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27~慎防酷暑之應變一二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27~慎防酷暑之應變一二
今個夏天,踏進陰曆的小暑之後,便已經熱得叫人透不過氣來。 整個中國好像燒熱了火爐,熱烘烘的。北京
中國的上海,今年出現了60年罕見的「空梅」。甚麼是空梅?中國預測天氣仍常有使用民間沿用的曆法名詞,每年初夏陽曆6至7月,在中國江淮流域有一段連續的陰雨天,因為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所以這段日子常被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時稱為「入梅」,待梅雨季節結束時,則為「出梅」。因為中國地大,所以各地的入梅和出梅時間不盡相同,但大致上都是在5至6月開始,6月底至7月初結束。在梅雨季節裡,若是多雨的話,稱為「豐梅」,少雨的稱為「旱梅」,只有在整個梅雨季節中下雨不足4天,降雨量少於
根據中國傳統曆法,隨著梅雨季節結束,夏季才算正式開始,進入了所謂「三伏天」,天氣以晴朗到多雲為主。每年夏至之後「入伏」,「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濕悶熱的日子。若是該下雨的梅雨季節沒有雨,難免使人擔心這個夏天的高溫會是如何灼人。
香港方面又如何?香港天文臺在2004年曾經以電腦模擬全球的氣溫,對香港未來百年氣溫作出評估,結果是香港在本世紀的最後10年,即2090至2099年,平均氣溫會較1961至1990年的平均值
天氣無法改變,最少個人不能。在進入炎夏之初,香港便已有多個中暑死亡個案。7月下旬,颱風海棠登陸台灣,南中國受海棠下沉的氣流影響,天氣持續酷熱,香港天文臺在19日錄得
這幾天臺灣也由於高溫高濕,真是暑氣炎炎,一般氣溫在超過攝氏三十四度時即有可能發生中暑。連續好幾天的高溫,讓許多民眾不敵酷暑,因為暈眩、脫水、心痵等等的症狀求醫。另外像業務人員穿梭冷氣間和大太陽底下,引發頭痛,或是喝多了含糖飲料影響血糖正常,這種種的「熱病」症狀,在門診爆量。
好熱的天氣讓人只想躲在冷氣房,不過除非都不出門,否則室內外的溫差反而是熱昏頭的主因,另外因為流汗過度造成的口渴、食慾不振和暈眩等等,都是典型的輕微脫水症狀,隨時補充水分是避免的不二法門,有不適立刻到陰涼處休息,症狀很快就會緩解,但若是置之不理,不但可能中暑、昏倒,如果免疫力不足,甚至可能引發泌尿道或腎臟發炎。
天氣熱還可能引起其他的病症,醫師臨床上就發現,有老年患者為了解渴多喝了含糖飲料,竟然導致血糖飆高,差點引發糖尿病症。另外讓軍人一樣得在大太陽底下工作的民眾,更得注意隨時補充水分,以免引發嚴重的熱中暑意外。因高溫環境熱,出現熱衰竭、中暑等熱病時,要及時做適度處置,包括盡快移到陰涼處、鬆脫衣物等,並用水擦拭身體和搧風、給予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運動飲料,但若出現昏厥、高體溫且無汗症,應馬上就醫。
為甚麼會中暑?人體一般能維持個人體溫在36至
在高溫之下(一般指室溫超過
熱病
中暑是因高溫而出現的其中一種病症,醫學界將由高溫所引致病症稱為熱病(Heat Illness),熱病包括以下3個常見的種類。
1>熱痙攣(Heat Cramp)--長久在燠熱環境下運動或是工作,排汗過多,水分補充不足,常見的症狀是引致肌肉痙攣、暈眩無力。如出現熱痙攣,應停止所有活動,先喝些冷凍飲品,若熱痙攣在一個小時仍未能停止,便應尋找醫療協助。
2>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又稱為熱昏厥,主要是排汗過多,來不及補充水分而出現虛弱、頭痛、惡心、臉色蒼白及昏迷情況。處理熱衰竭應採取令身體涼快的方法,補充大量水分,如病徵惡化或是持續一小時,便應送院求醫。
3>熱中暑(Heat Stroke)--又稱日射病,與熱衰竭不同,當身體的調節系統不能把體溫降低時,體溫便會急速上升,以致頭痛、惡心、暈眩,甚至意識昏亂,嚴重可引起腎衰竭及死亡。酷熱下容易出現熱中暑情況,若是患者昏迷或精神錯亂,應立即送院,不要浪費時間進行自我急救。
夏日才剛開始,南中國的夏天會一直延至10月,防暑工作應從根本做起。改善勞動和居住條件,盡量遠離熱源,在車間時降低車間溫度,調整作息時間,飲用含鹽0.3%的清涼飲料都能有助消暑。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疾病及肝、腎疾病病患者更需小心,避免在高溫車間內工作。
<預防中暑措施>在室內盡量打開窗,利用風扇或空氣調節以保持通爽涼快。避免在濕熱的環境下做劇烈運動,應選擇在室內通風的場所內進行。如要外出,應穿著淺色、寬鬆和通爽的衣物,有需要時可戴上闊邊帽子或使用雨傘以遮擋陽光,幫助散熱。
