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攤於當下的--緣起緣滅※
※那攤於當下的--緣起緣滅※
佛說:『心外無物,是舍是求,只於你一念間。』或許,急於追求最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或許攻於心計最終把自己弄得世俗平庸。不如,看透,心靜,守份清幽於生命處,且歌且行。
佛在經上說: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四種緣,這四種緣非常深的時候,變成一家人,如果是疏遠一點,那就是親戚朋友,就比較疏遠了。如果沒有緣份,你見了面的時候,決定不會打招呼,不會留意的。你在街上走路,人家跟你點頭笑一笑,前生都有緣份,都有個善緣。素來不認識的人瞪你一眼,那是前生結的惡緣,這個緣很小沒有太大的傷害,過去就算了。
像這種恩怨結得深,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佛跟我們說父子四種緣,所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別的,沒有別的事情。若不是這四種關系,你絕對遇不到。
世間人迷失了事實真相,在恩怨裡面打轉,同時又在加深,說實在的,這個恩會變成怨,怨不會變成恩,這就是佛法常講的,為什麼說三界痛苦,樂會變成苦,苦可不會變成樂,這個是事實真相,一定要覺悟,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給一切眾生結冤仇。
那我們善緣要不要結呢?善緣最好也不要結,人在一塊好,好過頭就變成冤家對頭了,所以善緣也不好。所以佛教給我們結法緣,法緣是清淨的,這個是佛法出世間的大聖人教給我們,世間聖賢人教給我們,人與人相處,所謂是君子相交淡如水,這個交往才能夠長久,才不會變質,凡事好過頭會變質,壞過頭也會變質,一定要保持平淡。
有些恩怨已經變成一家人,那怎麼辦呢?這問題嚴重了,真的,不學佛的人嚴重,非常的嚴重,這個恩恩怨怨,報來報去沒完沒了。真可怕,生生世世糾纏不清,苦不堪言。你修行為什麼不能超越六道?就是有這些人纏著你,找你的麻煩障礙你,這個總起來講,這叫魔障,就是這些人來障礙你。
學佛的人明白了,事實真相完全瞭解,無論是恩是怨,是討債是還債,我們把這些統統放下,勸他學佛,把所有這一些有關系的人,我們統統從今天起,都把他改成法緣,把世間這個人情的眷屬變成法眷屬,這樣就好。
四種因緣————
人與人之相聚,都是緣,這一生當中偶爾就是見一次面,也是緣份,何況能夠到一個家庭變成一家人,這個緣份就更深了。緣多生多世結的,不是偶然的,緣很復雜。佛給我們說世間眾生、父子夫婦四種緣,當然這個緣很復雜,很復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沒有這個四類的緣,就不會結成一家人,這四種緣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報恩的————
過去生中有善緣、歡喜緣。報恩的,這當然是最好的,所以孝子賢孫是報恩來的。
第二個是報怨的————
過去的怨家債主,這個來了,是來報怨的,這個我們常講的敗家子,小孩將來長大了,搞的家破人亡,報怨來的,這個都是事實,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第三種討債的————
討債鬼,那就看他欠的多少,欠他少呢,討幾年就討完了,他就走了。討債鬼一般呢,這小孩長得都非常可愛,很喜歡他,為什麼呢?因為你喜歡才肯還債嘛,還完了他(她)就走了,如果欠得多了,大概要念到大學,花了不少錢供養他,他才走了。
第四種還債的————
還債是兒女欠父母的,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呢對父母供養會供養的很周到,欠得少呢大概就是生活不挨餓、不挨凍就可以了,供給你一點點就行了,沒有孝敬心,對父母不尊重,只是物質生活上給你照顧到,那叫還債的。這四種緣,才變成一家人。
這個緣疏一點的就是家的親切朋友,接近就變成一家人。這世間就是這麼一會事,所以不要把它當真的,當真那你就苦了,罪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孽,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善緣當然好,惡緣來了,那總是要報的,所謂欠命要嘗命,欠錢要還錢,這個是不能不償還的。
但是,後天的教育能夠補償,教育是真正能叫他明白這個道理,縱然過去世有怨,怨能夠化解,實在講,沒有不能化解的怨仇。所以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化解,化惡緣變成善緣,化世間恩愛之緣,變成法緣。這是最殊勝的了。“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佛說:萬法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定數。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佛說:一切有為法,皆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同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的擦肩。
