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正逐次顯露困境?】
─別光說不練!國民黨批蔡英文:文青式空談無助解決臺灣困境─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017年9月30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30日表示,過去一年推動改革遭遇壓力,過程顛簸,聲稱“所有的不滿到我為止,改革的陣痛我會承擔”。對此,國民黨批評,當前臺灣需要領導人拿出解決問題能力,“文青式”的空談無助解決臺灣困境。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表示,當前臺灣人民的不滿當然是針對執政黨表現,物件就是蔡英文領導的執政團隊;但蔡英文不謙卑反省,卻反而好像替別人承擔罪過般宣示要“承擔改革陣痛,不滿到我為止”,說這個話要不是臉皮太厚,就是別有所指。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李明賢就質疑,蔡當局執政一年零四個多月以來,無法提供人民安心家園,施政讓人民無感、無助,請問蔡英文如何承擔?蔡英文究竟有沒有聽進人民心聲?還是只在乎自己?只在乎她的民調高低?
李明賢舉例,“一例一休”政策在島內引發勞資爭議,蔡當局有沒有聽進基層的心聲?包括薪資實質倒退,臺灣年輕人低薪與高失業率問題越來越嚴重,更遑論空汙、食安問題,年輕人希望當局拿出解決方法,不是丟一句“文青式”的口號。
此外,對於蔡當局執政造成兩岸僵局,李明賢說,至今仍看不到解決方案,甚至“閣揆”賴清德還說他是“主張台獨的政治工作者”,當臺灣“統獨”對立爭議升高,試問這個家園是更團結或更分裂?請問蔡英文,民進黨是要團結臺灣,還是撕裂臺灣?
李明賢又稱,蔡英文當局執政下臺灣狀況百出,就連民進黨掌握的“立法院”,都靠“多數暴力”通過“前瞻條例與預算”,讓臺灣民主嚴重倒退,難道這就是蔡英文所謂的改革?“所有的不滿到我為止,改革的陣痛我會承擔”這篇蔡式文青空談,無助解決當前臺灣的困境。
唐德明則質疑,蔡英文在這個時間點說“所有的不滿到我為止”這句話,意在言外想表達的恐怕是對賴清德首度到“立法院”備詢,就踩線捅出破壞維持現狀政策簍子一事,充分表達不滿。
唐德明也認為,蔡英文之所以喊出“不滿到我為止”,就是要告訴賴清德“僅此一次,下不為例”,不要再犯這種紕漏,之後兩岸“外交”都是蔡說了算,不要再搞“兩個太陽”的把戲。
台灣自李登輝掌權時,即埋下的族群惡鬥、政商勾結的基因,一直延續著藍綠對的對抗政治局面及只認黨派、不分黑白的媒體生態及以家族利益、地方勢力為先的政客等等的因素,造成了台灣到如今還是在搞文化大革命!政治決定經濟,從四小龍之首,快變成香蕉共和國菲律賓了。
最近來台兩個客人的話題,可以看出來當前台灣窘況。
李安這個長期住在美國的導演,開口就點出重點:老百姓熱情和善、勤奮有禮,台灣一切都好,但提到政治及媒體那就不好了。天呀─這幾乎是全部否定了台灣存在的價值,因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代表進步安定的動力、媒體代表社會黑白是非的道德標準!連這兩樣都給否定了,那就是全盤否定台灣。
不過,話從一個斯文的文化人的口中說出來,大家好像沒什麼感受,好多人還沾沾自喜,認為李安是在跨讚台灣,其實聰明的人就能看出他對台灣的失望!
