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9 16:35:56幻羽

中國姜氏源流

                        

姜姓為中文姓氏之一,遠祖始於上古時期。傳說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岐山縣西一帶),並以水名為姓,後代子孫也相沿為姓。 姜姓是現代中國姓氏謝姓、齊姓、高姓、國姓、向姓、尚姓、呂姓、許姓、浦姓、盧姓、丁姓、崔姓、紀姓等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姜尚(姜子牙):周初姜姓部族長。佐武王伐紂有功,成王時被封於齊,為齊國始祖。姜姓名尚字子牙。也稱「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呂望」。其先祖本是姜姓,虞舜夏朝之際輔佐禹平水土有功,有人被封在呂,有人被封在申,到夏商之時,申、呂兩地的後裔,從其封地為氏,故曰呂尚。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也尊稱他為「尚父」、「師尚父」。唐初的武廟,因姜子牙善於用兵,而主祀之為戰神。後來多改奉關帝君。

姜尚,殷商末年東海上(今安徽省臨泉縣姜寨)人。周文王拜姜尚為師。周文王曾對姜尚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後人尊稱姜尚為姜太公、太公望。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仍以姜尚為師,在公元前1046年率兵大敗商軍於牧野。《詩經‧大雅‧大明》中贊此事:「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姜尚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諡號為齊太公。十六國時期,呂光以姜尚為祖先,加上廟號始祖。

姜子牙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據説曾在磁泉邊以長桿、短線、直勾、背身的奇妙方式釣魚,因而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説法。姜子牙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師,輔佐文王。

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文王病重,託孤姜子牙,武王姬發仍以姜尚為師。最後率軍3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姜子牙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姜太公由於小說與民間傳說的風行,被許多人奉為神明,有時會以色紙,上書「姜太公至此」貼於家門等處,以求避邪消災。 它可以對付的對象不只是千軍萬馬,還有法術精通的神仙道人、妖魔鬼怪等等,都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章回小說《封神演義》裡的姜子牙是闡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三十二歲上崑崙山玉虛宮學道,七十二歲奉命下山幫助西歧,娶了六十八歲的妻子馬氏,又先後做過笊籬、麵粉、飯館等生意,卻都不順利。後來作相命師時,看出一名婦人為玉石琵琶精所變,因而抓住她不放,甚至用硯台打她。亞相比干經過,問明事情原委,又帶姜子牙去見紂王。姜子牙在紂王面前用三昧真火將那琵琶精燒出原形,紂王封他為下大夫。

妲己為了給玉石琵琶精報仇,要紂王命姜子牙建鹿臺,姜子牙斥責紂王,紂王下令殺之,姜子牙借水遁逃走。回家後,姜子牙向馬氏提出去西歧的事,馬氏要和他離婚。於是,姜子牙一個人去西歧。一日在渭水邊釣魚時算定賣柴維生的武吉進城會打死人,又在武吉過失殺人之後收其為徒弟,並唸咒幫助他躲過西伯姬昌的追捕。姬昌後來見過武吉,得知他得了姜子牙的幫助才成功逃脫,遂聽從上大夫散宜生的建議,請姜子牙來幫助西歧。此時的姜子牙已經是位八十老翁了。

姬昌逝世之後,二兒子姬發繼承其位成為西伯侯。姜子牙奉命回玉虛宮領取封神榜,在滅掉商朝之後封榜上有名的人為神。元始天尊囑咐他下山時無論誰叫他,絕對不可理會。然而禁不住師弟申公豹一再叫喚,姜子牙終於回頭。申公豹向姜子牙打賭自己可以割下頭顱,環繞世界一周後再回到脖子上。如果他成功,姜子牙就必須燒掉封神榜,並轉而幫助紂王。南極仙翁知道申公豹會鼓動三十六路兵馬來打姜子牙,及時派白鶴童子變成仙鶴叼走申公豹的頭顱,姜子牙求他饒了申公豹,就算申公豹派這許多軍隊也絕不後悔。果然,申公豹後來成了姜子牙東征的一大阻力。

