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未來星際貿易》
星際間貿易運輸時間異常漫長,這或許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你的想像力。1978年,美國停止“阿波羅計畫”之後沒幾年,就有經濟學家開始籌畫開展“星際貿易”了。這不是一個玩笑,事實上提出這一理論的人還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
克魯曼寫道:『這篇論文將太陽系內的貿易延伸至星際背景。主要關注如下問題:當運輸速度接近光速,運送的商品利率如何計算?這是個問題,因為處於不同位置的觀察者計算的時間並不相同,隨商品一起飛行的觀察者經歷的時間顯然要少於固定觀察者。解決方法源自於經濟學,證明了兩個無用但正確的定理。』
這就首先給出了前提:進行貿易的兩個星球是在一個“慣性框架”裏。當兩個星球在一個慣性體系裏的時候,可以認為兩個星球的鐘錶授時是完全一致的。在同一個“慣性框架”裏的兩個距離幾百光年的星球,雖然兩者打電話對一次表幾百年就過去了,但仍然可以認為,兩個星球的鐘錶授時是完全一致的。
星際貿易的第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運輸時間非常長,可能會長達數百年,所以它是一種絕對的“長線投資”,除非可以確定未來的市場需求,不然無法做出決定。所以買賣的雙方,無論他們是人類還是外星生物,都能夠準確預測商品未來的市場價格。
這裏涉及到“現值”和“期值”的概念,期值很容易理解,無論怎麼算來算去,都需要一個固定的時間概念。在運輸貿易中,“現值”和“期值”的計算還涉及一個地點的因素,在星際貿易中,時間和距離都非常大,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這路上的幾百年可不是老牛拉破車慢騰騰的幾百年,而是以光速運行的幾百年。
星際貿易的第二個特點:如果運輸工具以非常快的速度運行的話,就很難以單一明確的標準來確定運輸的時間。這樣在運輸工具上的人觀察到的時間流逝就要比在地球上觀察到的少。一個ET在“運星”買了一批貨物。他需要在地球上去賣,而不是在飛船上賣,所以ET需要計算的是在地球上流逝的時間,而不是在飛船上流逝的時間。
如此便引生星際貿易的第一條定律:當一個貿易行為發生在兩個處在相同慣性框架內的行星之間,貨物的利率應當用共同框架的鐘錶計算,而不是用飛船上的鐘錶計算。
星際貿易的第二條定理:如果智慧生物在同一慣性框架內擁有資產,那麼競爭會讓兩個行星上的利率趨同。“利率趨同”的意思是,同樣的資本產生的附加價值會趨同。因為各種因素,各種貿易之間不能充分競爭,所以各種生意所能賺的錢還是很不一樣的。
(以上轉載:國際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