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糧食←無敵蜜蜂
荷蘭合作銀行公佈一項專題研究報告,指出蜜蜂對世界糧食作物的生產極其重要。但自2006年以來,世界各地蜜蜂大量死亡,或會加劇本已緊張的全球糧食危機。自2006年以來,世界各地蜜蜂大量死亡的現象不斷加劇,近年來每年冬天美國至少有30-35%的蜂群死亡,而正常情況下在寒冷的冬季平均只有10%的蜜蜂無法存活。
自1961年起,靠蜜蜂授粉的世界農業產品的生產規模增加了3倍,但是蜂群的數量卻減少了一倍,平均到每公頃作物的蜜蜂數量下降了大約90%。在歐洲每年都有將近20%的蜂族消失。拉美和亞洲也出現了類似趨勢。目前農場主們暫時還能借助數量越來越少的蜜蜂維持作物生產,暫時沒有大量減產的數據,但是長此以往,蜜蜂數量持續減少,農業生產問題將會日益嚴重。
世界蜜蜂保護基金會認為,可能導致蜜蜂大量死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抗生素、遠距離遷移、電磁輻射等。如今在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一些農藥已被禁止使用,英國也已開始修訂農藥使用規則。但是,當今世界的農業生產根本離不開化肥和農藥,因此相關專家建議,為保護蜜蜂,維持農業生產長期穩定增長,至少應當在蜜蜂采蜜的白天禁止使用農藥。
蜜蜂徹底滅絕 「4年後人類或可能隨之滅絕」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援引農業專家的話,一旦世界各地的蜜蜂徹底滅絕,必將釀成災難性的後果,4年之後整個人類也有可能隨之滅絕。
報導稱,雖然這種警告有點危言聳聽,畢竟黑麥、小麥和大稻等主要糧食作物是靠風授粉的,但是如果地球上的蜜蜂繼續大量死亡,必將加劇已經開始的全球糧食危機。
據農業專家統計,靠昆蟲授粉生長的作物佔人類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保障供應人體所需熱量的35%以及大部份礦物質、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其中80-90%靠蜜蜂授粉,蝴蝶和螟蛾的授粉面積太小。
沒有昆蟲授粉,堅果、瓜果、白菜、蔥、辣椒、西紅柿、黃瓜、豆角、柑橘、蘋果、咖啡、可可等蔬菜、瓜果將無法生產,必將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目前農場主們暫時還能藉助數量越來越少的蜜蜂維持作物生產,暫時沒有大量減產的數據,但是長此以往,蜜蜂數量持續減少,農業生產問題將會日益嚴重。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不只是餐桌上少了蜂蜜,地球還將面臨空前未有的糧食短缺危機!全球各地紛紛傳出蜜蜂成群神祕消失或死亡的怪現象,是什麼因素導致全球蜜蜂大量的失蹤、死亡甚至發瘋!牠們是染病?被農藥汙染?或甚至是工業化養蜂讓牠們過勞死?
沒有了蜜蜂的世界,還會剩下什麼?愛因斯坦預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沒有授粉,就沒有植物、就沒有動物、就沒有人……
全球各地,最近都傳出一種怪現象,那就是蜜蜂突然集體神祕消失。大批蜜蜂憑空消失,不僅蜂農損失慘重,這種「蜂群衰竭失調」的異象也引起全球科學家極度重視。
蜜蜂背後所代表的利益超乎你的想像,光是一年授粉的經濟利益就高達六百億美元,全球有百分之九十的經濟作物都必需靠蜜蜂授粉。換句話說,人類每吃三口的食物就有一口是拜蜜蜂所賜。
如果蜜蜂真的消失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會有什麼變化?餐桌上的食物種類只剩三分之二;沒有蔬菜水果也看不到紅肉(因為畜牧用的牧草飼料也得靠蜜蜂授粉);再也買不到純棉的衣服;再也買不到便宜的藥品……所有的原物料都會開始漲價,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吃不飽,越來越多的國家為爭奪糧食而發生動亂。人類將會為此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
誰是讓蜜蜂集體失蹤、死亡的兇手?是製造化學農藥的跨國公司、是四處遷移、亂餵人工副食品的蜂農、是妄想用人造賀爾蒙欺騙蜜蜂超時工作的果農、是傳染病、寄生蟲,還是基改作物花粉的毒害……或者,以上皆是?
