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2 10:46:01幻羽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19~怎樣協助孩子健康的成長端視未來

                      

      科技版
~超遜偵探~UOD19~
怎樣協助孩子健康的成長端視未來

 

當今的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愛的過分,總怕孩子吃虧受累,於是好多事都想幫孩子代勞了。但其實兒童不管在什麼條件下成長,只要他沒有智力上的缺陷,他就必須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他人打交道,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去獲取某些技能。從而發展出他的自我的獨一無二的活力來,澄清和深入他自己的情感、思想、欲望和興趣;開發自己的潛能;加強自己的意志力,發掘他已有的特殊的能力和天賦;通過表達自己來用自發的情感與他人打交道。真正的自我是我們的內在的中心力量,這種內在的中心力量是每個人所共有的,然而在每個人那裏又各不相同,這就是成長的真正根源。

 

但由於各種社會變遷不利的影響,有可能不允許兒童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來成長。這些不利的影響太多了,不勝枚舉,但是首當其衝的還是父母對兒童的“教育”。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必須的,但過分的事無巨細的操心則會使兒童的自發感覺及真個性(真實自我\自主性)的發展很早就受到壓抑,特別是現在我們的教育風格常常是扼殺了自發性(真實自我),外加的感覺、思想和願望取代了原始的心理活動。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比較“乖”的孩子,一直品學兼優,但到了成人階段就會遭遇很多心理困惑,典型的就是自信心的缺失。

 

這種缺失往往是由於出現了斷層:從什麼都由父母搞好的生活環境換到了大學裏很多時候必須自己搞定的生活環境,一下子不是很適應;或者是在戀愛等不太好請教父母的問題上,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說父母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不等於說父母直接變成水龍頭,需要的時候擰一擰就行,所謂源泉是教會孩子怎麼發現自我,建立自信,而不是一味的給予。這種愛是關愛,是引導,而不是全部代勞,所以愛孩子也得講究方式方法。

 

孩子的性格和思維方式是在後天成長中逐步發展形成的,這個過程中起到最大的影響作用的莫過於孩子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出健康的性格和思維方式,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應該關心並且實踐的問題。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關於孩子個性、性格、心理、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培養、教育和發展,父母及家人也能共同來結合自己的問題和成功經驗,給予孩子健康成長快樂成才的空間。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需要人幫助他,陪伴他一同在這張紙上畫出漂亮的圖畫來。孩子在成長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管教,但如何管教、如何掌握管教的度以及用什麼態度管教,則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非常不同的影響。有些爸媽管教孩子比較嚴厲,這本身沒什麼不對的,雖說“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太過嚴厲的教育,也得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有的孩子屬於比較“乖”的,他們很能聽你的話,但乖孩子並不等於會成堅強的孩子,其實更多時候是相反。

 

                    
 

2-5歲這一期間男孩的個性會逐漸開始形成,假如你不想自己未來的小夥子變得像個小姑娘一樣,你就要允許他去做盡可能多的各種嘗試,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只需要在他背後注視他,讓他不感到過分孤獨,你需要的是鼓勵他,而不是限制他,要允許他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調整自己,並且相信他能夠做好。

 

健康的男孩子天生都會有英雄主義的情結,45歲的男孩子做什麼事都喜歡沖在前面,讓大人覺得是不是這孩子太魯莽。其實這是男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男孩是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以及“我能幹什麼”的。男孩子也是群居的,更注重友誼,而這種友誼時需要在共同的經歷和冒險中形成的。從小有玩伴一起玩耍和共同冒險的男孩長大後更有人緣,更有朋友也更有責任心。家長在這一階段所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讓他能衡量什麼樣的事是值得去冒險的,什麼樣的事是必須要完成的。

 

