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知多少?*特洛伊*巴比倫*樓蘭王國*龐貝城*亞特蘭提斯...
特洛伊城還未被發掘出來之前,它的名字等同於神話傳說。西元前 8世紀的希臘盲詩人荷馬(Homeros,也有稱 Homer),將特洛伊的浪漫和戰火的故事,寫成唯美的史詩,記錄在《伊裏亞德》與《奧特賽》著作之中,一直流傳至今。
對考古學家而言,必須先認定古物存在,才具有考究和挖掘的價值,而特洛伊城的神話色彩過於濃厚,因此在19世紀中期以前,考古學家幾乎一致認為:這根本是一個不存在的城市!
考古學家相信,荷馬史詩記錄的那個年代,位於愛琴海(Aegean,一位亞馬遜女王的名字,目前是地中海的一部份,位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範圍內,屬於農民居住和文化貧瘠之地,極不可能出現如史詩中所說,擁有繁華的城市和掌握大權的王者,包括特洛伊城。
著名的特洛伊故事的男女主角帕里斯(Paris)與海倫(Hallen),兩人一見鍾情的愛情,間接導致一個繁榮城市灰飛煙滅,這就是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木馬屠城”悲劇。
由於故事背景都過於偏離現實,而且兩人在荷馬史詩中的身份是源自天神的後代,這成為考古學家放棄研究的理由之一,並認為這是詩人潤飾的結果,沒有研究與發掘的價值。
歷史上,特洛伊之役一直受到希臘人的推崇,認為是希臘人走向勝利和輝煌的轉折點,就連被公認為極具智慧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都把特洛伊故事當成真實的歷史。
不只如此,羅馬帝國統治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全盛時期,都視特洛伊為重要的歷史遺跡,特別選定他們認為是特洛伊遺址的地方,建立新特洛伊城,並命名伊里昂,顯示特洛伊的歷史地位。
這個由羅馬人建立的新特洛伊城在小亞細亞西北部,即是今時土耳其恰納卡萊(Canakkale)南部,北臨達達尼耳海峽。這與現今確認的特洛伊城遺址有出入。羅馬人於西元 6世紀退出小亞細亞,放棄這個城市任其荒廢,但這依舊是特洛伊歷史的重要憑據之一。
如果不是德國人亨利奇謝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特洛伊這個神話城市的出土日期,或許還要再推後幾十年或幾百年。謝裏曼不是考古學家,他只是一名淘金者與黃金商人之間的仲介商和地產商,但他從小對于荷馬史詩相當狂熱,並充滿憧景,堅信特洛伊確實存在。
經過反復的閱讀與研究,並非考古學科班出身的謝裏曼,憑著對荷馬史詩的熱愛與熟悉,認定特洛伊城在土耳其的布納巴西村或是西沙裏克小山丘下。當時年過40的謝裏曼在考古學家的冷嘲熱諷之中,在土耳其西北部的西沙裏克(Hisarlik)小山丘進行挖掘工作,終於在1873年將神話變成事實。
當
到底是怎樣的浪漫神話使謝裏曼沉迷?讓我們一起追隨謝裏曼的步伐,進入特洛伊的故事,逐步揭開特洛伊城的神秘面紗。帕里斯(Paris)與海倫(Hallen),是特洛伊城故事的兩位主角。故事的開端,從希臘眾神之首宙斯(Zeus)開始,他與海洋女神普勒阿得斯(Pleiades)結合並生下兒子。其中一名伊西阿翁的兒子犯錯,被宙斯以雷電擊死,另一個兒子達耳達諾斯對父親的行為感到不忿,一怒之下遠走他鄉。
