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7 02:45:41幻羽

【品嚐生活中的禪味】



                     【品
生活中的禪味】

我們簡單談一談五禪支。五禪支的『尋』這個字,古代的意思是量度單位,不是尋找的尋,是量度的單位,量長寬高,都叫做尋,引申度量衡。我們在出入息上的尋,就是好像在量我們的呼吸,量的輕重,看的品質,看的組織,看的長短,看的粗緩急,去感覺我們的身體跟呼吸的關係,我們的心念跟呼吸的關係。這樣的一種審度,審度量,就叫做『尋』。尋好像是去找一個省力的點,最不造作的點,日常生活的整個取角,切入點,都是尋。我們身心要得到一個著力點,安止點,這樣也叫尋。在日常生活裏面,最容易找到的著力點,省力點,當然是六根守護、四無量心、住在遠離界、住在離欲界、住在滅界、住在解脫界。

日常生活裏面,最容易找到的著力點,就是四無量心。好像我們的男女關係,的要有男女關係,就必須找到一個我們願意無所求對待的人,如果不是,那就最好不要繼續下去。如果是因對方對我好,所以我對他好,這樣就是有所求的,這樣就是苦。因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對方會對我們好,我們唯一有把握的是,自己能無所求的對對方好。只要自己有所求,那就沒有把握,無所求是唯一可能把握的!唯一可能把握不會導致苦的。只要有所求,就非常沒有把握不會導致苦,非常沒有把握的!有所求本身就已經是苦了,到最後呢,又互相有所求的迴向,那就苦上加苦!而且不只是男女關係,一切的關係,都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要結緣的話,就要跟人家結善緣,一切都是無所求!在大乘傳統的佛裏面,稱「無相布施」,「無住布施」!的有所求,就有點像台灣習俗裏面的送白包、紅包,今天送,下一次人家如果沒有送,就會覺得怪怪的,就沒有把幫忙對方,甚至接受對方幫忙,看成一種邀請,看成一種托,看成一種無相的布施,所以無所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尋』。

「無所求」並不表示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要領。無所求是有方向、有目標、有要領的邀請。的邀請不到,心裏無掛無礙。的是像托的心情,走到人家門口,等人家給我們一些飯菜,給、沒有給,都只是結緣。抱著一種結善緣的心托,抱著一種結善緣的心,把飯菜放在托者的中。帶著愛心去托,也帶著愛心布施給托者,我想這是人與人之間最理想的關係──無所求。其,除了無所求以外,都是有條件的交換,交換就是談生意,談生意當然是有對待的,有條件、有義務、有責任,這就是談生意。人與人的關係,可以不必是生意的關係。生意的關係,自有有所求的道理,是一種對等的、生的、利益的交換,一種投資報酬損益的考量,因那是一種生意!

世間很多事,像育,像森林,像空氣,像海洋,像整個生態,是對沒有辦法完全用生意來考量的。因生態的考量,只能到一個程度。比如說:生態觀光業,我們去參觀一個原始森林,要付非常多的錢,問題是,即使付非常多的錢去參觀原始森林,還是會破壞原始森林!原始森林要付出的代價還是很大!幾乎是需要另一種做生意的保護生態的做法,就是有人去買下整個生態,然後大家都不能進去,那也是一種做生意的方式。但是他會去買?他必須是不計報酬,不然的話,他也不會買。因為既然不能參觀,也不能探險,那就不是做生意,那只是一個很有錢的生意人,去做一個保護森林的措施,或者一個有錢的生意人聯合了幾千個有錢的生意人,聯合去買下世界的幾座大森林。這樣的投資是完全不計報酬的,因如果要算報酬,他是沒有辦法買的。美國有幾個環保組織,像Nature Conservancy,就專門在買森林、野地。

所以無所求的態度,可以用在很大的事情,很大的人生抉擇,也可以用在每天日常生活的細節,進退應對,也可以用在打坐上。用在打坐上就是很單純的尋伺(量度守護),願意去看欲望的過患、惡不善法的過患。願意轉向慈悲喜捨,願意轉向無所求的待,就很自然的放下了,心量變大了,這樣就是一種尋的契入點。只要尋做對了,心量就變大了,身心就輕安了。這時候來一呼一吸,就的可以推拿整個世間,推拿天地!這個時候來感覺吸拉呼推,就事半功倍。這時候來體會吸拉呼推,身息相依,心息相依,這樣就叫做『伺』。

『尋』就是找到了那個點,找到了一個著力點;『伺』就是去體會這個著力點,的是最省力的點。的是最不用力的點,的是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的是覺得整個身心,都可以安住在空氣裏面,安住在整個氣流上。整個一進一出,一推一拉,整個天地都在呼吸裏面,去體會那種感覺叫做『伺』。