例如可以給他們佈置一些任務,比如清理自己的房間,在廚房為大家幫忙等,使他明白自己可以通過勞動使大家都很喜歡自己。那種在過於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男孩子往往做事缺乏責任心,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自信。做父母的要鼓勵男孩子去發現自我價值並通過努力來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一切都替他去做好,要鼓勵他去嘗試,告訴他很多事情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完全是最後的結果,如果一味的強調結果的重要,“聰明的孩子”就會很快學會在你幫助下坐享其成了。

 

稍微大一點之後,男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比如喜歡玩打仗遊戲,手裏總是舞槍弄棒的,甚至追打鄰家的女孩子等。作為父母應該在早期就幫助孩子建立對禮貌的尊重,一方面教育孩子瞭解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哪怕是跟自己不同的女孩子。

 

孩子在最初可能不能明白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以及相同之處,而作為約束行為的規範,是要在瞭解自身、瞭解他人的基礎上建立的。通過好的事例以及廣泛的接觸,使孩子明白什麼是道德和規範,是培養孩子自律的良好形式,一味的護短或因為怕孩子吃虧而限制孩子的活動都會使本來應該在這個階段形成的個性不能正常成型和發展,其代價就是孩子的性格缺失和心理成長的失敗。

 

小時候很多孩子受到的教育包括“換位思考”,想想你爸爸媽媽,想想他們為你操了多少心!心理素質相對脆弱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陷於頻繁的“換位思考”中,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很合群,總是盡力遵從別人的規則與傳統,他所感受的、想的、做的、相信的,正是他認為別人所期望的,完全是從別人所處的角度來考慮的。但是他們往往很缺乏幸福感,因為太頻繁的換位思考,使他們沒有了“自我”,喪失了“主體性”,甚至不知道自己要怎麼才會快樂。

 

這類人群,也就是顯得特別容易融合進集體的人們,往往很受領導喜歡,因為你可以隨意佈置工作,而都不會被問為什麼。但你也幾乎不會從他們那裏得到什麼回饋,他們只是去做你讓他們做的事。這種習慣我們稱之為“過度適應”。這種“過度適應”並非與生俱來,而往往是早期生活中受權威壓制的結果。

 

一個大家眼中的乖孩子,一般都比較安靜,老師說什麼都認真的記住並照著去做,這樣的孩子也會更多的得到老師的誇獎,於是孩子就覺得什麼事只要聽話去做就好了,這樣對於自己也省事不用思考了。但這樣的孩子往往沒有成熟的個性,因為個性在很小時候就被壓抑了,而一旦在長大之後的生活中沒有人再為他提供指導了,他往往就會陷於無措之中。

 

現在是個發展和競爭的年代,沒有個性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更容易迷失自我,或者花費很多力氣去尋找“童年的快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成年人依然會迷戀動漫、玩具等等本來屬於孩子的東西。所以教育切忌一味的嚴厲,而更應該講道理——凡事講道理講明白也能培養孩子思考和分辯的能力,而不是只會一味的順從。

 

      

 

每個男孩子小時候都是小勇士,這是男孩子不同于女孩子的天生特點。從繈褓期大多數男孩子就不像女孩子那樣能心安理得的接收挫折,也不喜歡接收他人的幫助。通常就算知道這件事幹不了,心裏卻不願很快接受,總是喜歡去不斷嘗試。一般來說男孩子的情緒反應要比女孩子緩慢一些,典型的例子就是男孩子不像女孩子那麼容易哭,我們經常看到男孩子為了得到一件放在高處的玩具會想盡辦法攀爬,而女孩子往往會馬上哭鬧來吸引你的注意。

 

然而應該理解,這種鍛煉正是一個男孩子培養自己的意志的過程,這時候家長要相信男孩子自己的判斷力,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去嘗試,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調整心態,這時候家長如果過早介入,就會給小男孩留下可以依賴以及不用負責的印象。要讓男孩子自己通過嘗試來明白什麼事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的,而家長不論是不准他嘗試還是強迫他接受自己的幫助都會對男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摧殘,會讓他產生真正的挫折感。

 

