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7 22:18:44幻羽

附錄~你最終到底想做什麼?



生命從何而來?冰河時代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一些疾病會流行起來?為什麼我們會死亡?為什麼不能十分準確地預報天氣?科學已經有了飛躍式發展,但直到今天,我們仍有許多重要的難題沒有找到答案。科學家相信,在21世紀這些問題也許有望破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學說解釋了生物體為了適應環境的改變,是如何進化來而的。但達爾文的理論卻不能解釋第一個生物體是如何產生的,這在他看來是一個深深的謎團。是死氣沉沉的,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化合物最初創造了生命麼?沒有人知道。第一個生命體是如何被裝配起來的呢?大自然甚至連一點點微小的暗示都沒有給出。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謎團越藏越深。畢竟,如果原始的自然條件就可以創造生命的話,那麼如今先進的實驗室環境應該也能,或者應該非常容易地創造出生命,但是迄今為止所有的實驗都以失敗告終。國際殊榮諾貝爾獎和來自國際基因工程的100萬美元的獎勵正在等待研究員在實驗室環境下創造生命,但至今仍無人問津。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的地球環境存在某種神秘的物質,可以將化合物變成生命,但現在這種物質已經永遠的消失了。也有一些研究員提出了與RNA有關的解釋,一些含有RNA的物質先形成,再以其為範本製造DNA,但這不能解釋第一個RNA是哪里來的。

 

是上帝或其他高等生物創造了生命麼?我們起源於另外的星球,是被外星人運到地球的麼?除非生命起源的問題完全被搞清楚,不然這些問題很難得到解答。

 

科學家稱,小規模的冰河時期每2—4萬年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每10萬年左右發生一次。但他們並不知道其中原因。現行的1920年由塞爾維亞工程師米蘭柯維奇提出的理論認為,地球軌道的不規則性改變了它所吸收能量的多少,導致地球突然冷卻。雖然這個理論與短期冰河期發生的時間相吻合,但仍舊存在一個很大的不足。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研究表明地球軌道的不規則性對地球所吸收太陽能的影響只占其中的1%或更少,這個微小的影響不可能使地球的氣候產生重大突變。密歇根大學的地質和氣候學家亨利·伯拉克說:令人不解的是,是什麼在扮演著放大這一作用的角色,是什麼以一小數量的太陽能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冰河作用?

 

對冰層和海床岩石的研究表明,溫度的升降與溫室氣體的濃度密切相關。但這是一個雞和雞蛋的問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和減少是氣候變化的原因還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如果是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變化?如果能弄清這一點,就可大大幫助我們搞清目前全球變暖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但正如俄亥俄州的地質學家馬修·薩茲曼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需要知道溫室氣體在史前時代波動的原因,但我們並不知道這一點。

 

一種流行性疾病――全國性暴發的疾病――實際上只是一種病原體鴻運當頭的外在表現。畢竟細菌想要我們人類所想要的一切。細菌世界的成功意味著要使許許多多的人受到它的感染,它們不斷生殖,然後使更多人受到感染。

 

細菌如何實現感染的效率取決於它們是怎樣工作以及它們的攻擊物件――我們人類――抵抗能力如何。例如,HIV病毒喜歡(性關係)濫交,卻又裝正經的人群,人類喜歡性交,但卻不喜歡談論安全套。另一方面,那些性濫交的人卻不會受到埃伯拉病毒的感染。所以文化的改變就像是乘坐噴氣式飛機旅行,會使一些人群更容易受到某種之前所含有的疾病的攻擊。

 

細菌中的變化,比如說如果禽流感病毒H5N1從人類基因中獲得正確的基因就好像菠菜之于大力水手。但是沒有人知道如何預測何時那些細菌會在人群中暴發,所以不要忘記經常洗手。

 

當物理學家被問到事物為何死亡這種問題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說這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事物無論它是礦物質、植物或動物,也不管它是一輛淩志汽車、禮冠上的一個貝殼還是細胞壁上的一個蛋白質分子最終都會分解消亡。這種現象發生在人類身上就是使人變老,這也是生物學家的一個研究課題。人變老的原因可能因為DNA遭到了自由基的損害,也可能是因為染色體端粒發生萎縮。就像科學家所稱的那樣,染色體端粒會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變小。當染色體縮小到一定長度,細胞就會開始凋衰甚至死亡。

 

但是若想獲得生命何時終結的最佳解釋,我們還要求助於生態學家,但他們也只是有一種粗略地計算壽命的辦法。基本上說,物種的體形越大,它們體內的能量轉換就會越慢,新陳代謝的速率就會越低,而生命也會越長。動物的新陳代謝速度很快,也可以很慢。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布瑞恩·安奎斯特教授說:如果你撿起過一隻小老鼠的話,就會發現它的身體晃動得很厲害,而且它的心臟跳得也很快。藍鯨的心臟就像一個緩慢的音樂節拍器,跳動的聲音就像教堂鐘聲響起的時候那樣慢。

 

然而二者生命過程中心臟的跳動總次數卻是差不多,都是1億次,但是老鼠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這個跳動任務,而藍鯨卻要用大約80年的時間。安奎斯特說:有一種不變的東西:所有生物的能量生命指數幾乎都是相同的。雖然很多動物的體形比人類要大,但是壽命比我們長的動物卻很少。為什麼重量較輕的我們可以有這麼長的壽命?

