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蟬*典詩詞二三事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珮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歎移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淒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宋~王沂孫)《齊天樂》蟬
這裏有一個關於蟬的典故。<<古今注>>上說,春秋戰國時代,齊王對他的王后非常不好,王后後來懷著滿心哀怨痛苦而死,死後變成一隻蟬,飛到皇宮庭院的樹上,不斷發出悲哀的叫聲。“一襟餘恨”,“襟”就是胸懷;“一”就是整個的、滿懷的;“餘恨”,殘留的恨,到死都不能消除的怨恨;“宮魂斷”,王后的魂魄變成這一隻哀鳴的蟬。這些遺民是通過蟬來寄託他們亡國的悲哀,而當時南宋被發掘的陵寢,有皇帝的,也有皇后的。王后變成了蟬,蟬是怎樣地生活?
“年年翠陰庭樹”。每年夏天,它都在庭院碧綠的樹陰中鳴叫。這句一方面是用典,另一方面也還有他的情意。李商隱的詩詠<<蟬>>說:“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對於蟬的感發是直接的感發。王沂孫寫蟬是繞著典故轉了一個圈子。蟬的鳴叫這麼悲哀,從白天叫到夜晚,到五更寒冷的天氣,我的志意都叫斷了,可你們哪一片樹葉對我關心了?那翠陰,那美麗的碧樹是無情的。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你看他寫的蟬過什麼生活?“乍咽涼柯”的“咽”,嗚咽,好像哭泣一樣的叫聲。蟬在那麼寒冷那麼高的枝頭上啼叫,才離開了涼柯,又飛到了暗葉,都是寂寞淒涼的。而蟬總是“重把離愁深訴”。它往復重疊的鳴叫所表現的都是離別的愁恨,蟬跟她的配偶--齊王離開了,那是離愁。以寄託來說,南宋的這些皇后,有的被帶走了,被俘虜了,有的死亡了,她們的墳墓卻被發掘了。
“西窗過雨,怪瑤珮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是寫經過了一場風雨之後。本來蟬就是淒涼的,何況“過雨”之後,現在更淒涼了。蟬為什麼叫瑤珮?原來古人的玉珮有蟬形的,叫玉蟬。經過了風雨的吹打,蟬棲身不住,就飛到了另外一棵樹上去了。它彈奏出來的、它鳴叫出來的是一種更悲哀的音樂的聲音。“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這是又用了一個典故。相傳曹魏宮中有一宮女叫莫瓊樹,她把頭髮從兩邊梳出來,像蟬的兩個翅膀一樣,叫做“蟬鬢”。“鏡暗妝殘”,鏡子上滿是塵土,被暗塵封鎖了,過去美麗的妝束也已經殘毀,可是她的頭髮還沒有改變。“為誰嬌鬢尚如許”,就算我“鏡暗妝殘”,環境都改變了,我的嬌鬢是仍然存在的。如果結合他的時代背景來說,南宋有一個孟皇后,死屍被挖掘出來以後,她的頭髮還是完好的,黃金簪還插在頭髮上,這與當時的情事是相符合的。
下半首“銅仙鉛淚似洗,歎移盤去遠,難貯零露”。金銅仙人流下了沉重的淚水,臉上像被淚水洗過似的。為什麼“鉛淚如洗”?是因為“歎移盤去遠”啊!“難貯零露”,盤子都拆毀了,倒下來了,還接什麼露水?人民的命運一定與國家相關。當一切都被摧毀了,一切都敗亡了,你作為一個蟬還有露水嗎?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是說蟬已經衰老多病了,他的翅膀已飛不起來了。那觸目驚心的秋又來了,死亡就到了。這個枯萎的蟬曾經看遍人世的盛衰。“消得斜陽幾度”,秋天快要僵死的蟬,還能忍受幾天黃昏的日落?沒有幾天,它的生命就要結束了。“餘音更苦”,蟬的殘留哀鳴的聲音,越來越悲苦了。“甚獨抱清商,頓成悽楚”,它再唱的就是悽楚的音調了,過去美好的年華不再回了。
“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謾想薰風”,薰風者,是南風,是夏天的風,是蟬美好生命的季節。古代<<南風歌>>說“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歌頌的是美好的帝舜時代。“薰風”既切合了蟬的夏天的生命,也因為<<南風歌>>中的“薰風”引起我們對宋朝盛世的聯想。空自懷想過去的日子,千萬柳條披拂,那是多麼美好興盛的時代。王沂孫用蟬的口吻來說,“柳絲千萬縷”,而如今只是“謾想”,徒然地回憶追想了。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唐~駱賓王)《在獄詠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唐~李商隱)《蟬》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36計中第21計~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
