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6 11:39:26幻羽

詩雨~66~*對"動機"粗淺的認知*

                               


在人生的旅程裡要能突破自己執著的思維模式,讓心能處在有智慧的狀態之下,當所起的任何動機都是個願景,不論是否被認同,做事都是在解決問題,而在適當的選擇變化可能,去突破任何的問題癥結並迎刃而解,這也就是逐漸在召感著智慧與覺悟的思想波,有了這樣智慧的思想融入並得到增強,那麼人生便會因積極思想的聯合力量而越來越成功。人的生命有外在肉體的生命,還有內在的精神層面以及靈性的生命體。肉體的生命需要藉由各種熱量來滋潤,精神層面及靈性的生命則就需要禪慧與慈善的磁波來滋養。

 

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有一次德國空軍一顆炸彈在他駐軍的附近爆炸了,警衛問他為什麼他不趕快躲開,他說:『希特勒永遠造不出來能將麥克阿瑟炸掉的炸彈!』這種話的『動機』能讓人獲得心理博弈的優勢,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也降低了部屬們焦慮的情緒;但這是要認清自我的能力,才能把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去協助他人遠離恐慌。所以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的目的激勵人們行動的內在原因,人從事任何活動都有一定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人的行為動機。動機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它能產生一股動力,引起人們的行動,維持這種行動朝向一定目標前進,並且能強化人的行動,因此也被稱為驅動力。

 

要能認識『動機』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結果。引起動機有兩個條件:一是內在條件,二是外在條件。內在條件就是“需要”,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離開需要的動機是不存在的;而且只有需要的願望很強烈、滿足需要的物件存在時,才能引起動機。至於外在條件就是能夠引起個體動機,並滿足個體需要的外在刺激,又稱之為“誘因”。

 

個體的內在條件需要,再結合個體的外在條件誘因,於是產生了動機的主要因素,當在個體強烈需要、又有誘因的條件之下,就能引起個體強烈的動機,並且決定他的行為。事實上動機和需要是有區別的!需要是人們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主要和人們的主觀願望相聯繫;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主要和人的行動相聯繫。也就是說:需要並不能直接產生行動,而必須先產生動機才能引起人的行動,動機是需要與行動之間必經的一個中間環節。動機雖然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但並非所有的需要都能成為動機。這是因為需要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並有相應的誘因條件,才能成為動機。而動機行動的結果,或許能達到目標,也或許會遭受挫折。

 

人的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兩種。生理性動機主要指人作為生物性個體,由於生理的需要而產生的動機。例如,人為了維持生命和發展自己,就需要食品,就需要吃飽肚子,這種生理需要就會使人產生尋找食物的動機。社會性動機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成長和生活,通過各種各樣的經驗,懂得各種各樣的需要,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動機,例如交往性動機、威信性動機、地位性動機等。隨著各式各樣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經商的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商品資訊和市場訊息,於是產生了與人交往的動機,通過與人交往,及時瞭解行情,避免由於判斷失誤而帶來經濟損失。

 

一個人一旦產生一種動機,就會努力去實現由動機指引的目標。然而在實現目標的活動中,常常因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受到阻礙,使個體心中產生挫折和衝突。這樣的情況出現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內在原因可能是由於自己的生理條件或能力不足以勝任;外在因素可能是環境因素、經濟因素、人際關係因素等等的不利。在此情況下便要好好考慮自己的動機和目標是否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並要透過智慧去思考來調整步伐。如通過自己在在地努力,甚至艱苦長期奮鬥才能達到成果,但困難不少、不利條件也不少,這就需要不怕挫折與失敗,要有勇往奮進刻苦忍耐的毅力,直到成功。

 

因此動機是種激勵人們行動的內在需要和動力,它對人的行為作用機能是有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引發行為。2、選擇目標。動機能使人的行動朝著特定的方向進行,有選擇地決定目標,使行為指向一定方向。3、強化行為。一定動機指引下的行為結果,反過來對動機以巨大影響。行為結果好,這個動機會使行為重複出現,使行為進一步保持與鞏固加強,這叫做正強化作用。當動機引導的行為效果不好,則動機會因不好的行為結果,削弱行為,使行為減少以至不再出現,這就是負強化作用。

 

可感知的動機是以強烈的情緒,或念頭和想法的形式出現的嗎?動機可分為優勢動機和輔助動機。一個行動是由種種不同的動機引起的,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叫優勢動機,其餘的叫輔助動機。而優勢動機與輔助動機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外界環境刺激,自身條件和認識,行動的結果回饋等因素的影響下,某輔助動機可以上升為優勢動機,而原優勢動機因為作用的不斷弱化而成為輔助動機。

 

