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的今天....
77年前的今天,日軍藉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後悍然進攻,中國軍民浴血抵抗。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盧溝橋畔的槍聲讓民族覺醒奮起,八年抗戰拉開血幕...
77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的烽火燃起。這一天,在民族的心靈史上留下創痛,更讓這個民族挺起脊樑。盧溝橋上雄獅怒吼,震徹寰宇。八年抗戰,3000萬同胞捐軀,人民戰爭勢如汪洋大海,終將侵略者淹沒。
硝煙早已散去,侵略和反侵略的槍炮聲從未被遺忘。血寫的歷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刻骨銘心。在29軍用過的大刀上,歲月蝕刻了斑斑鏽跡,但遮掩不住刀鋒的寒光;南苑的一段枯木,嵌著侵略者留下的累累彈片,不曾倒下;當年駐守在盧溝橋上的連隊,連長戰死沙場,留下那張委任狀,記錄著中國軍人的職責和血性……
苦難砥礪了民族的成長,堅韌支撐著前行的腳步。77年過去,我們已經站在了最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今天,我們回望“七七”,不為記錄仇恨,而是為了歷史不再重演。
委任狀背後的守橋故事:盧溝橋事變,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起點。在這座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橋邊,連長孔憲全帶領10連120名官兵,與日軍血戰20天,這位29歲的年輕連長,犧牲在守衛盧溝橋的激戰中。
1995年,他的老鄉兼戰友胡宗祥將自己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文獻——孔憲全連長的委任狀、嘉獎令等遺物,捐獻給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盧溝橋事變七十七周年到來之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曬出”了這張珍貴的委任狀,也“曬出”了一個守橋之連的抗戰故事。
1936年4月1日,17歲的胡宗祥跟隨濟甯老鄉孔憲全到河北當兵,被編入抗日名將宋哲元的29軍37師110旅219團3營10連3排,連長就是孔憲全。
7月7日,日軍從9時開始,在宛平城北約400米處進行攻擊式演習。第二天淩晨,日軍開始向宛平城內開炮轟炸。北平當局命令駐軍,堅守盧溝橋。
當日清晨5時許,日軍向10連所在的回龍廟陣地發起攻擊。沒等日軍完全進入射擊圈,10連連長孔憲全大吼一聲“開火”,守橋的戰鬥打響了。
7月8日,在三個小時的激戰中,10連打退了敵人的三次衝鋒。
8時,日軍分出一支隊伍向回龍廟正北迂回,企圖包抄中國軍隊。同時,日軍集中炮火,將回龍廟周圍炸得磚石亂飛,硝煙彌漫。為了避免傷亡,10連只好放棄回龍廟,退守鐵橋,撤離時,排長沈中明不幸中彈犧牲。
隨後,日軍又集結重兵,向鐵橋猛攻,雙方展開了肉搏戰。由於中國軍隊事前準備不足,人員傷亡很大,鐵橋東段也被日軍佔領。
到11時,日軍已對鐵橋形成包圍之勢。10連只好全部退守到石橋。為了掩護全連撤退,胡宗祥隻身沖上“盧溝曉月”石碑旁的一座屋頂,用火力壓住進逼之敵。
不久,10連的兩處週邊工事都被日軍佔領後,只剩下了盧溝橋石橋。為了奪回鐵橋,當晚,10連官兵又同日軍激戰兩個多小時,終於擊潰日軍,收復了鐵橋。
胡宗祥所在的第10連共120人,保衛盧溝橋的多次戰鬥中傷亡70人。連長孔憲全在奪取鐵橋的戰鬥中,一馬當先率部衝鋒,不幸中彈犧牲。
這是一場為了尊嚴而堅守的戰役,10連一直堅守在盧溝橋邊二十多天,日軍未能越雷池一步。
南京政府對抗戰的全面爆發沒有準備,採取了“應戰而不求戰”的不堅決態度。29軍軍長宋哲元也在謀求談判解決之道,力求避戰。7月26日下午,219團奉命將盧溝橋防務移交給地方保安部隊。10連將士只得含淚把浴血奮戰保衛的盧溝橋拱手讓出。數小時後,盧溝橋失守。
盧溝橋是北平南下的咽喉,日軍佔領盧溝橋後,北平成為了一座死城。