境是外面的心,心是裏面的境

所以尋伺本身,就已經是離開了欲惡不善法,已經是離開了欲界的攀緣。修行人喜歡的是一種自然的韻律,願意回到自然的韻律,願意回到最簡單的呼吸,願意隨著簡單的呼吸推拿天地,推拿宇宙,推拿整個身心內外的不安。的去感覺「境是外面的心,心是裏面的境」。

心跟境只是一個內外的分別;境是心在外面,心是境在裏面,一直的去感受心跟境是一樣的東西。譬如雜念,雜念好像生在內心,但其實如果沒有內心對外境的拉入取相,雜念也無從生起,雜念是有對象的。心到那裏,境到那裏;看到什樣的境,就看到什樣的心。所以心外無境,是指這個意思,無論我們樣追逐境界,其實都只是在追逐自己的心念。無論我們樣的去愛別人,其實都只是在愛自己!無論我們要別人做什,其實都是要自己做什。每一個別人都是過去的自己,能接受自己,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才叫做接受別人。

接受別人才叫做接受過去的自己,每個過去的自己都跟自己有很深遠的關係,只能用慈悲喜捨來化解,沒有辦法用貪瞋痴與五蓋來迴向給別人。因所有的迴向都會回來,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所以唯有慈悲喜捨,唯有無所求的對待,唯有住在遠離界,才的能廣結善緣,才能建立最理想的人際關係!才的能讓一切的境界流動起來!才的能入流而無所入!才的能看到一切的境界都是生滅聚散的無常!

看到死亡才知道什是生命

在無常裏面,就看到生滅聚散。在每一個境界裏面都看到有(存在)與無(不存在),每一個境界裏面都是「看到生就看到滅,看到聚就看到散,看到存在就看到不存在」。用這樣的等量齊觀,我們的心量才會自然的變大。看到可意就看到不可意,看到不可意就看到可意,捨心很自然的就生起來了。

現在的可意一定代表過去的不可意,一定代表未來的可能不可意。如果從頭到尾都叫可意,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叫可意,這個可意就不叫可意。現在的不可意代表過去的可意,代表以後的可能可意,如果沒有過去的可意,沒有未來的可能可意,現在就不叫不可意。如果過去現在未來都叫不可意。這個不可意也不叫不可意,就好像我們講的:「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其香」,同樣的意思。

的要能看到可意就看到不可意,的要能看到不可意就看到可意,看到存在就看到不存在,看到他活著就看到他已經死了,看到生命就看到死亡!看到死亡才知道什是生命,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看到死亡,才知道生命的意義,才的會去嚴肅的面對生命的意義!

在對一個人起瞋心的時候,就看著那個人已經死了,這時候的瞋心,才知道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說瞋心一定要對活著的人瞋,那不一定知道瞋心的意義,因無常,的無常!現在的瞋,以後不一定覺得得,以後可能覺得很懊悔。因現在的瞋,一定迴向法界,法界一定再迴向給我們自己!所有的瞋心都是苦,都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消化、不願意面對的苦。我們不願意吃這個苦,不願意面對這個苦,遲早還是要吃這個苦!沒有現在不吃苦,以後可以不用吃苦的道理。

苦就是世間,苦唯有現在吃,不但吃,而且還要好好的消化,而且要把當做藥來吃!要把瞋心當做藥來吃!要去消化瞋心!要把貪心貪不到的苦,當成藥來吃!要把掉當做安不下來的苦,當成藥來吃!要一點點的吃,要按時的吃,要有韻律的吃,要用出入息來吃!要把昏沉消沉當成苦,把這個苦當成要吃、要消化的苦,把昏沉當做藥,當成可治我們消沈病的藥,當成我們不肯面對苦的藥!把對法的疑當成藥!疑,對是一種苦,疑人生的意義,疑法的要領,疑人生的方向,疑人生有所謂的離苦得樂。疑「離苦得樂」,就只好相信趨樂避苦。

一個相信離苦得樂的人,他就是相信苦是沒有辦法避的,苦就是永遠在那裏!唯有消化,唯有吃苦,唯有吃下五蓋的苦,吃下「貪不得的苦,瞋不得的苦,痴不得的苦」!貪不得當然是苦,貪到了也是苦;瞋不得是苦,瞋到了也是苦;痴不得是苦,痴到了也是苦!我們看那種貪不得的不安,貪到以後的不安;瞋不得的不安,瞋到了以後的不安;痴不得的不安,痴到了以後的不安,都是無明,都是不寂靜。願意去看那個不寂靜的苦,願意看身心五蘊內外不安的苦,願意的面對這個苦,去感受苦跟呼吸的關係,感受苦也是一種流動性的東西。感受苦是一種生滅聚散、起起落落的東西,感受苦可以推拿不開的身心。