達耳達諾斯定居在亞細亞大陸的密西埃海灣,受到當地的國王賞識,將女兒下嫁給他,並賜予土地,命名為達耳達尼亞,一代傳一代後,達耳達尼亞已易名為特羅阿斯,都城就是特洛伊。
傳到新一代國王為普裏阿摩斯,有一次,他的其中一位兒子帕里斯帶領艦隊出征時,與有世界最美女子之稱的海倫一見鍾情。帕里斯忘了出航的任務,不顧一切以武力搶走這名屬於當時希臘地區其中一個國家的皇后,帶返特洛伊城。海倫的丈夫墨涅拉俄斯不甘妻子被奪,聯合兄長攻打特洛伊城,未料特洛伊城牆非常堅固,歷經10年圍攻依然不能擊破。
最後,墨涅拉俄斯採納一名叫奧特賽的人的建議,製作巨型木馬裝載士兵,伺機進城殺個特洛伊人措手不及。當時的特洛伊人民以為敵人知難而退,倉促間未及帶走巨型木馬,就喜悅無限地將木馬推入城中。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刻,藏匿在木馬內的兵士藉機開啟特洛伊的城門,讓埋伏城外的軍隊入城,一番驚天動地的殺戮摧毀了特洛伊城,城內充斥哀嚎和血腥,帕里斯為愛情付出了代價,繁榮的城市成了廢墟。
墨涅拉俄斯找到了海倫,他用劍指著她的咽喉,愛與恨交織一起。望著美貌卻已變心的妻子,墨涅拉俄斯終於不忍親手殺死深愛的人,黯然轉身離開。特洛伊自此成了廢墟,經過時間和塵土的洗禮,長埋於地層之中。
謝裏曼對於能夠證實特洛伊的存在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向外宣佈這個消息,同時展示偷運出來的特洛伊寶藏,讓認為特洛伊只是神話的考古學家大跌眼鏡。特洛伊寶藏現世的消息讓土耳其政府怒不可遏,譴責謝裏曼掠奪了土耳其的財富和寶藏,誓言必追究到底。該國政府一怒之下宣佈禁止謝裏曼進入土耳其,謝裏曼似乎不以為忤,而且僅給予土耳其2000英鎊的補償。
謝裏曼對于荷馬史詩內的希臘情懷欲罷不能,發掘特洛伊之前,還特地與美國籍的妻子離婚,娶了希臘女子索菲亞為妻;為了表示對希臘的摯愛之情,他希望這批從土耳其境內獲得的寶藏可以獻給希臘政府,但在土耳其的壓力之下,希臘婉拒了謝裏曼的好意。無奈之下,謝裏曼唯有選擇將寶藏送到英國倫敦的博物館,條件是受封勛銜,但不獲當局同意;最終,唯有轉贈祖國德國,獲得當地政府授予封號與勛章。
故事還未結束,直到第 2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淪為戰敗國的德國遭到美國和前蘇聯軍洗劫,收藏起來的特洛伊寶藏被前蘇聯兵士取走,消失了一段時間。直至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承認擁有特洛伊寶藏,土耳其、希臘和英國以各種理由要求俄羅斯交出,但都不得要領,因此特洛伊的寶藏到底屬於誰。
特洛伊的遺址共有 9個地層,每一層代表不同時代的文明,但讓謝裏曼關注的僅有源自荷馬史詩內的特洛伊城。因此,謝裏曼進行挖掘時,一旦認定並非屬於特洛伊的事物,都草草了事,並沒有如考古學家一般小心翼翼的對待古物,引起不小的非議。
最終,謝裏曼認定倒數第 2個地層便是特洛伊,並從中發掘許多古物如王冠、神像、珠寶首飾等,震撼了整個世界。按道理,特洛伊的爭議已告一個段落,土耳其西北部西沙裏克小山丘下,就是特洛伊這個失落的文明城市已是事實。然而,謝裏曼指倒數第2地層為特洛伊也受到置疑,經過其他考古學家研究後,發現真實的特洛伊應在倒數第6層!
