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33~遨遊*火星*
2003年01月3名地球人飛向火星的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參加這場規模空前的計畫的有外國專家、俄羅斯的科學家和設計師。而參加這一計畫的俄羅斯機構有克爾德什研究中心、“能源”公司、國有“紅星”企業以及醫學—生物學、太空研究、地球化學、地球磁學等研究所。
準備工作緊鑼密鼓!本階段的研究工作是由國際科技中心資助的,其中一半由美國政府出,另一半由歐盟委員會出。俄羅斯則以研究和設計工作的方式“資助”該計畫。兩年半前成立的國際征服火星委員會由21人組成,其中8名是美國航天局的成員,8名是俄羅斯學者,另有5人是歐洲航天局的人員。這不是一個徒有虛名的機構,計畫實施的各個階段都要經這個委員會審核批准。該委員會已經在巴黎、休士頓和莫斯科等地開過會。2001年1月在荷蘭舉行了長達13卷的計畫論文答辯。論文的作者中有謝苗諾夫、科羅捷耶夫、加列耶夫和格裏戈裏耶夫等俄羅斯科學家。論文博得了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向火星邁進走出了頭一步。
計畫協調人之一、克爾德什研究中心太空能源部主任維·謝苗諾夫說:“如果發達國家的領導人最近能就組織火星考察隊一事達成協定,地球人可望在2014至2016年間飛往遙遠的火星。只有當飛向火星的詳細計畫全部落實後,才能簽訂國際協定。要是一切都從零開始,飛向火星的行動將推遲到2025年之後。所以,我們正在制訂並完成這一計畫。已經做了不少工作,起碼已經明確了飛向火星的總體規劃。”
登陸火星計畫:計畫是這樣的。向火星派出一艘貨船和一艘載人飛船。它們將在近地軌道用俄羅斯、美國和其他國家製造的艙室裝配而成。載人飛船重585噸,貨船重143噸(與墜落銷毀的“和平”號相當)。作為配件的艙室由“能源-M”火箭或者正在俄羅斯製造的“安加拉”火箭送上太空,它們可以分別運送35噸貨物。法國的“阿麗亞娜-5”火箭也可派上用場。
由5個艙組成的貨船的裝配需要3至4個月。貨船可以把能在火星降落並從火星起飛的兩個大型裝置送上太空。這兩個裝置長22米。現在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貨船用什麼燃料。也許可以用核火箭發動機,上面提到的13卷論文中就有1卷專門論述這個問題。俄羅斯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原則上研製出了這種發動機。小尺寸反應器已經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核子試驗場通過了試驗。當然離實際應用尚有很大距離。頭幾次飛行時,可能使用上帝賜給的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這是指曾在“隕石-3”號上使用過的電噴氣發動機,只是功率更大。飛船上將裝上大型太陽能電池板,它發的電供應離子發動機。電池板總長近500米,總面積6萬平方米。貨船將以遠端軌道飛到火星附近區域,總共要飛474天。貨船要比載人飛船早發射9個月,但將與後者幾乎同時到達預定地點。
太空之家→火星乘員組將乘坐什麼上火星呢?它將是一個由23個艙組成的太空之家。它在近地太空用10個月時間裝配成。火星乘員組由6人組成:指令長、機長、隨機工程師、醫生和兩名科學家,年齡在40至50歲之間。載人飛船應儘快通過輻射帶,所以從近地軌道上發射的速度應大大高於貨船速度。飛向火星的時間不是15個月,而是只要半年多一點。最關鍵的階段是兩艘飛船都進入火星軌道時。載人飛船將在離火星1000至20000公里的軌道飛行,貨船的飛行軌道則要低得多,離開火星表面僅400公里。然後,駕駛員和兩名科學家將乘坐“太空的士”飛向貨船,其餘的留在載人飛船中繼續飛行。接下來,22米長的降落裝置先脫離貨船,在火星的指定地點著陸。然後,機長和兩名科學家乘坐另一個裝置在同一地點軟著陸。
3人將在陌生的火星上度過1個多月。乘坐火星車考察火星,尋找生物和水,研究地貌和岩石的化學成份。他們將以火星車為家,在那裏吃住和從事研究工作。出於安全考慮,他們必須與載人飛船保持經常性聯繫。一旦發生意外,需要獨自作出決定,因為與地面的無線電聯繫的時間很長。34天后,他們將回到在火星軌道上值勤的飛船上。餘下的一個裝置繼續留在火星上,準備接受另一批客人。之所以要有兩個裝置,也是為了應付意外。一旦一台裝置有故障,可以使用另一台。