再說,這兩天大陸海協會陳德銘會長應邀來台,來者是客,理應有待客之道。但是這又給了台灣ㄧ些綠色政客點火的理由,發動甚麼如影附形的抗爭。
陳會長知道現在不能提兩岸服貿協議,人家盡提對台灣有利的合作項目,這還有甚麼藉口去胡攪濫纏呢?這樣就把社會搞亂了,加上媒體的搧風點火,搞的善良糊塗的老百姓不知誰是誰非、不知所措了。這就是為反對而反對,管他媽媽嫁給誰?這就是民進黨的政客的目的,我得不到的,讓你國民黨也拿不到,才不管你老百姓的死活。
照以上這個邏輯演繹下去,台灣永遠沒救了,是個無解的政治題目!縱然是世界上最英明的政治家來台灣當總統也沒辦法,只有請地下的毛主席再出世一次,鬥死個幾百萬這種台灣惡痞,才能解決。
日前應邀去參加一個台灣小黨聯盟的座談會,主持人是位熱心政治的朋友,幾位黨主席各有個的看法,毫無交集,也是一次無解的會議。有的還醉心他上次得了多少票,儼然下次就有機會了。
其實選舉端看每次的民心,所謂民意如流水,初一十五不ㄧ樣,投機政客宋楚瑜不是個好列子麼?有時候選票直逼總統大位,有時候選票的數字,連個市議員都不如。
不過,台灣既然是民主選舉,那還是選民當家做主,妳們願意選出一批爛污政客,那就應享受台灣落後退步的苦果。与其平時發牢騷、罵大街,不如現在就開始思考,如何解開這個無解題目的時候到了。
唯一的辦法,就是喚醒選民─拋棄藍、綠,選擇無色的第三種政治勢力出頭,當關鍵的數字,只要足以讓國民黨下台,讓民進黨大輸,全部檯面上政客的下桌,換一批新手試試。
別怕她們沒經驗,政治是一個團隊在運作,換了總統還有院長、部長。換個立委更是小菜一碟,那些跆拳道選手、籃球選手、唱歌的歌手、演戲的演員、黑社會的流氓,連封公函都不會寫,不都也當選過立委嗎?沒甚麼非要誰的道理了。(真是~說的比唱的好聽嗎?)
─賴清德務必敦守憲政秩序─
“夏天的夜就輕輕地來了……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楊喚這首膾炙人口的《夏夜》童詩,台灣人多是耳熟能詳;無獨有偶,賴清德銜命組閣,風火上任,倒也有几分楊喚詩詠夏夜的神韻。只是“賴院長”上任自然不會是一筆“輕輕地來了”作為序曲,而足以有于台灣政坛、民進黨內撒滿遍地珍珠與銀幣的能耐才行。
把話說得更明白些,民進黨內如今的政治格局,有的并非繁星點點的珠落玉盤,也非一輪皎潔的明月獨秀;又有别于“蔡林體制”的知己知彼,“蔡賴體制”的“強強整合”,尽管一時間振奮民進黨人士氣,自評為府院黨表現大团結氣氛的“雙引擎”,但激情過后,實很難不讓外界以民進黨內同時閃爍“兩顆太陽”的格局視之。
謂其“兩顆太陽”,除了暗喻蔡英文與賴清德個人于綠營內部政治權力的競逐关系外,同時也是台灣憲政體制內生給定的結果。展望“蔡賴體制”的未來,無論是兩人于黨內個人權力延展、或基于職權歸屬的競合狀態,都直接考驗蔡、賴雙方能否有足夠默契與雅量“管控分歧”,更進一步說,是主張“維持現狀”的“蔡總統”如何與主張“台灣獨立”的“賴院長”,取得和諧執政的一致性、不致使脆弱的兩岸关系在台灣府院的“雙頭馬車”下,駛入險境。
黨內權力傾軋的兩顆太陽 首先評析綠營內部權力場、目前民進黨的接班梯隊,被寄予厚望的賴清德,其各項資历與聲望位列前茅絕非過譽。又賴清德的從政經历迥異于學者、官僚系統出身的蔡英文,一路自地方民代崛起、挺進直轄市長,賴清德人氣始終居高不下,長年的地方經驗,讓賴清德在掌握民意脈動、快速回應民意需求等“接地氣”的功力,除讓前任閣揆林全望塵莫及外,亦猶勝蔡英文有余。