學生兵浴血南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陳列的一段彈痕累累的枯木,在眾多展品中顯得分外扎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文物保管部主任要秋霞說,這段枯木是從南苑戰場徵集來的。研究人員用金屬探測器發現,枯木中嵌有許多彈片。雖歷經77年,仍令今人感受到那場戰鬥的慘烈。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那場惡戰不但吞噬了5000多名中國守軍,也吞噬了著名抗日將領佟麟閣和趙登禹。7月28日南苑一戰是29軍平津抗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幕,也是平津抗戰的轉捩點。次日,宋哲元下令放棄北平,29軍全線南撤。
與南苑慘敗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人物是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漢奸潘毓桂。在參加完29軍的軍事會議後,他把29軍反攻的全部計畫向日本人和盤托出,並且指點日軍要集中攻擊缺乏訓練的學生兵團駐地,以便事半功倍。戰後受審時,潘毓桂竟大言不慚地說,自己的賣國行為是為了儘快結束抵抗,以免生靈塗炭。然而,正是他的出賣,使得駐守南苑的學生兵幾乎全軍覆沒。
1999年,100多歲的張壽齡老人向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唱起了那首自己當年寫的戰歌:“風雲惡,陸將沉,狂瀾挽轉在軍人……”當年,身為軍訓團教育長的他,正是唱著這首歌,帶領著1000多名學生兵,舉著大刀沖向敵人的。由於軍備緊張,學生兵們一直沒有配備武器。
直到盧溝橋事變之後,才給他們每人發了100發子彈,4顆手榴彈,每個班配備一把輕型機關槍。當然,還有每人一把沒有開刃的大刀。大刀剛發下來那幾天,附近村子裏的鐵匠都被請進了軍營,到處都是霍霍的磨刀聲。然而,大刀並沒有阻擋住敵人的鐵蹄,28日6時,日軍第20師團2萬餘人,在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向南苑兵營發起了狂轟濫炸。
12時,堅守南苑的官兵們接到撤退北平的命令。由於通訊線路被炸毀,這一命令只能在戰壕裏接力棒似的口頭傳遞。就在這幾個小時的時間裏,軍隊的撤退路線,早已被潘毓桂出賣給了日軍。
1000多日軍埋伏在佟麟閣、趙登禹撤退的大紅門途中。日軍先擊中了佟麟閣的棗紅馬,隨後又擊中他的頭部。在大紅門附近的黃亭子,一枚炸彈炸斷了趙登禹的雙腿。 “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訴北平城裏的我的老母,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這是趙登禹陣亡前說的最後一句話。
南苑失守使北平喪失了所有的前沿陣地,第二天,北平守軍選擇了棄城。從此,北平和天津開始了八年的淪陷生涯。
馮治安臨危受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廳裏,陳列著一支鋼筆和一個鏽跡斑斑的鬧鐘。它們的主人是盧溝橋事變時任國民革命軍29軍37師師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馮治安將軍。
1937年初,華北日本駐屯軍司令田代宴就不斷逼迫北平的“頭號人物”——29軍軍長宋哲元成立華北自治政府。日寇佔領華北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宋哲元只能奉行蔣介石給他的八字真言:“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5月,不堪其擾的宋哲元,以回原籍“掃墓”為名,離開北平。臨行前,他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29軍37師師長馮治安。存亡之秋,馮治安就這樣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1937年7月7日上午,日軍出現在盧溝橋北側。看著來勢洶洶的日本兵,110旅旅長何基灃急電正在保定的馮治安。馮治安一面往北平趕,一面命令219團團長吉星文:“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正是報效國家的時候。盧溝橋為平津咽喉,必須確實固守,不許敵人前進一步,不許放棄一寸國土。”
7月7日夜,在盧溝橋西北進行軍事演習的日軍,謊稱走失一名士兵,要求進宛平城搜查。與日軍周旋多年的馮治安,十分清楚他們的伎倆,當即拒絕。他命令29軍219團團長吉星文:“不准日軍一兵一卒進入,不許放棄一尺一寸國土。彼如開槍,定予迎頭痛擊”。
