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5 09:48:45幻羽

(續2)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42~太陽系之天王星

                      

 

             (2)科技版~超遜偵探~UOD42~太陽系之天王星

 

天王星有個複雜的行星環系統,它是太陽系中繼土星環之後發現第二個環系統。該環由大小毫米到幾米的極端黑暗粒狀物質組成。目前已知天王星環有13個圓環,其中最明亮的是ε環。所有天王星行星環除兩個以外皆極度狹窄 – 通常只有幾公里寬。天王星環大概還相當年輕;動力學分析指出它們不是與天王星同時形成的。環中的物質可能來自被高速撞擊或潮汐力粉碎的衛星。而來自這些撞擊結果形成的眾多碎片中,只有少數幾片留存在對應到現今的環的有限數量穩定區域裡。

 

威廉·赫歇耳聲稱他曾經在1789年看見天王星環,然而這是值得懷疑的,首先該環相當的黯淡,而且隨後的兩個世紀沒有一個觀測者曾經注意到環的存在。儘管如此,赫歇耳正確的描述了ε環大小、其相對於地球間的角度、色澤為紅、以及它隨天王星繞行太陽造成顯著變化。環確實的發現日期是1977310日,在詹姆斯·L.·艾略特、愛德華·W.·杜漢、和道格拉斯·J.·明克透過柯伊伯機載天文臺觀測時意外的發現。他們原本的計畫是觀測天王星掩蔽SAO 158687以研究天王星的大氣層。然而,當他們分析觀測的資料時,他們發現在行星掩蔽的前後,這顆恆星都曾經短暫的消失了五次。他們認為,必須有個環系統圍繞著行星才能解釋。他們又偵測到四個額外的環。航海家2號在1986年飛掠過天王星時,直接拍下了這些環。航海家2號也發現了兩圈新的黯淡光環,使環的數量增加到11圈。

 

200512月,哈柏太空望遠鏡觀到一對早先未曾發現的藍色圓環。最外圍的一圈與天王星的距離比早先知道的環遠了兩倍,因此新發現的環被稱為環系統的外環,使天王星環的數量增加到13圈。哈柏同時也發現了兩顆新的小衛星,其中的天衛二十六還與最外面的環共用軌道。在20064月,凱克天文臺公佈的新環影像中,外環的一圈是藍色的,另一圈則是紅色的。

 

關於外環顏色是藍色的一個假說是,它由來自天衛二十六的細小冰微粒組成,因此能散射足夠多的藍光。天王星的內環看起來是呈灰色的。在航海家2號抵達之前,天王星的磁層從未被測量過,因此很自然的還保持著神秘。在1986年之前,因為天王星的自轉軸就躺在黃道上,天文學家盼望能根據太陽風測量到天王星的磁場。

 

航海家的觀測顯示天王星的磁場是奇特的,一則是他不在行星的幾何中心,再者他的磁場軸相對於自轉軸傾斜59°。事實上,磁極從行星的中心偏離往南極達到行星半徑的三分之一。這異常的幾何關係導致一個非常不對稱的磁層,在南半球的表面,磁場的強度低於0.1高斯,而在北半球的強度高達1.1高斯;在表面的平均強度是0.23高斯。相較之下,地球兩極的磁場強度大約是相等的,並且"磁赤道"大致上也與物理上的赤道平行,天王星的偶極矩是地球的50倍。

 

海王星也有一個相似的偏移和傾斜的磁場,因此有人認為這是冰巨星的共同特點。一種假說認為,不同於類地行星和氣體巨星的磁場是由核心內部引發的,冰巨星的磁場是由相對於表面下某一深度的運動引起的,例如水–氨的海洋。

 

儘管有這樣奇特的準線,天王星的磁層在其他方面與一般的行星相似:在他的前方,位於23個天王星半徑之處有弓形震波,磁層頂在18個天王星半徑處,徹底發展完成的磁尾和輻射帶。綜上所論,天王星的磁層結構不同於木星的,而比較像土星的。天王星的磁尾在天王星的後方延伸至太空中遠達數百萬公里,並且因為行星的自轉被扭曲而斜向一側,像是拔瓶塞的長螺旋桿。

 

天王星的磁層包含帶電粒子:質子和電子,還有少量的H2+離子,未曾偵測到重離子。許多的這些微粒可能來自大氣層熱的暈內。離子和電子的能量分別可以高達41.2百萬電子伏特。在磁層內側的低能量(低於100電子伏特)離子的密度大約是2公分-3。微粒的分佈受到天王星衛星強烈的影響,在衛星經過之後,磁層內會留下值得注意的空隙。微粒流量的強度在100,000年的天文學時間尺度下,足以造成衛星表面變暗或是太空風暴。這或許就是造成衛星表面和環均勻一致暗淡的原因。在天王星的兩個磁極附近,有相對算是高度發達的極光,在磁極的附近形成明亮的弧。但是,不同於木星的是,天王星的極光對增溫層的能量平衡似乎是無足輕重的。

 