姜子牙曾遭遇幾次大難,有時幾乎丟了性命。在攻打張桂芳時被王魔用劈天珠打下四不像而死,文殊廣法天尊用丹藥將他救活。「十絕陣」中主持「落魂陣」的姚天君拜出了他的魂魄,只剩一魂一魄飄飄蕩蕩。這次一共合了南極仙翁、赤精子和老子三人的力量和寶物才救回姜子牙。姜子牙單槍匹馬入「瘟癀陣」,遭遇長達一百二十天的災難,全仗著玉虛宮的杏黃旗才得以倖免於瘟癀傘上的瘟毒,被楊任救出。在小說中,妲己之死大致與前文相符,但是姜子牙最後是以陸壓所贈之飛刀將她殺死。

據說姜子牙在不得殷商諸侯所賞,至渭水釣魚,希望能遇見明主。姜子牙用直線無彎折的金屬絲釣魚。三個月後,周文王出巡至渭水邊時發現姜子牙。周文王見姜子牙的魚鉤是直的,好奇問之:「漁人所用之鉤是曲,奈何公之鉤為直?」

姜子牙對曰:「吾之鉤,願者上鉤爾兮!」

太公又呼曰:「願者來,不願者去焉爾!」

周文王大驚,心想:「莫不是指吾乎?吾正是為求才而至此。」,又云:「吾輩有眼無珠,實為失禮。」

姜子牙說:「無妨。」

周文王又問曰:「紂王無道,民不聊生,願公擔任吾之師,可否?」姜子牙應允。

周文王請姜子牙上車,屏退拉車手,親自將姜太公請回都城,路程約八百步,姜子牙便推算出周之國冑約八百年,竟也成真。

周文王過世後,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一匡天下。於是就有一句歇後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源頭即來於此。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

西周建立後大封諸國,因為功勞巨大成為僅次與姬姓皇族,而封國最多的姓,齊國,侯爵,姜姓,始封太公尚父,都國於營丘。許國,男爵,姜姓,始封伯夷後文叔,都國於許,申國,侯爵,姜姓,始封伯夷後,紀國,侯爵,姜姓,都國於紀向國,姜姓,都國於向。州國,公爵,姜姓,都國於淳于鄣國,姜姓,都國於鄣。厲國,姜姓,始封厲山氏後,都國於厲。萊國,子爵,姜姓。

焦國,伯爵姜姓,炎帝神農氏的嫡係後裔(今河南陝縣焦城)淳于國,姜姓,周武王把安丘縣東北部封給淳于公,建立淳于國。呂國,姜姓,虞夏之際伯夷封於呂(在今河南南陽)。夏商周都授封。後改為莆國。  

姜姓自夏商以來,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有顯諸侯,其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逐漸東移入陝,公元前63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幾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源地,而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

漢初,居住在河南、山東的姜姓發展為關東大族,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姜姓被迫徙關中,遂居天水,此際,姜姓還有播遷於江蘇、四川等地者。東漢末及三國,有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姜肱盛於江蘇沛縣,天水一支的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南),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居川。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姜姓為避戰亂而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於天水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發展繁衍中心,並從中派生出九真(今廣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帶)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孫姜公輔佐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姜姓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及廣東瓊山。

明朝洪武年間,姜世良先遷至福建泉州龍溪縣紅豆鄉,並於此發跡,其後世子孫又有由此移居於廣東陸豐鹽墩鄉,在廣東繼續繁榮滋長,其十一世孫姜朝鳳於清乾隆二年(1737)移居台灣,此期姜姓紛紛向中國南部閩、粵遷徙,而渡海到台灣者,又以來自粵籍居多,有的又遠播海外。如今,姜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山東省為多。目前姜姓人口列全中國諸姓第六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