7月8日淩晨5時許,日軍向宛平縣城和距盧溝橋不遠的平漢鐵路橋發起進攻。 “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馮治安向前線官兵發出了最後的怒吼。
當天,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表號召抗戰的宣言稱:“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應讚揚和擁護馮治安部的英勇抗戰……”
面對這場日軍精心佈置的棋局,馮治安率領的29軍雖是倉促應戰,卻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1937年7月8日這一戰,揭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在此後的8年中,中國軍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用自己的血肉築起新的長城。
在8年抗戰中,馮治安將軍率部轉戰徐州、淮河北岸,配合台兒莊戰役,始終戰鬥在抗日第一線。捐獻文物時,馮治安將軍的女兒馮炳如介紹說,這個鬧鐘是馮治安將軍1937年前後在香港買的。從臨沂大戰、徐州會戰,到武漢週邊會戰等大小戰役,它一直陪伴著馮治安將軍走過了抗戰8年,也時時刻刻提醒著將軍勿忘國恥,光復中華。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創作於盧溝橋事變之後的《大刀進行曲》 ,至今仍讓人心潮澎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的線民留言中,這首歌和它歌唱的29軍大刀隊被屢屢提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裏也陳列著一柄29軍用過的大刀,刀背有了些許青鏽,但鋒芒仍在。
29軍的大刀,環首長柄、寬刃重身、長近一米,最利劈殺。刀起時,風聲赫赫;刀落處,快意斬敵。兇悍如侵華日軍,亦為之膽寒。
29軍大刀隊成名於盧溝橋事變四年前的喜峰口一役。是役,500名戰士背著大刀,趁夜奇襲日軍駐地。日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裏糊塗地做了刀下之鬼。
大刀隊又趁亂放火,日軍其他部隊見到火光,紛紛趕來增援。然而在夜間,日軍的飛機大炮都發揮不了作用。儘管日軍士兵也都是從入伍就接受刺殺訓練,但步槍上的刺刀與大刀對決,占不到任何便宜。
喜峰口之役殲敵5000餘人,是“九一八”以後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29軍大刀隊名聲大振。
盧溝橋事變中,大刀依然是中國軍隊震懾敵人的武器。曾在軍中主持大刀隊訓練的馬鳳圖,在抗日戰爭中寫下了《白刃戰歌》:“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搗蕩寇塚。”
當年7月12日《世界日報》留下了記載:“日軍二百余名被宋(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部大刀隊迎頭痛擊,被斬首者占三分之一。 “二十九軍大刀隊急向日軍衝鋒,相與肉搏,白刃下處,日軍頭顱落地,遂獲大勝。
然而,這樣的勝利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9軍出身西北軍,非蔣介石嫡系,武器裝備本就粗劣,部隊制式的“漢陽造”和“毛瑟槍”只有三分之一,而且沒有刺刀。使用大刀作為近戰武器,是因為其製作簡單,造價低廉,而且戰士很容易上手。
比起製作精良的日本武士刀,中國的大刀粗糙卻勢大力猛,近戰夜戰勢不可擋,但在盧溝橋事變的平原攻防戰中,大刀隊沒有多少機會與敵人貼身肉搏。在槍炮唱主角的現代戰爭中,大刀這種冷兵器時代的王者,勇則勇矣,卻抵擋不住迎面而來的子彈。面對著槍林彈雨,大刀隊發起的是無異於自殺的衝鋒。
29軍大刀隊在平津抗戰中損失殆盡,但大刀卻成了中國軍人血性和勇氣的象徵,一次次出現在抗日戰場上。抗戰精神凝練成最鋒利的刀鋒,向著侵略者的頭上砍去!
﹝2014-07-07 北京日報﹞
上一篇:朝鮮人物*張成澤*的成敗
下一篇: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略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