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1 10:51:19zorawu
【閱讀筆記】1.讀者反應?歪讀?誤讀!
討論文學文本時,總是會面臨文本最主要的課題:一旦文本付梓刊行,便是脫離創作者之手。接著下來,作家恍如頓失倚靠的小動物一般,害怕恐懼作品終究為誰所讀,甚至是如何解讀。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有意識的創作者惜墨如金,吝惜著思路文采,怎麼也不願輕易撒墨於紙張,成為茫茫書海中的一項消費產物。若果作家自身已然認定創作的作品即為普通的消費商品,那也就罷了,睜隻眼閉隻眼,隨作品與作家之間好聚好散,反正撒手便去,無關作家個人風月。
只是創作者開始有心朝向創作預設了某類讀者,懸宕在心上的非僅是單純的寫完了事,更有後續更深刻的想像了。是否得以吸引這類讀者?是否這些已經化為鉛字兒的文字風格,是這群人共同想像的所在?甚且有之的能否因此獲取文名……在在迴盪在創作者的內心。而又將如何因此在文學場域中站穩一席之地?而讀者又是如何解讀這些鉛字裏的意圖?
偶然間好死不死莫名碰到一位較為成熟,或者用文學術語來講,專業讀者這類人,那麼惴惴不安的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由來最懼那屬於作家個人的意圖與心底思緒,歷經多重解讀、拆解、操弄而面目全非起來。只要碰到個羅蘭巴特死忠的Fans,更是招搖著舉喪的幡旗,宣布「作者已死」,拋卻一切知人論世的古典原型論述,悖離著作品原屬於作家剪斷臍帶難產的痛楚,隨心所欲的批駁、支解作品。
創作者心痛著自己如懷胎十月,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的作品,不知性命後果如何?著著實實的考驗著作家的耐心與猜忌。唯一存下來的念頭即是「放它去!」任憑它「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了。
對於讀者可就不是這麼回事,讀者誠然各憑本事,往往訴諸於自由心證,以自己「學有專精」的閱讀基本功,即便是有見獵心喜的痛快感,卻也以參與作品為手段,曾試圖讓自己逼近作家意圖,然而事實證明一件事,如何能夠力透紙背,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想貼近作家,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那是不可能的「代誌」。只因每個獨立個體自由其主體性,再怎麼的洞悉人心,一如弗洛依德老先生,想要從作品瞭解作家,仍然是此題無解。
那麼歪讀、誤讀這在讀者反應論裏沸沸揚揚的深受青睞,也是其來有自。作品一落入讀者之手,創作者最好的態度便是隨遇而安了,讀者決計以自身的閱讀模式與手段,經過一次次拆卸瓦解,來領略文本支箇中滋味;再好一點的讀者,更是會操起筆紙圈圈點點、批批改改、糊糊貼貼,曾經是乾淨整齊的頁面,妥放在連鎖書店的銷售平台上,已是面目全非,難以卒睹。
說來有趣的是,後者的閱讀形式,曾經在宋代風行過一段時間,相當耐人尋味的是宋代竟有位被稱為「閱讀專家」的劉辰翁,利用此種閱讀手法,讓他成為後來「評點專家」的先驅。而所謂「評點專家」此一稱號的始作俑者乃是李卓吾這位老哥。他呢,一出手便驚世駭俗,好好的官兒不當了,甩了官職開始做起流寓客子,遊蕩到某個相識者家裏便暫居乞食,甚且拋妻棄子。即使是父母、孩子一個個死於疾病瘟疫,他也這麼好生勸慰妻子,這是「幸了三世業緣」,在當世人的眼光中,一個「狂」字了得。遇到了書,他則非應個卯,翻翻了事,總得來點批判點抹,盡一番專業讀者的責任。既是如此桀驁不馴者,自然是不可能乖乖的去追索作家的意圖,嘗試為作家找出路。一本《四書笑》便足以令孔子氣歪了嘴,吹鬍子瞪眼睛了。至於《四書笑》究為何書?那又究竟如何挑戰明代表面上嚴守禮教份際的明代,骨子裏卻是沸騰著情慾的想像,停筆暫歇,欲知後事,且聽下回……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有意識的創作者惜墨如金,吝惜著思路文采,怎麼也不願輕易撒墨於紙張,成為茫茫書海中的一項消費產物。若果作家自身已然認定創作的作品即為普通的消費商品,那也就罷了,睜隻眼閉隻眼,隨作品與作家之間好聚好散,反正撒手便去,無關作家個人風月。
只是創作者開始有心朝向創作預設了某類讀者,懸宕在心上的非僅是單純的寫完了事,更有後續更深刻的想像了。是否得以吸引這類讀者?是否這些已經化為鉛字兒的文字風格,是這群人共同想像的所在?甚且有之的能否因此獲取文名……在在迴盪在創作者的內心。而又將如何因此在文學場域中站穩一席之地?而讀者又是如何解讀這些鉛字裏的意圖?