返回地球的時間要比飛往火星的時間長一倍——390天(飛往火星時用了191天)。飛船上將備有離心器、跑步器和其他鍛煉器材。乘員每天都要運動數小時,這樣人體才不至於“忘記”地球引力。俄羅斯具有人在失重狀態下長期生活的經驗。瓦列裏·波利亞科夫曾在軌道站生活過438個晝夜。而“地球——火星——地球”乘員組在太空中總共要停留615天。考察期間發生意外的可能性為0.1%。
2005年6月5日,美國航宇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發表聲明稱,在火星沙堆上“擱淺”一個多月的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在科學家的幫助下終於脫困,繼續“漫步火星”。4日早晨,噴推實驗室收到的資料顯示,“機遇”號已經越過了沙丘。“機遇”號拍攝的一張照片也證明了這一點,照片上“機遇”號的輪子在一個緩坡上留下了兩行清晰可見的痕跡。“機遇”號重新獲得自由的消息讓噴推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十分興奮。
“機遇”號是在4月26日經過一個30釐米高的沙丘時陷入其中停滯不前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只移動了幾釐米。為了讓它脫離困境,工程師們一面在實驗室裏模仿火星沙堆特性,一面根據類比結果發出最佳遙控指令。但是每次在試圖發動時,它都得不到足夠的牽引力。噴推實驗室說,工程師們連續工作了近5個星期,最終使“機遇”號成功脫困。在休整幾天後,“機遇”號下一步將探測這個沙堆的周圍環境,但工程師們會吸取這次的教訓,讓它行駛得慢一些以保證安全。
火星探險車“機遇”號和“勇氣”號是在2004年初登陸火星的,它們的服役期早已超出了最初定下的3個月時間。在紅色的火星上,“勇氣”號和“機遇”號兩部火星車還在繼續探測著,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儘管“勇氣”號的車身上有許多灰塵,“機遇”號身上卻十分乾淨。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有火星人在幫忙“擦車”?
“機遇”號火星夜晚有奇遇?據路透社2004年12月22日報導,在“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快一年時,美國航宇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特別神秘、奇怪的現象:兩部火星車同在火星探測,但是,“機遇”號總能保持車身乾淨,“勇氣”號上則落了不少灰塵。著名科普雜誌《新科學家》21日刊出一篇文章,透露了這個目前還無法解釋的現象,文章說:“某些東西,或者是某個人,每到火星夜晚降臨的時候,就會固定把‘機遇’號太陽能電池板上的灰塵擦掉。”
據科學家透露,“機遇”號和“勇氣”號於去年初抵達火星探測,它們一直在火星的兩端同步展開探測,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差不多,可由於“機遇”號車身比“勇氣”號乾淨,“機遇”號的電力輸出量比“勇氣”號多得多。有關科學資料顯示,“機遇”號電力輸出量能夠接近每日900瓦時的最大值,相比之下,“勇氣”號則因為太陽能板上堆積了許多灰塵,發電量只能達到每日400瓦時。此前,“機遇”號的發電量也曾因為灰塵問題下降到500瓦時,但近6個月來,其發電量基本保持在“高峰狀態”。火星探測任務的主要負責人埃裏克森說,一種當前還無法瞭解的過程,一再重複地將“機遇”號太陽能板上的灰塵清除掉。
誰為“機遇”號拂去灰塵?不管這一清潔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的,這種神秘現象都在火星上的晚間發生。因為過去6個月來,至少有4次,“機遇”號的電力輸出量在一夜之間突然增加了5%。最初,科學家們推測,是火星上的風把灰塵吹掉了。但是,這種估計不是很有依據,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勇氣”號的車身也應該不髒。為什麼只有“機遇”號有這種“奇怪的待遇”,科學家推測了幾種原因,但是都沒有最終證實。
