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8 21:24:10幻羽

附錄--略說*依法不依人*

           

 

                                   略說--依法不依人

 

佛陀的偉大,不在於種族的尊貴、相貌圓滿和世俗的名位,而是因為他體悟真理——見法而成佛。佛身者,法身也。我人歸依佛,不是歸依四大假合的父母生身;知法、入法的法身,才是真正歸依處。佛陀生前的教授、教誡中,時時處處開導弟子:「以法為師」,「依法不依人」。如阿毗達磨毗婆沙論所說:「此身父母生長,是有漏法,非所歸依;所歸依者,謂無學成菩提法,即是法身。」歸依佛真義如此,歸依僧也不例外,四雙八輩的五分法身功德,才是真歸依的對象。佛僧一體,佛是先覺者,僧是後覺者,先覺與後覺,所覺的內容實質則無差別。

 

佛陀在世,屢誡弟子:「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在佛陀最後遺教:「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是「以戒為師」的明證。世尊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為期三月,人間弟子十分懷念佛陀。當弟子們得知佛陀回來的消息,大家爭先恐後,希望自己先見佛。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獨坐林下,正觀緣起,被佛陀讚歎乃真見佛的第一人。這就是「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以法為師」;「依法不依人」的聖教。

 

印度佛教的變遷,從佛世的原始佛教,乃至後期大乘佛教,佛門的三柱:佛、法、僧,信徒所歸依的即此三寶。但發展至晚期的秘密佛教,於固有的三寶外,加一「上師」寶,而成為四寶,而且後來居上,歸依上師在先,以上師寶比佛法僧三寶更偉大。諒必這就是影響今日佛教界「依人不依法」——與佛唱反調的流弊吧!

 

在佛法修學的歷程上,善知識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四預流支,於聞思修三慧的進修,以「親近善士」為先。聽聞佛法,不外從佛、佛弟子和經典去聞。佛和佛弟子是人,經典也是佛所說、佛弟子的詮釋,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然而,真實的三寶:佛是真理的圓覺者,僧是隨佛出家、修學正法的人;佛依法而成佛,依法以攝僧;離開正法,即無佛也無僧。或有依佛法流行人間的「化相三寶」說,因佛的證法而說法,因僧的住持而正法得以流傳久遠,三寶以佛寶為中心。

 

從佛教史的演變,相對而言,原始佛教以佛寶為中心,部派佛教阿毗達磨的發達,乃至大乘佛教的中觀、瑜伽思想,係以法寶為中心。晚期的佛教,則演化成以僧寶為中心。事實說來,住持三寶,佛教的發揚光大,端賴實存的僧寶,所謂「佛法弘揚本在僧」;佛陀之所以建立僧團,目的即為延續慧命,令正法久住。假如實踐正法,宣揚正覺之音的人沒有了,佛教即絕跡於人間。然所謂僧者、善知識者:如法如律和合而住的群眾名為僧;通達教法、勤修三學的成就者是真善知識。師之可尊,是因為他有道,奉行真理,依法而解而行而證者,此仍是以法為尊為上為第一。

 

在學佛的不同類型人之中,有信行人與法行人。法行人是以真理為依歸,所信奉的都經過理智的抉擇,明是非,辨邪正,擇善固執,絕不人云亦云,盲從附會。信行人則不然,重視感情,崇拜權威,以所尊敬者的言行為取捨的標準。倘若所敬信者不如法,則愈修離道愈遠。在大乘佛教菩薩行,也有重智證與偏信願的二類,如東方的阿閃佛國與西方的彌陀淨土,即為攝受信行與法行二類型人的根性。從修證的次第而言,佛法是以般若為首,而非神教的信心第一,信者得救。佛教與西方宗教的不同特質在此。

 

法是什麼?探討「依法不依人」的論題,作為慧學進修守則之一,對法的意義是需要正確把握的。不然各以自己的看法為準,羽毛當令箭,徒增我見我執,豈非無法無天?

