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9 18:52:06幻羽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72~*日本多賀城~奈良の東大寺*

                   

日本多賀城陸奧國延喜式內社[むつのくにえんぎしきないしゃ] 是擁有100多個保護神靈、為國家祭奠祈求而設建的神社。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72~*日本多賀城~奈良の東大寺*

日本多賀城是一座悠久歷史的古城,擁有著美麗自然的景觀,西元724年陸奧國府建立的「多賀城」,被奈良・平安時代稱之為「遠方的朝廷」,是日本東北地帶的中心。

多賀城政廳於奈良時代初期神龜元年(724)建成,是作為陸奧國府與鎮守府的多賀城核心部分,總面積達102公頃,與平城宮跡及大宰府並稱日本三大史跡之一。當時的政廳設有正殿、東西翼殿,是舉行重要儀式及事務的地點。現在遺跡還殘留著政廳的基石、正殿的基壇等建築,並已被列為國家特別史跡。

 

多賀城位於日本東北地方,宮城縣多賀城市西北方丘陵處,為日本奈良平安時代陸奧國的政府所在地,其造城時的設計和今天的都市規劃觀念有所不同,在多賀城門口的南北大街往前延伸,再造一條東西大街,東西大街每隔固定距離就有一巷道,延伸式的棋盤格造城,是一獨樹一格的設計觀念。

 

目前在多賀城南門的附近,遺留一座高兩公尺的石碑,一般稱這座石碑為「壺碑」,是神龜元年多賀城人大野東人設立的石碑,天平寶字六年由佐藤朝あさかり雕刻碑文。文中紀錄多賀城修築時重要記事的資料,對於研究多賀城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

 

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歷史變更的今天,「多賀城」已經成為人們探索歷史的一個重要寶地,然而2011311日遭到日本史上最兇猛海嘯地震的肆虐後,被拋下的一幕幕令人感傷,殘垣斷壁、一片狼藉。



多賀城遭到日本史上最兇猛海嘯地震的肆虐後,處處殘垣斷壁、一片狼藉...

蕎麥面以穀物蕎麥子為原料加工而成,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料理。據說在奈良時代(710--794)以前就已傳入日本了。各地的寺院均製作蕎麥面,用於茶會上食用。之後,江戶時代(1603--1867)中葉開始以江戶(現在的東京都)為中心飛速普及開來。

奈良時代(710年—794年),是日本歷史的一段時期,始於元明天皇遷都至平城京(奈良),終於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京都)。新建立的平城京乃是模仿唐朝京城長安,東西長約四點三公里,南北約五點二公里。大內與平城宮約佔地1.2平方公里,位於北側中央,朱雀大路由北向南將京城分為兩邊,東側被稱為左京,西側被稱為右京,又有數條東西及南北向的大路將城內分為八十四坊,每坊十六坪,其中平城宮佔四坊,寺院、東西市、陵墓又佔十坊左右。建立時,由各地遷入的人口約二十萬人之多,就如身在長安一樣。

在白江口之役戰敗之後,日本朝廷便致力於改善其與唐朝、新羅的關係,並大力引進唐朝的典章制度及文化。與渤海等國也保持往來。隨著當時日本與中國的交通往來,中國的工藝技術亦傳入日本,使得日本的手工業及礦產開採出現明顯的進步。當時日本朝廷設有織部司、漆部司負責製作供貴族使用的紡織與工藝品,而隨著農業的進步與國家的獎勵,民間亦開始出現製作工藝品的小工坊,日本政府便將之設立為「產業」並允許其流通販賣。而隨著商業交易的發展,在京城大街、交通大道、神社或寺院前開始出現商業市集,當時奈良的東西市的交易頗為盛行。另一方面,日本朝廷亦致力於改善交通設施,在文武天皇時便已完成東海、東山、北陸、山陽、山陰、南海、西海等七條幹道,這些官道沿途並設有驛站,不過這些驛站乃專為政府傳令所設,因此一般人民無法利用。

隨著手工業和商業交易活動的發展,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無法符合需求,因此在元明天皇和銅二年乃首次鑄造標明面額的貨幣,此貨幣鑄造一直繼續到醍醐天皇的延喜年間,前後共鑄和同開珎、萬年通寶、神功開寶、隆平永寶、富壽神寶、承和昌寶、長年大寶、饒益神寶、貞觀永寶、寬平大寶、延喜通寶、乾元大寶等十二次,並稱為皇朝十二錢。不過,這些貨幣多流通於以東西市為中心的京城內,雖然日本朝廷曾發佈蓄錢敘位法,鼓勵一般人民使用貨幣,但是效果不佳。