一種原因與兩部火星車的探測任務有關。截至2004年12月前,“勇氣”號在火星上東北方一處名為“哥倫比亞”群山的地方探測,而“機遇”號則在東南方一個名為“持久力”的隕石坑探測坑壁。由於“機遇”號必須花很多時間攀爬坑壁,而這時太陽能電池板處於一種傾斜狀態,上面的灰塵可能因此被震落。還有一種可能則是,“持久力”隕石坑的坑口形狀特殊,或許有助於形成火星上的“沙塵暴”,或者其他某種形式的強風,能夠將“機遇”號太陽能電池板上的灰塵吹落。
如果第二種說法成立,那麼“機遇”號車身清潔的情況可能已經結束,因為在去年12月12日,它已經離開“持久力”隕石坑,回到登陸地點的另一端。埃裏克森說:“如果在3到4個月內,‘機遇’號持續運作,而且沒有出現額外的電力輸出增加狀況,那個隕石坑就是答案的關鍵所在。”
近日公佈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又有新證據證明火星上曾經一度是一片汪洋,這意味著火星上有過生命出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項新研究還表明,火星每平方英里擁有的水量曾經超過地球。在對火星大氣中氫原子數量的測定結果進行分析之後,研究人員表示大量氫分子的存在說明火星曾經水源豐富,這就使得這顆紅色星球上曾經出現過生命的可能性顯著增加。研究顯示火星大氣高層中包含大量的氫原子,氫原子是組成水分子的主要元素,這些氫原子顯然是水分子分解後形成的,因為氫原子的品質與構成水分子的氧原子相比較低,所以會升至大氣高層。據稱,這項研究是人類首次在火星大氣中探測到氫原子。
20世紀最壯觀的載人航太工程是“阿波羅”載人登月,21世紀最壯觀和最宏偉的工程則是人類登上火星。登上火星已經不是遙遠的夢想,而是一項實實在在的計畫。我國是航太大國,當然不會袖手旁觀,我們一定會在火星上建立中國的探險基地。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明天就將擔負起這一歷史的重任,你們中有的人可能就是登上火星的中國第一批太空人。本刊將在新的一年中系統介紹人類火星飛行的各方面知識,包括為火星飛行探路的“火星鼠”、如何飛往火星、結構複雜的火星飛船、什麼人能當火星太空人、充滿危險的火星環境、火星前哨站、在火星上生活、先進的火星服、火星上的溫室、火星上的生命保障系統、永久性火星基地和火星環境改造。
正當“勇氣”號和“機遇”號在火星上進行緊張探測的時候,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三所大學宣佈,他們要在2006年聯合將15只老鼠送上太空,為未來的載人火星飛行探路。不過這些老鼠並不到達火星,它們只是乘坐生物衛星在地球軌道上運行,但衛星上有人工重力,這種人工重力相似于火星的低重力,因此它們將體驗到火星上的低重力環境。如果這項實驗獲得成功,即可知道未來人類能否在火星上長期生存或定居下來。
用生物衛星研究火星低重力的計畫名為“火星重力生物衛星計畫”,是2001年8月由美國火星學會發起的,是一個以大學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參加該計畫的大學包括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以及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該計畫的主要目的是研究0.38g的火星低重力環境對哺乳動物的生理影響。地球是1g重力環境,火星是0.38g的低重力環境,而在太空飛行時飛船上是微重力環境。科學家目前還不知道,這種低重力環境是相似於地球的重力環境還是相似於太空飛行的微重力環境?經過40多年的載人航太,科學家對於太空飛行的微重力環境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微重力對太空人的骨骼肌肉系統、心血管系統和神經前庭系統能產生嚴重影響,但不知0.38g的低重力環境是減輕了這些影響還是加重了這些影響?
另外,如果將來在火星飛船上有人工重力,這種通過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能否有效減輕微重力的不良影響?在長達3年的火星探測中,太空人有兩年時間是在飛往火星和返回地球的途中度過的,在這段時間,太空人是處於微重力的作用下。如果火星飛船上有人工重力,這種人工重力能否確保太空人的健康和安全?特別是這種人工重力是靠旋轉產生的,長期的慢旋轉對人體的生理和行為是否又提出新的問題?
