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2 20:31:56幻羽

~:~好戰好色之金國君王完顏亮的帝王陵~:~

                  

          ~:~好戰好色之金國君王完顏亮的帝王陵~:~

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漢名亮。生於1122年死於1161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完顏宗幹次子。他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有漢高祖、魏武帝之風的女真族詩詞作家。他弑熙宗而登上皇帝寶座,在位十三年,前期銳意改革,功勳卓著,影響深遠後期高度中央集權,剛愎自用,急於征南宋激起兵變,喪命於亂箭之下。金朝第五代皇帝金世宗完顏雍趁海陵南征後方統治空虛之際,在東京遼陽自立為君王。

 

完顏亮自幼聰敏好學,漢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詩善文,又愛同留居於金地的遼宋名士交往。品茶弈棋,談古論今,成為文韜武略兼備,且神情閒逸,態度寬和之人。金海陵王完顏亮《題臨安湖山畫壁》:

 

            自古車書一混同,南人何事費車工。

            提師百萬臨江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念奴嬌》: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

             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癲狂,素麟猖獗,掣斷真珠索。

             飛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

 

             誰念萬里關山,征夫僵立,縞帶占旗腳。

             色映戈矛,光搖劍戢,殺氣橫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與談兵略。

             需拼一醉,看取碧空寥落。

 

他曾為人在扇子上題詩一首:其中有: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的詩句,極具氣勢。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更是豪邁,非常人能寫出來的。還有據說他聽到人誦柳三變的詞望海潮聽到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時,不禁擊節叫好,因此下了南下中原的決心。

 

海陵王完顏亮生性風流倜儻,志大才高,能言善辯,喜怒不形於色,而且極能揣摩人的心理。熙宗深忌其才,恐為後患,未敢大用。皇統七年(1147年),完顏亮被召至朝廷任尚書左丞,熙宗"語及太祖創業艱難,亮因嗚咽流涕,熙宗以為忠"。此後,他倍受信任。

 

雖然金國只是統治半個中國的百年王朝,但其所營建的帝王陵,在中國皇家陵寢文化中,卻寫有頗為輝煌的一頁,特別是陵寢的風水格局,堪稱經典。朱元璋在營建南京孝陵前,曾派了智謀和尚和後來策劃燕王朱棣篡位的姚廣孝等人前去金陵考察。皇家陵寢,一般都是後朝仿前朝,因為明朝之前的元朝是秘葬制,沒有帝王陵規制可作參照,而宋陵又遭盜掘,因此金帝王陵就成了很好的範本。

 

雲峰山布列九條山梁,似龍奔騰而下,故又稱九龍山。從所謂堪輿(風水)術來說,一塊上佳的風水寶地,前後左右都要有天然屏障,前面至少要有兩座,即朝山”“案山,左右還應出現護砂。所謂朝山,就是朝臣站立的地方,案山則是皇帝放辦公桌案幾的場所;從位置上來說,近而遠。九龍山的九條山梁由高到低,依次順勢展開,中峰正前方是高聳的山壁,近處則是一處中間低平、兩邊凸起的山崗;東側有連綿不斷的山頭,西側則分佈著多個小山包。當時主峰下,泉水環流,終年不息;層疊嶂,紫氣繚繞。

 

九山龍的山形地貌正好符合這些風水要義:遠方高聳的山壁是朝山,近處低平的山丘則是案山,左右連綿的山崗無疑就是天然護砂了,即所謂左青龍”“右白虎。所以,過去的風先生一直認為,金帝王陵所在的九龍山是風水寶地中的經典之作,300年後也能保女真好運,興旺發達。

但大金國的祖先們,如金太祖阿骨打、金太宗完顏晟(吳乞買)等,早先並不是下葬在九龍山,而是葬在了遠在東北的上京,埋在宮城的西南(護國林之東),即阿城陵區。按照中國古代一般的風水原理,祖墳是祥瑞之地,是不能隨便遷移的,否則泄了氣脈壞了風水,麻煩就大了。金國的先人死後怎麼能跑到北京?這是因為,大金國出了位能人——極具政治野心的海陵王完顏亮,九龍山這塊風水寶地就是他選定的。

 