佛說: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方能包容萬物。
佛說:凡事都有定數的,不能強求,只能隨緣。
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開,放下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
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安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悅。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修行人都想清靜無念,但大腦卻會自動不停地生出念頭,甚至還會生出一些離奇古怪、不可思議的念頭。當念頭起來時,既不要討厭它,也不要壓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不睬,不跟它走,將它轉空,就自然清靜入定了。假如壓制念頭不起,如同搬石壓草,石下生草,石去草長,終不是究竟之法。這樣用壓制的方法,即使能達到不起一念,卻又落入了“無記業”中,如同石木,沒有知覺,不起妙用,終不能成佛。
因此,修清靜心要會用善巧轉化功夫,當念頭起時,念佛之人只要提起佛號,修密之人只要提起咒語,妄念自然轉空而消失。因此,念起不隨既是無念,而不是不生念頭。這正是佛經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只要念起時能警覺到,就沒有離道。如果念起不覺,隨之想下去,則已離道。
在做事時,要思想專一,不想他事。做事之前不去攀緣,不去想尚未發生的事;做事之中只管認真去做而不求結果,不求完美;做完事之後立即放下,不再想它。如能在事境中做到這三條,等於無念。既不誤做事,又能保持清淨心,既是無念,雖做事而處於無為中,這才是真空妙用。
對心念保持敏銳,保持覺知。了知心念的特徵,當心念生起時知道生起,當心念消失時知道消失,這就是觀察心念。觀察心念,首要的是敏銳,即禪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其次,要能與心念保持距離,不會掉入心念之中。
在實際觀察中,只對心念這一現象保持機警地覺察,不譴責不貪愛,只是看著覺知的對象,這是較難做到的。從個體的欲念出發評價外在的身心事物,是人類根深蒂固的習慣;在禪修中,這種不良的習慣往往大量地損耗定力,讓禪修者的心無法專注下來。只是對當下進行覺察,這是優秀的禪修者的品質,他能夠超越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不以過去的知識來評價當下的身心現象。
在禪修中,心始終處在當下,不分別,不造做,敏銳而清靜,這是非常好的禪修心理條件。清晰地感知當下一念,保持平等心,只是敏銳地覺察,在這一點上反復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心已經保持清新、機警和柔軟,那麼,如下的幾個原則也許可以幫助你有效地理清禪修道路上的一些問題。
一、心念不同於物質——名色分別
1、細心地覺察,心念只從你這裡生起;它從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與外界的接觸當中生起;
2、對於心念,看不到也聽不到,但心可以感知到——細心體會這一點。
3、心念的內容雖然千差萬別,但歸納起來,本質上它只是一種現象——與物質現象完全不同的一種現象。平常人們只注重心念之內容,往往忽略對心念本身的認知——心念是一種無形的意感。
以上三個部分都是獨立的小主題,沒有先後次序之別,你可以進行單項練習。練習的目的是發現心念,進而進行覺察,然後體會它的非物質性。你可以把上述主題應用於觸目所及的任何事物;例如,當你看到門前的樹木時,你要留心,當眼睛與樹木相接觸的剎那,心念就已經生起了。
二、只是傾聽——增長平等心
1、當心念生起時,你完全只是傾聽——學會傾聽;
2、不論這一心念的內容特別難以令人置信,或令你很感動,你只需要留心傾聽;
3、傾聽不是贊同,也非否定,它只是傾聽——看著它們。
這一小節是訓練心理素質,屬於戒、定、慧之中的“定”的範疇。“定”非常重要,沒有它,你無法實施實際觀察。修行者必須訓練心,讓其具有傾聽的良好習慣;但真正的傾聽(不為所動)需要以定力為基礎。對看到聽到的發表意見早已是欲界眾生根深蒂固的習慣,現在,需要練習,不再對看到聽到的事物發表意見,只是傾聽。
接受與理解這一點並不困難,但要完全做到“只是傾聽”卻是一項重大挑戰。評價事物是人與生俱來的習性,與人之本性有關,這正是擺脫它的難度之所在。
無論如何,掌握一項技術是需要練習的。“只是傾聽”是一項技術,反復練習才能掌握。
