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14:23:53幻羽

認知快樂或憂鬱嗎。。。

快樂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與幸福心理狀態的情緒。而且常見的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愛情和性快感等等等。快樂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笑。通常我們認為達到快樂,是需要工作和愛。

知足的人常常都比較快樂,因為要求都不高, 所以很容易滿足,因而達到快樂。但是別因為快樂而故意找借口把自己弄得無所事事,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樣卻是消極的做法。最完美的做法,就是在盡興之餘,也不要得意忘形,盡量控制自己的思緒。

但是相反若沉浸於憂鬱的情感狀態,自尊心降低,對以往感到有趣的活動失去興趣,憂鬱就是身心受到了障礙,有時也被用來稱呼為憂鬱性障礙,憂鬱障礙是一種對於家庭、工作、學習、日常飲食與睡眠,以及其他身體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失能狀況。例如在美國,大約3.4%的憂鬱障礙者自殺,而在所有自殺者中,至多可能有60%的人患有重性憂鬱障礙或者其他心境障礙。

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同一文化中還是不同文化間,人們對憂鬱症仍然有很多不同理解。正因為缺少科學上的確定性,關於憂鬱症的爭論變成了語言上的爭論:『疾病』、『障礙』還是『心理狀態』,對它的稱呼直接影響了我們對它的看法、診斷和治療。不同文化對嚴重憂鬱有不同的觀點。有些文化把憂鬱症看成是一種需要專業的個性化治療的疾病,有些則把它當成是社會或道德問題或是人體化學物質不平衡,還有一些則認為憂鬱症是對壓力的不同理解的反應,這種反應會造成無力感和情感上的掙扎。

對憂鬱症的診斷在一些國家各有見解,中國人對憂鬱症的否認來自傳統的保守,與西方國家的曲解或者誇大了對壓力的正常表達,在西方文化中憂鬱的概念將正常的悲傷或痛苦「醫學化」,憂鬱症純粹是被隱喻成一種疾病。事實上憂鬱或許給予我們一些庇護、目標、自知之明和謹慎的無為,因此憂鬱也可以升華靈魂的層次。

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歷史性的人物,可能都患有某種形式的憂鬱症,包括英國作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英國和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內的許多名人。一些可能患有憂鬱症的當代人包括:加拿大作曲家里奧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和美國劇作家和小說家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一些心理學先驅,例如:美國人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 Watson)。。。

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曾經歷過幾個月他稱之為「神經遲鈍狀態」的階段,這幾個月中他「不能感受到快樂或刺激,原本令人愉快的情緒全部變得枯燥乏味、平淡無奇」。他引用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詩「憂鬱」作為他當時狀態的精確描述:

                         悲傷,沒有疼痛沒有失落沒有陰暗;

                           疲憊,窒息的平靜,冰冷的憂鬱!

                                     沒有解脫不能排遣, 

                              無論以話語、嘆息還是眼淚。

英國作家塞繆爾·詹森在18世紀80年代用「黑狗」這個詞來描述他的憂鬱情緒,並隨後因為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爵士的使用而流行起來。邱吉爾也是一位憂鬱症患者。1992年至1996年,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和英國全科醫生醫學院一起在英國領導了一次為期五年的擊敗憂鬱運動,以教育民眾認識憂鬱症,這次運動結束後顯示公眾對憂鬱症的態度有了小幅度的積極改變。

              

                 梵谷的1890年名畫《在永生之門》繪出憂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