蜜蜂(Apis mellifera)是一種會飛行的群居昆蟲,採食花粉和花蜜並釀造蜂蜜。其細胞沉積現象,也是唯一在細胞中有鐵礦物沉積現象的真核生物。
蜜蜂源自於亞洲與歐洲,由英國人與西班牙人帶到美洲。群體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種類型的蜜蜂,群體中有一隻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兩隻蜂后),1萬到15萬工蜂,500到1500隻雄蜂。
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採蜜、晚上釀蜜,同時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為農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瓦蟎對蜜蜂造成嚴重的危害。蜜蜂的主要天敵有胡蜂、蟾蜍、蛾、螟蟲及其他食蟲動物。一個蜜蜂群體有幾千到幾萬隻蜜蜂,由一隻蜂后、少量的雄蜂和眾多的工蜂組成。
蜂后,尚可稱為蜂王,是蜜蜂群體中唯一能正常產卵的雌性蜂。蜂后死後,工蜂會產卵,因為都是未受精卵,而只能發育成雄蜂。
因此如果不能人工補蜂王,整群蜂就將消亡。蜂后的壽命可長達幾年,而雄蜂只能活幾個月,工蜂的平均壽命(在采蜜季節)只有45天左右。所以蜂后通常是蜂群中其它成員的母親,故有人也把蜂后稱為母蜂。
雄蜂在蜂群中的作用是與蜂后交配,交配後立即死亡。雄蜂的精液可以在蜂后的體內保存數年而保持活力並具有授精能力。
工蜂是蜂群中繁殖器官發育不完善的雌性蜜蜂。在蜂群中為數眾多,形態結構上表現出許多特化現象,如附肢特化形成花粉刷或花粉梳,生殖器官特化成尾端的螯刺,腹側具臘腺。
在同一蜂巢中的工蜂,因齡期不同可以分為三個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保育蜂、築巢蜂和采蜜蜂。
保 育蜂是剛羽化成的最年青的工蜂,其主要職責是照管和飼養幼蟲。當看管幼蟲的工作要告一段落時,年青的工蜂離巢短距離的飛翔,十天以後,蠟腺開始分泌蜂蠟,此時的工蜂稱為築巢蜂。
築巢蜂有時亦外出采蜜,或清掃蜂巢中的垃圾和死蜂。三周後,工蜂蠟腺停止分泌,成為專職的采蜜蜂。工蜂蜇人後,其蜇針連同腸臟 留在人體皮膚中,故其很快就會死亡。
在蜜蜂群體中,數目最多,最為忙碌的可算是工蜂了。工蜂除了出外采蜜,供其他蜂群食用外,還有要負擔保護蜂群不受襲擊等工作,可是工蜂的地位非常低微,特別是連生育能力也沒有。
工蜂並非天生沒有繁殖能力,而是在出生後被奪去。其實它們可否發育成蜂后,這就是取決於它們的出生後的飲食。從卵中孵化後,如果它們連吃五天的蜂王漿,蜂體發育速度就快,16天就能發育成能生育的蜂后;但相反,若它們只吃了兩三天的蜂后漿,發育速度就會變得慢了,21天後才能變成蟲,長大後它們雖然仍是雌性的,但卻失去了生育能力,成了工蜂。
蜜蜂依靠採食蜂蜜為生
蜜蜂的腹部末端長有長長的螫針,當人們因為害怕而撲打牠時,牠們就有可能出於自衛而蟄人,蟄人後牠們也會死去。這是因為蟄針是由一根背刺針和兩根腹刺針組成,而螜針又與大、小毒腺和內臟器官相連,腹部刺針末端長有很多小倒鉤。當蜜蜂蟄人時,小倒鉤會牢牢地勾緊人們的皮膚。當蜜蜂試圖飛離時,刺針就會連同部分內臟一起被拉出體外,蜜蜂也就因而死去。不過當牠螜咬其牠有著硬質表皮的昆蟲時,因小倒鉤沒法勾緊光滑的表面,蜜蜂也就不會死去。
此外蜜蜂不喜歡黑色物件,絨毛狀的東西,和酒,蔥,蒜等一類強烈的氣味,而女士常用的香水則會引來蜜蜂。蜜蜂是人們熟悉的小昆蟲,蜜蜂在地球上出現至少已有八千萬年的歷史,大約在七千年前原始人類就開始從岩洞中採集蜂蜜食用。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採蜜、晚上釀蜜,不但採收了花粉與花蜜,同時替美麗的花朵及果樹完成授粉任務;讓花朵傳宗接代結出種子及果樹長滿了甜美的果實。世界上蜂類共有十二萬多種,依他們的特性可分為土蜂、細腰蜂、姖蜂、熊蜂、小蜂、黃蜂、切菜蜂、胡蜂(虎頭蜂)等,這些都是蜜蜂的親戚。
