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1 17:38:51幻羽

塵弦禪音--少林~機鋒之外的禪



                                 少林~
機鋒之外的禪

時光荏苒,自2007年動伊始,今年禪宗祖庭少林寺辦的“機鋒·辨·禪”已是第五屆。8月的少室山,彙聚了來自僧俗兩界的各路禪門精英。“機鋒·辨·禪”活動以其影響之大、參與者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大也算得上是當代禪門引人注目的盛事了!

每逢會期,少林寺大禪堂中總是座無虛席,從方丈法師拈香宣佈辨禪開始,到數場緊張而不失精彩的機鋒交錯,到最後的評儀式,四方緇素,無論是旁聽者,還是參與辨禪者,都經歷一個期待、聽聞、沉思,最後享受禪悅的過程,一次次沐浴著禪宗的智慧法雨。

(一)

古時禪師的機鋒,是接引學人的一種方式,這個過程常常充滿著戲劇性。南懷瑾先生曾說,讀佛經要有場景感,才會覺得親切,才更易融入其中。說起來,“機鋒·辨·禪”也正是將古代禪門的風采,以帶著現代意味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古時禪門的修行活動因此而被賦予了一種鮮活性,表現得更加生動而親切!

機鋒·辨·禪”一般分初賽、復賽、決賽。而在此之前,則有一個全國“海選”的過程。少林寺預先設置一些論題,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書面回答,少林寺組織評委對這些回答進行評判,選拔出最終進入少林寺參加辨禪的選手。

每一場辨禪都是6人一組,團坐於菩提樹下(仿鹿野苑佛陀初轉法輪時場景),輪流擔任主辨,就某一論題,回答其餘5人以及現場觀眾的各種問難。最後由評委根據各位選手的表現而決定晉級的人選。逐級推進,直至最後決賽。

縱觀各屆辨禪的論題,都以禪宗公案主。所有這些論題,都是從正反兩面(所謂“分別”)無所措手,只能用非邏輯的語言(所謂“機鋒”)破除執障。歷屆選手在辨禪活動中的表現頗不俗,“言說有響,句裏藏鋒”,熟練地運用語言、行的表意和暗示功能,應對各種提問。似飛鴻踏雪,不落痕跡,卻又處處斬斷愚情妄見,足見日常禪修的功底。

這時候的辨禪,已經超越了古時師徒之間的印證功能。各路禪門才俊,在這種形式之下,以自己平時的修行體證,與更多的人進行印證,也向更多人開示禪宗的深刻智慧。而從辨禪現場觀眾與選手們嚴肅而不失活潑的對話之中也可以看出,對外界而論,“機鋒·辨·禪”是向社會大眾展示禪學的視窗。這是一種創新,更是對於禪宗思想的一種弘揚!

(二)

機鋒·辨·禪”的目的,其實是希望在禪門中重倡“學修並重”。

少林寺有日常的修持;有一年一次的禪七;有少林文化學院的開辦;有近年來積極掘的“禪武”(將少林武術與禪宗修行結合在一起),等等。所有的措,用意都不出於學修並重4字。

禪宗肇始之初,是樸實無華的。禪門中人,重在修持。峻峭的機鋒只是破妄體、明心見性的一種方法,並非最終的指歸。正是出於這種摯的宗情懷,禪宗的“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才落到實處,因機鋒而得道開悟者屢屢見於史籍。

然而,以佛法論世間,皆不出成住滅空。禪宗作世諦流布,自然也在所難免。後世禪門,或不重“修”,有所謂的“口頭禪”——僅僅襲取禪家用語以資談助,說禪說道,而“不躬行”。沒有實修持,這樣的禪家,機鋒也許厲,辯才也許無礙,但是于禪宗根本的明心見性,終究無濟於事。或不重“學”,見地不正,修持則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如此禪風,數百年來,既為教外之人所詬病,何嘗又不是禪門中人痛心疾首的呢?