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
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
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
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
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諸葛亮是中國赫赫有名的鬼谷子學派的傳人,智謀極高,該學派傳人如張良、範蠡等既明白功成身退之理,也是功成身退的典範。諸葛亮26歲時就自比管仲、樂毅,而管仲、樂毅都是王佐之才,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就為只有三千人馬的劉備作出了三國鼎立及一統天下的戰略戰術謀劃——《隆中對》,歷史驗證了《隆中對》在此後數十年中驚人的準確,三國鼎立後因為劉備不聽諸葛亮之言及其子阿斗無能又聽信讒言,導致一統天下之志未能成功。
諸葛亮雖為將相,然其足智多謀且品格高尚,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貢獻和民間的影響地位,甚至超過了一些開國帝王,成為後世景仰的楷模和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神機妙算,當世無雙,他一生留下的傳奇故事很多,其病死後不僅將兵馬糧草全部撤回,將後事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且至今未見其真墳,其死令人生疑,諸葛亮當時到底死沒死已成為千古之迷。
根據流傳的<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處境和智慧推算,諸葛亮當時並未病死五丈原,但情勢不得已只好以死為計,金蟬脫殼,功成歸隱。諸葛亮預知天意已定三國歸晉,人力已無力回天。既然無力回天,不如及早抽身,功成身退,保全身後的名節,但明退顯然是不行的,因要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及托孤時的盡節以死的諾言,唯有選擇(假)死而後已,才能兩全, 諸葛亮功成身退歸隱,其金蟬脫殼之計退得絕妙,以致當世無人能破,留下千古之迷。諸葛亮以死盡節,保全了身後的名節千古流芳。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哪裡知道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
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衝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夏天傍晚,在大樹附近的地面上,有許多蟬的幼蟲從土裡鑽出,爬到樹上或草上,然後等待脫皮後,就變成了蟬。這時,牠會用像針般的嘴刺到樹幹吸取樹汁,等到秋天時,再用牠那尖尖的產卵管,插進樹中產卵,插一次便在樹洞裡產四到五粒卵,雌蟬剷下的卵是白色透明,形狀細細長長的,長度約0‧2公分,就這樣,往往會把樹弄死了。
剛產下的卵,在那一年並不孵化,直到第二年夏天,才孵出幼蟲。幼蟲鑽出枝條,掉到地上,找到鬆土就鑽進去,開始牠漫長的地下生活,通常都要兩三年,較長的也要五六年時間,才能完全發育。
蟬的幼蟲期很長,所以生活在土壤中是個好選擇,一方面可減少敵害,另一方面土裡水分充裕,天暖時,牠還可以到淺土區活動,吸取樹根的樹枝,非常方便。但他們以植物的根部為食,故常被視為害蟲,蟬的幼期有好幾年,以北美的十七年蟬為例,幼蟲會在土中生活長達十七年,才爬出地面羽化!但成蟲壽命通常只有兩三週,只吃些水分樹汁維持生命,在盡情歌唱之後,交尾死亡。
蟬是利用位於腹部的發音器發音的,而且只有雄蟲具有這種結構,所以也是區別兩性最好的特徵。蟬聲聽多了或許令人心煩,但聽在雌蟬耳裡,可是無比悅耳的情歌喔!牠們聽到之後,便會飛到雄蟬的身邊進行交尾,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雄蟬叫翻天,雌蟬纏半天;
禪曲彈雲雨,世風催戰局。
娑婆情炎涼,惑心詩詞祭;
古傳三十六計,時興網路謎。
*幻羽*即興打油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