的身體。中醫看來,構成人體有骨頭、肉、五臟六腑、皮表和血液,同時還存在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氣脈。我們所生活的土地,不僅有山川、河流、樹木、草本、土壤,其實還有看不見的地氣、地脈。人類無度地耗費自然資源,造成了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地球,就像我們人一樣,也會生病。

人們常說天災人禍。如果沒有人禍又何來天災之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念中,人禍是由於人的行偏離了正統道義,生了系列的敗落言行,導致道德疏遠與崩潰;而天災就是來自上天的譴責,對世人的告誡,形式的表現就像那無形的威力,制衡著世間。

近世紀來全球不斷傳訊著地震、地陷、天坑、滑坡、泥石流、洪、病毒等等災難正在世界上不斷地發生,難道不是預示大地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病態?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面對地球發生的越來越多的災難與未解之迷,人只有多多地省察自己,反省悔過不足之處,不斷修正過失的言行,提升自身道德,才能避免上天的懲戒,獨善其身守住良知,就能擺脫天災人禍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