在飛鳥時代時,日本就已從高句麗、百濟、新羅等地傳入了仗樂,仗樂其實是源於中國之踏歌。到了奈良時代,唐樂、渤海樂、林邑樂等大陸樂舞又東傳入日本,乃成為流行的音樂。在天武、持統兩位天皇時設置了專門的樂官,雅樂寮樂官的設置對日本以後的歌舞、音樂發展有很大影響。據《大寶律令》的規定,在治部省設雅樂寮,雅樂寮設有頭、助、允、大允、屬,四個等級的官員,並分派專門的歌人樂師學習各種音樂、舞蹈,以在宴會或宗教儀式上進行表演。

直到平安初期,來自大陸的樂舞被稱為「雅曲、正儛」,而傳統的樂舞則叫做「雜樂」。當時在日本的宮廷內不僅表演傳統的樂舞,還融合表現各種外來的樂舞,歌人樂師們演奏各種樂器,穿著華麗的服裝表演各種樂舞。在天平勝寶三年(753),日本宮廷又模仿唐制,為女踏歌、女樂設置內教坊,而當時為了配合特技與魔術表演而演奏的散樂亦相當盛行,並成為之後猿樂的雛型。

東大寺內--大佛殿(金堂)



東大寺內--盧舍那大佛

東大寺,位於日本奈良縣奈良市雜司町,是華嚴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佛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立的。東大寺是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另外有西大寺。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盧舍那佛。東大寺院內還有南大門、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南大門有很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二月堂能夠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

 

東大寺之起源較大佛的鑄造稍早,8世紀上半葉大佛殿以東,若草山麓建立起了寺院的前身。據『東大寺要錄』記載,天平5年(733年)若草山麓創建的金鐘寺是東大寺的起源。另有一說,據正史《續日本記》載,神亀5年(728年),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皇子菩提早逝,為此在若草山麓設山房,常住有僧侶9人,此為金鐘寺之前身。據載金鐘寺在8世紀中葉設有羂索堂、千手堂等,據推測羂索堂應為現在的法華堂(又稱三月堂、本尊為不空羂索觀音)。天平13年(741年)國分寺建立之詔發布,翌天平14年(742年),金鐘寺被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寺名為金光明寺。大佛的鑄造始於天平19年(747年),「東大寺」之寺號應該是始於此時。另外,監管東大寺建設的「造東大寺司」的可考最初史料記載為天平20年(748年)。

 

聖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是在天平15年(743年)。當時,都城為恭仁京(今京都),天皇行宮是位於恭仁京東北的紫香樂宮(今滋賀縣甲賀市),大佛鑄造也在當地開始。此後聖武天皇短期間內屢次遷都,2年後的天平17年(745年),定都平城京的同時在現在的東大寺所在地開始了大佛的鑄造。這是一項艱難浩大的工程,大佛鑄成以後,天平勝寶4年(752年)天竺(印度)出身的僧人菩提僊那主持了大佛開眼會。大佛鑄造完成後大佛殿的建設工事又接著開始、天平寶字2年(758年)竣工。

 

歷史上,東大寺曾多次毀於火災及地震,現存遺址於1709年建造。奈良時代的東大寺的伽藍南北方向上南大門、中門、金堂(大佛殿)、講堂直線排列,講堂的北側的東,北,西三方向為僧房,僧房以東是食堂,南大門和中門之間左右東西有兩座七重塔,推斷高約100米。周圍圍有迴廊。天平17年(745年)起工到伽藍全部完成花費了幾近40年。

 

奈良時代有南都六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成實宗、俱舍宗),當時的六宗「宗派」劃分不比現在嚴格,將之理解為「學派」或許更為貼切,當時寺院通常兼學多宗的經論。東大寺在近代以後雖被歸為華嚴宗,在奈良時代是六宗兼學之寺,大佛殿內有收納各宗經論的「六宗廚子」。平安時代空海在寺內設立真言院,加上真言宗、天臺宗成為八宗兼學之寺。

東大寺內--鐘樓



東大寺內--戒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