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國話緬甸--遊記(2) *老廟*網友 (轉帖)
海天佛國話緬甸--遊記(2) *老廟*網友 (轉帖)
勃固(BAGO)孟族的故都勃固,距離仰光
緬甸有不少臥佛,但論到歷史悠久兼充滿神秘,當屬勃固的瑞達良臥佛。面容祥和的大佛,雙眼半睜,微笑斜臥於寶榻之上,相傳是仿照佛祖釋迦牟尼半臥講道的形態所建,因此與大家經常所見的睡佛有所不同。佛像很大,不論別的,光那描金鏤銀的腳掌就長
皎蓬大佛(四面佛)Kyaik Pun Pagoda 四大巨佛圍坐一起,均高
從此,蒲甘開始成為歷代蒲甘王朝的京都。當時,阿奴律陀王篤信佛教,把小乘佛教傳入蒲甘王國,並立為國教,開始在蒲甘大造佛塔,蒲甘遂成為緬甸文化、宗教的聖地。鼎盛時的蒲甘王朝其疆界擴展至泰國、柬埔寨乃至中國雲南。其後王朝更迭,1287年,元朝自雲南地區出兵進攻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從此,蒲甘衰落。漫步在約25平方公里面積的蒲甘,處處可見大小不一的佛塔矗立在街頭巷尾,真可謂:“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據統計,自西元11世紀到13世紀,蒲甘先後建造的佛塔達萬餘座,故蒲甘被稱為“萬塔之城”,被譽為“宗教藝術薈萃”、“東方佛教藝術的寶庫”。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之宏偉,堪稱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成為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
歷經900多年的滄桑,當年的王朝早已灰飛煙滅,歷史變遷和地震災害使蒲甘昔日的輝煌不再。今天,在這塊土地上,還有數千座廟宇深埋在地下等待考古學家挖掘。據緬甸考古調查局1973年調查登記,蒲甘共有2217座佛教建築物。1975年蒲甘地區發生6.8級地震,百分之八十的佛塔遭到不同程度損壞。緬甸政府進行了修復,其後又對佛塔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現在的蒲甘是一個“建築藝術保護區”,包括了老蒲甘、嫋烏、明南村和新蒲甘幾個區域。老蒲甘是其中最重要的地區,集中了保存得最好的十幾座廟宇,蒲甘博物館也在老蒲甘。伴隨著“得得”的馬蹄聲,我坐在馬車上,搖搖晃晃地穿行在形形色色的古塔林中,頗有種“枯藤、老樹、昏鴉”的滄桑感。仿佛時光倒流,我走進了蒲甘王朝的歷史長河中,不由聯想起西安的兵馬俑列陣。這不,剛下飛機,的士直接送進鮮花綻放的花園式賓館,一出大門便是古今兩個世界:賓館庭院中間碧藍的游泳池水還未來得及擁抱,就一腳踏入歷史的塵土中。
展現在我眼前的依然是一幅中世紀的農耕圖:蒼涼古樸的佛塔散落在蒲甘的黃土地上,農夫怡然自得地坐在堆滿莊稼的牛車上不知今昔是何年,牧羊女無憂無慮地趕著羊群迴圈在祖輩留下的路線上“不知有漢”,小牛仔肆無忌憚地吆喝著牛群踐踏著古塔“無論魏晉”……生活,在鏡頭裏定格;時光,在塔群中凝固。年年歲歲人不同,歲歲年年塔依舊。從繁華喧囂的現代都市來到貧瘠質樸的鄉村,恍如隔世。“往事越千年”,我穿越在蒲甘王國的塵埃中,仿佛是當年的馬可波羅遊歷蒲甘,又如張藝謀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不過區別的是,老謀子從始皇帝穿越到了現代,我則回到了從前。老蒲甘範圍不大,寺廟間相距也不遠,再說蒲甘的佛塔雖多,但其中內容不多,每個點耗時不多。所以我就上車、趕路、到點、脫鞋、進廟、磕頭、拍照,這樣一個又一個周而復始地在塔群中巡遊。
由於年代不同,蒲甘的佛塔並非千人一面,而是千姿百態。阿南達的美侖美奐、瑞喜宮的金碧輝煌、達瑪央吉的巍峨高聳、達比紐的卓爾獨立、瑪哈菩堤的一枝獨秀、瑞山陀的八面臨風……有的潔白素雅、有的古樸蒼涼、有的端莊大方、有的雍容華貴,各領風騷。塔內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臥,形態各異,但都滿臉慈祥,惟妙惟肖。他們的慧眼望著門外,迎著來客,穿越了千年的時空,撫慰著塵世間的心靈。一些佛塔內的浮雕壁畫,儘管已是斑駁陸離,但依然栩栩如生,色彩絢麗。看著數不勝數的或莊嚴或斑駁或美麗的佛塔,我深為緬甸人民而驚訝讚歎――那是怎樣的一種信仰的力量使然!世代相傳,以愚公移山般的堅持,他們在蒲甘大地上營造出一個宏大的佛國!鑄造了緬甸的輝煌。
