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冰原凍土~封存60萬年前遠古細菌~及紮龍濕地-丹頂鶴的故鄉
位於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南極洲的冰原凍土(也叫永久凍結帶)是終年積雪的嚴寒地帶,環境十分嚴酷,生物難以在此生存。但科學家現在發現,這些冰原凍土裏還是生存著很多種微生物,包括矽藻類、細菌、酵母菌、紺色菌等,它們雖然長時間處於冰封環境下,但解凍後仍然能復活。科學家就復活了凍土裏冰封六十萬年前的遠古細菌。冰原凍土因環境惡劣而難以深入考察,一直是令人嚮往的神秘園。然而,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這些永久凍結帶將不再永久了。
冰凍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加拿大圖克托亞圖克半島上,表面的水都結成了冰,並將凍土提升成一個錐形堆,像一座小山丘,只是山丘裏都是冰,而不是石頭。雖然它看上去並不大,但如果融化造成的後果卻非常嚴重。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將使得北半球的永久凍結帶冰石逐漸融化,並改變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和俄羅斯相關地區的建築、道路都將被摧毀。
冰原凍土分佈在廣袤的北半球上,在冰島中心的丘陵地帶,夏季冰河融化後的水以不同的路線從附近的冰河流出,在冰河兩側匯成了許多小池塘。由於不能滲透到地下,這些淺水池不斷蔓延,成了一大風景。
在挪威的斯匹次貝根島上,多年的深度冷凍使冰凍的流域看起來像是雕刻畫。斯匹次貝根島是斯瓦爾巴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據說島上的居民是地球上生存得最北端的人類。而該島的另一側好像是一張飽經風霜的面孔,上面有深深的疤痕和皺紋,還有“三角眼”,已是滿目蒼痍。
在加拿大北極的一個冰島上,溫暖的水形成了越來越大的港灣,且大有不斷擴張之勢。當富含碳的凍土有機質解凍,冰化成水時,它們就會腐爛,釋放巨大的溫室氣體,包括沼氣。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預測,到2050年,該永久凍結帶的表層將解凍一半以上,而到2100年,解凍率將超過90%。解凍必將使得大量冰水流入北冰洋,並且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阿拉斯加在北美大陸西北端,靠近北冰洋岸,氣候嚴寒。北冰洋沿岸及白令海沿岸苔原廣布,只在夏季表面融解成沼澤地,生長苔蘚地衣。在阿拉斯加的一處沼澤地,褐色乾燥沼澤邊上長滿了翠綠色的莎草和其他喜濕植物。
隨著年復一年的溶化和再冷凍,冰原凍土上堆了一層活動的土壤。在北極島,地面上優美的沉積物和粗糙的砂礫在不斷轉移和傾斜,如同活躍土層在反復擴張和收縮,它們推推擠擠了數個世紀,形成了圓圈和線路縱橫交錯的迷宮,裝飾著北極島。
潘塔納爾沼澤地位於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的南部地區,面積達2500萬公頃。沼澤地內分佈著大量河流、湖泊和平原。其中的濕地、草原、亞馬孫和大西洋森林都是南美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除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外,沼澤地內還棲息著650種鳥類,230種魚類,95種哺乳動物和167種爬行動物,以及35種兩棲動物。據說,在這塊沼澤地上生活著近1000萬條鱷魚。每到雨季來臨,它們四處遊動。進入沼澤地後,沿途常見身長
聽當地人說這裏的鱷魚不傷人,就第一個跑向湖岸。當跑到離岸邊不到
每到雨季,潘塔納爾沼澤地就像一片一望無際的海洋,人們可以乘船在植物稀少的地區自由航行。此時,各種飛鳥都飛到退水的地區,來食地上的各種貝類和小蟲。無論是地上,還是樹上或者藍天上到處都是成群的飛鳥。據說,在這塊沼澤地上生活的幾百種鳥類中,既有小小的蜂鳥,又有號稱鳥中之王的身體長達
