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1 02:10:03幻羽

*史努比*說~【站台圖照簡述】5~*荔枝*史詩...



荔枝(學名:Litchi chinensis),又名離枝,丹荔是中國南部出產的一種亞熱帶果樹。荔枝是華南的重要水果農作物,每年產量超過一百萬噸。

常綠喬木,高8~20m。莖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圓柱形,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連葉柄長10~25cm;小葉2~4對,對生,具柄,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綠。春季開綠白色或淡黃色小花,圓錐花序,花雜性。核果球形或卵形,果皮暗紅色,有小瘤狀突起。種子外被白色、肉質、多汁、甘甜的假種皮,易與核分離。種子矩圓形,褐色至黑紅色,有光澤。

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3世紀時張勃著的《吳錄》有 "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 的記載。蒼梧便在今日的廣西境內。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樹。又《西京雜記》所載,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公元1世紀的《民物誌》,3世紀的《廣誌》中,荔枝都是作為嶺南物產登錄。由此可見,荔枝在中國南部的栽種和生產已有二千年的歷史。《華陽國志》等史籍就記載宜賓一帶早在秦漢時就盛產荔枝,《新唐書地理志》也載宜賓土貢有荔枝煎。蔡襄的《荔枝譜》是中國最早的荔枝專著。

在今日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四川及雲南,都有種植荔枝,大約是從北緯18度至北緯28度都有。亞洲部份國家如台灣、越南、泰國等都有荔枝出產,引入荔枝栽種的國家有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加利福尼亞、澳洲的昆士蘭、印度、南非、馬達加斯加、以色列和墨西哥等。

經保存處理的荔枝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點。荔枝的保鮮相對較為困難。傳聞唐代唐明皇為博楊貴妃一笑,從嶺南把荔枝送到長安(蔡襄的《荔枝譜》與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說是洛州(今四川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記》則認為貴妃所食的荔枝來自嘉州(樂山),今人藺同在《涪州文史資料選輯》肯定楊貴妃吃的是洛州荔枝),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樹砍掉然後以快騎驛送。杜牧有〈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外傳》談到楊貴妃在馬嵬驛被賜縊死,恰好廣州進貢的荔枝到,玄宗用它來祭奠貴妃。

現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選易於保存的品種,以低溫高濕(攝氏二至四度,濕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氣調,降低氧氣比例以減慢氧化;或配合藥物來殺菌防腐。

新鮮的荔枝每年五月開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當造的時節。產地附近的城市經常可以買到剛剛摘下來的新鮮荔枝。至於離產地較遠的地方,便只可以買到冰凍過的。荔枝罐頭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殼去核,泡在淡糖水裡。味道和新鮮度差的很遠,經常用來作冷飲或甜點。

《本草綱目》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痛、鎮咳養心等功效。但李時珍說:「荔枝氣味純陽,其性微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也。」

根部:微苦、澀,溫。消腫止痛。用於胃脘脹痛。

果肉:假種皮,甘、酸,溫。益氣補血。用於病後體弱,脾虛久瀉,血崩。

果核:甘、微苦、澀,溫。理氣,散結,止痛。用於疝氣痛,鞘膜積液,睾丸腫痛,胃痛,痛經。

荔枝有多個品種,當中桂味,糯米糍是上佳的品種,亦是鮮食之選;掛綠更是珍貴難求的品種。「羅崗桂味」,「畢村糯米糍」及「增城掛綠」有「荔枝三傑」之稱。 惠陽鎮隆桂味,糯米糍更為美味鮮甜。

掛綠:因外殼四分微綠六分紅,每個都有一圈綠線而名。據《廣東新語》說,掛綠「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當中增城掛綠歷來都是皇帝的貢品。據聞乾隆年間,增城人因為不堪每年納貢之擾,把百棵掛綠砍掉,只存一棵母樹現仍存在增城荔城街掛綠園,稱「西園掛綠」。西園掛綠每年仍有結果,2001年便有一顆西園掛綠荔枝,在拍賣會中創下「最貴水果」的世界紀錄。

桂味:特點是有桂花味,肉爽而清甜。果皮淺紅色,皮上的裂片峰尖刺手,皮薄而脆;核有正常發育的大核,亦有退化的焦核。桂味中有一種叫「鴨頭綠」,有墨綠色的斑片,是特佳的品種。