 

在經論中時常出現「諸法」、「一切法」的詞句,它的內容廣泛無邊,善惡、邪正、世間與出世間,無漏智所知,有漏識所識,宇宙萬有,無所不包。今從簡短的般若心經為例,所舉的「法」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等。經文要旨在顯示一切法緣起性空;學人務必修學般若,正觀空義,乃得度脫一切苦厄。蘊、處、界三科,原是世俗法,與本題「依法不依人」的「法」義,扯不上關係。緣於佛陀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基於「不得世俗諦,則不得第一義」的方便,這些世俗事象,也是佛陀開示的法門。

 

經文所說的四諦與緣起。四諦:苦集二諦,說明世間的苦因苦果;滅道二諦,顯示出世的涅槃及解脫苦因苦果之道。站在修證的立場,滅道二諦才是我們的理想界——真實法、中道法、解脫法。滅,可解說為取消、滅除,意思是眾生無盡的生死苦集取消、不存在了,無邊煩惱滅除,痛苦解脫了。這就是涅槃的實現。涅槃甚深,是無生無滅的無為法,唯是聖智的現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四聖諦重點在於道諦。立足於離苦得樂,斷惑證真的佛法究竟理趣;如何斷除煩惱,離生死苦,以達成體悟真理得涅槃樂,這才是道諦要點所在。依阿含經所示的「法」之內容是:「正見是法,乃至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法。」

 

經云:「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還有如所週知,戒定慧三增上學,依戒得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這是極簡明的解脫道。依相關相攝看,四念處,即是八正道正念的內容。三學即是八正道的略說。如慧學即是正見、正思惟;定學即是正念、正定;戒學是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則通於三學。戒定慧成就,即得解脫;加解脫知見,即是五分法身。

 

甚深正法的體現,端賴聖道的實踐,而實踐的方法,即此八正道法。八正道以正見為首,而正見內容則以緣起為根本,依緣起正觀能離一切迷謬的二邊之見,如有見與無見,常見與斷見,我見與我所見。此緣起是不變不失的諸佛常法。如佛在雜阿含經說:「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緣起展開了相生的有為生滅,也顯示了無為的寂滅。無明緣行等純大苦聚,乃是依緣而集起;無明滅則行滅等純大苦聚滅,不是依於緣而是緣盡而證滅;滅是本性,如大海本性平靜,因風鼓浪,今風平而浪不起,歸於原本的平靜。說緣起,含攝了依於緣而集起的流轉門和諸緣滅盡的還滅門。

 

緣起的流轉是有為法,緣起的還滅是無為法。這是如來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之「法」的內容。經中形容:「此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由於緣起法是安住的,確立不改的;法是不動、不變異的,所以說它是法住、法定、法如。通達了緣起流轉的有為法,即得法住智;證悟緣起還滅的無為法,是為涅槃智。修學佛法,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反之,「不得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時逢末法,群魔亂舞,邪說橫行,活佛滿街跑,依人不依法,加持灌頂普遍流行。重外貌忽實質,心行道外;標新立異,各顯神通;魚目混珠,神佛不分。歧路遍佈,陷阱處處,好心學法者,可不慎哉!「若不回頭,誰與汝救苦救難;倘能轉意,何須我大慈大悲。」對於捨本逐末,重人輕法,不務實修而妄想外力救濟之徒,這首通俗法語,如暮鼓晨鐘。

 

                                               摘自~~釋超定法師~~講稿

 



照片為197512月釋聖嚴法師初到美國紐約時,與浩霖法師(右一)、印海法師(左二)、超定法師(左一)的合影。

 

釋超定法師,出生於台灣台南,十四歲出家,禮拜竹溪禪寺虛妙和尚為師。起初兩年,在剃度師座下學習佛門禮儀、佛學常識、日用共修念誦法器,及隨眾作務,過著農禪的沙彌生活。十六歲負笈北上,考入新竹靈隱佛學院、福嚴學舍,親近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及其門下諸賢 ─ 續明、演培、仁俊等諸大法師,專修佛法,接受正規僧教育。在學團前後六年,性相空有之學,多所涉躐,義解與修持並重,為來日淨己化他,奠定穩固道基。

 

出道以來,歷任台南開元佛教書院主講、台中慈明佛學院、中壢圓光佛學院、曉光空中佛學院講師,香港內明雜誌主編;現任洛城觀音禪寺住持,領眾熏修,隨緣應邀弘法。

 

一九六九年秋,為進修外學,前往香港佛教僧伽會主辦能仁學院,攻讀社會教育。畢業後遊化南洋,考察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華文佛教,並為信眾開導法義,指示修持方法。一九九八年初夏,印順導師基金會主辦「佛法度假」營在洛城(美國-洛杉機-觀音禪寺)舉行時,聘為講師。近十年來,參加「佛法度假」,為諸學員講述緣起為本的阿含聖教及初期大乘思想;並藉此因緣,定期撰文,刊登於「正覺之音」。已集成「緣起的面面觀」和「緣起的人生觀」,流通各地,廣結法緣;文理通暢,深入淺出,契理契機,頗受讀者歡迎。

 

                   (以上資料由-美國-洛杉機-觀音禪寺-提供)

 

         

                 釋超定法師於2012年佛陀聖誕浴佛法會上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