小孩子特別是男孩子一般長到3歲以後會有一段時間變得特別的調皮,你叫他東他偏西,你不讓他幹啥他就偏幹啥。孩子是自己的,不管叫顯然不行,但如何管教確實也是個很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現在這個時代不像我們小時候,隨便幾巴掌,再討人嫌的小傢伙也老實了,那是一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對付小兔崽子,巴掌算輕的,經常如王朔小說中所描寫的“樓上傳出殺豬般的慘叫”,也從來沒聽說真把哪個孩子打個好歹了。不過時代不同了,當年經過這樣“腥風血雨”過來的小淘氣們轉眼間已經自己為人父母了,對自己的小淘氣基本上都採取懷柔政策,甚至有很多奉行“愛的教育”,乖乖的對小搗蛋俯首稱臣。

 

管還是不管呢?這是個問題。但其實這主要還是個技術問題。該管的時候還是一定要管的,幼兒時期不把該確立的規矩和權威確立好,等到10歲以上再想實施就更麻煩了,由此而引起的教育問題更是屢見不鮮。而這個方法問題有什麼講究呢?其中的重點就在於講清道理,分清是非,言必行,行必果。一句話,就是確立正確的是非觀。

 

首先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知道心疼一點什麼。比如,可以從小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並保留一點錢,並讓他明白這個錢他可以用來買一些他想要的零食啦玩具什麼的,但是這個錢是有數的,並非能無限的得到補充。然後明確一個獎懲表,列明若做了什麼好事,可以得到多少獎賞,若做了錯事要付出多少罰款,由此來替代例行性的零用錢供給。當他做了好事時要按章給與,而一旦他做了什麼錯事,則要按章“罰款”。假若小寶貝特別淘氣,一段時間下來已經一貧如洗,那你可以允許他“先欠著”,但不能獲得額外補充。只要你嚴格執行,他就會明白做事要講道理,不講道理就會失去財源。這時候你就可以鼓勵他多做好事來彌補虧空。

 

要讓孩子有一點畏懼感,刑罰的主要作用並非懲罰而是震懾,畏懼能帶來規矩,而好的習慣並不見得都是先天就有的,很多時候需要靠學習。畏懼感的建立並不是靠恐嚇,無節制的恐嚇會造成孩子自信心的缺失,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都能明白很多複雜的道理,所以講道理是簡單的辦法,這同時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過程。

 

舉個簡單例子,對付一個挑食不吃蔬菜或者整天就知道吃糖、巧克力、薯片的小傢伙,你可以採取兩條路,一方面斷絕他的零食供應,這個可以結合前面所說的零用錢策略——要吃可以自己去買,但錢必須自己掙,可以通過做好事——比如正常吃飯來獲得。另一方面,可以跟他商量,比如說,是否想變成小胖墩?這類例子太好找了,可以實地跟他討論班上的小胖子的生活——假如他不想變成那樣,那麼就好好吃飯!

 

不用過分心疼孩子,讓他明白你也有不在乎的時候。小寶貝吃飯可能很不乖,經常完不成定量。沒事,這個時候不要遷就他,不要擔心他會餓壞,更不要端著飯碗滿世界攆著他跑,那樣他會以為飯是不請自來的東西。他要是不吃,讓他餓著好了,並且不給任何零食,孩子一般都知道好歹而且識時務,第二天就會把飯碗舔得乾乾淨淨。

 