謝裏曼去世後,眾考古學家依據這個線索繼續考究,認定倒數第 6個地層才是特洛伊;但是,有另一批考古學家則認為,倒數第 7層才是正確的特洛伊所在,這個爭議至今未有定案。無論如何,考古界的人依舊承認謝裏曼確認特洛伊遺址的成就,更有考古學者指出,謝裏曼這項發現實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成就不遑多讓。
最初的巴比倫,不過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城市,依附在現今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和底格裏斯河(Tigris River)之間,週遭地區的王國誰最強大,就有機會將之吞噬。當時,蘇美爾人(Sumerian)在兩河流域地區創造的文化,形成了該區的初始文明,巴比倫亦深受影響。
西元前19世紀,驍勇善戰的阿摩列依人(Amorites)統一兩河流域南部,以巴比倫為中心建立了古巴比倫王朝。其中,最出色的國王是漢摩拉比(Hammurabi),他的智慧與魄力帶領巴比倫王國走向顛峰。
對外,漢摩拉比以靈活的外交和武力平定週遭國家,採取逐個擊破的手段:即先與某個國家建交,沒有後顧之憂之後,才發動軍事行動攻打另一個國家;然後,再回頭消滅結盟的國家。如此一來,除了北方的亞述國之外,鄰近地區都列入巴比倫的版圖之內。對內,他建立君權神授的中央集權制度,獨攬軍事大權,重視農業發展,振興國家經濟,打造一個非常興盛的巴比倫帝國。
與此同時,他頒佈《漢摩拉比法典》,成為世界第一個擁有法典的國家。在282條法典內容中,詳細列明訴訟、盜竊、軍人擁有地、租用、僱傭、商業、高利貸、婚姻、繼承、傷害、債務、奴隸等各方面的條文,成為當世創舉。
然而,古巴比倫王朝的光芒在漢摩拉比之後轉淡,先後受到赫梯人和喀西特人的入侵。西元前688年,未被漢摩拉比平定的亞述人崛起,先後征服不少國家之後,對於鄰近這塊垂涎已久的“肥肉”,展開猛烈的攻勢,終於將古巴比倫王朝推進歷史,佔領巴比倫長達數十年之久。
亞述人性格好戰,在統治期間依然受到巴比倫文明的影響,曾建立尼尼微圖書館,館內藏有兩萬多冊以泥版製成的書籍。
西元前609年,由於亞述人連年向外擴張的軍事行動,導致國力近強弩之末,加爾底亞人與米提人藉機聯合起來,消滅亞述帝國,在巴比倫建都,史上稱為新巴比倫王朝。
新巴比倫王朝傳至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他積極在防範外敵侵略上做足功夫,除了以銅製成如鋼硬的城門外,所建的城牆寬厚程度,比一般僅容兵士行走的城牆厚實,可以允許一輛以馬拉動的戰車在城牆上奔馳,大大增強敵人攻城時的難度。
尼布甲尼撒二世未具濃烈的擴張疆土的野心,只選擇與其他國家保持穩固的外交關係,研究學者相信,當時他娶米底國的美麗公主米梯斯公主為妻,亦是與他國結盟的一種表示。不管是基於外交或是情愛,尼布甲尼撒相當寵愛這名妻子,為博取紅顏一笑,遣人在15天內建起被後世喻為世界 7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
新巴比倫王國最終的滅亡原因,據說是當時的國王伯沙撒(Belshazzar)與某個神廟的祭司發生衝突有關,由於他試圖另立新神,導致祭司相當不滿,無形中為新巴比倫王國滅王埋下引子。西元前539年,勢力強盛的波斯攻打新巴比倫時,心懷不滿的祭司開啟城門放波斯大軍入城,浮虜了巴國王,新巴比倫王朝至此宣告滅亡,淪為波斯版圖。
西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和希臘聯軍南征北討,追擊波斯王國之餘,還一舉拿下巴比倫城,將城內居民流放出去和進行經濟掠奪。上天似乎不再眷戀巴比倫這個文明城市,自然的力量開始吞噬巴比倫,越來越嚴重的沙漠化導致僅存的居民四散出城。黃沙一層層的覆蓋著這個古文明城市達二千多年之久,等到19世紀末期才被歐洲考古學家發掘出來,但已僅剩斷垣殘礫,令人噓唏不已。
充滿浪漫神話色彩提起巴比倫,不期然聯想到世界 7大奇觀之一──空中花園。實際上,它並不是浮縣在空中,而是由於其高度超越巴比倫城牆,看起來像是浮在空中,才會有這樣的稱謂。
西元前一世紀的作家昆特斯庫爾提烏斯對空中花園有這樣的描述:“無數高聳入雲的林本給城市帶來了蔭蔽,一些樹有
這是作家對空中花園的幻想,表現出作家多麼渴望這個“奇觀”的存在,而這亦是許多知曉空中花園這個名詞的人的一種感情投射。傳說中,空中花園是一個階梯型花園,上有奇花異草,下有潺潺流水,園中還有幽靜的山澗小道,這是多麼一個美麗的情境,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妻子怎能不為此眉開眼笑呢?
