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7 14:26:14zorawu

【閱讀影像】牽絆、記憶與永恆——閱讀動畫《鋼之鍊金術師》

沒有犧牲就沒有獲得,想要得著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代價,這就是鍊金術的等值交換原則,那時的我們堅信這就是世界的真理。——艾爾凡斯‧艾力克《鋼之鍊金術師》
等值交換的信念一直是這部作品裏不斷迴旋的主題,「鍊金術」對於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而言,一點也不覺得稀奇,利用化學元素、物理原則便可合成種種物質,這就是所謂中世紀所謂的「鍊金術」,替換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就是煉丹祈求長生不老,點石成金的技術。這在中古時期,不論中外幾乎是一種想像下,靈與肉足以到達臨界點,創造神靈與肉體相契合,甚至是形上的概念。這也無非為了找尋所謂的永恆,運用圖陣結合人類肉體、知識經驗,創造空前未有的新世界,從中世紀的神職修士、科學家永不懈怠的努力方向。

因此此一動畫所設定的便是一個近代歐洲,這是日本動漫畫最獨到之所在,巧妙地將歐洲近代的莊園、城邦戰爭,融入大和民族的精神,最鮮明的例證,即是愛德華‧艾力克鍥而不捨的執念想為弟弟艾爾凡斯‧艾力克利用鍊金術以等值的物質交換原則找回人類肉體軀殼。又如,當愛德華受到審訊時,大量的豬排飯擺在面前,這些都是日本人審訊文化中經常出現的物件。

在動畫劇情中設定的「鍊金術」即是:「是以理解物質的內在的法則:理解,分解,再構造成立,進行鍊金術必須按照『等價交換』法則:為了獲得某種東西(例如:漫畫中艾爾凡斯為修補斷了手的鎧甲,而從鎧甲上提取定量之金屬去鍊成新的一隻手),鍊金術師需要以同等的代價交換,代價不夠的話便需要以自己的任何部份(例如:身體的一部分、記憶等等)被作為代價的填補而『被拿走』」(註)。類似修為進而理解,重新建構再創造,這種物質交換者,這是在中古時期科學家甚至是神學家所給予的教養。此一理念被挪用並且將之動畫化,企圖讓每一個環節緊緊相扣,以達圓滿的故事情節。

既是提出所謂的「等值交換」的概念,即使犧牲也在所不惜,其引發的痛苦情結也就是所難免,為了企圖以等值交換換回母親,愛德華、艾爾凡斯兩兄弟自然付出極大的代價,失去一手一腳的愛德華,以進入國家鍊金術士的行列,為了將靈魂所在鎧甲上的弟弟找回身體,尋覓傳說中的「賢者之石」種種的歷險,這在神話中所提出的「英雄崇拜」的模式,塑造英雄必須經歷冒險犯難、犧牲奮鬥,甚至毀壞一切都為了達到英雄的目的。
然而,劇情推演過程慣有的牽絆與記憶,是這部動畫最原始的初衷。這部作品可以看到日本人對歐洲近世的迷戀與嚮往,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最讓人動容的正是兄弟情誼的牽絆,當初為了鍊成召喚回慈母是愛德華的執念,賠上艾爾凡斯的軀殼,以致讓他們生生世世,即使在動畫版最後一集,愛德華等值交換後換回了十歲的艾爾凡斯,自己卻被拋擲到真理之門另一方的二十世紀初的倫敦,與父親馮‧霍恩海姆共同居住,依舊念茲在茲的想回到艾爾凡斯的身邊,這不僅是肉體上的羈絆(愛德華以自己的鮮血畫出鍊金術陣式將弟弟的靈魂固定在鎧甲上),更是孺慕的兄弟之情的牽連,他們找尋「賢者之石」歷險犯難、休戚與共,無法分離,艾爾凡斯的鎧甲也必藉由愛德華的鍊金術才得以完整,這種種的情感牽繫,相隔千里無法割斷。

記憶同樣也是情節中反覆出現的主軸之一,只要述及愛德華企圖完成的鍊金術之意圖,幾乎記憶皆會隨之受到召喚,成為此作品的複聲調,從牽絆纏繞的親子情懷衍生的記憶迴旋曲,構成整部動畫的完整性。記憶作為此一複聲調,其具有美麗、補足與塗抹的意圖。過往如何的不順遂,在英雄鍛鍊的歷程中所有的殘缺、痛苦、危險往往在一次次記憶的淬鍊下,讓每次的冒險成為另一種美好經驗的完成,讓這些血腥、不完整、痛苦、悲傷的歷程,通過記憶選擇性的美化、除去這些感傷、悲痛的過往,讓歷險成為另一種成長,也讓愛德華與艾爾凡斯間的牽絆更加深,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愛德華等值交換下的身體出現時,艾爾凡斯幾近瘋狂的想取回拉斯拿走哥哥的手與腳;當艾爾連帶鎧甲幾乎要消失於鍊金術陣內,愛德華不惜一切以肉身交換回艾爾凡斯。
人類永遠在企盼所謂的「永恆」,並非僅是肉身不滅,《鋼之鍊金術師》裏所否定的是僭越神權,當人體鍊成術成為愛德華汲汲營營追求之際,以活人鍊成「賢者之石」不為本主題所接受,生命自然規律的運行:生老病死,大自然的循環,物種的生滅,這才是正道,當人僭越神權之時,在這部作品視為可憎之舉,也是愛德華‧艾力克企圖要找回弟弟的身軀最痛苦的掙扎。道德倫理、自然法則,在人類理性是可以被接受,然而涉及親情的羈絆與愛戀糾葛之際,情感上卻是不斷的想超越這有限的肉體與理性。這也是人類生命最大的課題,究竟人類的基因工程中,複製人的存在,是否是一種神權的僭越?抑或是為了人類自尊自大的存在?其界線曖昧模糊,往往正是悲劇所導致的原因。
儘管《鋼之鍊金術師》動畫是從愛德華與艾爾凡斯兩兄弟之情,想要藉由人與神間交際點,找回自己的身體與召喚回過往無憂的生活歲月,此一命題是如此的狹小,然而卻深刻的觸及到究竟人類前途何去何從,當巨大的命題在眼前之際,每個悲劇的誕生,幾乎是塑造英雄的過程令人悲戚。而每一樁悲劇,無非人的貪嗔癡愛,即便是人造人奪取賢者之石,也是為了成為真正的人,那麼如此一個想望亦可理解中諒解,這也是人無從全然理解他人情境的窘境,通過語言、文字、影像,人類所要建立的不正是共同理解的橋樑?企圖找到自身出路的最大目的。

註:維基百科全書《剛之鍊金術師》,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B%BC%E4%B9%8B%E9%8D%8A%E9%87%91%E8%A1%93%E5%B8%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