反過來說,言稱不想介入選舉事務的林全,所以下台,不只是他缺乏政治手腕使然,未能善尽政策溝通、有效執行政策,更是他辭任閣揆背后的潛台詞。賴清德在“蔡林體制”施政滿意度低迷之際接任閣揆,若施政得宜,于他個人仕途實有发展機遇,于民進黨內以“黃袍加身”之勢逐鹿大位,亦非沒有可能。
另就政治性格而論,相對凡事求模糊藝術的蔡英文,賴清德敢言台獨、果斷干脆的言論,早已擄获深綠支持者、死忠台獨派的肯定。再者,賴清德系出黨內第一大派的新潮流,一路走來也為賴清德積累、加持不少丰沛的政治能量。
“接地氣”的賴清德接棒學者性格的林全,除了滿足蔡政府表面上以執行政策取代規划的說法、為民進黨2018年地方大選鋪墊紅利外,更有一舉啟動黨內接班梯隊的政治安排。
但上述僅是建立在民進黨內權力分布均勻、派系之間不出齟齬下的理想安排,尽管蔡英文藉由調動賴清德“遠地方、近中央”,某种程度上提前免除自己在第一任期便遭遇民進黨內版“葉利欽效應”威脅,但卸除賴清德大侯之位,舉以宰相,是否便足以真除蔡、賴兩人于權力格局中必然的競爭態勢?恐怕也并不尽然。
總的來說,從政經历、政治性格、派系奧援、台獨性顯著的賴清德,儼然已在綠營內部樹立起自己個人的一套典范,這除了在某种程度激起蔡英文的競爭意識外,也會同步讓一直受到蔡英文壓抑的深綠獨派轉身對賴清德寄予期待;“勢”在人為下,賴清德在思慮如何與蔡英文分享權力之余,也應審思自己與深綠獨派之間的共謀:究竟深綠對賴清德而言,是一种利益與理念的共伴,還是一种意識形態約制、無法掙脫、超克的箝制关系?這問題若繞不開,伴隨兩岸經濟結構轉變與政治的根本性制約,“賴院長”的仕途束縛將永遠存在。
憲政體制下的兩顆太陽
跳脫蔡、賴兩人個人層次的權力关系,回到兩人于憲法規范下相應的府院角色。台獨性格強烈的賴清德,實得把握好自己行政院長的分際,妥善兩岸关系言行、不逾越府院權能邊界,否則既將違逆憲政秩序,也恐損及兩岸关系、民共关系正常化的努力。
依台灣現行憲政體制規范,就算閣揆有志,也不允越俎代庖、代操行兩岸大政。所謂憲政秩序,意指1997年第四次“修憲”,台灣形式上進入当前憲政設計,行政權由兩個不同的機关——總統與行政院長分享。在此分權模式底下,行政院長理論上可能同總統采分工合作,也可能呈現上下隸屬关系。
但由于1997年“修憲”結果,台灣總統對閣揆掌握不受立法院限制的任命權,實際運作上,這個任命權延伸成為總統對閣揆的罷黜權,因此,台灣總統與行政院長之間長年具有明顯從屬关系的經驗,總統獨大,行政院長難以違逆,更别說在施政上挑戰總統意志;這是不管誰來擔任閣揆,都必然行之的制度約制——尽管和蔡英文相比,賴清德明顯有更多黨內和深綠資源加持。
其次,憲政體制帶給行政院長的另一道約制,是與總統分權視事的邊界。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第4項及《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規定,台灣總統具有國防、外交、兩岸关系及重大變故有相关事項大政方針之權限,尽管在實務上,總統對于各項政策的主導性和影響力,遠遠超過憲法增修條文規定“國家安全有关大政方針”之范疇,而是廣泛觸及各內政問題,但這并無損行政院長本無涉兩岸关系主導權的排除性規范。
簡言之,在賴清德作為閣揆的既定下,無論他在理念上如何向往台獨,現行憲政體制規范,就是不允許他越俎代庖、操行兩岸大政,一則是在政務運作上,總統為大,行政院長難以“不服從”;二則基于國防、外交與兩岸政策直屬總統權限,非行政院長得任意擅入;三則憲政體制依舊是服膺《中華民國憲法》,這是連蔡英文都無法超越的界限,又何況賴清德?