三、允許任何心念生起——不揀擇
1、不要驅除心念,讓它們生起;即使是所謂雜念,也不要驅除。給每個心念的生起留一個寬松的環境;
2、對心念不要思維,不要追尋,不要找原因,只是感知;
3、某些心念會帶來喜悅,而另一些心念會帶來痛苦,如此等等,不要執著心念以及它所帶來的喜悅,也勿排斥隨之而來的痛苦;如此可保證對心念進行純然的覺察。
修行者如果不執著,不控制,有一顆超然之心,他會在輕松中做到覺察。執著與控制的心會帶來緊張,讓你的心理空間很小,在跼促的心理中,真正的覺察是無法展開的。修行者要調整心態,不要對心念進行控制。但心念很細微,你對它的期待與控制很難為你所覺察,這是禪修的難度之一。
讓它們發生,而你只是旁觀者;不論發生什麼,就讓它發生。你並沒有期望,你只是看。真正的“看”是很真實的,要體會看的真實性。
四、不受心念的迷惑——提升定力
1、一念生起,這心念帶給你的境界即刻現前,不要相信它;
2、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不再相信它告訴你的內容,你的定力會得到提升;
3、帶著定力,穩住心神,不隨心念指使,也不延續它,任它生起消失。
對於心念,要識破它,不能受其迷惑,完全掉入它的陷阱。如果你決心不再相信心念,你就有能力擺脫它。心念是不實的,但人們卻一直受它的驅使,成為它的奴隸。面對每一個心念,努力做到不即不離,不相信也不排斥,只是觀察它,以期發現它無常無我的本質。
五、不要關心心念的內容——捨
1、修行者的勇氣之一是不再關心心念的內容,這勇氣來自於真實的體驗與智慧。他反復體會過那種在心念之中不斷延續心念的方式,那是一種在無止盡的痛苦煩惱中輪回的方式;
2、如果你依然重視心念的內容,那麼,這是方向性錯誤,你無法從心念中看到真理——確認這一點很重要。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示,智慧的修習者以超越心念為目標,而非在心念中打轉;關注心念的內容會讓你錯失禪修的目標;
3、探索心念的真相是從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當你完全瞭解了心念的真相,你將不再執著它。這一切的超越行動,都要根植於面對心念的每一個經驗之中。
每當意識到心念,你需要想起這些提示,它能幫助你調整方向。一般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當中,更為嚴重的是,修行者對自己的這種情形卻全然不知。這些提示會讓你在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裡保持基本正確的航向。
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完全地開放心胸,不再根據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界定眼前的身心現象。在這條解脫煩惱的道路上,佛法正見是非常重要的。讓心保持清晰敏銳,與心念保持距離,觀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
可能多數人都會有恬淡地面對心念的時刻,如果你曾細心地體會過,那種僅僅只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會帶給你巨大的輕松感。兩廂對比,你會發現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這也從另一面證明,認知心念的本質,從它之中解脫出來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你必須親自面對心念進行練習,才可能達成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提升定力的練習是必要的。沒有定力的心是渙散無力的,它無法看到實相。
從本質上看,禪修練習是訓練你的心進行正確的觀察與思考。上述這些准則給出了觀察心念的幾個大原則,可供禪修者參考。禪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錯誤態度,通過練習,你可以獲取正見。只是閱讀是無法獲取正見的,佛法修行有三個階段,即聞、思、修。閱讀是第一個階段,之後的思維是領會基本要領與方法,最終,所有的步驟都要落在實際修習這個最重要的階段上。
所有的禪修准則都必須要付諸實施,為此,修行者必須在實修中盡力地一個一個地實施這些原則,捨得花時間花精力在這件事情上。走馬觀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附錄:徑行的禪修方法——徑行是來回行走著修行。
行走時也可以修定,可以修慧。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徑行的方法:
在修四禪之前,徑行以修定為主。徑行的方法就是來回地走,限定在十五步到二十步之間,不可以兜圈子,只能來回走直線。在這來回走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呢?
