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1 16:14:26幻羽

《人造生命的雙刃劍效應不可忽視》

                      

         

       《人造生命的雙刃劍效應不可忽視》

 

冷戰的結束以及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正在進行的軍備控制措施,已經極大地降低了全球核毀滅的威脅。然而,局部地區持續的緊張局勢,使得地區性核戰爭仍有可能一觸即發。僅僅一次核爆炸,就能以多種方式導致可怕的傷亡。廣島原子彈(1.5萬噸TNT當量)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造成了超音速狂風,吹垮了爆炸點下方的混凝土建築;爆炸產生的熱量將方圓 1千米內的所有人燒焦。數千米外,暫時倖存的人們最終也逐漸死於嚴重的輻射損傷和癌症。

 

不過,這樣的核爆炸不會帶來全球影響,除非數十枚核武器接連爆炸(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如果發生核戰爭,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模擬核爆炸效果時,科學家假設印巴動用了它們的全部核武庫,這就相當於爆炸了大約 100顆廣島原子彈。類比結果顯示,除了2000萬人會直接死於核戰爭外,許多戰區外的人也會逐漸死去。這是因為核爆衝擊波會將多達500萬噸煙塵拋入到上層大氣。在大氣運動的驅動下,這些煙塵微粒會在大約一個星期之內繞地球一周,兩個月內覆蓋整個地球。暗淡的天空會阻擋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陽光,並擾亂食物鏈長達 10年之久。由此造成的饑荒會使現在就已經食不果腹的 10億人死亡。

 

因此在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出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中,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製造出第一個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單細胞細菌一事位居前列。《科學》雜誌認為,這項研究向人為創造簡單生命邁出關鍵一步。不過,人造生命的應用前景固然廣闊,其雙刃劍效應也絕不可忽視。單純從科學角度看,文特爾等人的研究的確算得上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重大進展——儘管能否稱得上首個人造生命仍然眾說紛紜。

美國拉特格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理查·埃布賴特認為,這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個轉捩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帶有預定特性的細胞。斯坦福大學生物醫學倫理中心主任大衛·馬格努斯認為,這項研究可能開啟基因工程新紀元。《經濟學人》雜誌也曾在20105月的一篇封面文章中指出,將來有一天,新的細菌、動物或者植物等生命體將在電腦上設計,最後被人類製造出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創造生命的舉動比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更能證明人類掌控自然的能力。

不過,一些科學家的評價比較謹慎,認為文特爾研究所只是部分合成了現有的細胞,並未跨越無中生有、創造生命的界限。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專家詹姆斯·柯林斯表示,他不認為合成的單細胞細菌代表一種人造生命形式的誕生,它只是一個帶有人造基因組的生物體,而非人造生物體。印度著名遺傳學家巴爾加瓦也認為,文特爾等人的研究成果充其量只能算是多位元點基因工程

從倫理和道德角度看,文特爾等人的研究爭議更大。牛津大學應用倫理學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庫說:文特爾正在打開人類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道大門,也許能窺探到人類的命運。他正在走向神的角色:創造出不可能自然出現的人造生命。這種可能性仍屬於遙遠的未來,但卻真實存在。不過其風險也是前所未有的。事實上,近年來隨著克隆、幹細胞技術和基因工程的飛速發展,操控生命是否正確的問題引發的倫理和道德爭論從未停息。對待人造生命,在看到其巨大應用前景時,有必要時刻警惕其可能帶來的危害。

人造生命技術能應用於許多領域,造福於人類。例如,使用這一技術可以製造更好的藥物、培育新型農作物並促進化學工業的發展。但這種技術若被濫用,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恐怖分子或其他別有用心的人是否會利用它造出某種怪物?如何控制這些會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如何控制好這把雙刃劍,無疑是各國決策者將面對的一道難題。

獸胚胎、基因測序、克隆人、換臉術、設計嬰兒當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新名詞所代表的現代生物、醫學技術革命一路高歌猛進時,它也越來越多地與生命倫理這一被賦予全新內涵的古老課題狹路相逢。以下備受爭議的七大前沿科研,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倫理瓶頸。兩者激烈的碰撞中,究竟是科學挑戰了倫理底線,還是倫理捆綁了科研手腳?隨著前沿科研的推進,人類倫理將部分修正,而有些科研似乎永遠回避不了倫理的譴責。