希臘人記載了更多的細節。其中有指這座花園有
至今,考古學家無法確定空中花園的正確地點,有者指在巴比倫城內,有者則說是在亞述的都城尼尼微境內;更重要的是,空中花園是否存在還有待證實,這是由於考古學家並沒有在出土的巴比倫泥版書籍中,發現確切的文獻記載。
巴別塔(Babel Tower)具有神話意味,因為它是一座觸怒上帝的高塔。自聖經舊約的說法,人類最初只講一種語言,但由於虛榮心而想造一座能夠通天的塔。上帝發現了人類的意圖大為震怒,遂擾亂人類的口音,導致人類無法溝通而放棄了通天塔的建造工作。
按照巴比倫文的意思,巴別是指神的大門,巴比倫人是否確實是要通天才建造此塔不得而知,但若與空中花園比較起來,它極可能更具真實性。這是由於一度征服巴比倫的波斯王居魯士和亞歷山大大帝,都為這座塔大為傾倒。
波斯王居魯士統治巴比倫時,曾下令修復這座高塔,而且立下遺願要在自己的陵墓上建一座類似的建築。最終,巴別塔卻遭另一位波斯王薛西斯搗毀。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巴比倫時,久慕巴別塔大名,想要原址重建通天塔,但是,僅是清除廢塔就需要一萬個人,約需 2個月的時間,最後只有放棄這個意圖。若亞歷山大大帝與居魯士皆是存在的人物,那巴別塔存在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有人推測,由於巴別與古希伯來語的“混亂”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人不只操一種語言,可能促使某些人曲解了巴別塔原意。
中國西部的沙漠高原政經文化交流重鎮--樓蘭古城璀璨 500年
1900年3月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和隊友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泊附近,一路尋找文明遺跡。斯文赫定曾經在中國西部的沙漠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考察,足跡遍佈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和內蒙古等地。這一次,他沿著塔里木河搜索﹐在沙漠中紮營露宿,腳已踩在古樓蘭城的範圍,但始終一無所獲。他幾乎錯過發掘樓蘭城,但上天總給努力不懈的人最後的機會。就在探險隊離開前一晚,斯文赫定發現遺失了挖掘工具之一的鐵鏟,於是遣派助手回去尋找。
這個決定讓斯文赫定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文明城市。當助手帶回了鐵鏟,以及無意間揀回的幾件木彫殘片後,望著助手帶回的物件,他非常激動並且相信:有一個神秘文明城市即將出土!
開始準備挖掘工作,一年之後,即1901年,他再回到同一個地方,挖掘發現木彫殘片的廢墟。
這一發現震驚世界,許多探險隊和考古學家陸續到來,分別有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1905)、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1906)、日本的大穀光瑞探險隊(1908-1909)等等,為掀開古樓蘭城的神秘面紗展開競賽。
經層層挖掘之後,古樓蘭城遺址逐漸現形。它是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東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羅布泊西北岸,距庫爾勒市
樓蘭古城遺址有 4條乾涸的河床,第4條大河床的兩條分叉之間就是遺址所在地,周圍是高低不平的雅丹地形,即是乾旱區的湖積或沖積平原遭風吹蝕,形成的地面支離破碎的壟槽地形,維吾爾語稱雅丹,意謂具陡壁之小丘。
挖掘出來的城垣為方型,總面積1萬824平方公尺,一南一北兩條河流繞城而過,城東則是曾經碧波萬頃的“鹽澤”羅布泊。羅布泊曾經是中國西北乾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 1萬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有500平方公里的面積,已於1972年宣告乾涸。