偶然間好死不死莫名碰到一位較為成熟,或者用文學術語來講,專業讀者這類人,那麼惴惴不安的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由來最懼那屬於作家個人的意圖與心底思緒,歷經多重解讀、拆解、操弄而面目全非起來。只要碰到個羅蘭巴特死忠的Fans,更是招搖著舉喪的幡旗,宣布「作者已死」,拋卻一切知人論世的古典原型論述,悖離著作品原屬於作家剪斷臍帶難產的痛楚,隨心所欲的批駁、支解作品。
創作者心痛著自己如懷胎十月,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的作品,不知性命後果如何?著著實實的考驗著作家的耐心與猜忌。唯一存下來的念頭即是「放它去!」任憑它「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了。
對於讀者可就不是這麼回事,讀者誠然各憑本事,往往訴諸於自由心證,以自己「學有專精」的閱讀基本功,即便是有見獵心喜的痛快感,卻也以參與作品為手段,曾試圖讓自己逼近作家意圖,然而事實證明一件事,如何能夠力透紙背,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想貼近作家,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那是不可能的「代誌」。只因每個獨立個體自由其主體性,再怎麼的洞悉人心,一如弗洛依德老先生,想要從作品瞭解作家,仍然是此題無解。
那麼歪讀、誤讀這在讀者反應論裏沸沸揚揚的深受青睞,也是其來有自。作品一落入讀者之手,創作者最好的態度便是隨遇而安了,讀者決計以自身的閱讀模式與手段,經過一次次拆卸瓦解,來領略文本支箇中滋味;再好一點的讀者,更是會操起筆紙圈圈點點、批批改改、糊糊貼貼,曾經是乾淨整齊的頁面,妥放在連鎖書店的銷售平台上,已是面目全非,難以卒睹。
說來有趣的是,後者的閱讀形式,曾經在宋代風行過一段時間,相當耐人尋味的是宋代竟有位被稱為「閱讀專家」的劉辰翁,利用此種閱讀手法,讓他成為後來「評點專家」的先驅。而所謂「評點專家」此一稱號的始作俑者乃是李卓吾這位老哥。他呢,一出手便驚世駭俗,好好的官兒不當了,甩了官職開始做起流寓客子,遊蕩到某個相識者家裏便暫居乞食,甚且拋妻棄子。即使是父母、孩子一個個死於疾病瘟疫,他也這麼好生勸慰妻子,這是「幸了三世業緣」,在當世人的眼光中,一個「狂」字了得。遇到了書,他則非應個卯,翻翻了事,總得來點批判點抹,盡一番專業讀者的責任。既是如此桀驁不馴者,自然是不可能乖乖的去追索作家的意圖,嘗試為作家找出路。一本《四書笑》便足以令孔子氣歪了嘴,吹鬍子瞪眼睛了。至於《四書笑》究為何書?那又究竟如何挑戰明代表面上嚴守禮教份際的明代,骨子裏卻是沸騰著情慾的想像,停筆暫歇,欲知後事,且聽下回……
上一篇:【閱讀筆記】讀書這麼一回事
下一篇:【閱讀筆記】2.網路如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