世界各地發生了一連串的蜜蜂失蹤現象,令蜂農與科學家百思不解。如果這些蜜蜂是因農藥中毒或在寒冷的天候下死去,它們的屍體應該會出現在蜂箱周圍。如果是遭遇天敵(胡蜂或虎頭蜂)的攻擊,也會在授粉區發現它們的殘骸。如果它們是因為受到什麼威脅而逃走,以它們戀家的特性,也絕不會單獨將蜂后與幼蜂留下,因為工蜂若不歸巢,留在巢內的蜂后和幼蜂都會餓死。
科學家們將這種蜜蜂大量失蹤卻找不到屍體的現象稱為「蜂群衰竭失調」,有關蜂群衰竭失調的原因推論極多,但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撐。其原因有營養失調、基因改造作物、電磁輻射、殺蟲劑或農藥、病毒與真菌、氣候暖化等,都可能成為蜜蜂可能的潛在「殺手」。然而直至今日,依然沒有人能夠肯定說出蜜蜂失去方向感、無法回巢的確切原因。
神經中毒
加拿大安大略省養蜂專家杜森(David VanderDussen)推測,美國成年蜜蜂消失的原因可能與神經中毒有關,而導致蜜蜂神經中毒的最可能原因又與殺蟲劑使用有關。杜森經營的蜂蜜公司目前正接受安大略省政府委託,研製一種可以抑制蟲害,又不傷害蜜蜂成長環境的產品。加拿大方面的專家群,對於造成蜜蜂失蹤現象的諸多揣測,認為可能是殺蟲劑過度使用的結果。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昆蟲毒理學家克裏斯‧
目前在歐洲和美國應用最廣泛的新菸鹼類殺蟲劑是「益達胺」(imidacloprid)。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法國科學家已經發現,益達胺雖然不會導致蜜蜂死亡,但是會傷害蜜蜂的神經系統,導致蜜蜂迷失方向、無法回巢,最後在寒冷的戶外死去。
營養失調
天生萬物,自有其不可思議的相輔相成作用,彼此互相關連也互起影響,蜜蜂在人類食物鏈上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它們是上千種水果、蔬菜、鮮花和穀物的主要授粉工。有鑑於此,2006年底美國科學院研究報告指出,美國農業過度依賴蜜蜂,希望可以引進更多的科學技術來解決此一問題。
事實上近幾年來,蜂群一直在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蜜蜂從大自然的採蜜工轉型成替人類服務的授粉工,一年到頭被蜂農裝在大卡車上輾轉各地進行有償授粉與生產蜂蜜,這著實讓蜜蜂疲累不堪。為了讓蜜蜂有體力幹活,養蜂人用人造養料、能量飲料和高機能食品的混合物來餵養蜜蜂,但這些不自然的添加物都可能會對蜜蜂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事實上蜜蜂最天然營養的食物是它們的蜂蜜,並非這些營養劑。此外,有些養蜂場為了避免蜜蜂生病,讓蜜蜂吮吸多種抗生素以抗拒感染,但卻因此干擾了蜜蜂內臟裏的天然細菌。這些細菌的作用是協助把花粉發酵,製成蜂群食用的食物。一些科學家認為,缺乏天然食物並非蜜蜂失蹤的主要原因,但是人造食品、基因改造作物到底有沒有害死蜂群,值得進一步研究。