歷史上,樓蘭屬西域36國之一,《漢書西域傳》、東晉時期著名高僧法顯和唐朝的唐玄奘(唐三藏)的文字記錄中都曾提及樓蘭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1600裏,去長安6100裏。戶千1570,人口4萬4100。”法顯的記錄中指該國奉行小乘佛教,唐玄奘取經之旅中則有這樣的記錄:“從此東北行千餘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王國易名鄯善國前,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樓蘭城依山傍水,是當時亞洲腹部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絲綢之路開通加上漢文明傳入,加速其文明繁榮的步伐。
但是,有人指絲綢之路亦是導致樓蘭文明消失的原因之一,由於過度依賴絲綢之路,當世界的海路開通,加上絲綢之路改道不經樓蘭,終於催化樓蘭文明退出歷史的舞臺。
另一個沒落的原因相信是自然生態改變所致,原本河網遍佈,生機勃勃的樓蘭,由於長年處於乾燥氣候,久而久之失去了綠洲的特性,已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有學者相信,後期的古樓蘭人可能由於喜於建造“太陽墓”,即砍伐樹木建起層層放射狀的墓穴,影響生態環境平衡而加快了樓蘭文明消失的速度。
雖然,該城市消失的原因還有待鑑定,但透過已出土的樓蘭古城遺跡,增加了人類研究重要文化遺產的機會,以從古文明學習和創造更多的人類文化。
樓蘭古城位處邊疆黃沙之地,但卻能成功創造屬於自身的綠洲文明,身處絲綢之路必經路線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於這個有利條件,促使當年的中國朝廷特別重視樓蘭,除了進行行政管理之外,還派出軍隊維持當地的安寧,打擊威脅絲綢之路安全的破壞份子勢力。
樓蘭是數條主要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當代朝廷除了保障商旅和貨物的安全,還在城內發展水利與農業生產,為樓蘭數百年的繁榮創造極有利的條件。
漢朝期間,主要的絲綢之路從敦煌至樓蘭後,那分成兩條通道,一條向西,沿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經庫車、阿克蘇,到新疆盆地西端的喀什(古代稱疏勒),再經塔什庫爾幹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亞、西亞和西南亞地區以及歐洲,稱絲路北道,另一路向西南,經若羌、且末、和田,向西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亞、西南亞和西亞及歐洲,稱絲路南道。
三國時期以後,絲綢之路在樓蘭多闢一條通道,即樓蘭向北經吐魯番盆地再向西北,沿天山北麓向西,經伊黎河谷地向西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的通道。如此一來,原先的北道改稱為中道,新出現的沿天山北麓的通道被稱為北道,絲綢之路南道仍然存在。在樓蘭古城未廢棄之前,這3條絲綢之路一直為樓蘭帶來無限光輝。
常有盜墓者盜取古墓內的古物變賣獲取巨利,但是盜取樓蘭的古物特別令人震驚,這是由於樓蘭是古代數大文明交流中心的重要位置,文物的價值不言而喻,文物遭毀或失蹤是人類最大的損失。
自古樓蘭城出土後,蜂擁而來的人不只是考古學者,盜墓者也悄悄而至。盜墓者或盜墓集團有時並不親自出手,某些生活在沙漠邊緣的農牧民成了“代盜人”。他們不識什麼是文物,但是曉得若竊取得手,轉售出去就可以獲得暴利,不惜冒著被逮的風險,成為“二手盜墓者”。
1998年,曾有農民盜出一具彩棺墓,墓中還有一條波斯風格的獅紋毯、絹枕和漆盒,轉售後的價格高達百餘萬人民幣。2000年,一名當地農民盜出一男一女的幹屍和人頭後,在沙漠邊的公路售賣,在以每具幹屍 7萬人民幣(約 3萬5000令吉)交易時遭逮捕。盜墓行為無法制止的另一個原因是,有關當局逮到的只是毛賊,斷了線索無法繼續追蹤下去,因此要抓到幕後操控者還得大費周章。