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決定,批准研究人員用動物卵子和人體遺傳物質混合形成胚胎,為醫學研究提供幹細胞來源。研究人員稱,混合胚胎的構成“99.9%是人,0.1%是動物。這是HFEA首次准許開展此類研究。英國政府的這項決定,引起了眾多保守團體的強烈抗議。支持這項科研力量的上升,標誌著它面對的倫理挑戰正逐步削弱,並有望在有關法規完善、管理到位的前提下消逝,最終被人類接受。

生物學界一直期待著這樣的場景:電腦上先編程設計某種生物,摁下列印鍵,接著按圖紙生產出需要的DNA,最後植入某個細胞,一個全新生命便製造出來了。科學怪人文特爾一直從事人造生命研究。其研究分三步,截至129日,文特爾稱,他們已經完成三步走中的第二步,離人造生命只有一步之遙。人造生命技術的應用意義重大,但若有人利用人造生命技術為非作歹,也許會製造出致命的生物。

2007年評出的最重大的科技突破,就是美日科學家分別進行的胚胎幹細胞研究。本來,胚胎幹細胞研究目的,是通過從胚胎中提取幹細胞,利用幹細胞分化成各類組織、器官的能力,來醫治人類各種疾病。但卻要通過毀掉胚胎的方式提取幹細胞,這讓人類陷入了一個罪責的怪圈。而這次科研成果,則巧妙避開了破壞胚胎生命的雷區,最終將平息圍繞胚胎的倫理爭議。這既是人類科研的勝利,也是對人類基本倫理的維護。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花1000美元搞清楚自己今後一生的生老病死,似乎是水到渠成。從醫學意義上說,基因測序對於提前預知人類某些頑症的發生,具有重大意義。但為了創建完備基因庫,對比人種基因的優劣,挑選出最佳基因組合,很多研究團體是在人們不知情的前提下抽取血樣做研究。至此,基因測序引發了新的倫理爭議:公民對自身基因的知情權隱私權能否保證?有科學家已建議,由聯合國牽頭制定基因研究的科學倫理規範。

後來一名英國婦女赴美國,接受由醫生挑選的精子與卵子,並孕育英國首個定制嬰兒。如果給你選擇權,讓你重新選擇孩子的眼睛、頭髮以及皮膚顏色,你願意嗎?這就是近年來備受爭議的設計嬰兒設計嬰兒的出現,靠的是飛速發展的遺傳基因技術。從未來的發展看,人類可以任意設計嬰兒:可兼顧到高智商、最健康與相貌最佳的理想標誌。當然,設計嬰兒也可以是帶某種缺陷的孩子。既然有人能要求健全嬰兒,殘缺嬰兒的設計要求似乎也合情合理。從技術的發展看,我們無法阻止設計嬰兒的出現,但從人類的角度看,設計嬰兒的醫學實踐,有可能把人類生命推向商業化:嬰兒如同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價格有高有低,任你挑選。所以,如何高度規範設計嬰兒,將是這項技術今後發展的關鍵。

隨著在法國首例換臉人伊莎貝爾的頻頻露面,使換臉這種備受爭議的醫學手術驟然升溫。換臉手術是人類器官移植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整容與變臉的概念,部分由於電影得到了流行與傳播。法國首例換臉手術的成功,正刺激著世界各國爭相嘗試科幻般的換臉術。換臉帶來的爭議,就是對社會倫理的巨大挑戰。儘管世界上出現了首例換臉人,但普通民眾的抵制心理依然強大。

不久在經歷微生物克隆、生物克隆與動物克隆三階段後,人類逐漸接受了克隆羊、克隆狗甚至克隆猴(韓國科學家表示,2009年將克隆出猴子)。克隆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克隆人不再有難度。從技術上說,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富豪們去克隆自己,去克隆500名瑪麗蓮·夢露。目前科學界有許多克隆狂人在冒險嘗試克隆人。對於克隆人,很多國家都明令禁止,因為克隆技術一旦濫用於人類,將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帶來空前的生態混亂,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倫理衝突。無論某些人的願望如何美好與強烈,克隆人似乎永遠不會被倫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