“火星重力生物衛星計畫”的目的就是回答這些問題。不過這些問題過於廣泛,該計畫提出6個更有針對性的重點研究課題:(1)在低重力環境下骨骼脫失礦物質的程度,特別是發生骨折的風險有多大?(2)骨骼結構在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有何變化?(3)在主要肌肉群中發生萎縮和肌力減弱的情況;(4)肌纖維的結構和組成在宏觀和微觀上的變化情況;(5)神經前庭反射發生改變的程度;(6)前庭器官的微觀結構發生變化的程度。
火星鼠在天上的生活待遇:“火星重力生物衛星計畫”的衛星與一般的衛星不同,這種衛星不僅要能保證老鼠活著上去和活著返回,而且衛星上還要有人工重力。為了產生人工重力,衛星必須以每分鐘34圈的速度進行旋轉,從而產生0.38g的低重力環境。
生物衛星重400千克,被發射到360千米高的軌道上運行5周左右,返回時用降落傘將返回艙軟著陸在澳大利亞的沙漠地區。這顆生物衛星上裝有15只老鼠,衛星的最大特點是為每一隻老鼠設立一個小的“房間”,“房間”內有各種各樣的監測裝置和分析儀器:每個“房間”內都有一台微型攝像機,以便研究人員對老鼠的活動隨時隨地進行觀察;“房間”內飲水裝置,可以記錄每只老鼠每天的飲水量;在“房間”的下方是廢物收集裝置,除收集糞便外,還可以進行尿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知道老鼠的骨骼礦物質脫失情況;身體品質感測器,可以定期測量老鼠的品質,供研究人員瞭解老鼠身體品質變化的全過程;最有意思的是每只老鼠都有一些玩具,如供啃咬的小木塊,供跑步用的小管道和滾輪等。每只老鼠每天在“房間”內可以跑幾千米,這樣既可供老鼠玩耍,又可以對抗低重力引起的肌肉萎縮。
在15只老鼠中不僅有一些雌性鼠,而且還有懷孕的雌鼠。也就是說這些雌鼠將在太空中生下小鼠,這些小鼠將在低重力環境中出生、長大和成熟。迄今為止科學家還不知道低重力環境對哺乳動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而且也沒有人用哺乳動物在太空中進行過這樣長時間的實驗和研究。
三所大學中有250多名學生參加該項實驗,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專業。三所大學各有不同分工,其中麻省理工學院負責鼠“房間”和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和研製,同時還負責整個計畫的組織和協調;華盛頓大學負責生物衛星的電力系統、推力系統、姿態控制系統、溫度控制系統和與地面的通信聯繫;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則負責衛星的回收工作。該計畫的發起人認為,這項計畫的最大收穫是讓學生們得到一次實際的學習機會,他們從中可以學到如何搞科學實驗和研究,而且是高科技領域的實驗研究,學生們在實驗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是在課堂上所學不到的。因此這些計畫很有吸引力,大批同學踴躍報名參加。
這項實驗研究計畫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所有工作都必須在2005年之前完成。雖然學校的師生們以前也曾經進行過許多衛星實驗,但是沒有一項有如此的複雜和困難。在實際飛行之前,他們要在地面進行幾次為期7周的模擬實驗,主要是測試和考驗衛星上的環控生保系統,如果該系統不過關,整個實驗就將前功盡棄。其實對師生們最大的挑戰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完成計畫的經費問題。估計完成整個計畫大約需要1500萬美元,目前三所大學分別提供了一些啟動經費。經費來源主要靠私人捐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捐助者已經答應願意承擔二分之一的研究費用,此外美國航宇局也同意提供一部分資助。