儘管中國方面已採取防範古墓文物被盜措施,但由於國際間對來自樓蘭的文物叫價節節上升,僅是毛織品即以平方公分計價,幹屍標本更由於難以運出中國而成為天價,有不少人願意鋌而走險,盜墓活動還是無法完全制止。
考古學家指樓蘭西北的營盤古墓是東西方文明交匯地。在此古墓發現漢晉時代的絹、縑、褲、絲繡,中亞藝術風格的麻質面具、黃全冠飾、金耳環、金戒指、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乃至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的各類毛紡織品。
18小時終結龐貝城--火山熔岩覆蓋1500年
西元79年8月,倚靠在義大利維蘇威火山(Vesuvius)旁的龐貝城一如往常,城內的富豪喝著美酒左擁右抱,享受著金錢帶來的物質享受。窮人和奴隸在艱苦的工作,在競技場上與野獸拼命的格鬥士,閒來無事走在街頭接受仰慕者的呼喊,偶爾經過城牆時,看看支持者留下的塗鴉,姿意體驗戰鬥後的悠閒。
間隔性數次小地震已讓龐貝城的2萬名居民習以為常,沒有人探頭張望遠處的維蘇威火山一眼,似乎無人知道那是一座火山。從西元前 6世紀至今,龐貝城經歷過的是戰火,火山的字眼在龐貝人的生活中從沒出現過,更何況“火山爆發”這個致命的形容詞。
同年
下午 1時,維蘇威火山宣告爆發!就像一個高溫的氣鍋被壓抑許久的時間,火山熔岩變成泡沫,以超音速噴發,射向天空。噴向天空形成的熔岩柱失去向上的動力後,如煙花般四散開來,隨著吹向龐貝城的海風,遮蓋了整個城市,龐貝城的夢魘終於降臨了!
下午 1時30分,滾燙的火山灰和熔岩在空氣中冷卻和凝固後,開始墜落在龐貝城的每一個角落。不只如此,在火山口冷卻的熔岩被強大火山內部壓力驅使之下,以每小時
傍晚時分,龐貝城已被火山噴出超過 1億噸的浮石和火山灰所覆蓋,大自然以一個下午的時間展示其可怕的力量,一個文明城市就這樣消失了。18個小時後,約100億噸的浮石、岩石和火山灰,將龐貝城“包裹“得密不透風,城內的建築和來不及逃走的人民,遭火山灰變成一個“時間膠囊”,埋在泥土深處等待下一個千年來臨。
在龐貝城大劫若干年之後,由於維蘇威火山所噴發出的礦物質造成土地肥沃,吸引一批又一批人到掩蓋龐貝城上的泥土上再建家園。人們曾經聽說有一個“龐貝城”,但對新居民而言,那僅是一種傳說而已,能夠在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園才最實際。
自1599年開始,已有人數次發現可能有一座城市被埋在
來自義大利各地的學者與普通人陸續挖掘龐貝城,1808年成為那不勒斯(Naples)國王和皇后的拿破崙妹婿和妹妹,對這個消失的城市極有興趣,不惜自掏腰包派人挖掘。
1860年,義大利完成統一後,首位新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認為,若能有組織的對龐貝古城進行挖掘,將有助於提高新國王的聲望。因此諭令古幣學家菲奧勒利和其學生魯傑羅負責這個挖掘工作。
經過數百年連續不斷的挖掘,龐貝古城的面貌已逐步成形,由於火山灰發揮“膠囊”的功用,不少城市佈置與驚慌喪命的龐貝人“原形畢露”。
考古學家將那些未朽的屍身灌入石膏,還原他們的身形,男女、小孩和動物皆有。有些還為考古學家留下研究的線索,就如上面提到當時的富豪、懷孕臨盆的女兒和他的家人,一一在龐貝古城中發現,時間仿佛就在那一刻完全凝結。
如今,已有350萬人居住在龐貝城原址,維蘇威火山偶爾還噴出熔漿,但並沒有如1500年前般憤怒噴射,但它何時再發威未可預知,而居住在這裡的人就只能一直活在陰影之下。
小普裏尼(Pliny The Younger)是當時羅馬皇帝圖拉真的朋友,他在西元104年寫信給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信中描速他舅父普裏尼在龐貝遇到火山爆發的情況,以及他自己的親身感受。
他在信中描述一水之隔看到龐貝城的情景。他寫道:“一朵形狀象松樹似的黑雲出現在火山口,過了一段時間,這朵黑雲沿著山坡滾下來,將周圍的一切都覆蓋了,包括附近的海面。”