海陵王為什麼要祖宗死後進京?學術界有這樣的觀點,海陵王遷祖陵,實際是一著政治棋。他在殺死金熙宗完顏亶後,野心膨脹,竟然想滅掉南宋,統治整個中國,遷祖陵到北京,與遷都北京一樣,也是他決心的體現。另外一個原因是,海陵王是靠非正常手段當了皇帝的,屬於亂臣賊子一族,遷陵也是背離政治對手的好辦法,可以打擊對手的信心。

 

完顏亮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以好戰好色出名的暴虐荒淫之君。其父親宗幹為金太祖的庶子,就是民間所謂小娘養的。太祖死後傳位弟弟完顏晟,史稱金太宗。太宗死後,傳位於侄子、太祖嫡孫完顏亶,即金閔宗(後改為熙宗)。完顏亶的父親早逝,依女真的風俗,其母再嫁給小叔子、完顏亮的父親宗幹。因為有這一層兄弟關係,完顏亮與完顏亶是一塊兒長大的。所以,在完顏亶當了皇帝後,完顏亮起了謀逆之心,也想當皇帝,於是處處培植阿裏出虎這樣的親信。

 

皇統九年(1149年)十二月,阿裏出虎宮中當值,完顏亮秘密潛入宮中計畫對金閔宗下手。阿裏出虎等人砍殺完顏亶未死,完顏亮趕到後用劍親自刺死了掙扎中的完顏亶,順利奪取了皇位,史稱海陵王。當上皇帝後,野心勃勃的海陵王首先遷都燕京,後遷都汴京。從政績上來說,海陵王算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當時還處於奴隸社會。海陵王十分看好中原地區先進而又成熟的封建制度,於是進行政治改革。可以說沒有海陵王就沒有後來金國穩固雄霸中原的大好局面,或許早被南宋政權給滅了。

 

但與歷代篡位的帝王一樣,海陵王的缺點與他的優點一樣大,嗜殺成性就是一點。當了皇帝不久,海陵王就將與他意見不和、反對他的皇室宗親殺掉了100多口。雖然政治改革推進了,但後宮隱患也埋下了。與金國名將金兀術一樣,海陵王也是南宋政權的老對手。他在18歲被封了奉國上將軍後,父親宗幹就送他到金軍統帥金兀術的帳下,有意歷練兒子。憑著顯赫的戰績,海陵王先後晉升為驃騎上將軍、龍虎衛上將軍。

 

海陵王千里迢迢把祖先的棺槨遷葬到北京,海陵王此舉,在中國帝王陵史上是罕見的,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皇家搬塚運動。在遷陵過程中,海陵王親自前往大房山視察。棺槨到京後,海陵王也學著古代帝王的樣子,出外打獵,用親手射殺到的獐子祭獻祖宗。

 

九龍山也是佛、道信徒們眼裏的聖地,這裏早就建有一座寺廟——名叫龍城寺。由於龍城寺所在位置正是龍頭,因此海陵王下令拆毀寺廟,將開國之君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金太宗完顏晟的和陵(後改稱恭陵)營建在此處。貞元三年(1155年),大房山陵區正式破土動工。海陵王又親自督工,命工人晝夜趕鑿山體,有不少人怠工還挨了海陵王的鞭子。三個月後,睿、和二陵率先建成。此後金閔宗完顏亶的思陵、金世宗完顏雍的興陵等二十多座有號沒號的帝王陵陸續建成,北京城外形成了一片新興帝王陵區。

 

為什麼海陵王會看中這地方?據說,當年海陵王到九龍山一代狩獵,行至山下的大紅谷時發現了一頭鹿,就跟著追。但追著追著,鹿卻不見了,閃現在眼前的是一座發著金光的寺廟。海陵王覺得奇怪,便走進了寺院,但更奇怪的一幕又出現了,恍恍惚惚間,海陵王竟然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幾位逝去的先祖坐在香案上。海陵王詫異之餘覺得這是祖宗顯靈,是大金國都城遷出阿城,定都燕京(北京),平定中原的吉祥徵兆。就這樣,海陵王將遠在黑龍江的祖陵於西元1155年,隨都城一併遷到了北京,陵區中心擇在顯靈之處的九龍山龍城寺。

 

南宋張棣著有《金虜圖經》一書,書中記載金陵陵址是風水大師相出來的。書中稱,虜人都上京,本無山陵。祖宗以來,止卜葬于護國林之東,儀制極草創。迨亮徙燕,始有置陵意,遂禽司天臺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可以看出,海陵王在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命令堪輿師找了一年,才找到龍城寺所在的這塊風水寶地。所謂海陵王看到金太祖坐在香案上,應該是後世的附會之說。