火星和地球都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兩者的距離不斷變化。根據計算,從地球飛往火星,最近的距離是5600萬千米,最遠的距離為3.2億千米。從地球不能“直達”火星。從地球飛到火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在選擇飛往火星的軌道時曾經有三種飛行方案:第一種稱為“短停留”方案,即太空人在火星表面停留30天,飛往火星需要224天,返回地球需要291天,總時間為545天;第二種稱為“低能長停留”方案,太空人在火星表面停留458天,飛往火星需要224天,返回地球需要237天,總時間為919天,該方案也就是沿“雙切軌道”飛行的方案;第三種稱為“快運長停留”方案,太空人在火星上停留最長,為619天,飛往火星的時間為150天,返回地球的時間為110天,總時間為879天。
在未來的載人火星旅行中,不可能用一艘飛船通過一次飛行將人員和物資裝備全部從地球運往火星。為了保證太空人的安全,又能讓太空人在火星表面多停留一些時間,同時還能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能量消耗,至少應該用兩艘飛船將人員和物資裝備分開運往火星。這就是所謂的“混合運輸”方案。具體的做法是先用一艘無人飛船按“低能長停留”方案將火星表面設備和返回地球飛行器運到火星,並通過遙測手段對表面設備進行測試,確保表面設備在火星表面正確著陸和運行,然後再用一艘載人飛船按“快運長停留”方案將太空人運送到火星,並保證載人飛船正好著陸在無人飛船著陸的地區。顯然,“混合運輸”方案是火星飛行的最佳方案,它結合了“低能長停留”方案和“快運長停留”方案的優點,因此是未來載人火星飛行的首選方案。
火星飛行計畫→科學家計算,從目前到2014年以前,共有4個發射視窗,即2007年9月,2009年10月,2011年11月和2014年3月。因此如果要在2014年之前實施火星飛行,具體安排是:從2007年開始第一批載人火星飛船的發射。不過第一批發射的都是無人飛船,共三艘。這三艘無人飛船都是向火星表面和環繞火星的軌道送去火星探測用的基礎設施,為太空人以後在火星上工作和返回地球奠定基礎。
2009年10月為第二個發射視窗,將進行第二批發射。第二批包括兩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在載人飛船發射前要對2007年的三艘飛船進行測試。凡是與太空人生命安全和與飛行任務的成功有關的系統和結構件,都必須在正確位置並正常工作,否則就應該被及時地更換和取代。可供更換和取代的系統則由第二批發射的兩艘無人飛船運來。一般的載人飛船由三部分組成:軌道艙、返回艙和服務艙。美國的阿波羅飛船除了這三個艙以外還多了個登月艙。未來的火星載人飛船由七大件組成,因此它不能簡單地稱為飛船,而應該稱為飛船系統。火星載人飛船的七大件是:飛向火星射入級、雙圓錐空氣殼層、飛船居住艙、火星表面著陸器、火星上升飛行器、返回地球飛行器和飛行系統的電力供應。
飛向火星射入級→如果從地球表面到環繞地球的低軌道的運輸是用推力強大的“土星5號”或“能源號”運載火箭,從地球低軌道射入飛向火星的軌道則用飛向火星射入級。飛向火星射入級可能是一級核動力的火箭。飛向火星射入級長25.3米,最大直徑10米。在運輸太空人的飛行中,該級用4台發動機可將太空人、飛船居住艙和下降級射入飛往火星的軌道。
雙圓錐空氣殼層就是罩在飛向火星射入級頂部的一個圓錐形罩子。飛向火星射入級的前部是各種設備,如飛船居住艙和返回地球飛行器等,根據氣動力機動和防熱的需要,這些設備不能直接暴露在外面,應該用罩子將它們罩起來。太空人從地球到火星沿途是生活在飛船居住艙內。該居住艙不僅是供從地球飛往火星的途中使用,而且到達火星後,在火星表面停留期間也使用。飛船居住艙可供6名太空人在裏面工作和生活800天,其中近200天是在旅途中,600天是在火星表面。
飛船居住艙呈圓筒形、直徑7.5米,長4.6米,兩端各有一個呈卵圓形的頂蓋,因此使艙的總長度為7.5米。圓筒內部被一分為二,形成上下兩層。每一層的直徑仍為7.5米,高3米。艙內結構和設備齊全。主要結構有舷窗、艙門、對接裝置、配電系統、環控生保系統、廢物處理系統、通信系統、貯藏室、防宇宙輻射的安全裝置、太空人出艙活動用的氣閘艙和進出通道等。飛船居住艙內除貯存有太空人的生活必需品外,還裝有生命保障系統、植物生長系統、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系統、艙外活動航太服、配電器材、資訊系統、艙外活動航太服、配電器材、資訊管理系統、姿態控制系統以及太空人的生活設施,如床、餐桌、烹調設備、體育鍛煉設備和娛樂設備等。