黑龍江省紮龍濕地——這片丹頂鶴的“故鄉”面積21萬公頃的紮龍濕地從1987年起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核心區面積約700平方公里,是濕地中保存較好且相對完整的大片蘆葦沼澤地。由於氣候適宜、水草繁茂、食物豐富,全世界有20%以上的丹頂鶴以及290多種水禽水鳥、狼、狐、獾、兔等野生動物常年生活於此。紮龍濕地對於野生動物保護和維護松嫩平原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柏油公路修進了沼澤中的孤島,水的自然漫溢被隔斷,公路的另一邊乾涸成了土地;已經冰凍的水面上還有原住居民們下放的“斷子絕孫網”,以捕撈螞蚱大小的魚類;居民們不顧寒冷在葦塘中用收割機收割又細又矮的蘆葦,將它們打捆運出賣錢;為解決用電問題,居民們還在孤島上發展了“風力發電”,一架架風車、一條條電線在濕地上空形成了威脅幼鳥飛行的“天羅地網”;水多的地方,圈起池塘養魚;水少的地方,葦子被齊根割去、焚燒。
位於核心區南部的後地房子村“生態旅遊”的一派“繁榮”景象,更是令人大跌眼鏡:柏油路已經修到了村口,村民家的院子裏堆著玉米,如“濕地人家”、“鶴鳴春酒店”等度假村已粗具規模,狹窄的河道上修起了亭子、碼頭和大鳥籠。如果不是當地人介紹,很難相信這個看起來無異于普通村莊的地方位於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
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說,這裏正是紮龍濕地的精華,後地房子村附近水量充足、植被生長較好,是丹頂鶴和其他水鳥的巢區。但最近幾年,當地打著“看野生鶴、看鳥巢”的招牌開展了“生態旅遊”,每年都有大量水鳥經不起人類的侵擾,棄卵、棄巢飛走。
造成這種現象的是生活在濕地核心區13個自然村屯的約5400名原住居民。他們多數是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躲避饑荒進入沼澤,祖祖輩輩困守孤島,終日與湖水和葦塘相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他們幾十年來的不斷繁衍和完全依賴自然資源生存的方式,急劇改變了原始濕地的生態環境:過度捕撈使魚類資源銳減,常年割葦使水草面積萎縮,濕地被開墾為耕地,再因其鹽鹼化產量過低而棄耕再開墾……據統計,截至目前,核心區內以堿斑地和棄耕地為代表的荒漠化土地面積達3萬多畝。
在核心區北部的唐土崗子村生活了57年的村民敘訴,幾十年前的唐土崗子可謂“世外桃源”,風景美麗,人煙稀少,濕地裏魚蝦鳥蛋豐富,又可以割葦子換糧食,是逃荒人的“天堂”。夏天的時候,他們出去打魚、揀蛋,冬天有三、四個月湖面上凍,他們就把葦子割出去換糧食。於占河回憶,那時候揀一次鳥蛋能揀半船,換一次糧食能吃一年,大家日子過得都挺好。
可現在的紮龍,濕地幹了魚也少了,冬天齊根割的蘆葦,春天一把野火就可能被燒沒,再想像當年一樣“靠天吃飯”是不可能了。由於基本沒有其他收入,如今這裡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五戶聯保貸款”,小孩上學、尋醫問藥、與外界通訊都有很大困難。由於生活所迫和就學問題,許多年輕人帶著孩子已經搬出孤島打工,而這裏大部分的房子都是空著的。
一些居民表示,大家都想搬出這片沼澤,一來由於生活確實困難,二來也為給鳥兒留下生存的地方。看著鶴越來越少,他們也感覺十分心痛。原住居民需要生存,濕地也得保住,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這5400人搬出核心區,這樣既能改善村民的生活,也能保住這塊生態價值巨大的原始濕地。
黑龍江省已經決定,從2009年開始,由省市共同出資對紮龍實行長效的補水機制。“水流進來,人走出去”是保護好紮龍濕地的必然選擇。據悉,紮龍濕地的生態移民已經列入《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根據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包括紮龍濕地在內的四個濕地核心區要進行生態移民。據專家估算,紮龍核心區移民的成本目前還比較低,但將隨時間的延續而成倍增加。核心區生態移民實施後,隨著長效補水機制的建立和人為設施的拆毀,紮龍濕地有可能在幾年的時間內恢復原本的生態面貌。
在離開紮龍濕地的時候,看到了留在趙凱小學牆壁上的口號——“愛鳥光榮,護鶴有功”。這座孤島小學的孩子們已經于2007年遷出濕地求學,而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還在期待有一天能走出沼澤,結束與鶴爭奪資源的孤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