要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勞動。勞動能塑造並且拯救一個人的靈魂,這句話一點不錯。不要怕累到孩子,其實家務能有什麼太累的活。作為孩子其實是很喜歡參與一些勞動的,在這個過程中他能獲得成就感,而家長若是什麼都不讓孩子做,起初他會覺得有些奇怪,就跟有什麼好玩的不讓他玩一樣,漸漸地他會覺得這是應該的,從而一直遊手好閒下去。養成勞動的習慣,並與獎勵相結合,能很好的培養孩子的是非觀以及責任心,而且明白通過勞動確實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男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往往會變得不肯聽話,你教訓他,他會更大聲的跟你吵鬧。以至於很多家長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愛孩子,很多時候該管教也不再管教了。其實男孩子發怒並不一定是針對你或者針對什麼事,由於睾丸素的作用,男孩子天生比女孩子容易產生憤怒感,也更需要發洩。因而男孩子天性中就有侵略、冒險和競爭的成分。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時候過來的,每個男孩小時候都免不了會和小夥伴、同學打打鬧鬧,女孩更免不了在吵架和哭鬧中成長,可以說,要是你的童年沒打過架,那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要是從小什麼要求都會得到滿足,從來沒有過不滿或嫉妒心態,那他(她)的心態也是很可怕的——小時候沒受到過挫折的人長大後你很難估計他(她)在突如其來的挫折面前會有怎麼樣的表現。畢竟,我們要承認,人生是不可能沒有挫折的。

 

對比於我們長大的七八十年代,現在的小寶貝們都是獨生子女了,而孩子的特點則是從來都類似:總是有比較張揚的,從小就愛當孩子王,更有比較跋扈的,什麼都敢幹,下手也夠狠;相對的,也總有生性老實的,甚或生性木納、內向的,這個甚至跟家庭經濟情況都關係不大——並非富家子才跋扈、窮孩子才木納,窮橫的和內向的有錢孩子隨處可見,但大家不免抬頭不見低頭見,要是孩子總在外面受欺負,三天兩頭掛彩回來的還好,至少說明還反抗了,三天兩頭管家裏要錢,整天受訛詐的可能心理壓力會更大,那怎麼辦呢?

 

               

 

有的家長較常採取回避的模式,看到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就再不讓孩子出去玩,或者不讓跟別的小孩玩,也不再讓孩子帶小夥伴到家裏來,生怕孩子再受欺負;還有的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受欺負了以後,不問青紅皂白,首先會沖出去找對方的家長,甚至親自動手打對方的孩子,更有比較猛的家長,孩子在學校受老師批評了,不問清怎麼回事竟然去與老師起爭執。

 

前一類家長屬於典型的溺愛型,他心目中的孩子永遠是孩子,總是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關愛下長大,但由於過分限制孩子的行動,時間久了孩子難免會變得比較孤僻,不再合群,逐漸長大以後越來越不會跟人打交道,反而會對外人充滿敵意,同時也變得膽小怕事,嚴重缺乏交際能力。

 

而後一類家長則會使孩子養成報復心理,不管是誰、不管是誰的不對,只要是不和我意,“觸犯”我了,我都要報復、予以回擊!並且我是有靠山的,我不動手自然也會有人替我動手。時間久了,難免會養成小皇帝心態,對是非觀念變得很混淆,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而這樣的家長卻又總以為孩子還是孩子,幹什麼都無所謂,而一旦一晃眼孩子長大了,做事要承擔法律責任了,再後悔往往就遲了,這種例子更是常見諸於報端。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誰的父母也不能跟孩子一輩子,如果孩子應該獨立面對來自生活的各種衝擊的時候,家長還像老母雞一樣總是試圖把孩子保護的緊緊的,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孩子或者變得長不大,或者時常給自己惹事,不論對孩子還是對自己都是很煩心的。

 

培養一個孩子長大確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親身為人父母者一般很難體會各種辛酸,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光明的未來,我相信哪怕是最溺愛孩子的父母,也不會覺得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會是件很快樂的事,相反更多的感到的是勞累。那麼,當孩子面對這個要去生活的社會的時候,什麼才是應該從小傳授給他們的?其實就像那句老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授正確的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理智的家長在碰到諸如孩子打架的情況後,第一時間首先是讓孩子講述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很認真很耐心的聽孩子解釋,這個解釋的過程是非常必要並且非常寶貴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最需要的其實是理解和關心,而不是簡單的評判,但你又必須有責任作出評判,這也是幫助孩子疏導壓力的一個管道,聽孩子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孩子往往能明白一些剛才衝突時忽略的道理,這本身也就是一個逐漸懂事的過程。

