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識--華嚴禪--法界三觀...
“法界三觀”為華嚴宗觀門之樞要,三觀即是: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依《華嚴經》所開顯實踐修行之觀門,建立三觀,用以彰顯觀行,悟入一真法界。全稱三重法界觀門,又名三重法界、三重觀門,略稱三重觀或法界觀。“法界”是所觀之境,“三觀”指能觀之心。
一、真空絕相觀:為四法界中之理法界(即一真法界,亦即一真如心)。“真”者,以無虛妄念慮為真;“空”者,以無形質妨礙色相為空。因凡夫見色誤認為實,見空誤認為斷空,以致困於迷途而不證得。今開真空絕相觀,使觀色非實色,而舉體為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始得免除一切情塵之束縛,而達空、色(有)無礙之境界。據杜順大師《華嚴法界觀門》所舉,於真空絕相觀開立為四句十門,即:
(一)會色歸空觀:謂會集一切色法均歸於真空性。此有四門:1、色非斷空門:謂幻色並非斷滅空,而是舉體皆真空。2、色非真空門:謂實色並非真空3、色空非空門:謂實色與斷滅空皆非真空。4、色即是空門:謂色空二者均無體性,故即是真空。
(二)明空即色觀:謂真空即是一切色法之本性。乃彰顯凡是真者即是俗假,此系由事物之本性而言真空。亦分四門:1、空非幻色門:謂斷滅空不即是幻色。2、空非實色門:謂真空不即是實色。3、空非空色門:謂真空並非斷滅空與眼前實色,而指真空之本性。4、空即是色門:謂說空無我理者,由於空色相即之故。“空”,即真空;“色”,則兼幻色。
(三)空色無礙觀:謂色相舉體是真空,真空亦舉體而不異色相;以色為幻色,而不礙於空,空為真空,亦不礙於色,故觀空色二法無障無礙。
(四)泯絕無寄觀:“泯絕”者,謂泯絕色(有)、空,離一切相;“無寄”者,謂無有語言文字可以寄託。“泯絕無寄觀”者,謂此所觀之真空,乃超絕一切對待,離言絕慮而無可寄託,為言解所不及,故必至心境俱滅不可思議之境地,乃見真空之全體。
二、理事無礙觀:即四法界中之理事無礙法界。“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無差之理性與萬象差別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圓融無礙。據杜順大師《華嚴法界觀門》所舉,于理事無礙觀開立有十門,即:
(一)理遍於事門:謂能遍之理,其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則有分位差別,然一一事中,理皆全遍,無不圓足。
(二)事遍於理門:謂理既遍於事,而事亦遍於理,事雖有差別,然理無分限,故一微塵亦周遍法界。
(三)依理成事門:謂緣起之事法無別體,必依理而成立,此即事攬理成。
(四)事能顯理門:謂事虛而理實,故事中之理挺然露現,此即理由事顯。
(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既攬理而成,遂令事相皆盡,而唯一之真理平等顯現。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諸事法,致使事顯而理不現,如諸佛之法身流轉五道,而成眾生。
(七)真理即事門:謂真理不在事法之外,理之全體皆是事。
(八)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之事法必無自性,故事之全體即真性。
(九)真理非事門:謂理為事之所依,而非是事,又理絕諸相,真妄有異,故真理非事。
(十)事法非理門:謂事為能依,非是所依,又事有差別,性與理異,故事法非理。
其中,初二門為事理相遍,三、四門為事理相成,五、六門為事理相害,七、八門為事理相即,九、十門為事理相非,即觀其義旨雖不同,然逆順自在,無障無礙,為同時頓起之同一緣起法。
三、周遍含容觀:即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周遍,無所不在之義;含容,無法不攝之義。此觀以事望事,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亦隨理而一一可融。是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重重無盡,隱顯自在,神用不測,真可謂入華嚴無盡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觀。據杜順大師《華嚴法界觀門》所舉,于周遍含容觀亦開立有十門,即:
(一)理如事門:謂真理如事法一樣有分齊。理性真實,事法虛空,真理的動態即變成事法。真理本無分齊,既顯現為事法,也就如同事法而有分齊,有一多,有大小。真理顯現為事法,全理為事,事法之外無真理,由此見事法即是見真理。
(二)事如理門:謂事法如真理一樣遍通圓融。前一門說事法之外無真理,事法遍於真理,亦即事法不異於真理,故事法雖有分齊,但與真理無別,故能隨真理而遍通融攝,一一事法,即使是一微塵,亦能如真理一樣周遍廣大,圓融無礙。
(三)事含理事門:謂一一事法,皆分別含有理和事,由事法與真理非一,因此,一事法,如一微塵能廣容一切事物。由事法與真理融通,非一非異,形成四種關係:1、一中之一,即一入於一中;(相容)2、一中之一切,即一切入於一中;(相容)3、一切中之一,即一入於一切中;(周遍)4、一切中之一切,即一切入於一切中。(周遍)從而體現了萬物的周遍含容,無障無礙的圓融關係。
(四)通局無礙門:通即是遍、周遍;局,非遍。此門謂事法與真理非一,故非遍;事法與真理非異,故是遍。因事法與真理非一即是非異,故一一事法不離一處即能全遍十方一切微塵之內;因一切事法與真理非異即是非一,故一一事法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如是,一一事法,即遠即近,即遍即住(局),無障無礙。
