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初禪~四禪諸相修法與諸層次》
《略說初禪~四禪諸相修法與諸層次》
人心為五蓋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益人。若能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依不淨觀安那般那念等諸定門。持戒清淨閑居獨處。守攝諸根初夜後夜專精思惟。棄捨外樂以禪自娛。離諸欲不善法。節食攝心不令馳散念。名念初禪樂。知欲界不淨狂惑可賤。初禪為尊重可貴。巧慧名觀察籌量欲界樂。依未到地得初禪。
初禪樂輕重得失一心。名常繫心緣中不令分散。專求初禪放捨欲樂。得初禪精進。名離家持戒。若離諸欲及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初禪相有覺有觀喜樂一心。有覺有觀者。得初禪中未曾所得善法功德故。心大驚悟常為欲火所燒。得初禪時如入清涼池。行者思惟分別欲界過罪。知初禪利益功德甚多。心大歡喜。是名有覺有觀。
人慳貪偏多。諸餘結使皆從而生。是故慳盡餘結亦斷。覺觀隨時受名。行者知是覺觀雖是善法而嬈亂定心。心欲離故呵是覺觀作是念。覺觀嬈動禪心。攝心內定覺觀嬈動。覺觀滅內清淨繫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覺觀滅者。知覺觀過罪故滅。內清淨者。入深禪定。信捨初禪覺觀所得利重所失甚少所獲大多。繫心一緣故。名內清淨。行者觀喜之過亦如覺觀。隨所喜處多喜多憂。行捨念智受身樂。是樂聖人能得能捨。一心在樂入第三禪。
捨者捨喜心不復悔。念智者既得三禪中樂。不令於樂生患。受身樂者。是三禪樂遍身皆受。聖人能得能捨者。此樂世間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捨者。行者觀樂之失。亦如觀喜。知心不動處最為第一。若有動處是則有苦。行者以第三禪樂動故求不動處。以斷苦樂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是四禪中無苦無樂。但有不動智慧。以是故說第四禪捨念清淨。第三禪樂動故說苦。是故第四禪中說斷苦樂。
身色麤重弊惡虛誑非實。先世因緣和合報得此身。種種苦惱之所住處。何當得免此身患。當觀此身中虛空。常觀身空如籠如甑。常念不捨則得度色不復見身。如內身空外色亦爾。是時能觀無量無邊空。得此觀已無苦無樂其心轉增。如鳥閉著瓶中瓶破得出。是名空處定。是空無量無邊。
以識緣之緣多則散能破於定。行者觀虛空。緣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欺誑和合則有非是實也。如是念已。捨虛空緣但緣識。而緣現前識。緣過去未來無量無邊識。是識無量無邊。如虛空無量無邊。是名識處定。是識無量無邊。以識緣之識多則散能破於定。行者觀是緣識。
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欺誑和合而有非實有也。如是觀已則破識相。是呵識處讚無所有處。破諸識相繫心在無所有中。是名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緣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欺誑和合而有非實有也。如是思惟。無想處如癰。有想處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第一妙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無想有三種。一無想定。二滅受定。三無想天。
禪定相略說有二十三種。八味八淨七無漏。復有六因。相應因.共因.相似因.遍因.報因.名因一一無漏。一切四禪中有練法。以無漏練有漏故。得四禪心自在。能以無漏第四禪。練有漏第四禪。然後第三第二第一禪。皆以自地無漏練自地有漏。諸聖人樂無漏定不樂有漏。離欲時淨有漏不樂。而自得今欲除其滓穢故。以無漏練之。從無漏禪起入淨禪。如是數數。是名為煉。
又諸禪中有頂禪。頂有二種。阿羅漢壞法不壞法。不壞法阿羅漢。於一切深禪定得自在。能起頂禪。得是頂禪能轉壽為富轉富為壽。復有願智四辯無諍三昧。願智者。願欲知三世事。隨所願則知。此願智二處攝。欲界第四禪四辯者。法辯辭辯二處攝。欲界初禪。餘二辯九地攝。欲界四禪四無色定。無諍三昧者。令他心不起諍。五處攝。欲界及四禪。(淨禪生時得。離欲時得無漏。離欲時得。退時得九地無漏定。)
禪是波羅蜜之本。得是禪已憐湣眾生。內心中有種種禪定妙樂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淨苦中求樂。如是觀已生大悲心立弘誓願。我當令眾生皆得禪定內樂離不淨樂。依此禪樂已。次令得佛道樂。是時禪定得名波羅蜜。菩薩入深禪定。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所緣見聞覺知法中心不動。依舍利弗說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於三界中不得身心。是為宴坐。