把苦當成藥,把苦當成可以打開我們心結的藥!把苦當成可以示我們對無我體會的藥!一直的去看生滅、起落、聚散,世間一切的現象,都是有生有滅,有起有落,有聚有散。那個不可意散的輕鬆,那個可意分散的悵惘失落;那個可意聚的美,那個不可意聚的痛苦。人生不都是這樣子

他看到了死亡,他才看到了生命,他看到了無常,他才見到了永生

可意的人()在一起是樂,可意的人()分開是苦,不可意的人()在一起是苦,不可意的人()分開是樂,不都是這樣子?我們求的是什?我們求的無非是樂!我們不要的是什?不要的無非是苦!我們的能離苦?我們到底是離苦還是避苦呢?苦到底是什?苦是面對世間無常生滅聚散的不接受。世間無常生滅聚散已經是苦了,對的不接受是苦上加苦!如果能面對世間無常生滅聚散起落,完全的接受,那是一種心量的無量大。

雖然知道苦,見到苦,但是心量大,這個苦反而是一種滋養,反而是一種悲劇性情感的擴大昇華,反而是對人性深邃的體會,反而是更得欣賞自然的美,更得欣賞人性的美!好像五百年前義大利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他常常把苦放在心上,常常把耶受難的像放在心上,常常把死亡放在心上,所以他的作品裏面就充滿了活力。他看到了死亡,他才看到了生命,他看到了無常,他才見到了永生。每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沒有不看到無常的,沒有不看到死亡的。每一個宗的行者,都看到無常,都看到死亡,都深深刻刻的看到了世間的苦難!

人生就是學習放棄任何有所求的關係!我們過去所結的緣,很多很多都是有所求的關係,我願意不,我願意放棄,我願意重新開始!重新開始結善緣,結無所求的善緣!我願一切的關係都變成無所求!我願意放棄所有有所求的關係!所有的有所求都有不能流暢的時候,所有的無所求都是流暢的!那才的能入境界之流!只要有所求,就不能入境界之流,唯有無所求才能入境界之流而無所入。無所入就的能讓過去過去,讓未來還沒來,只有現在!只有現在的遷流不息,只有現在的無常流動。

只有接受現在的無常,接受現在的生滅聚散起落!接受生就是滅,活著就是正在死亡,接受存在就是不存在!這個意思講的是一種心量,有接受對方存在的心量,也有接受對方不存在的心量,因存在、不存在都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不可意要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沒有辦法控制;可意要在我們的面前消失,沒有辦法控制!聚的力量,散的力量,那一種張力,那一種引力,那一種壓力,無處不在!我們深深地愛一個人,就怕他消失;我們深深地恨一個人,就怕他存在。有愛、有恨對一個世間人來講,是很正常的,所以苦也是很正常的!因愛而苦,因恨而苦,變成很正常。那有愛有恨,內心的不寂靜,也是很正常的。這樣子的正常,就是趨樂避苦,也是很正常的,那就很自然的不會要去尋找一條離苦得樂的道路。

生命是一種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的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以這樣的心上坐,以這樣的心下坐。以這樣的心上坐就是打坐,以這樣的心下坐也還是打坐。行住坐臥都是打坐,行住坐臥都是廣結善緣。整個的六根入,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整個的六根出,也是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就這樣,整個的身口意流入、流出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內心的心量就不斷的開展。去體會開展的心量叫做『伺』,去開展心量叫做『尋』。

生命就是一種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

的看到沒有比無所求更好的對待方式,沒有比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更好的人生!大地對我們無所求,流水對我們無所求,風對我們無所求,世間的太陽對我們無所求,整個空間對我們無所求;地水火風空,對我們都無所求,這樣的世間對我們無所求,有所求的都是眾生的心,凡夫的心!整個大自然對我們無所求,走進森林去感受森林對我們的無所求,去感受森林對我們無所求的包容!我們可以,可以跳,可以踐踏,可以盡情的呼吸,可以盡情的出入,好一個無所求!去體會森林常常向我們無所求的邀請!無所求的祝福!體會森林的心,體會無所求的心,慢慢地整個世界都變成森林!體會森林的心,處處皆是。

小時候,都有一些美麗的幻想,我小學的時候,從家走到學校要走40分鐘以上的路,就會幻想(我們住在上蠻熱鬧的):這個如果是森林,走在森林裏面多好!後來到美國還是會有這種幻想:走出去都是森林,都沒有街道、車輛,只有大地、湖泊、溪澗,視野遼闊,沒有住日出日落的建築,可以盡情地徜徉其中,任風摩,遠眺近觀,怡然自得。走在森林裏面,走去學校的路上,通通走在森林裏面,到處都是樹,到處都是大自然的藍與綠,黃的、紅的、紫的,一大片!

