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1 07:56:43zorawu
【閱讀筆記】所謂消費時代的來臨──閱讀《九龍策》(二)
若不是有機會讓學生報告《九龍策》這部作品,真是沒機會此時此刻提及消費文學。台灣從九零年代進入高度資本主義化時代,以文學演進歷程而言,言情羅曼史小說實在登不上大雅之堂,畢竟是消費文學,所涉足的領域大半停留在租書店或者是個人閱讀書架上。若要勉強拼湊一幅與近期古典文學尚為主要領域之時期,可以與明清相之評比。
明清時期拜書商與愛好愈讀小說之聞人所賜,使得通俗小說有機會在本為小道的語經典相互對照的論述模式下,稍稍有了立足的地位。這並非說小說真的已經超越經典而能脫穎而出,反而是因著這群小說同好會之閱讀者,彼此交換閱讀、品評以至於家以點評之。從此視點介入討論,那麼今天我們討論《九龍策》此一非嚴肅文學之作品,在此便有了其重要存在意義與價值。
作為一位文學閱讀者如我,坦言之儘管是閱讀言情小說長大,從未曾以為這類文學作品在跨入學院的界域中能具有什麼地位,畢竟在既有的訓練與學院的討論下,言情羅曼史小說僅是「看完即丟」的存在物。然而,以其通俗性與以及普遍意義的角度而言,通俗言情小說所承載的想像與情感之導向,對於一般閱讀者而言,是無可取代的存在。
《九龍策》完成時間很長,冊數十本,首部書寫時期大抵是在雍正王朝在台灣開演左右。綠痕這位作者幾乎以電影電視為借鏡,挹注個人想像與寫作習性。從早期的幾部連續性作品,便可得知作者企圖作一縱向跨越,完成自我的個人書寫。這裏姑不論是否達到本身的期待,然而對閱讀者而言,其想像力的貫串與可喜的構思,足以打破對通俗文學的迷思。囿限於一般學院者以為言情通俗小說是僅為消費品,之於討論空間往往存於嚴肅文學。然而就出版社所建構之出版機制而論,這類通俗言情小說在進入讀者消費時代,讀者閱讀的喜怒,以及創作者凌駕出版社之編輯政策,以創作主導讀者成為一種可能。
以《九龍策》基本體質,通俗言情作品說來確實不太討喜,只因其中情愛之程式與情節鋪陳,份量比重少於一般所認知之言情成分,並且召喚所謂的情愛論點,儘管仍舊是從一而終,然而權位的爭奪與謀略之運作,反而超越了其言情之首要著重的部分。然而身為言情作家之綠痕,並不在意出版社之期待,反而創造了屬於自我創作的界域,意圖突破作為一個言情創作者所具有的分際。
若要論其是否是一種除魅,抑或過往對言情小說創作者污名化的濯洗,從創作者角度而言,似乎不是那麼的重要,然而對於檢證者,作為讀者詮釋角度不得不如此揣測。這又何嘗不是起初明清時期小說戲曲創作者企圖以「教化」、「風化」此一角度介入通俗小說、傳奇的創作心情?對於這種類似「不朽之盛事」的想望,大抵對於創作者皆有之,畢竟文字承載的能力是超越人類足以想像的空間,對於一位長期浸潤於討論文學的評論者而言,亦是極力想為作家除污名,或者那天綠痕等諸作家登上文學史舞台那一瞬間,將是為文學歷史場域建立另一番新領域不是?
明清時期拜書商與愛好愈讀小說之聞人所賜,使得通俗小說有機會在本為小道的語經典相互對照的論述模式下,稍稍有了立足的地位。這並非說小說真的已經超越經典而能脫穎而出,反而是因著這群小說同好會之閱讀者,彼此交換閱讀、品評以至於家以點評之。從此視點介入討論,那麼今天我們討論《九龍策》此一非嚴肅文學之作品,在此便有了其重要存在意義與價值。
作為一位文學閱讀者如我,坦言之儘管是閱讀言情小說長大,從未曾以為這類文學作品在跨入學院的界域中能具有什麼地位,畢竟在既有的訓練與學院的討論下,言情羅曼史小說僅是「看完即丟」的存在物。然而,以其通俗性與以及普遍意義的角度而言,通俗言情小說所承載的想像與情感之導向,對於一般閱讀者而言,是無可取代的存在。
《九龍策》完成時間很長,冊數十本,首部書寫時期大抵是在雍正王朝在台灣開演左右。綠痕這位作者幾乎以電影電視為借鏡,挹注個人想像與寫作習性。從早期的幾部連續性作品,便可得知作者企圖作一縱向跨越,完成自我的個人書寫。這裏姑不論是否達到本身的期待,然而對閱讀者而言,其想像力的貫串與可喜的構思,足以打破對通俗文學的迷思。囿限於一般學院者以為言情通俗小說是僅為消費品,之於討論空間往往存於嚴肅文學。然而就出版社所建構之出版機制而論,這類通俗言情小說在進入讀者消費時代,讀者閱讀的喜怒,以及創作者凌駕出版社之編輯政策,以創作主導讀者成為一種可能。
以《九龍策》基本體質,通俗言情作品說來確實不太討喜,只因其中情愛之程式與情節鋪陳,份量比重少於一般所認知之言情成分,並且召喚所謂的情愛論點,儘管仍舊是從一而終,然而權位的爭奪與謀略之運作,反而超越了其言情之首要著重的部分。然而身為言情作家之綠痕,並不在意出版社之期待,反而創造了屬於自我創作的界域,意圖突破作為一個言情創作者所具有的分際。
若要論其是否是一種除魅,抑或過往對言情小說創作者污名化的濯洗,從創作者角度而言,似乎不是那麼的重要,然而對於檢證者,作為讀者詮釋角度不得不如此揣測。這又何嘗不是起初明清時期小說戲曲創作者企圖以「教化」、「風化」此一角度介入通俗小說、傳奇的創作心情?對於這種類似「不朽之盛事」的想望,大抵對於創作者皆有之,畢竟文字承載的能力是超越人類足以想像的空間,對於一位長期浸潤於討論文學的評論者而言,亦是極力想為作家除污名,或者那天綠痕等諸作家登上文學史舞台那一瞬間,將是為文學歷史場域建立另一番新領域不是?
上一篇:【閱讀筆記】絕代耽美——陳珊妮
下一篇:【閱讀筆記】也談改編劇本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