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融合的意境*
中國藝術精神滲透在藝術的各個領域,既涉及到古典哲學、美學和宗教,又涉及意境、氣韻、神似等問題。在廣闊的背景上展示中國藝術精神之博大與精深,體現東方文化精神的特徵。詩人、藝術家和手工業者一樣,都被稱為操「技藝」的匠人。
中國古代教育以「六藝」為主要內容,這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居首位,兩者併為一體。有禮必有樂,樂附於禮,而樂在諸多藝術種類中獨居至尊地位,是各種類藝術的總稱,歷代儒學家都把「樂」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詩經三百篇可以朗誦,也可以弦彈、歌唱和舞蹈,而其後歷代詩詞既可以配曲演唱,也可以翩翩起舞。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巧妙地把詩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創造了詩、畫結合的傑出範例。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畫家,又是著名的大詩人,他對山水畫和詩歌的發展都作出過傑出的貢獻。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道:「品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有人形容詩是無顏色的畫,畫是有顏色的詩,無論是詩還是畫,都描寫一種意境,抒發一種感情,二者同屬於精神藝術範疇。
中國藝術在金碧輝煌的中國宮庭裡,充滿了珠光寶氣,所繪壁畫,龍翔鳳舞,車騎百戲,珍禽異獸,戰事耕作,無奇不有。中國的雕刻、園林藝術也受到人們的讚揚,贏得了很高的評價,對中國園林的了解和欣賞又進入一個更高層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國的園林。
中國的園林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和詩文、繪畫等文學藝術緊密結合,園林中有詩情畫意,繪畫中有園林佳景,詩文中也常常描寫園林,杜甫的「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兩句詩所描繪的園林佳景,不可勝數。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就是以皇家園林為題材的。賦中描繪了秦漢上林苑中宮殿廊軒的壯麗,刻畫了山水川流的氣勢,記敘了苑中奇珍異獸、奇花名果以及宴樂狩獵等活動。
根據園林的格局、山石水草的刻意點綴及其風格,人們把江南私家園林比做詩詞,把皇家園林比做漢賦,是十分形象的比喻。中國園林中的疊石盆景的假山設計和構思,也是從山水畫中受到啟迪,在造園史上留下不少山水畫家的疊石盆景作品,中國的繪畫、詩文、園林藝術三者是互相影響的,相得益彰。
中國古典的哲學精神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是「美」,天地是「美」的,並明確指出「天地有大美」,美的效果必然是樂,十分推崇無為自然美的,老莊這種思想到了魏晉時期,形成玄學,就更為發展了,並開始與儒家思想相結合,這樣就把人類社會的美與自然的美統一了起來。
中國山水畫到宋元時期已發展到高峰,十分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感情上也相互交流。北宋山水畫以客觀地整體地描繪自然為特色,使山水畫富有深厚的意味,創造出一種優美壯闊的意境,把美麗的自然景色和畫家對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融為一體,和諧而又統一,給人以美的感受。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風格頗為獨特,它既收入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態,又凝集了社會藝術美的精華。當漫步於園林,眼前展現的是美麗的天然圖畫,所感受到的是活的藝術形象,是大自然美的縮影。園林中的借山借景的藝術手法,可以使觀賞者產生一種遼闊的視野,這種遼闊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諧而又統一。
繪畫是畫家對客觀景物的描繪,有一個「物」與「我」的關係問題。當畫家直面客觀的山川景物時,通過主觀情思的感受、理解,典型、集中地再現自然山水之美,即達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物我同化,創造出感人生動的藝術層次。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是藝術家從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體驗感受中,產生了某種思想感情,通過特殊的藝術構思和形象塑造,把這種思想感情充份表現出來產生一種動人境界,這是藝術家主觀情感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也是藝術家與自然相近而又相融的精神感受。作為藝術的繪畫、書法、雕刻、建築、園林等都是藝術家表現這一感受的依托,也具有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學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