上述總總無疑是賴院長應有的憲政認識,否則府院冲突將無以寧日。 憲政秩序不容台獨主張 如今,賴清德貴為台灣最高行政機关首長,與台南市長的角色不可同日而語。“賴市長”再怎么堅持“兩國論”、力挺台獨,只不過是地方首長表態,影響不到兩岸关系大局,但是到了行政院院長層級,其一言一行即代表“台灣当局”,此際對兩岸关系的影響自是有别。
尤其是在蔡英文的施政作為已被中國大陸認定為“隱性台獨”的一种偷渡,又任命台獨性旺盛的賴清德出任閣揆,于兩岸陷入僵局、须妥善管控的当下,政院不令兩岸关系的分際更該被如實遵守。
《荀子.勸學》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老子》亦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皆意謂事要做大,得從小、從基本處做起。此言寄語首次透過非民選方式進入行政架構当中的“賴院長”,實為一道深刻期勉,尤以賴清德自詡“做實事”內閣,那么就該專注于閣揆首善的內政治理上,完善經濟工作才是行政院長的KPI,当不当總統、置喙兩岸关系等皆非本職工作,也不應現在就進入賴清德之視野。
至于未來,若賴內閣施政民望高,能救台灣經濟與溫水煮蛙的困境,又能挖掘出令人信服的兩岸政策論述,甚至比下蔡英文,夠格“更上層樓”,那是另一個問題。当前的賴清德應務實意識自己所處的位置與本分,“換了位子也要換腦袋”,不該擅越行政院長发言的尺度與內容,否則,“蔡賴體制”將成一場同床異夢,台灣人對新人的期待,也有再次化為泡影的可能。
巨大的孫中山肖像也布置在典禮現場,與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像遙遙相望。(新華社、陳柏廷攝)
─大陸十一升旗典禮現場側寫-天安門升旗…毛與孫對望─
(2017年10月02日 新華社、陳柏廷)
大陸十一升旗典禮上,孫中山肖像現身天安門廣場與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的像在北京中軸線遙遙相對。對多數台灣人看來極不協調的畫面,一方面說明大陸論述上積極收編「中華民國」元素,另一面刻畫出台灣拚命「去中國化」,但台灣主體性論述又尚未取得普遍共識,反陷入「論述空窗」困境。
天安門廣場昨清晨四時起,就湧進眾多人潮,無論是席地而坐,或是三五成群圍圈「侃大山」(閒聊),幾乎人人手裡拿著五星紅旗,更有不少年輕人臉上貼著大陸國旗貼紙。現場還可見武警以整齊畫一的步伐,來回巡視。
整個天安門廣場唯一顯得突兀的,莫過於偌大的孫中山肖像。就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孫的肖像與高懸在天安門城牆上的毛澤東像遙遙相對。
弔詭的是,孫中山作為中華民國創建者,竟與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四眼對望」。此情此景,看在台灣人眼中,內心想必是五味雜陳。
而如此場景似也說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升旗典禮上,出現「中華民國」元素;大陸在論述上,正全面積極地「收編」中華民國,使其成為歷史論述的一部分。
北京去年還為孫中山這位「革命先行者」,擴大舉辦誕辰150周年紀念大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在該場合發出「六個任何」的強烈反獨訊號。此外,近年大陸亦積極經營對日抗戰論述,在在顯示其爭奪近代史話語權的企圖。
與此相對,台灣近年透過修改課綱、降低文言文比例等方式,淡化自身與「中國(中華傳統文化)」連結,同時積極從政治、社會文化面向塑造「台灣主體」論述。
一邊不斷收納中華民國(大陸所謂的舊中國)歷史意象,強化其中國正統地位;另一邊卻逐漸切割和淡化與大中國的連結和文史傳承。也許再過久一點,天安門廣場上毛與孫的對望,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總統府廣場前仍在施工的觀禮台看板,僅見「慶祝106年國慶大會」字眼,少了「中華民國」引來各界關注。(photo by 鄭羿菲/台灣醒報)