當時才18歲的小普裏尼,在事發那一天並沒有隨著其舅父──羅馬艦隊司令兼博物學家普裏尼,坐船去看個究竟,才能倖免於難。普裏尼到對岸探查龐貝城的情況之前,並沒有懷疑是火山爆發,他看見的類似義大利松樹,主體部份像樹幹,頂端像撐開的磨菇傘狀的雲,以為是農民點燃的火頭。
當他發現事情不妙時,還去救住在附近的朋友,最終身有氣管病的普裏尼遭火山灰嗆死,被人發現死在某處沙灘。留在對岸的小普裏尼不知天高地厚,還悠閒地在屋外看書做筆記,當火山灰開始密集的掉下來,一層層覆蓋屋子,牆壁開始被震得出現裂縫時,才帶著母親驚慌離去,最後終于安全脫離險境。小普裏尼離去前,留意到海灘變寬,而且遺留許多海中生物,這個現象後來被認為地震引起的海嘯前兆。
經過考古學家的挖掘後發現,龐貝的街道似棋盤縱橫交錯,為正宗的古羅馬傳統。街道上擁有完全是東西或南北走向的多邊形的石塊。市內的中心廣場、許多房屋和一些別墅都被保存下來,市外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旅館。
龐貝古城有7個城門,宏偉的建築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個長方形廣場的四周。廣場的東南面是龐貝城官府的所在地。廣場的東北是商場,店鋪鱗次櫛比,商品琳瑯滿目,看來當時生意非常興隆。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龐貝人的日常生活中,公共浴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浴場設計細致,更衣室、按摩室、美容室等式式俱備,浴池也分為冷水、暖水及熱水三種,此外還有設於最裡面的女性專用浴池,這與現代社會三溫暖(Spa)不遑多讓,可想而知,當時龐貝人極懂得享受生活。龐貝城內有一個可容納1萬2000名觀的競技場,娛樂活動如人獸對戰的表演就在這裡舉行。
龐貝的遺跡中有兩種建築物最多,一是妓院,另外就是酒店,堪稱酒色之都,有人形容這是古羅馬帝國的縮影,因為當時全國上下都養成淫靡之風。城內不只是妓院有不堪入目的春宮畫,許多住宅之中比比皆是,看不過眼的人指這種敗壞風俗就是城市滅亡的預兆。
據柏拉圖的記述,存在於九千年前的亞特蘭提斯,是極度富庶強盛的城市,城牆鍍鑲著金,擁有複雜的運河系統、龐大的貿易網與可觀的軍事力量,其富庶的程度是無法想像的,但經過好幾代亞特蘭提斯王統治後,整個島嶼與城市在一夜間突然被大海吞噬而消失。
人類失落已久的夢想之城—亞特蘭提斯。科學家依照柏拉圖對此一理想城市的描繪,在世上各地仔細地搜尋比對,搜尋這座夢想之城可能的沉落遺址。位於美洲大陸,愛瑪拉文化遺址,富饒、擁有強大武力的提瓦那庫,是科學家比對下極有可能的亞特蘭提斯遺址之處,一旦證實埃及與希臘人對美洲文化有所認識,曾跨海接觸,所成就的美洲大陸龐大帝國之文明特徵與時間,皆與沉落之城吻合後,今日人類或可證明亞特蘭提斯之謎,就埋藏在美洲的的喀喀湖底。若非如此,人類將永不止息地持續搜尋,寄望未來終能發現這塊夢土....
古往今來,面對故壘許多的殘垣斷壁、荒城古塚的破磚碎瓦,人們總不免觸景生情,歷史失落感油然而生。即使是宏偉的城市、輝煌的宮殿,也因經不住人世的滄桑和歲月的磨礪而面目全非。更何況許多往事都已湮沒、失落於歲月的迷霧之中,既不可見亦不可知!
它們中有的涉及一時一事,有的擴及一國一族,更有的牽涉到一個失落的世界。但這種歷史的失落感,在那科學尚不發達的過去,往往正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和著述的開始。昨天是源,明日為流。那些曾經失落的文明如果不能被系統地釋讀出來,它對於現代文明將永遠是一個零碎的不解之謎。
因此,擷取不斷發現的,曾經散落的文明浪花匯流成河,對於普及和研究古代燦爛的文化,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建設現代文明,警示現代化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中國古文明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