病毒與真菌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於今年4月份宣佈,他們已經找到引發這場蜂群消失的可能致病因子:東方蜂微粒子蟲(Nosema ceranae)。微粒子蟲是一種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寄生在昆蟲和魚類體內,已知有50多種。蜜蜂微粒子蟲寄生於成蜂的消化道,罹病蜂往往因消化不良、營養不良而死去。不過領導研究的加大生物化學教授狄瑞西表示,這項發現仍屬初步階段,研究人員採樣的罹病蜂只限於麥瑟德郡的勒格蘭德一地。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昆蟲學家考克斯‧福斯特(Cox-Foster)正率領一個小組調查蜜蜂失蹤的原因。他們從病蜂體內發現到好幾種不知名的微生物組織,這意味著蜜蜂的免疫系統由於某種原因而遭到了弱化。他們還在這些蜜蜂的體內發現了一些真菌,在人類愛滋病患者的體內,同樣也能發現這種真菌。對此,福斯特認為這很不尋常。他強調,東方蜂微粒子蟲可能只是許多病因之一,目前尚不能排除殺蟲劑、食物來源等因素的影響。
氣候暖化
關於蜂群消逝與氣候暖化、蜜蜂導航系統錯亂有關。每隻蜜蜂身上都有導航系統,蜂箱或蜂巢對於蜜蜂而言就好比是塔台或燈塔。蜂群外出採蜜,會利用太陽的偏極光或地表地形、地物去判斷;國外研究出蜜蜂體內有類似磁鐵的礦物質,像指南針,能指引蜜蜂返家。
蜂農放置蜂箱時,會避開施灑農藥的果園區與電磁波的干擾區,這兩者引發蜂群失蹤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但近來天熱,有時突然雷雨交加,氣候變化兩極之下,容易誤導蜜蜂判斷,打亂它們的導航系統,使蜂群的活動作息受到衝擊。氣候暖化會造成蜜蜂生理時鐘大亂,壽命變短;但也不排除暖冬花開的特別茂盛,蜜蜂忙著採蜜,體力不勝負荷,導致過勞死亡。
電磁輻射
德國藍道大學(Uiversity of Landau)的研究人員發現,蜜蜂若靠近電線,行為就會改變。一項規模有限的新研究顯示,蜂巢附近若有手機,蜜蜂就會拒絕回去,顯示手機也可能是造成蜂群崩解失調的原因。科學家分析說,手機發出的輻射會擾亂蜜蜂的導航系統,使這些戀家的蜜蜂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昆蟲生態學家巴倫鮑姆(May Berenbaum)認為,蜜蜂的失蹤顯示其定位和導航功能遭到破壞。針對手機電波的干擾因素,科學家在美國幾個州已經發現,大量頻繁使用手機的地區,與發生大量蜜蜂棄巢不返的失蹤情況有關(以生物常識判斷,蜜蜂返巢是以其本身的電波為判斷方向依據,其受手機電波干擾的可能性相當大)。蘇格蘭養蜂人協會第五分會的賈尼斯‧弗內斯表示,他的一位養蜂朋友就堅持認為,這和手機輻射有關,因為蜜蜂對於這種輻射是非常敏感的。
專家正致力解開謎團
美國國會最近針對「蜂群衰竭失調」的現象舉行了聽證會,美國農業部長約翰斯說:「這個危機可能滅絕依賴蜜蜂授粉的農作物。」議員們一致促請政府提供更多款項進行研究。據美國國會調查表示,蜜蜂每年對美國食物供應的貢獻價值高達150億美元,為此,科學家正積極瞭解導致蜂群消失的主因。 巴西和歐洲的專家也加入美國農業部位於華府郊區的蜜蜂實驗室,協助解開謎團,另外6月24到30日還將在華盛頓舉行國家授粉周。
先前世界各地接連傳出蜜蜂大規模死亡消息,2所加拿大大學29日推出合作計畫,將共同培育能抗害蟲與疾病的蜜蜂。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及曼尼托巴大學合作,要透過基因篩選來培育品種更好的蜜蜂。
人類生活方式影響環境,進而引發的寄生蟲、細菌及殺蟲劑,都有可能讓蜂群致死。合作計畫也會檢測蟲害與疾病控制相關產品,試圖找到更好的方式控制蜂群。蜜蜂對全球農業相當重要,他們對超過100種不同的農作物授粉,代表全世界每年有830億美元價值的農作物都要仰賴蜜蜂,大概是人類飲食的1/3。
曼尼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