菩薩但為眾生欲令慈悲心淨。不捨眾生菩薩禪。禪中皆發大悲心。禪有極妙內樂。而眾生捨之而求外樂。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入禪中心安隱不著味。諸餘外道雖入禪定心不安隱。不知諸法實故著禪味。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著味。無大悲心故不名禪波羅蜜。
又復不能盡行諸禪。菩薩盡行諸禪。麤細大小深淺內緣外緣一切盡行。以是故菩薩心中名禪波羅蜜。餘人但名禪。菩薩世世修諸功德。結使心薄心柔軟故。能離欲如無常觀苦觀不淨觀。菩薩於一切法中能別相分別離欲。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甄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崙摩彈琴歌聲以諸法實相讚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於座上不能自安。天須菩薩問大迦葉。汝最耆年行頭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葉答曰。我於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又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若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劫盡時毘藍風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以是故知。菩薩於一切法中。別相觀得離諸欲。諸餘人等但得禪之名字。不得波羅蜜。
又法身菩薩離生死身。知一切諸法。常住如禪定相。不見有亂。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為眾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如修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人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禪定智慧因緣故。是法身菩薩。種種法音隨應而出。慳貪心多聞說佈施之聲。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之人。各各聞說持戒忍辱禪定智慧之聲。聞是法已各各思惟。漸以三乘而得度脫。
又菩薩觀一切法。若亂若定皆是不二相。餘人除亂求定。取亂相能生瞋等煩惱。取定相能生著。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如初禪相。離欲除蓋攝心一處。是菩薩利根智慧觀故。於五蓋無所捨。於禪定相無所取。諸法相空故。貪欲蓋非內非外亦不兩中間。諸法實相觀五蓋則無所有。是時便知五蓋實相即是禪實相。禪實相即是五蓋。菩薩如是能知五欲及五蓋禪定及知一相無所依入禪定。是為禪波羅蜜。
若菩薩行禪波羅蜜時。是五波羅蜜和合助成.名禪波羅蜜。菩薩以禪波羅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頃不起於定。能供養十方諸佛。華香珍寶種種供養。又菩薩以禪波羅蜜力變身無數。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眾生。又菩薩入禪波羅蜜中。除諸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其心調柔一一禪中行大慈大悲。以慈悲因緣。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及大菩薩所念。又菩薩入禪波羅蜜中。以天眼觀十方五道中眾生。見生色界中者受禪定樂味。還墮禽獸中受種種苦。復見欲界諸天七寶池中華香自娛。後墮鹹沸屎地獄中。見人中多聞世智辯聰。不得道故。還墮豬羊畜獸中無所別知。如是等種種。失大樂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貴得卑賤。於此眾生生悲心。漸漸增廣得成大悲不惜身命。為眾生故懃行精進以求佛道。不亂不味故。
亂有二種。一者微二者麤.微者有三種。一愛多二慢多三見多。云何愛多。得禪定樂其心樂著愛味。云何慢多。得禪定時自謂難事已得而以自高。云何見多。以我見等入禪定。分別取相。是實餘妄語。是三名為微細亂。從是因緣於禪定退起三毒。是為麤亂。味者初得禪定一心愛著是為味。
又愛與禪相似。何以故。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為性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定深著不捨則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現報則無福德。於禪受味愛著於禪。亦復如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餘結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