─台灣在國慶觀禮台缺國名─蘇嘉全:國旗、國名在心中
(2017/10/02 15:11鄭羿菲/台灣醒報)
台灣2018年國慶大會觀禮台看板上沒有國名、國旗,只有「慶祝106年國慶大會」?國慶籌委會主席、立法院長蘇嘉全2日受訪時解釋說,「國旗、國名存在心中,這本來就是中華民國國慶日,多元社會勿侷限在一個框框中。」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反駁說,「重點是看板有沒有國號,在視覺上總統當天是站在看板底下,蘇院長的回應顯然欲蓋彌彰。」而內政部則解釋,還在施工,目前過2天就會懸掛。
民進黨執政後,每逢重大慶典,各界就關切堅持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對「中華民國」國號與國旗的使用方式,其中,今年蘇嘉全發出的國慶大會邀請柬設計理念以彩色塊拼貼、雙十圖騰,並未特別露出國旗與國名;與國慶大會觀禮台看板未見「中華民國」4字,僅見「慶祝106年國慶大會」,引人關注,都招來各界批評。
蘇:愛國在心中
「愛國存在我們心中,這本來就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多元社會勿侷限在一個框框中。」蘇嘉全2日受訪時表示,當天所有場地都會懸掛國旗,而且還掛得蠻多的,只是時間還沒有到,「所以大家放心,我們絕對會愛我們的國旗,也會愛我們的國家。」
蘇嘉全舉例說,記得小時候只要到國慶日,村莊裡一定會辦遊行,家家戶戶也都會插國旗,但隨著時代演進,無論是遊行還是國旗都沒那麼多了,因為大家都明白「愛國是要用心去愛的」。
視覺呈現無國名?
「重點是看板,在視覺上總統蔡英文就站在看板下,各界便會看見『中華民國國慶』,蘇院長的回應似是而非、欲蓋彌彰。」杜聖聰受訪時則表示,國慶日連「中華民國」4個字都不提,旁邊連國旗都不插,到底是什麼國慶日?現在這種精神勝利法、自以為是的切割「中華民國」搞台獨,真的很不帶種,也愧對台獨建國先賢。
內政部官員則解釋,往年總統府一律都會懸掛「中華民國」四個字,現在觀禮台仍在裝修,故還未懸掛,過2天就會掛上去了。記者實際走訪總統府前廣場,可見觀禮台上還有人員走動、裝修,但已懸掛的看板上確實僅有「慶祝106年國慶大會」,而在總統府鄰近的寶慶路上國家發展委員會、台灣銀行則已懸掛上「慶祝中華民國106年國慶」等看板。
連天都來變--北台「連6天」濕又涼--國慶再迎一波 2017/10/02 09:13
進入10月秋天的感受越來越明顯了嗎?中央氣象局預報,週二(3日)將有一波東北風南下,北部、東北部受到影響,連續6天都降溫轉雨,得把握今天的好天氣。另外,氣象達人彭啟明指出,國慶日前後可能再有一波東北風南下,會略比這波再強一點,降溫更有感。
氣象局資料指出,今(2日)延續前兩天的高溫炎熱,太平洋高壓依然穩定籠罩台灣,各地天氣晴朗,西半部高溫可達35度,大台北地區更可能上探36度;而偏東南風帶來一些水氣,東半部高溫雖有33、34度,但容易出現零星陣雨和局部短暫雷陣雨。
不過炎熱的好天氣恐怕得好好把握今天,因為明天(3日)就有一波東北風南下,北部及東北部特別有感,會比前一天降溫約3度左右,這波東北風將持續影響近一週,北部及東北部連續6天降溫有雨,尤其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及宜蘭一帶降雨機率較高,中秋節(4日)高溫掉到30度,低溫也僅有25度,變天有感;至於中南部影響不大,維持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雷陣雨的天氣型態。
氣象達人彭啟明也指出,就以往經驗,每逢中秋都會遇到颱風,因為這時候本來就是颱風的旺盛期,但今年這一兩週颱風生成的火力都被太平洋高壓壓抑住,生成不易,短期間內到10月中,尚未有發展的跡象,是否有異常,可以等到10月中再來驗證觀察。