以當今禪門而論,“學”似乎更欠缺。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曾在少林文化學院開學典禮時說:“少林寺一直非常重視育,在少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育是第一位的,一切必須從育做起。”其著重點是不言自明的。

機鋒·辨·禪”是倡“學”、重“修”的一種表現。所謂“工夫在詩外”,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思維前後逼仄,萬般無奈之下、電光火石之間,沒有融會貫通的禪學修養,如何能絲絲入扣、圓融無礙地解答諸般問難?沒有深厚修持而得到的對自性靈光的體會,如何能超越思維的局限,“辨”出心源法海的實內涵?“機鋒·辨·禪”,是對“機鋒”之後的禪宗學養的檢驗,也是對“辨”之後的修行工夫的檢驗!

每次辨禪最終勝出的選手,評委關注的不是他的“舌燦蓮花”,而是關注其言語中所蘊含的見地和修

(三)

在逐漸“扁平”的現代社會,禪宗如果僅僅避居於山林泉下,最終只會導致萎縮、消亡;但是禪宗的入世,卻也不是處理世俗人際關係的所謂成功學之類的東西。最終的指向,是用禪宗通過獨特方法得到的智慧,改變、提升世間眾生的生命意義。

在佛經之中,佛陀不問自說的是少數,大多是回答菩薩的提問。其實,菩薩的提問里又是自己而問,只不過是代眾生而問、演繹救度眾生的一場戲罷了!同樣,“機鋒·辨·禪”中的諸多問題,選手和評委的思考和解說,何嘗又不是代眾生而問、而說的呢?“機鋒·辨·禪”是希望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和思考。借助這種形式,以正見正信(所謂“辨”,而不是只逞口舌之利的“辯”),使社會大眾理解佛禪宗的知識,提高佛社會形象,增進社會大眾的道德修養,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有人說,禪宗體認自性的所思所行,只是禪門中事,與世事何干?其實大謬不然。禪宗所試圖揭示的思維矛盾,其目的是說明由此分別思維所造成的世間的不完美;所讓人體認的自性,更是要揭示從一如的本來心性中流露出來的完美是什(至於如何改造心性,從而延伸到改造世間,那是覺悟之後起修的重要內容)。禪宗的修行導,不僅僅是宗意義的,更是社會意義的。

比如說,論題中有“如何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延伸的意義卻更在於“如何淨化心靈,提升自身價?“樣才能活在當下,不外境所擾”?辨禪中的精彩對答,其實是在闡釋禪與生活、禪與人生、禪與心靈的內涵。

所以,“機鋒·辨·禪”的目的——“體驗禪趣、印證佛心”,也不僅僅是從禪宗意義上而言的。在每次辨禪中,儘管論題是舊的,但是其解說,都賦予了時代的內涵,趨向於掘禪宗追求和平、崇和諧的價理念與思想內容,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切受眾,這也是引起社會大眾廣泛關注和共鳴的原因之一。

(四)

機鋒·辨·禪”是少林寺每年辦的“少林問禪”活動中的一個環節。其實,活動名問禪”,卻不僅僅局限於“禪”,更多是一種文化交流。“少林問禪”活動一直在推動著禪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禪宗智慧的普及與弘揚,而“機鋒·辨·禪”,正是“少林問禪”各個環節中的一個高潮部分!

永信法師發起“機鋒·辨·禪”的最初設想,是全國佛年佛子和佛學禪宗愛好者提供切磋、交流、提高的公益平臺。這些年來,一批年輕的佛子也正是由此而嶄露頭角,法師們也因此增進了講法熱情,提升弘法佈道能力。而對於海內外禪宗愛好者來說,與明師、善知識近距離交流,明心解惑,收穫頗

鼎盛時八宗共榮,蔚大觀,其根本原因,正在於不同思想的交流和溝通,最後彼此融攝,涓涓溪流,匯成大海!儘管現在少林寺的“機鋒·辨·禪”只是囿於禪門之內,但是生髮的意義卻可以逐步地擴展開來,又何必僅僅局限於禪宗?可以拓展到佛不同的宗派,甚至可以拓展到不同宗之間的對話與交流。

禪師化導學人的機鋒是方便施設,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正所謂“機鋒之外更說禪”。“機鋒·辨·禪”何嘗又不是如此呢?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指向參悟人生、提升人生,造福眾生、服務社會。這才是機鋒之外的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