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16:11:41哈比人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解不開的兩岸情結



這一齣紀錄片不管是影片中或是影片之後發生的事件,都只能用
「曲折離奇」來形容,當初導演傅榆鎖定的兩個紀錄對象,台灣苗栗出生的陳為廷,以及大陸來台念書的蔡博藝為主角,完全不會知道他們後續會發生的狀況,她那時候應該只是單純想以一個台灣熱中社運的年輕人,對照著大陸學生在台灣也想參與社運的年輕人,這兩個不同制度國家出生的人,對理念的堅持與想法,應該可以對照呼應,甚至引起許多的思考。

 

但每個人的人生並不會照著劇本來走,她完全沒想到陳為廷因為「太陽花」運動而聲名大噪,也不知道蔡博藝會因為撰寫《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成名兩岸,更進一步因為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成為箭靶,也因此,她擁有兩位前期非常珍貴的影片紀錄,也與兩位有著不同其他人的情誼(因為兩位皆未成名),使得她得以拍到不同於其他人的切入角度。

 

但紀錄片有趣的地方在於時間,當導演傅榆跟拍陳為廷許多次的抗爭,也許因為素材都雷同,也許連導演都有點放棄這支影片了,當最重要的「太陽花」運動發生時,她竟然沒有在現場,能夠引用的素材只能是別人拍攝的,在這場對於陳為廷人生最重要時刻,她竟然缺席,這也使得她在片中不斷地感慨這個失誤,但這也是這部影片之所以動人的緣故,就是導演很誠實,她不避諱地告訴觀眾她沒做到的部分,也不避諱原來她期許影片可能的發展,但一切變得不如她所想的,也許就是真實人生吧,永遠無法預知未來的道路。

 


也因此劇中陳為廷從神壇摔下的瞬間,或是他娓娓道來從小的孤獨感,甚至太陽花學運時,團體中也不得不有階級的區分,誰有發言或是決定等權力結構(也難逃變成他們抗爭的對象-政府),在片中都誠實以對。也因此到了片末,導演不死心地找了兩人聚首,直接用她的影片,希望讓他們重新回顧這幾年的變化,轉變的兩人反而沒多大情緒起伏因為人生就是如此,反而是執念著的導演,卻忍不住地哭泣,也許她會認為,那些原來的理想呢?當年那些心心念念的抗爭運動呢經過時間與事件的洗禮,似乎都變得不重要,就像是年長的我們回顧自己的年輕歲月,那些衝動與愛恨,似乎變得雲淡風輕。放不下的竟然是導演本人,這一點反而有趣,也許就如同她所說的,她不知道怎麼結尾這部紀錄片,但也許這就是這齣紀錄片最好的結尾我們都已經不是我們想成為的樣子了。

我們的青春之所以動人之處就在於人生的不受控制,也許青春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們至少知道我們曾經熱血過。






人生令人玩味以及不可預知的更是後續的發展,影片中兩位主角深深地被兩岸政治所影響,甚至引起極大爭議與討論,影片也適時地記錄這些時刻,但命運如此捉弄人,導演意外地以此片奪下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而她在台上的得獎感言,卻意外引發兩岸政治敏感話題,讓頒獎現場,或是事後各個大陸影星不得不「一個都不能少」的表態,連導演都沒想到她竟然也成為影片中的角色,也更強力地註解兩岸一言難盡的難題。

 

雖然很多人都譴責或是遺憾她在那個場合發表了太政治的言論,但也許大家還沒看過她的紀錄片,也許忘記了台灣所有言論自由都是受到保障的,我倒覺得從這個例子,一直到許多在大陸發展的藝人被逼表態的窘境,才真正需要所有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