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8 10:37:08幻羽

附錄--略談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

             

 

                           法不孤起   仗緣方生

 

                           道不虛行   遇緣即應

 

世尊說法,有自說境界,如《華嚴經》,有應機施教,如《金剛經》,或開示成佛,如《法華經》等。觀察世人的得度因緣,導以滅苦之道。正所謂:法不孤起,仗緣方生。其呈獻佛陀開示的華嚴、法華、般若等大法,在佛經中就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佛法的傳播,因緣觀在三世因果的流轉中,讓眾生間一切的恩怨情仇,得以逐漸地釋然泯滅而歸零。諸累劫的親眷雖於劫波中隨緣重逢,然而難得的千劫一會,也必隨因緣滅而離。且問緣是何物?又於人間泛起多少漣漪?

 

緣,是業力的牽引,是萬物生滅的軌則,是聚散離合的催化劑,是森羅萬象演化的吹笛手!

 

這個有情世間,一切都離不開這個「緣」字,更深深地依賴著緣份與命運間的交互作用!在暗黑的無明裡,思索著人生哲理,雖有些世人還看不懂那百纏千迴的因緣生滅,然而它卻是公平地指了每人錯綜複雜的角色和命運,也安排了物換星移的戲碼,這就是因緣果報的道理。

 

一般人常安於以「天意」的角度,理解難以思量的因緣果報問題,也努力在命運的真相當中,粉飾掉滄桑與苦難,憑添些許詩意與灑脫。但若欲改變人生路並透解人生的脈絡,實須從"解因識緣"的方向來入理。依佛法的角度來看諸法幻滅的過程,都是須具足內因外緣,果報才會現前。內因是業種,外緣是業風緣聚,善惡業種要成其大,端視外緣來成就,正是"緣仗境方生"!因果森森,善因得善果,惡業必墮苦處哪!

 

經云:「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非因計因,錯用心思,與眾生結了惡緣、煩惱緣,將致福慧有漏,失卻資糧而不自知,不僅於世間法不能順遂,更成障道因緣。諸緣之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皆離不開心識與法塵互動,用什麼心念面對外在眾生、法塵,就招感什麼樣的法界。若能以清淨心面對每一個境界,於諸緣當中無分別相,則與眾生結了善緣,甚至結無漏無為的淨緣。淨緣能消災免難,逢凶化吉,不起結使纏蓋,不作意相續,不隨業遷流,業種即起即了,可以轉除業障為菩提資糧。

 

行六度萬行的發心修道諸菩薩,當然也離不開因緣法則,所謂「業海浮沉,母雖戀子,子無所憶。」輪迴百劫千生亦難遭難遇,更遑論哺以法乳、饗以法筵,進而要去指點迷津,拔濟出離三界苦獄啊!因此結緣是修道的諸菩薩與眾生之間的連繫,是菩提道上行履的順風助力。那些乘願再來的菩薩,更是以迴入娑婆來廣度諸有緣,以期緣繫眾生,不令有失,而成佛道圓菩提!

 

佛陀雖度化了無數的眾生,卻也有度不了的,任憑佛以何種權巧方便,就是難度無緣的眾生。是以菩薩度眾,善開方便門,廣度諸有情,是以必須廣結善緣!哪怕是惡緣,也能善巧發心,權為來日度眾的媒介,這就是忍辱度生的悲懷、悲願!菩薩的這念心是真正為了利益眾生,這就是與眾生之間結了真善緣,能自利亦能利他,故菩薩常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為了和眾生結善因緣,以為度眾資糧。

 

娑婆眾生心多倨傲,法緣難結,法水難入,若能先讓眾生心生歡喜,心開意解,人我之間就無障礙,進而接納、認同,這就廣結善緣無限延伸的道理。結緣度眾要先發『大悲心』,從大悲心中所發出來的願力具足無量功德,故所結的緣自然是最殊勝的法緣。如果發心不夠,多所揀擇,所緣既淺,難成其大!當知大功德、大福田,無不須由諸眾生來共同成就。

 

故發心菩薩當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無邊,所緣亦無邊,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無不感應,故能成就無上菩提。因為心念達通法界,若能將心來修緣,用所有善念功德回向法界,成就眾生,心量就會愈來愈寬廣,這正是發心菩薩廣結善緣的修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