 

數年前,幾天後的天氣預報是完全不可信的,但現今更為先進的電腦模型使得預報一周後的天氣變得精確起來。這對計畫如何制定一個商業旅行計畫或是否租用一個大帳篷來舉行一個婚宴招待會是一個好消息。但是當你想建造一個電腦模型來預報數十年後或數世紀後的天氣時,問題出現了。

 

1961年,氣象學家愛沃德·勞倫茲(在進行一項電腦天氣類比,決定對其中的一個參量採用四捨五入進行計算。這個小小的變化完全改變了天氣模型。這成為後來著名的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風暴。勞倫茲的這種做法創立了混沌理論,啟發氣象學家將盡可能精確的資料登錄電腦模型以增長他們的預測區間。但是即使極為精確的資料也不能使我們獲得精確的長期性預測結果。

 

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和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

《禮記·禮運》中記載道:「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就是說,這幾種情態是與生俱來的,不學就會。

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中醫中的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佛教中的說法與《禮記》中的說法基本一致。佛教中的七情是「喜、怒、憂、懼、愛、憎、欲」。

六慾是中國古代區分感情的一種分類,也可寫作六欲。說法有三種,分別是:

一般指眼(見欲,貪美色奇物)、耳(聽欲,貪美音讚言)、鼻(香欲,貪香味)、舌(味欲,貪美食口快)、身(觸欲,貪舒適享受)、意(意欲,貪聲色、名利、恩愛)

在佛教典籍《大智度論》中,六慾則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和人想欲,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或慾望。


聯想是一個心理學基本原理,原與追憶、記憶問題密切相關。由於聯想,在追憶起過去的事件或經驗時,也會對和這些事件有某些關係的其他事件和經驗同時追憶起來。後來,這概念的應用範圍逐步擴大,還一度用來概括除原始感覺外的一切心理活動。同時,聯想主義則成為概括全部心理學的理論。

亞里斯多德提出3個聯想形式(類似聯想〔similarity〕、對比聯想〔contrast〕和相鄰聯想〔contiguity〕),後人對此作了注釋,進行了爭論,但聯想主義通常被認為是英國的學說。洛克(John Locke)首次採用了「觀念的聯想」(Association of ideas)的概念。休姆(David Hume)提出聯想的3種基本形式:相似聯想、時空相鄰聯想及因果。

休姆以後主要的英國聯想主義理論家有哈特利(David Hartley)、米爾(John Stuart Mill)、貝恩(Alexander Bain)、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等等。雖然在聯想形式的數量及命名問題上有爭論,但總的說來有3派觀點,即感覺主義、機械論和原子論的觀點。人們最初通過一種或幾種特殊感覺獲得知識,在生活中這些感覺材料多次出現,相互聯繫,並凝為意象或觀念。人類的全部知識都是由分散的、簡單的和個別的經驗構築而成,並可被完全分解為這些經驗。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強調一種由重疊的或緊密相繼的刺激誘發的中樞神經活動的聯繫,並主張用這一概念代替觀念的聯想。1903年巴甫洛夫(Ivan P. Pavlov)用純客觀的方法研究聯想問題,指出可用非條件和條件反射解釋一切行為。條件反射理論和許多同時發展起來的行為主義理論是一種有關行為的聯想主義心理學,其主張與觀念聯想的學說相同,也引致同樣的批評。對美國隨後佔主流並至今流傳的刺激-應答心理學(stimulus-response psychology)來說,情況也是如此。

但隨著心理學實驗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新問題。如美國的桑戴克(Edward L. Thorndike)認為:單純的重複並不能或很難在刺激和應答之間建立聯繫。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行為的效果,此效果主要表現為愉快或不愉快。其他人則認為要能預知後果的好壞,則也能直接影響行為。赫爾(Clark Hull)則認為,學習可以用需求減縮(在各種經驗條件下聯繫刺激和應答的驅力強度)來解釋。

他們雖然主張徹底修正聯想主義,但都不否認其基本原則。1880年代,英國曾有一股強大的反對聯想主義的思潮。始於布拉德利(F. H. Bradley)、沃德(James Ward)和斯托特(G. F. Stout)。他們否認感覺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並強調全部心理活動均包含有目的性的因素。格式塔派(Gestalt)心理學者等人主張就高級心理過程而論應全面否定聯想主義。聯想主義能否成為心理學的普遍原理,這個問題還難定論。今日,研究動物行為的心理學家已不認為聯想還具有過去所宣稱的作用。但多數心理學家或會同意:聯想依然是一個重要、有效的原理,適用於解釋通過累積經驗進行學習的事例。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來到這世上,就如是在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來這個世界走一趟,這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不單單是旁觀。要怎樣去面對自己,怎樣獲得內心的安全感。這是永恆的話題。

  「你最終到底想做什麼?」 
 
若依修道,你自己將如何來面對這問題?或許回頭再看看成長時間的自己,每天似乎又沒有什麼成就,但當再走過一段路程之後,卻發現自己逐漸進步了,因為嘗試了會去返照自我,調整了七情六慾的啟動與開啟了靜謐無諍的修為。。。。

                                                                  *幻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