(五)廣狹無礙門:謂事與理非一,故是狹;事與理非異,故是廣。此門是說,因事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不壞一微塵而能以狹包容、周遍一切;因事與理非異即非一,故一微塵不大而能包容十方世界。如是,一微塵的事法,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六)遍容無礙門:遍,普遍;容,廣容。此門謂:一望一切,互有相攝相入的關係。因普遍即是廣容,故當一塵望於一切,在普遍于一切中時,還能攝一切於自己的一之中。又因廣容即是普遍,故還能令此一塵普遍於自己裏面的一切差別法中。如是,此一塵自身普遍其他事法時,即其他事法也普遍於自身,能容能入,同時遍攝無礙。
(七)攝入無礙門:攝即廣容,入即普遍。此門謂:一切(多)望一,無一切可遍,說是入;無一切可容,說是攝。以入他即是攝他,一切全入一中時,一還在自身的一切之內,同時無礙。以攝他即是入他,一全在一切中時,一切也在一之內,同時無礙。能攝與所攝、能入與所入,互相交參,一多相入相攝無礙。
(八)交涉無礙門:交涉,交相關涉,意謂一與一切(多)俱為能攝能入。此門是說,一望一切,有攝有入,共有四句:1、一攝一切,一入一切;2、一切攝一,一切入一;3、一攝一法,一入依法;4、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能攝所攝,能入所入,能即所,所即能,互能互所,同時交參無礙。
(九)相在無礙門:謂一切望一,也有入有攝。所攝與所入,彼此俱在,叫做“相在”。此門亦有四句:1、攝一入一;2、攝一切入一;3、攝一入一切;4、攝一切入一切。一切與一同時交參,無障無礙。
(十)普融無礙門:謂一切和一互相相望,一一具有前兩重四句,圓融無礙,無窮無盡。因總融前之九門,彼此互不相礙,故稱普融無礙。
上述周遍含容觀的十門,是杜順大師對一切現象與現象相互關係的觀照方法,是一輾轉相生的觀照過程。第一、第二門事理相如是總意,以下八門由此展開。第三門是一、二門的綜合,四、五、六、七是就通局、廣狹、遍容、攝入四個方面加以展開,由此,又從一望一切和一切望一概括為八、九兩門的交涉、相在關係,最後第十門綜合八、九兩門,亦是綜合一至九門,為普融無礙門。
※華嚴三觀中的禪意※
禪以直指,華嚴頓圓;禪證心性之本,華嚴更顯現事相妙境;禪約悟機易入,華嚴據法界深廣。如能會通二者,則必圓悟透徹而圓證廣大。《華嚴原人論》中述真常自性說:
"一乘顯性教者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湣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故華嚴經雲: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能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辯智,即得現前。便舉一塵便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
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
可知華嚴的一乘顯性,就是禪的妙體,但禪以直指與參究體悟,華嚴則以三觀證入。華嚴三觀分為:一、 真空觀--如禪宗的初關而見性。二、 理事無礙觀--如禪宗的重關而無礙于理事。三、周遍含容觀--則是禪宗末後關的活潑大用。
具體錄宗密的華嚴法界觀法如下,可供禪者參究:
<第一>真空觀法,於中略開四名十門:四名一、 會色歸空觀--融合一切色法即是空故。二、明空即色觀--真空必不異色。三、 空色無礙觀--觀色即空,觀空即色,一味不二。四、泯絕無寄觀--此句正合禪宗見性的宗旨,錄全文如下:
"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迥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為行境(心境冥合而起真行)。何以故?以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行者正可與此印證,是否落于意解情執,入於空色名相與禪解文句?此中如有一絲未淨,即不能到心境如一而起真行的境界,也即未能真見佛性。
<第二>理事無礙觀法的十門:一、 理遍於事門 二、 事遍於理門 三、 依理成事門 四、 事能顯理門 五、 以理奪事門六、 事能隱理門 七、 真理即事門 八、 事法即理門 九、 真理非事門 十、 事法非理門。
以上十義都是真空本體上的緣起,也即禪悟之後開始依緣起用的過程。既然緣起,必不離理事,所以理事無礙是禪人的一大功課,其中:"約理望事,則有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於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如能做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深思令觀明現,是為理事圓融無礙觀。"此觀旨可救現代禪人在理事上極其空乏的意境,使能于廣大的理事上圓融無礙。
<第三>周遍含容觀,這是證入道果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是:"事如理融,交參自在的境界。共述十門如下:一、理如事門 二、 事如理門 三、 事含理事門 四、 通局無礙門 五、 廣狹無礙門 六、 遍容無礙門 七、 攝入無礙門 八、 交涉無礙門 九、 相在無礙門 十、 溥融無礙門。
以上十門共成就圓明顯現的境界,也是差別智與圓觀道力成就的象徵,禪的末後一著即歸於此。所以是妙道行於一切的無障礙圓妙的大用,是為不可思議的終極道果。如欲深入華嚴三觀,應誦《華嚴經》與觀看《華嚴義海》,並應注意,不可落於言詮,應以會通自心本性而以妙智照徹。
下一篇:中國佛教的宗派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