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林書豪何以征服美國?~:~全文-與:美國人這麼說。。。
雖然紐約尼克斯隊2月17日輸給了平庸的新奧爾良隊,七連勝美夢破碎了,但這小退步並不能玷污亞裔球員在NBA平步青雲的美好。林書豪風靡一時,錶面上有些簡單的原因。有人視他為“姚明2.0”,但他還有控衛的手巧和速度。他沒上過籃球名校卻有哈佛學歷。最重要的是,林的人生故事與場上態度一樣:全力以赴,決不投降,吃苦耐勞,精益求精。
但這不足以說明“林書豪瘋”的深遠意味。在我看來,林書豪不僅引起了美國人的好感和好奇,似乎也刺激了他們對三種問題的反思:階層摩擦,中美關系,和體育文化。
在林書豪一場拿到38分後,一位籃球評論家不無諷刺地說,NBA招工的新對手是華爾街投資銀行,因為雙方都想招募常春藤盟校人才。這句話貌似有言外之意:哈佛畢竟是美國有才、有錢、有權之人的滋生地。自2008年以來,美國經濟陷入了空前的低谷,進一步擴大了國家的貧富差距,削弱了中產階級,但對大多哈佛畢業生而言,好職位仍然是垂手可得的,尤其在財經界,他們算是全球化技巧經濟的“勝利者”,屬於所謂的“1%”。
反過來說,公共大學生的處境越來越難了,就業機會較少,社會流動性遠不如前日。同時,非裔美國人的人均GDP、教育水平、就業率仍然低於國家平均水平。所以,體育,對出身貧窮的青年,特別是非裔美國人,就提供了一條社會上升管道。因此,當林書豪這個高技巧的白領人物出現在NBA舞臺上,闖入“高黑人”的天地時,或許會惹起一種冤枉感:“世界原來就不公平了,現在更不公平了。”
對於中美關系,林書豪的出現發揮了一種“溢出效應”。客觀來說,林的文化背景比較復雜,他在美國出生長大,父母來自台灣,又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美國大眾習慣把他與所有“中國人”混為一體。對NBA來說,這種文化愚昧所造成的誤解,也有好處:中國的潛在球迷很多,而姚明去年剛退役了。怪不得,林書豪一旦出名,NBA立即跑到大陸走訪了姚明和當地球迷。就這樣,“林書豪瘋”變成“中國瘋”,甚至在中美兩國之間架起了一道文化橋梁。
最後,我們應該探討一下林書豪對美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巴西人愛把“足球”比成“生命”,意思是說,足球超越球場,體現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內在現象。在美國,籃球很相似。美國歷史不久,文化比較膚淺,使得籃球(以及棒球、橄欖球)成為美國文化的基石之一,好似美國男子的“日常宗教”,普通老百姓的“麵包與比賽”。
再說,籃球在美國龐大的娛樂行業當中占有無雙地位,比連續劇還流行,而且非常賺錢。籃球從高中到NBA,一向得到多種利益集團的強力支持,以保證一代代球員出現在球場的“裝配線”上。“魔術師”、喬丹、科比——他們成為傳奇性的球星,與其說是因場上的表現,不如說是“品牌管理”的成功。林書豪也不例外:“Linsanity”一夜間就經過“商品化”了。甚至奧巴馬總統上周承認,他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觀看林書豪的比賽。這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在關鍵的選舉年中,或許有助於提高總統的支持率。
林書豪進入尼克斯隊,恰逢NBA陷入蕭條時期。近年來,NBA的收入增長率減慢了,成本增重了,導致2009-10年賽季30個球隊中有23個出現赤字。一直到上賽季結束後,球隊所有者不得已重新談判球員合同條款,以減輕球員工資的負擔。接著,球員通過工會連續六個月“罷工”,11月下旬終於達成協議,晚兩個多月拉開了本賽季的帷幕。錯失了20多場比賽,NBA的虧損不容低估,也擴大了預算漏洞。林書豪突如其來,在全國最富有的城市演出“Jeremy Lin Show”,就像一根拐杖從天而降,落到病人手中。
林書豪不但有望成為NBA的搖錢樹,作為品德高尚的哈佛人才,還可以恢復NBA的形象。自1990年代以來,NBA呈現出一種道德衰落。以喬丹為例,他1990年代打球時作為美國小孩的模範,讀完了大學才進入NBA,娶妻生子,不喝不嫖,實在很了不起。不過,退役後,喬丹立即離婚,而愛上古巴模特,又濫用其名氣,幫助兒子進入大學球隊。最差的是,喬丹的角色顛覆了,從球員變成了球隊所有者。據說他對待球員很殘酷。喬丹只是冰山一角:在當代NBA,渾身文身、滿嘴臟話、生活混亂的球員不可勝數。
林書豪登上NBA舞臺,也許會掩飾NBA的污穢,乃至改變美國人對階層摩擦和中美關系的看法。他的將來到底會如何?我們等著看吧。
林書豪再忙也不忘做公益(美聯社)
NBA新星「哈佛小子」林書豪(Jeremy Lin)掀起的「林來瘋」(Linsanity)現象席捲全美,就連被「熱火」燒灼也無法止熄。這種現象,德國籍哈佛商學院研究員康雲峰(Iacob Koch-Weser)隔岸觀戰,指出是因為刺激了美國人對三種問題的反思:階層摩擦,中美關係,和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