需要說明的是,海陵王苦心營建的陵區,自己死後卻未能享用,而是被趕出了這塊風水寶地。未等明朝皇帝動手,金朝皇帝先扒開了他的陵,沒有在自己選定的風水寶地上做完來生美夢,這份遺憾也是古今少有。正隆六年(1161年)與宋軍戰敗,海陵王在敗逃途中被不滿的部將殺死,終年40歲。當了13年的皇帝海陵王,屍體被運回來後,也以帝王之禮葬在九龍山陵區內。

金太祖的孫子完顏雍當了皇帝(金世宗)後,對海陵王就不客氣了。他先將海陵王貶為殤王,再貶為海陵郡王,最後降為庶人。完顏雍聽信諫言,掘出海陵王葬在大房山的屍骨,亂葬于陵區外40裏的荒野裏。一代帝王到底墓在哪兒,至今也沒人知道,被荒草掩埋了。海陵王選定的陵區,連自己的屍骨都被掘了出來。可以想見,這風水寶地一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到金國滅亡時,情況就更慘了,蒙古人首先搗毀了金陵,這比朱由校早了幾百年。

開興元年(1232年),蒙古人圍攻金都城汴京,老皇帝、哀宗完顏守緒棄守汴京都城,棄留老母妻妾,獨自出逃到蔡州。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宋、蒙兩股軍隊,一南一北夾擊金國。金國都城內外,一片混亂,殺聲震天,國破在即。完顏守緒看到大勢已去,連夜傳位於東面元帥完顏承麟,此即是金國最後一位皇帝,完顏承麟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當皇帝時間最短的吧,連半天都沒有。第二天早上登基朝賀儀式才結束,帝號未定,寶座未熱,蔡州即告失陷,完顏守緒在軒中上吊自殺。國破家亡,自殺成義,史上因此亦稱完顏守緒為義宗,幾百年後盜掘他陵墓的大明末帝朱由檢也選擇了這樣的非正常手段,不知是不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聽說老皇帝上吊,完顏守緒的500多臣子、軍士也隨後投河自盡,可以想像當時的場景是多麼的慘烈。新皇帝完顏承麟隨後也為亂兵所殺(也算是一位哀帝吧),金國宣告滅亡。新、老皇帝這一死,真的悲哀了,金國帝王陵遭了大殃。蒙古人當年將女真人、契丹人都視為漢人。蒙古人原本就把金國當做敵國,進入北京後,出於報復目的,便盜掘搗毀了金陵。不過,在完成統一中國後,蒙古人認金、蒙是一家,元朝是金的正宗接班人,所以,元朝廷對金陵進行了整理修繕,還裝模作樣地定期祭祀,金陵一度成為元時有名的京西八景之一。

雖然蒙古人搗毀過金陵,但真正給金陵帶來毀滅性破壞的,是明朝人。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並沒有破壞金陵。與秦漢唐宋這些帝王陵一樣,金陵也得到了保護,一直到朱由校當皇帝的天啟元年(1621年),明朝才罷金陵祭祀。之後,明朝的麻煩不斷,金陵的麻煩也就來了。朱由校是在危機重重的時代背景下當了皇帝的,開始也是憂國憂民。他在天啟元年即位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遼東重鎮瀋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後金所有。身邊的臣僚告訴朱由校這是女真的餘孽在作怪,這才有停止供祀金陵的事情。朱由校當時還是一個大男孩,任憑臣僚做主,金陵便不再受到保護。

到了天啟二年(1622年),努爾哈赤在關外鬧騰得越來越厲害。正月未出,清兵便攻佔了西平堡,王化貞、熊廷弼這些明朝東北剿匪總司令,被逼得退守關內。此時的朱由校不得不動手了,只好祭出救國秘招”——“泄王氣”“斷龍脈,挖掘後金的祖墳,通過風水厭勝之術,以此阻止滿軍入關。朱由校派出工程兵,先是把金陵的地面建築全部砸毀,然後挖開地宮墓道,掘開地宮,並將地表上巨大的石頭、碑刻、礎柱等推入墓道和地宮內。這種破壞,殃及到了大房山以外的金墓。