 

你要當你的孩子是你的朋友!其實這點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很容易得做到的。在多數情況下,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這時候你跟孩子的交往,不免會不自覺的帶有指導性的姿態。可能您會說,本來父母就是要指導教育自己的孩子嘛!是,這沒錯,教育是我們的義務,但教育畢竟也要看方法,要不就沒有“叛逆”這個詞了。什麼是朋友?可能每個人都會說,這還是問題嗎,誰都有朋友!其實不然,這裏說的朋友不是說平時那種一起吃吃喝喝逛逛的朋友,當然你要是和孩子也滿足在沒事吃吃喝喝逛逛那也無所謂了,但一般來說,你可能對小寶貝會更惦記一些。那你惦記他,就要明白怎麼個惦記法,這就涉及到真正的朋友的定義了。

 

           

 

所謂真正的朋友,最主要一點,是要相互瞭解,以及要相互信任,瞭解可能是個相對更漫長的過程,那你當下能做的,至少是建立信任——互相信任是互相尊重的基礎。

 

記得我們小時候,時常在一些文學或影視作品裏看到諸如這樣的情節:父母拆上中學的兒女的信件看,或者日記,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故事。其內容基本就是談論一個信任的問題。鑒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人們彼此間缺乏起碼的互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經過230年的發展了,我們的標準也不應該簡單的停留在不再看兒女的信便是尊重人權了(現在也很少人會寫真正的信了,email沒有密碼也看不到),有沒有想過孩子們能主動一些?比如給你寫信?不論是信也好,日記也好,都是為了記錄以及傾訴,那麼這個物件,為什麼不能是你?畢竟你是他(她)最親的人。

 

道理也許很簡單——怕給你罵、怕你打——因為你有這個權利。所以這時候,你等於還是統治者——你是說了算的,有“生殺大權”!所以說一千道一萬,你要真的想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想要建立相互的信任,最起碼的,先要放下架子,走下“神壇”,從一家之長,做回小學生。而對於大多數興趣、愛好,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快樂,你不去親身體會,是很難理解的——誰小時候沒有因為捉迷藏、打仗回家晚了被罵?

 

現在的孩子的生活環境比我們小時候有了很大的進步了,我們小時候的很多遊戲似乎已經失傳了,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可玩的比當年要多得多,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孩子相對少了——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而孩子還是孩子,特別是假若缺少了同齡的玩伴,則會更需要作為家長的你的理解和陪伴——所以也別怪孩子經常沉迷于電腦遊戲——你要不理人家,人家也沒啥選擇啊。

 

放下了架子,握了手,算是成了朋友,朋友要長久,首先要相互理解。孩子也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脾氣,需要自己的空間,誰也不會希望整天給抱著——雖說不用自己走路,但卻沒有了行動自由。給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這點現在多數家長都能做到了,但要說到進入這個空間——不是去參觀訪問、檢查作業,是受邀去玩——是你的孩子邀請你去走進他的世界,這個可能對不少家長還是相對新鮮的。試想你的孩子會對誰不隱瞞任何事?可能只有他的小夥伴。那麼,你要真的能去和他做朋友,也就要學會去做他的小夥伴。

 

這時候就需要你學會降低自己——從身高到標準——要降到年輕20歲的水準。可能會感覺變傻了點,但沒事,抑制住自己操心的衝動,你會覺得輕鬆了不少——其實沒啥真正太需要操心的,對吧?

 

跟孩子做朋友,你還能找回一些可能失去了很久的樂趣——不是找不到了,而是你一直在說服自己,你不再應該把那個當作樂趣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隨著歲月的增長,擁有了一切,卻感覺失去了快樂,以至於要花很大的力氣再去找。其實快樂從來都同樣的存在,能失去的,只有一顆童心。

 

                                                       *幻羽*~愛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