人與人之間都是無所求地微笑,無所求地祝福,無所求地邀請,這種幻想很美!這種幻想只能從自己開始,要別人開始是不可能的,只能要自己開始!也只能邀請自己開始,這個想要開始就是『尋』,這個開始了以後就是『伺』,想要無所求的看呼吸就是『尋』,已經無所求的看呼吸,去體會那種無所求的感覺,就叫做『伺』。

吸氣時感覺世間在呼氣,呼氣時感覺世間在吸氣。

去感覺呼吸的無所求,我們無所求的呼吸,世間的空氣對我們也無所求。去感覺空氣的一進一出,感覺空氣的流動,感覺身體是一種過濾器,整個世間都是過濾器!感覺我在吸氣、世間在呼氣,感覺我在呼氣、世間在吸氣。感覺世間的吸氣、呼氣都是無所求的,也感覺我只能以無所求來迴向世間的吸氣與呼氣!感覺世間與我一起呼吸,有種前所未有的親切:吸氣,感覺世間在呼氣;呼氣,去感覺世間在吸氣。

去感覺世間的感覺,先不要感覺自己的感覺。在自己吸氣的時候,感覺世間在呼氣,在自己呼氣的時候,感覺世間在吸氣。整個注意力,在吸氣的時候,不去感覺吸氣,去感覺世間在呼氣;在自己呼氣的時候,注意力不去感覺自己在呼氣,去感覺世間在吸氣。這樣子的練習,很容易感覺到自我的消失,很容易感覺到世間的廣闊無垠,很容易感受到那一種空無邊的感覺!當然,我們不是追求空無邊,我們所要尋伺體驗的,是一種心量的開展!是一種無所求的慈心!慈悲心的慈心,的體驗,的看到,心量可以因呼吸的練習而開展!

吸氣感覺世間進入心裏面,呼氣感覺世間迴向出去!感覺世間在我們的身心進出,感覺我們只是世間的一個過濾器!感覺世間是我們身心的過濾器,我們也是世間的過濾器,感覺世間的無所求吸氣,感覺世間的無所求,呼氣,的去感覺大地對我們的無所求,這叫做大地想!

感覺世間的海洋,湖泊,溪流,雨水對我們的無所求,吸氣;

感覺海洋,湖泊,溪流,雨水對我們的無所求,呼氣;

感覺風的無所求,吸氣;

感覺風的無所求,呼氣;

感覺太陽的無所求,吸氣;

感覺太陽的無所求,呼氣;

感覺整個大自然的無所求,吸氣;

感覺整個大自然的無所求,呼氣;

這就是森林想!森林想也可以呼吸,用森林想來尋伺,來體會森林在我們身心的推拿,體會自己的出入息也可以推拿森林。可以讓森林、讓自然無所求的功德,迴向給世間。那一種離欲染的功德,那一種過濾世間欲惡不善法的功德。因放棄了有所求的關係,放棄了有所求的取,心就離欲了,離就生喜樂,就看到了『喜』的出現,感謝『喜』的出現,感到對喜的無所求,喜來了、喜去了,看到的仍是注意力的流動,看到了『喜』是種引力,願意去看這種引力的生滅聚散,對「喜」的無所求,只是如實的觀察,看到「喜」與出入息的關係。

看到自己的放下、不取,一再地放下,心量一再地開展,喜感就更強啦!看到了喜的無常,也看到了喜的苦(有引力就有壓力),就看到了喜的無我(來去都不打招呼),就更能體會樂(寂靜),『樂』就生起了,後來樂消失了,看到了樂的無常,看到了樂的苦(有引力就有壓力),看到樂的無我(來去都不打招呼),看到樂所開展的『心』量,寂靜,更是寂靜。『心』量無量的大,『心』變得柔軟,看到『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心是裏面的境,境是外面的心。

『有心才有境,有境就有心;無心就無境,無境也無心』,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樣就體會到,世間沒有別人,都是自己!不是現在的自己,就是過去的自己,一切的眾生都是過去的自己!接受別人就是接受過去的自己,不接受別人就是不接受過去的自己!

一切都是界相聚,一切都是物以類聚!唯有重新開始,唯有從我們這個心,從我們這個淨心開始,從由衷的心開始,從恭敬心開始,從慚愧心開始,從無所求的心開始,只有這樣才算開始!一切的有所求讓結束。一切的無所求讓開始!只有無所求才叫「開始」,一切的有所求都讓「結束」!一切的有所求都不可能開始什,只有無所求才有所謂的「開始」!這樣子的開始才叫『尋』,這樣子開始的生命才是慧命,這樣子所看到的心量才叫做『伺』。這樣子的尋伺才會帶來出離的、待的正『喜樂』,正帶來無所求的『心』量!這樣子才能看到,『心』就是境,才能如實知見「世間就是無常生滅聚散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