遊覽蒲甘,最大的困惑是制定遊覽計畫。由於佛塔多多,一般都安排3天時間。但這3天中,誰先誰後、早晚到哪頗費思量。雖然我這頭老驢事前做功課早已歷練得遊刃有餘,可這蒲甘的佛塔太多,而且那些名字太難記,由緬語翻成的英語也很拗口,忙活了半天還是有如亂麻。不得以,最後我複製了網上一位前輩的行程“描紅”吧。租車前我出示“節目單”向馬夫交待“按既定方針辦”,對方連連稱是。誰知看了幾個點後我發覺他行他素,並不按照我的程式執行,無奈人生地不熟也就只好客隨主便了,反正左右都是塔。蒲甘的馬車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遊線,這點要有思想準備。蒲甘三日遊,第一天,坐馬車遊覽了老蒲甘的大部分主要景點;第二天考慮要遊覽相對距離遠的娘烏和新蒲甘,於是租了的士;第三天,租輛自行車就近在老蒲甘轉悠拾遺補缺。
騎自行車絕對是遊覽蒲甘的保留節目。儘管馬車和的士按照你的意願令行禁止,但總不如自行車那樣隨意自在。所以,在蒲甘,你會時時看見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自行車像蜜蜂般在古老的佛塔間自由飛翔,汲取古人留下的養分。“清晨,我們踏上小道;小道,彎曲像個大問號”。頂著烈日,迎著風塵,在公路上快樂地賓士,我心飛揚,掠下一路風情:嘻哈的上學孩童、三五成群的化緣和尚、頭頂水果的婦女,竹棚簡陋的村落…… 懷著訪古探幽的虔誠,在小道上顛簸、在積沙中掙扎,追綜著古刹殘塔:登高懷古,念天地之悠悠;坐看斷壁,獨蒼然而涕下。春節時節,我國尚在凜冽的寒風中哆嗦,但緬甸卻是鮮花四放,處處可見古寺與鮮花交相輝映的畫面。正如白居易描寫的那樣“人間四歲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偏僻的小路旁見一破寺,寂寞孤立夕陽中,野花爛漫長相伴。看到這幅畫面,不由讚歎好一個“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啊。騎行的最大好處就是能避開熙攘的人群深入塔林深處,在人跡稀少的寂靜處追憶那逝去的歲月,感悟禪的意境。
晨鐘暮鼓是佛寺的永恆主題,在蒲甘,旭日與落日是遊客永恆的節目。蒲甘的佛光塔影全都映在了晨霧與晚霞中。要做一個追日的人,披星戴月自然是免不了的基本功。未明即起。在哆嗦著的癡情等待中,遙遠的東邊亮起一條紅線。終於,一輪紅日跳出了晨曦,旭日塔影共同組成了一幅經典的蒲甘畫意,照耀了一千年的太陽再一次眷顧蒲甘佛塔。塔上響起一片嘁哩喀喳的相機快門聲,誰都想珍藏這幅千年的畫卷。登高望遠,只見平原上薄霧繚繞,高高低低的佛塔剪影矗立在光與霧中,仿佛在接受佛主的檢閱,壯觀、美麗、朦朧而神秘,演繹出一種博大的佛家意境。此情此景用唐朝詩人杜牧的名句來描繪最為形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只是南朝的樓臺早已往事如煙,此地應是 “蒲甘二千二百寺,多少塔影晨霧中”。
太陽漸高,爬在塔上的“陸軍”們長槍短炮收工了。此刻,“空軍”出動了――熱氣球一個個飄了過來。在地上看,氣球在塔間飄移,蔚為壯觀;在空中看,晨霧在塔中飄渺,恍如仙境。真可謂:相看兩不厭,唯有蒲甘塔。對於不願早起的人來說,蒲甘日落就是必不可少的節目。每當斜陽西墜,各路自行車、馬車、轎車乃至大巴便紛紛向日落最佳觀景點瑞山陀塔奔來――早早地來佔領陣地(另有一座觀落日的塔,景觀不好)。一時間,蒲甘大地上煙塵滾滾,人歡馬嘶、喇叭聲聲,倒也營造出一份熱烈的氣氛來烘托人們的心情。先在塔下來上一個椰子消消渴,然後手腳並用地爬上高塔坐等。在驕陽的炙烤下,耐著性子等那太陽慢慢地慢慢地下降、再下降。終於,太陽變低了、變大了、變紅了。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夕陽染紅了天空染紅了伊洛瓦底江也染紅了佛塔。暮色蒼茫,原野上千塔沐金,默然佇立夕陽中,蒼涼而淒美。原野和佛塔上下一片寂靜,除了快門聲沒有喧嘩。人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被這種天地間的大美懾服,沉浸在一種莫名的莊嚴而神秘的心境中,拜倒在佛的世界裏……
幾個主要寺廟阿南達寺Ananda Pahto 最美麗的佛寺。這座以佛祖釋迦牟尼弟子阿南達名字命名的佛塔是蒲甘地區最重要、也是這座古城現存千座佛塔群中較大較精美一座。這是一座以均衡之美而聞名於世的寺院,是蒲甘王朝中期的建築。其造型美觀,結構複雜,具有多種特色,尤其是四方加倒圓鐘的造型堪稱典範,是緬甸早期寺廟建築藝術和雕塑藝術的傑作代表。其建築工藝大大超越了之前的佛塔,之後蒲甘的其他寺廟都紛紛仿造阿難達的建築模式進行修建。最上層為金黃色尖塔,莊嚴輝煌。主塔身外壁環繞著眾多小塔、數千尊大小佛像和佛本生故事彩陶浮雕,集緬甸古代建築之大成。(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