這還不行,根據厭勝家的指點,工程兵找到了金陵龍脈所在穴位——金太祖睿陵背依的九龍山主脈的山脊,即龍頭部位,在龍頭上動土,硬將龍頭砍掉一截。又在龍頭咽喉部位挖出了一個深洞,讓龍頭生瘡。他們還在洞裏面填滿了鵝卵石,厭勝家稱這是斬龍頭”“扼咽喉,讓女真這條金龍成為死龍,以達到釜底抽薪、徹底割斷龍脈,泄去王氣的目的。但是,龍頭斬了,金龍卻沒有死,反而更威猛了。

天啟三年,後金的發展勢頭不見減弱。臣僚再給朱由校指點迷津,認為這是上次龍脈斷得不徹底所致,朱由校信以為真,再次派出工程兵到大房山,在鏟平金陵的基礎上,又修建了好幾處關帝廟。他還特別派人在睿陵原址修建皋塔一座,請來與嶽飛一道抗金的南宋名將牛皋,與關公一起,為大明王朝聯合抗金。為什麼要在睿陵原址建皋塔?這裏有一個傳說。當年,氣死金兀術,笑死牛皋的故事就發生在那裏。當時所建的關帝廟、皋塔遺跡至今尚存,遊人可以看到。

朱由校的兩次盜墓行動,被稱為天啟掘陵。由於當年破壞嚴重,下手狠,給現代的考古發掘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有的陵址無處尋找。這些年來,北京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大房山一帶進行探查。2003年終於找到金太祖睿陵遺址,這一發現當年被評為年度考古一大發現。目前金國帝王陵的考古工作仍然沒有中斷。朱由校挖掘金陵一事,《明史》上並未見交代,還是清人揭了他的老底。

康熙皇帝說,朱由校當年是聽信了虛誕之言,不知道檢討反省自己的行為得失,竟然毀及前代帝王之陵。朱由校破壞金陵看似徹底,但迷信的觀點認為,後金的龍脈並未被挖斷,朱由校反倒惹惱了地界神靈,失去了護佑,朱姓天子大運不再了。天聰十年(1636年)後金易名大清,此部女真也易為滿人1644年清政權最終取代了朱元璋一手開創的大明王朝,一直到268年後的西元1911年,清朝的龍脈才真正地被革命掉了。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也就此終結,中華博大精深的帝王陵寢文化也成了千古絕唱!

 

順治元年(1644年),福臨即位,滿清如海陵王一樣,從東北遷都北京。這以後,金陵得到了保護,順治、康熙、乾隆三朝先後對金陵進行修復。朱由校盜掘搗毀金陵一事,就是康熙二年(1663年)修立陵時所立的聖祖仁皇帝禦制碑碑文中透露出來的。搞笑的是,清朝修復金陵也是鬼糊鬼的把戲,並未真的把金陵當成祖墳,完全是做樣子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民國時的一次盜墓事件,曝光了清人當年修祖墳的真相。

 

民國時期,清帝退位,連自己的東、西二陵都保護不了,金陵自然就更沒有人問事了。原先設置的守陵戶因為領不到錢糧,靠山吃山,靠陵吃陵,陵戶只得在陵區內開荒自救。後來發展到夥同周圍的村民公開拆毀金陵地表建築的地步,大肆砍伐陵區內的林木,把陵區的物件建築材料搬到了自家的院落中。

 

盜墓賊於是看到了機會。當地有個外號叫小老虎的土匪劉振山,糾集上百人,公開對金陵進行盜挖。這夥人盯上了被清廷修葺過的睿陵、興陵二陵,從陵的地宮所在的寶頂上面,挖了一個大盜洞。本想下面就是藏有寶物的地宮了,可進入盜洞一看,什麼也沒有。原來,清代重修的金陵並未建在原陵址上,只是隨便找了個地方,建一個墳頭,意思一下而已。金陵遭朱元璋子孫盜掘,後來有不少附會之說,稱這是一種報應。

 

當年,金國大將粘罕攻陷北宋都城東京後,先後對位於今河南省鞏義市境內的北宋帝王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瘋狂的盜掘。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真宗趙恒的永定陵等8座陵寢,無一倖免。比朱由校的行為更為野蠻的是,他們還把北宋帝王、帝后、陪葬臣子的屍骨從陵內拖出來暴骸,也就是曬屍,令人髮指。這樣說來,還真有點因果報應的味道,一報還一報呢。可能因為有這個前因,朱由校盜掘金陵事件,並沒有遭受到更多的歷史指責以至於朱由校所為便成了一樁盜墓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