動機還有高尚和低級之分,這是從社會意義上來說的。一般能為他人著想,為更多人謀求福利,並以此實現自我的動機是高尚的。把受益範圍縮小到個人或少數人,並以犧牲其他人的利益來達到目標的動機是低級的。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同時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假如這些並存的動機無法同時獲得滿足,而且互相對立或排斥,其中某一個動機獲得滿足,其他動機將受到阻礙,這被稱為動機的衝突。動機的衝突會形成進退兩難,不能決定的心理狀態,引起挫折,使人痛苦。

 

從事任何活動,總是由於他有從事這一活動的願望。願望是人對他的需要的一種體驗形式,它總是指向未來的能夠滿足他的需要的某種事物或行動。它既表現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開始某一活動的意念,也表現為想要避開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願望可以由激情或思慮所引起,單純地因激情所推動的行動,是衝動的動機,人在進行這種行動時,一般對行動目的和後果缺乏清醒的認識,缺乏理智的控制,並且往往不能持久。相反,由思慮引起的願望所推動的動機,是意志的行動,對於為什麼要行動,行動要達到什麼以及如何行動,有比較清澈明白的認識,並且能為達到目的而作堅持不懈的努力。

 

有時激情所推動的行動客觀上對人是有利的,或者甚至是與理智的要求一致的,這種激情也就具有積極的意義。願望總是指向於一定的物件,指向引起這種願望並滿足這種願望的事物。當願望所指向的物件激起人的活動時,反映這種物件的形象或觀念就構成活動的動機。因此,凡是引起人去從事某種活動、指引活動去滿足一定需要的願望或意念,就是這種活動的動機,動機是人的活動的推動者。它體現著所需要的客觀事物對人的活動的激勵作用,把人的活動引向一定的、滿足他需要的具體目標。

 

動機可以由當前的具體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於是附近的木柴變成為引火物等,能引起他產生烤火的動機。可是引起動機的,遠不限於當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像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對真理和正義的堅信和熱愛,個人的責任感或事業心,在一定條件下都能成為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動機。

 

在許多情形下,特別在比較複雜的活動中,動機在目的也表現出區別。作為活動目的的東西並不同時是活動的動機。例如,一個生病的孩子由於氣管被濃痰阻塞而處於危急的險境,醫護人員為了搶救,果斷地用自己的嘴去吸出痰液。這裏吸出氣管中的濃痰是行動的直接目的,但這一目的本身一般並不具有推動作用;相反,病人口腔和痰液的骯髒膩人會使人望而卻步。推動人去行動的動機是醫護人員應該救死扶傷的高度責任感,是一種捨己為人的道德信念。不難看出,在這一類情形下,行動目的是行動所要達到的結果,而行動動機則反映著人為什麼要去達到這一結果的主觀原因。正因為動機和目的之間存在著這種差別,所以人的同一種行動,儘管其目的是一樣的,卻可因其不同動機而具有不同的心理內容,也可因其不同動機而獲得不同的社會評價。

 

動機和目的的這一區別不是絕對的。一個農業生產隊長在致力於農業增產時,獲得增產是行動的目的;其動機可以是為了對四化作貢獻。但是當生產隊長為了達到增產的目的而在籌畫水利建設等方面採取行動時,建成水利設施等又是行動的目的,而爭取來年的增產豐收則成了行動的動機了。一般說來,動機是比目的更為內在,更為隱蔽,更為直接推動人去行動的因素。

 

動機和目的的區別也表現在行動上,動機只有一個,而目的則不然,可以有若干個局部的或階段性的具體目的。動機和目的不同還能表現在行動上,同樣的動機可以體現在目的不同的行動中。另外在同一活動目的之下,也可以包含著不同的動機。複雜的活動通常不只與一種需要,而是同時與多種需要相聯繫。與此相應,一種活動可以同時為多種動機所推動。另一類是比較局部的、狹隘的動機,因受世界觀和理想支配的動機比較穩定而持久,使人的行動能長久地堅持一貫的方向;局部的動機則往往起著更直接的推動作用。

 

人的動機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不同性質的動機,可以對人具有不同的意義,具有強度不同的推動力量。行動的方式、行動的堅持性和行動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動機性質的制約。在活動動機中,社會性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社會性動機所產生的力量可能如此之大,以致會超過和壓制人的生物學本能。比如一些社會活動家,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可以抑制進食的自然需要,長期絕食達十幾天之久。

 

如戰爭是一種要求高度意志力的社會現象。在戰爭行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動機的性質同它對行動的推動力量之間的關係。古往今來,投身正義戰爭的士兵,為崇高的動機所推動,具有一往向前、艱苦卓絕的精神,善於克服千難萬險,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在從事非正義戰爭的軍隊裏,士兵為打仗而打仗,或僅為金錢或其他個人動機而戰,他們在艱險和危難面前,容易膽怯、動搖,表現出意志薄弱。革命戰爭的領導者之所以高度重視戰前動員的作用,不義戰爭的策動者之所以常常對自己的士兵作欺騙宣傳,力圖把他們的戰爭意圖說得冠冕堂皇,其心理學依據就是人的不同性質的動機對行動具有不同的激勵作用。