在酷熱天氣下:1.不應作長程的登山或遠足等活動。2.戶外活動最好安排在早上或是黃昏後進行。3.應補充足夠水分以防脫水。4.避免含咖啡因和酒精類等利尿飲品。5.不應留在停泊了的車子之內。6.當發現有任何不適時,要盡快求診。
另外情緒也會中暑喔!大熱天,也是熱火朝天,可能是天氣太熱,把所有人的脾氣都搞熱起來,就是人沒有中暑,情緒難保不中暑。情緒中暑,有稱為夏季情感障礙症。情緒中暑的主要症狀是心情煩躁、易動怒、好發脾氣、思維混亂,常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與別人爭執,自覺心情煩躁,不能靜下來思考。專家指出,在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中暑,若是氣溫超過
另外,氣味、噪音及擠迫的空間往往是造成情緒中暑的三大誘因。其實,比起其他南亞地方,甚至是台灣或是中國內地,香港都不算是個很熱的地方,不過地狹人稠,高溫加上每天街上都是人頭湧湧的侷促擠迫感,情緒便容易中暑了。
情緒中暑對身體的危害很大,大動肝火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甚至會出現猝死。情緒中暑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對於一些長期病患者,更容易受刺激而使病情加重。古人說心靜自然涼也許不能套用於
注意飲食--天氣熱,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多喝水以調節體溫,改善血液循環。蔬果、啤酒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少吃辛辣食物,少飲烈酒。
注意起居--居室要注意通風,特別在早晚室外氣溫相對較低時,宜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
注意心理調節--遇上不順心的事,要懂得以戒躁、息怒的心態來處理。
注意情緒--幽默感可給生活帶來歡笑,淡化矛盾,使緊張的神經得以鬆弛,有助維護良好情緒。
炎炎夏日,很多人習慣靠吃冰、灌冰水消暑,尤其喜歡那瞬間透心涼的感覺。不過,營養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水分夠、該出汗時出汗,才是散熱的最好方法。夏天要想快速散熱消暑,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喝接近室溫的水,或者是溫開水,才能讓水分快速抵達小腸,排汗散熱。吃冰、喝冰水的涼快感雖能從口腔一路延續到胃,卻只能「局部降溫」,身體熱量難發散,還是會覺得暑熱難耐。而且,大量冰飲還可能讓胃蠕動變慢,延緩水分抵達腸道的時間,水分吸收速度也跟著變慢。
要想兼顧透心涼的快感及消暑,冰水、冰品不是完全不能碰,可以小口小口慢慢吃,或是小量小量地喝,延長停留在嘴裡的時間,等溫度跟體溫接近後再下肚。不過,過敏性鼻炎、氣喘的患者最好還是避免,以免過敏症狀更加重。 除了喝水,個人建議,也可以吃瓜類食物降暑氣,像是冬瓜、小黃瓜、大黃瓜、瓠瓜等。
中醫認為瓜類食物屬性偏寒涼,能中和夏天的燥熱,冬瓜湯是不錯的選擇,還能補充水分,不愛吃熱呼呼食物的人,可以選擇涼拌小黃瓜。煮冬瓜湯時,加少許姜有助開胃,也能刺激血液循環,皮膚微血管擴張後,體熱才散得掉。
在四季如夏的東南亞,食物裡經常可見辣椒、咖哩、胡椒粉等辛香料,除了因為它們能開胃、促進食慾,還能發汗、散體熱。 想到消暑,一般人最常聯想到的就是冰涼的綠豆湯、冬瓜茶跟西瓜等,以為可以「冷、熱中和」。但就中醫角度,冰涼食物下肚,雖然能貪一時的涼快,但身體反而會產生更多熱氣去中和,愈消愈熱,最好以「溫食」為主。
夏天吃辣能消暑,很多人恐怕都會覺不可思議,擔心吃辣會更上火。但早在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裡就提到,「辛主發散,苦主沉降」。也就是說,辛辣有助於體內熱氣消散,苦味不利夏天陽氣升發,所以,夏天飲食在味覺方面要「增辛減苦」。
事實上,東南亞地區的民眾也愛吃辣抗暑,像辣味十足的涼拌海鮮、酸辣蝦湯等;熱得要命了,韓國人也照吃泡菜鍋不誤。辣椒、咖哩、胡椒、芥末、蔥及大蒜等辛香食物,都很適合台灣濕熱的夏天食用,能幫助發汗,去除體內濕氣及暑氣,還可以開胃,像辣椒,還有溫胃、溫肝之效。夏天該流汗時沒流汗,冬季來時容易出現皮膚病。
夏天很多人愛吃生菜沙拉,這時可以稍微調整一下沙拉醬的口味,多加一點辣,少吃一點酸味,否則不利發汗。以油醋汁為例,就要少加一點醋,而泰式酸辣湯,酸味也要少一點。
*幻羽*~消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