在紫外線與可見光波段下與其他的氣體巨星,甚至是與相似的海王星比較,天王星的大氣層是非常平靜的。當航海家2號在1986年飛掠過天王星時,總共觀察到了10個橫跨過整個行星的雲帶特徵。有人提出解釋認為這種特徵是天王星的內熱低於其他巨大行星的結果。記錄到天王星對流層頂的最低溫度是49 K,比海王星還要冷,使天王星成為太陽系溫度第二低的行星。

 

1986年,航海家2號發現可見的天王星南半球可以被細分成兩個區域:明亮的極區和暗淡的赤道帶狀區(參考右圖)。兩這區的分界大約在緯度−45°的附近。一條跨越在−45°至−50°之間的狹窄帶狀物是在行星表面上能夠看見的最亮的大特徵,被稱為南半球的"衣領"。極冠和衣領被認為是甲烷雲密集的區域,位置在大氣壓力1.3巴的高度。(見上文)很不幸的是,航海家2號抵達時正值南半球盛夏,且觀察不到北半球的部份。不過,從21世紀開始之際,北半球極區進入視野,哈柏太空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觀測北半球皆找不到"衣領"和極帽。故天王星看起來是不對稱的:靠近南極是明亮的,從南半球的"衣領"以北都是一樣的黑暗。除了大規模的帶狀結構,航海家2號觀察到了10朵小塊的亮雲,多數都躺在"衣領"的北方數度。在1986年看到的天王星,在其他的區域都像是毫無生氣的死寂行星。

 

然而,在1990年代的觀測,拜高解析度影像技術之賜,亮雲彩特徵的數量有著明顯的增長。他們多數都出現在北半球開始成為可以看見的區域。早期的解釋 — 認為是明亮的雲彩在行星黑暗的部份比較容易被分辨出來,而在南半球則被明亮的"衣領"掩蓋掉 — 被證明是錯誤的,實際上特徵數量已確實顯著增加。不過,兩個半球的雲彩是有區別的,北半球的雲彩較小、較尖銳和較明亮。他們看上去都躺在較高的高度。雲彩的生命期有著極大的差異,一些小的只有幾小時,而南半球至少有一個從航海家飛掠過後仍一直存在著。最近的觀察也發現,雖然天王星的氣候較為平靜,但天王星的雲彩有許多特性與海王星相同。例如,在海王星上很普通的大暗斑,在2006年之前從未在天王星上觀測到,而在2006年暗斑特徵首次被拍到。據推測天王星在春秋分時節變得較像海王星。

 

追蹤這些有特徵的雲彩,可以測量出天王星對流層上方的風是如何在極區咆哮。在赤道的風是退行的,意味著他們吹的方向與自轉的方向相反,他們的速度從−100 −50 /杪。風速隨著遠離赤道的距離而增加,大約在緯度±20°靜止不動,這兒也是對流層溫度最低之處。再往極區移動,風向也轉成與行星自轉的方向一致,風速則持續增加,在緯度±60°處達到最大值,然後下降至極區減弱為0。在緯度−40°附近,風速從150200 /杪,因為"衣領"蓋過了所有平行的雲彩,無法測量從哪兒到南極之間的風速。與北半球對照,風速在緯度+50°達到最大值,速度高達240 /秒。

 

20043月到5月這一短暫期間,很多片大塊雲彩出現在海王星大氣層裡,這讓天王星有著類似海王星般的外觀。觀察到229/秒(824公里/時)的破表風速,和被稱為"7月4煙火"的雷雨風暴。2006823日,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太空科學學院和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員觀察到天王星表面有一個大黑斑,讓天文學家對天王星大氣層的活動有更多的瞭解。]雖然為何這突如其來活動暴漲的發生原因仍未被研究員所明瞭,但是它呈現了天王星極度傾斜的自轉軸所帶來的季節性的氣候變化。要確認這種季節變化的本質是很困難的,因為對天王星大氣層堪用的觀察數據仍少於84年,也就是一個完整的天王星年。雖然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發現,光度學的觀測已經累積了半個天王星年(從1950年代起算),在兩個光譜帶上的光度變化已經呈現了規律性的變化,最大值出現在至點,最小值出現在晝夜平分點。從1960年開始的微波觀測,深入對流層的內部,也得到相似的週期變化,最大值也在至點。從1970年代開始對平流層進行的溫度測量也顯示最大值出現在1986年的至日附近。多數的變化相信與可觀察到的幾何變化相關。

 

然而,有某些理由相信天王星物理性的季節變化也在發生。當南極區域變得明亮時,北極相對的呈現黑暗,這與上述概要性的季節變化模型是不符合的。在1944年抵達北半球的至點之前,天王星亮度急遽提升,顯示北極不是永遠黑暗的。這個現象意味著可以看見的極區在至日之前開始變亮,並且在晝夜平分點之後開始變暗。詳細的分析可見光和微波的資料,顯示亮度的變化週期在至點的附近不是完全的對稱,這也顯示出在子午圈上反照率變化的模式。最後,在1990年代,在天王星離開至點的時期,哈柏太空望遠鏡和地基的望遠鏡顯示南極冠出現可以察覺的變暗(南半球的"衣領"除外,它依然明亮),同時,北半球的活動也證實是增強了,例如雲彩的形成和更強的風,支持期望的亮度增加應該很快就會開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