 

不同性質的動機可以具有不同的力量,但是某種動機對一定個體究竟發生多大的推動力,還得最終以個體的動機體系的特點為轉移。比如遊戲方面的動機對於兒童和對於成人,其激勵作用就不一樣;求知一類動機的激勵作用,對一個學者和過去的商人也不相同。當動機體系對人的行為的作用時,是著重指明同一種動機因在個體身上占不同地位,而對人的行為會發生不同的影響;當動機性質和它具有的力量的關係時,是指二者在多數社會成員身上表現出來的一般趨向。前者說的是個別性,後者說的是普遍性。普遍性是由個別性歸納而來的,並且它又具體地表現於個別性之中。

 

人的動機體系在後天實踐中形成,因此它是發展變化的。首先它隨著個體年齡和實踐活動的發展,動機不斷地豐富和複雜起來。其次動機體系的結構也發生變化,其中主導動機可能發生轉移。比如吃喝、遊戲方面的動機對於兒童十分重要;但到了青年時期,可能就退居次要地位。動機體系是隨完整個性的改變而改變的。人在社會中生活並接受教育,在逐漸掌握社會行為規範的過程中,形成關於義務、行為理想的觀念,並根據社會需要逐漸學會作自我要求。當社會要求轉化為個體的主觀需要時,就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動機,其他的動機及整個動機體系也不斷地經受著改造。由於動機體系是在個體接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它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信仰、文化教養和道德面貌。

 

動機是行為活動的內在原因,因此,它不能直接觀察到,只能根據刺激情境和行為反應去推測。因此如何從個體外顯的行為或活動中去推測這種內部原因,就成為現代心理學中的一個特別重要而又比較困難的課題。因為只有對隱藏在個體行為背後的原因有科學地瞭解,才能更有效地理解人的外顯行為。

 

人類動機對活動具有引發、指引和激勵的功能。動機是在目標或物件的引導下,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不能直接觀察,但是可以通過任務選擇、努力程度、活動的堅持性和言語表示等行為進行推斷。動機必須有目標,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並且提供原動力。動機要求活動,活動促使個體達到他們的目標。動機具有啟動、指向、維持和調整功能。動機是個體能動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具有發動行為的作用,能推動個體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從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同時它還能將行為指向一定的物件或目標。當個體活動由於動機激發而產生後,能否堅持活動同樣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

 

價值觀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根據社會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價值觀區分為:經濟價值觀、理論價值觀、審美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政治價值觀和宗教價值觀。主要表現形式有:興趣、信念理想。動機的理論主要有:本能論、驅力論、喚醒論、誘因論、認知論。

 

1、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一度在動機心理學領域佔據統治地位,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由遺傳固定下來,不學而會的。固定的行為模式。

 

2、動機的驅力理論認為:個體由於生理需要而產生一種緊張狀態,激發或驅動個體的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平衡狀態。

 

3、動機的喚醒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並維持著生理啟動的一種最佳水準,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個原理:1.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準;2.簡化原理;3.個人經驗對於偏好的影響。

 

4、動機的誘因理論認為:針對驅力理論的缺陷(驅力理論僅僅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的動力,它忽略了外在環境在引發行為上的作用),提出了誘因理論。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他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不可分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只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並有持久的推動力。

 

5、動機的認知理論。現代認知理論認為:認知具有動機功能。動機的認知理論主要有:1.期待價值理論,把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期待幫助個體獲得目標。2.動機歸因理論,動機是思維的功能,採取因果關係推論的方法從人們行為中尋求行為內在的動力因素。3.自我功效論,認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數如期待、注意和評價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效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種行為的推測和判斷,這種推測判斷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理論,不同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成就目標的選擇。

 

當個體同時出現的幾種動機在最終目標上,基本一致時,它們將聯合起來推動個體的行為。強度最大的是主導動機。它對其他動機具有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主要表現為:1.主導動機有凝聚作用,將相關動機聯合起來,指向最終目標;同時主導動機還決定個體實現具體目標的先後順序。2,主導動機具有維持作用,將相關動機的行為目標維持在一定的目標上,阻止個體行為指向其他目標。非主導動機的影響力較小,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當個體同時出現的幾種動機在最終目標上,卻相互矛盾或相互對立時,這些動機就會產生衝突。1.雙趨衝突:當個體的兩種動機分別指向不同的目標,只能在其中選擇一個目標而產生的衝突。2.雙避衝突:當個體的兩種動機要求個體分別回避兩個不同目標,但只能回避其中一個目標,同時接受另一個目標而產生衝突。3.趨避衝突是指,當個體對同一個目標同時產生接近和回避兩種動機,又必須作出選擇而產生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