另外,彭啟銘提醒,這波東北風週四、週五會漸漸轉成偏東風,預期會帶來水氣,雙十節前後,可能有波東北風南下,略比這波強一些,目前預測仍有變動空間,要稍加留意。
『華獨與台獨』2017-10-06 社評(上)
國慶日,又開始有人質問為何今年看不到多少國旗圖騰與旗海飄揚。這其實已經是老戲碼了,只是台灣都已經歷經了三次政黨輪替,為何類似這種「不愛國旗」的爭議竟能夠堂而皇之地成為政黨攻防?這其中所顯露的心理底蘊與政治徵候,是執政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希望在國慶日時看到張燈結彩、旗海飄揚的景況,是一種政治認同與種集體情感的形塑與表現。許多積極認同「中華民國」的人會在此時這麼在意國旗是否消失,原因不在於他想積極地表現自己的認同,而在於台灣政黨輪替以及中國明白否決「一中各表」可行性之後,對於中華民國極可能消失的焦慮。在現階段的台灣,它不能被解讀為一種強勢的認同侵略,而是一種退縮的、尋求認同的歸屬。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少綠營人士嘲弄:「這麼愛中華民國,怎麼不去習近平面前講中華民國?」此說除了逞一時之快以外,並無以化解這種愛國旗卻看不到國旗的焦慮。就如同當賴清德宣稱自己是「主張台獨的政治工作者」之時,不少藍營立即譏諷:「這麼勇敢,怎麼不去宣布制憲、更改國號」一樣。台灣人心裡都知道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蠻橫地打壓,但卻花了絕大的力氣去攻訐彼此,這種弱弱相殘,其實也是自己國家(不管是中華民國或台灣共和國)無法正常化的原因之一。
『華獨與台獨』2017-10-06 社評(下)
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幾乎同時發生,這導致民進黨在草創時期有強烈的反體制動員色彩。不過,經由長期的政治社會化與幾十年民主選舉的洗禮,這種相對於現行憲法的反體制動員根本已銷聲匿跡,即便面對這面脫胎自國民黨黨徽的國旗,絕大多數的民進黨公職與支持者也顯得泰然自若。硬要將中華民國國號與國旗與民進黨政府對立,宣稱這個政府「掏空中華民國」,這其實是政客語言,除了遂行自己的政治動員,無助於國家團結。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若台灣社會對於這種表達對中華民國懷想與支持的看法,動輒以羞辱、譏諷,甚而將視為中國同路人,這形同將他們從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切割出去,同樣無助於壯大台灣。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2013年9月所進行的台灣社會的國家認同調查,當受訪者被問到「如果有人問您的祖國是哪裡,請問您會怎麼回答?」時,有76.7%的受訪者稱自己的祖國是台灣,有18.1%的受訪者稱自己的祖國是中華民國,僅有2.9%受訪者稱祖國是中國,而稱自己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更只有0.1%。
這調查不僅顯示所謂的台灣認同早已是台灣主流,而所謂的中華民國認同,與認同中國、支持紅統更是兩碼事。自居主流者無力於包容中華民國認同也罷,把這些中華民國認同者視之為懷想威權統治者,把「華獨」打成「紅統」,把同胞變成對手,在內部找敵人。
認同是個長期變遷的過程,任何政治勢力或可短期壓制,但無以長期主導。台灣的問題不在於華獨或台獨,而在於2300萬台灣人民主而多元的生活方式受到中共長期的威脅。『華獨與台獨』都是不見容中國的「獨」,這兩者有什麼好爭的?爭贏的又能贏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