首先,要在身體的動作上保持正念,身體以外的動作,你去注意的話,就是錯的。你的腳在走的時候,身體的動作心裡要明明了了。
如果你走慢一點的話,可以觀察腳在‘上…下…接觸,上…下…接觸’。如果你走快一點的話,可以觀察兩腳‘左…右…左…右…’地向前走。要這樣觀察,左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右。此時除了左右腳的動作這件事以外,觀察其他的事情都是錯的,全部心念都要專注在腳的動作上。
當你走到盡頭的時候,你要停下來,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動作,心還要專注地念,做什麼動作就念什麼,如坐時念"坐…坐…坐…",走時念"左…右…左…右…",站時念"站…站…站",轉時念"轉…轉…轉",要一面清楚地知道腳動作,一面在心中念著動作。
為什麼要念?是為了加強你的心念專注在腳的動作上,不要做第二件事情。如果你突然間注意有燈,那麼就是說你的心念已經離開了腳。這時候,你快一點警告自己,要念‘知道…知道…’。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我的心現在跑到眼睛這裡來了,快點回來觀察我的腳。這樣就是修定。雖然你在動中,心專注在身體的動作上,這是在動中產生定力的方法。
徑行時的心念要從粗變細在走的過程中,心念有粗有細,我們要設法達到細心。當心很粗的時候,你什麼感覺都沒有。當心念比較細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腳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聲音你都能感覺到,乃至骨骼裡面的響聲。如果你走到這樣微細的時候,你的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清清楚楚,這時,你必定心無雜念,並且身心也會覺得特別輕安。
當你心細到很集中的時候,會出現一種要跌倒的現象!你連走路的平衡都忘記了,就是說,你非常專注在你的動作上。經行來回走的當時,心只維持一件事情,什麼也不管,只要知道腳的動作。當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雜念,你要快點念:知道!知道!然後快點攝心回來,小心看你的腳。
任何時候徑行要保持正念正知:這樣的徑行,要走多久?不限時間,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時兩小時更好。
如果你能夠這樣很平靜地走兩小時,效果跟靜坐兩小時是一樣的。如果你不懂如何徑行的話,可能是在打妄想、散步,不是修行。
如果徑行走累了,你就回來靜坐,坐累了就再去徑行。這樣交換地修,你的心就不會覺得坐久了,沒事幹而起煩惱就想休息。身體坐累了就起來走,走累了就打坐,這樣的話,就可以整天地在修行。
如果整天持續地修持,不只在徑行和靜坐時,心只專注所修的法門。在其他時間裡,也必須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任何時候你都要對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如果敲鐘了,心想去吃飯,徑行修得嚴密的人,就不會匆忙地就走去了。他會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從想去吃飯開始,觀察自己的所有動作;就跟徑行一樣觀察起身、站立、走去、端飯等等,吃飯時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飯碗、正在嚼食物、正在吞咽等等。
徑行時心裡只觀照當下身心的變化,不會想第二件事情。只管你眼前當下的動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他的事情。這樣的話,你修定就會很快。
下一篇:~:~ 生如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