火星表面著陸器:當飛向火星射入級將太空人、飛船居住艙、火星實驗艙、上升飛行器、推進劑生產車間和其他設備從地球推到火星時,必須先“停留”在環繞火星的軌道上,不能直接著陸在火星表面。因為這時候這些東西的速度很大,如果不減速而讓它直接著陸,必將衝擊在火星表面而被撞得粉碎。為使所有這些載荷安全著陸,必須使用火星表面著陸器進行減速。火星表面著陸器由4部分構成:用於支援載荷的著陸器基礎結構,減速用的降落傘,減速並實現軟著陸的反推火箭,最後是用於移動載荷到指定位置的表面機動裝置。
火星上升飛行器→當太空人完成火星探測任務以後,將乘坐返回地球飛行器返回地球。但是返回地球飛行器是在環繞火星的軌道上,因此太空人必須先到環繞火星的軌道,才能乘坐返回地球飛行器。火星上升飛行器就是用於將太空人從火星表面送到火星軌道,並與在火星軌道上的返回地球飛行器交會和對接。火星上升飛行器由一個上升推力系統和一個乘員上升艙組成。上升飛行器的乘員艙內是加壓的,可乘坐6名穿航太服的太空人,另外還可裝載在火星探測期間收集到的所有標本。
返回地球飛行器→太空人從火星軌道返回地球乘坐的是返回地球飛行器。返回地球飛行器由返回地球射入級、返回居住艙和再入回收艙組成。當無人飛船將返回地球飛行器從地球發射到火星時,它只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並不在火星表面著陸。而且進入火星軌道以後,它將在火星軌道上自由運行4年,直到上升飛行器在軌道上與其交會對接,太空人轉移過來後,它才離開火星軌道返回地球。
飛行系統的電力供應→在火星飛船系統中,凡是有航太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都需要電力供應,其中居住艙生命保障系統耗電最多。飛行系統的電力來自太陽電池翼和再生式燃料電池,兩者可提供30千瓦的電能。
2011年12月是第三個發射視窗,將進行第三批發射。第三批發射與第二批相似,也是先發射兩艘無人飛船,然後再發射一艘載人飛船。第一艘無人飛船上仍然裝載一個裝滿燃料的返回地球飛行器,飛船只到達環繞火星的軌道。到達軌道以後,讓返回地球飛行器自己在軌道上運行,等待第二批太空人返回地球時乘坐。第二艘無人飛船上仍是裝載一個未裝燃料的火星上升飛行器、一個推進劑生產車間、一個裝液氫的貯罐、一輛可載人的漫遊車、許多科學實驗儀器和一些零部件。第三艘是載人飛船,除太空人外還裝載一個飛船居住艙、出艙活動裝備、生活必需品、科研儀器和各種零部件。
第四個發射視窗在2014年3月。第四批發射也是兩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第一艘無人飛船所帶的載荷和以前的相同,但第二艘無人飛船上要攜帶更多的科學儀器和實驗設備,其中包括一台可鑽1千米深的鑽機和一台可鑽10千米深的鑽機。10千米深的鑽機重20噸,占全部儀器設備重量的87%。
第三批太空人完成任務後將於2016年1月撤離火星返回地球。事實上,美國宇航局最初的地球外生物研究計畫曾規劃對火星進行100多次勘測分析,但終極落實的計畫任務卻很少。在過去幾年裏,科學家將精力投入在研究分析其他的火星樣本上,更多地表達了計畫將火星生命樣本帶回地球的強烈願望。以下是未來火星勘測的任務計畫安排:
2018年,美國宇航局和歐洲宇航局將聯合發射一種火星樣本採集探測器――"MAX-C",很可能該探測器將與歐洲宇航局"Exomars"執行聯合勘測任務,"MAX-C"探測器可以在火星表面四處行駛,其內部有一個岩石和土壤樣本蘊藏艙,非常適合於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預計2022年,另一種火星勘測器將抵達火星表面,它們與"MAX-C"有類似之處,可以將採集到的火星樣本保存起來返回火箭航太艙。
2020年代中期至末期,美國宇航局將發射一顆人造衛星,適當的時候,在火星表面執行勘測任務的探測器會將採集的樣本裝載完成後,能夠開釋分離一個返回航太艙升空與人造衛星匯合。該人造衛星將攜帶航太艙至地面,到達指定的降落地點。這一操縱過程非常類似於星團灰塵彗星樣本採集任務。
以上計畫聽上去感覺很遙遠,但美國宇航局行星保護官員凱西-康利(Cassie Conley)誇大稱,這項外星球樣本採集任務預計在10年內就可實現,屆時探測器返回地球時將攜帶著外星球樣本。這暗示著該項任務計畫至關步驟的實施僅有幾年時間,其中包括這些樣本返回地面時應當如此存放等。
*幻羽*遨遊篇
美國宇航局局長稱預計宇航員將于21世紀30年代登陸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