糯米糍:特點是肉厚,多汁,濃甜如蜜。果皮鮮紅,皮薄,皮上裂片無峰尖。核小,更有退化成無核的。

三月紅:是最早熟的品種,每年5月左右就會上市。

妃子笑:四川叫鉈提,台灣稱綠荷包或玉荷包。妃子笑的特點是果皮青紅,個大,肉色有如白蠟,脆爽而清甜,果核小。傳說當年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懷枝:傳聞古時有尚書路過嶺南,把鄉親送的荔枝入懷中,故名。

黑葉:中熟品種,果實大、果核大、果皮暗紅心形。雖然黑葉荔枝因為果核大而不得食客的歡心,但因為其香味濃郁,很多荔枝雪糕或乳酪都是使用黑葉荔枝來調味。

白糖罌: 又名蜂糖罌,主產於廣東西南部,早熟品種,一般於5月下旬成熟。果型為歪形或短歪心形,果皮薄而鮮紅,果核一般中大,也有少部份小核,肉質厚,爽脆而蜜甜。

白臘: 又稱白蠟子,原稱電白白蠟,主產於廣東省茂名市的電白、高州等地,因果肉色白如蠟得名,多汁清甜。早熟豐産,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一般比白糖罌晚熟一周左右。白蠟品種也有著不同的品系,有電白下洞的白蠟、高州的新興、茂南地區的大果白蠟等。 玉荷包:妃子笑的別稱,也稱綠荷包,結果碩大,肉厚核小。高雄大樹玉荷包荔枝聞名全台。

吉荔:新品種的台農四號「吉荔」是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研發的新品種,由太平區農會引進試種,一般荔枝每粒重25公克,吉荔重45公克,體積也比一般大1倍,果厚、汁甜,是目前最大的荔枝。

荔枝果肉中含糖量高達20%;每一百毫升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最高可達70毫克,此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等成分。

廣東人有一句話,「一顆荔枝三把火」〔一說是「一啖[一口]荔枝三把火」〕。本身火氣大的人吃了十來個就會有反應。民間流行的解決方法是喝適量的淡鹽水或蜜糖水,可多吃鹹魚鹹菜解膩,若想吃新鮮剛摘到的話,最好選上午,因荔枝在每年6-7月份期間,太陽曬過後吃的話定火氣大得多。或許有人想把其放入冰箱後再拿出來吃,是可以,但進冰箱加凍後吃會沒有荔枝味。

荔枝常見於文學作品之中。

晚唐詩人杜牧《過華清宮三絕》詩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是唐明皇為博楊貴妃紅顏一笑,不惜勞師動眾,千里送荔枝的事。

唐·白居易《荔枝圖序》:「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蘇東坡在宋哲宗紹聖年間被貶嶺南,在紹聖二年第一次吃到荔枝。以後多次在他詩詞內提到荔枝,當中以《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最為著名,亦足見他對荔枝的喜愛。

宋徽宗趙佶《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明·徐勃《詠荔枝膜》:「曾向忠州畫里描,胭脂淡掃醉容消。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

明·文徵明《新荔篇》: 「常熟顧氏自閩中移荔枝數本,經歲遂活。石田使折枝驗之,翠葉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閩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賦。

錦苞紫膜白雪膚,海南生荔天下無。鹽蒸蜜漬失真性,平生所見唯萎枯。
相傳尤物不離土,畏冷那得來三吳。顧家傳來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遠人無憑未敢信,持問閩士咸驚呼。還聞累累生數子,絳綃裹玉分明是。
未論香色果如何,只說形模已珍美。千載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饞夫齒。
白圖蔡譜漫誇張,文飾寧如親目視。飽啖只於鄉里足,鮮嘗漸去京師邇。
不須更作嶺南人,只恐又無天下痏。朝來自訝還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雖雲遠附商船達,不謂滋培遂生活。始知生物無近遠,故應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佔地氣遷,造化竟為人事奪。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
由來沃衍說吾鄉,異品珍嘗曾不乏。不緣此物便增重,無乃人心貴希闊。
福山楊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東南。風情氣味不相下,稱絕今兼荔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