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9 14:15:51zoe
ZOE去聽講
主題:環境變遷下的貧富差距-生態債務
主講人:趙家緯(環境系統分析研究室-台大環工所)
=====================
主講人:趙家緯(環境系統分析研究室-台大環工所)
=====================
在全球暖化的熱潮下,很多以節能減碳為主題的演講,紛紛像是正值花季的花苞冒個不停,其中有一場主題很不一樣,從生態債務的角度來切入。
所謂的生態債務應該是從生態成本衍伸來的,從進出口的產業來換算出所消耗的能源跟污染,換算下來看看我們欠了哪些生態債?很弔詭的現象是我們的債權國跟債務國也就是輸入國跟輸出國是大部分是重疊的,這當中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從中國進口產品,又賣東西回中國,這或許有什麼經濟上的術語或是模式,但如果從環保的觀念來看,好像很沒意義。
所謂的生態債務應該是從生態成本衍伸來的,從進出口的產業來換算出所消耗的能源跟污染,換算下來看看我們欠了哪些生態債?很弔詭的現象是我們的債權國跟債務國也就是輸入國跟輸出國是大部分是重疊的,這當中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從中國進口產品,又賣東西回中國,這或許有什麼經濟上的術語或是模式,但如果從環保的觀念來看,好像很沒意義。
另外,演講中也聽到新名詞,是由石化業提出的碳溢漏,業者說碳溢漏也就是我們替別的國家代工產品,相對的也是替別人負擔環境成本,這個部份也該抵免,這筆帳應該算到其它國家去,才能算是真正的環境正義,這個說法倒是第一次聽見。
在他的估算中,產業有43.73%到65.91%的環境衝擊都是供給他國使用,這數字看來有點驚人,不過仔細推算倒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我們許多都是高度仰賴出口的國家,這樣的話,這數字也就合情合理了。
今天還有提到一個比較常會被忽略掉的部份,就是台北市經常自豪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只有六噸,但是其實卻忽略是犧牲其他縣市的排放所帶來的,按照趙嘉緯所說,如果大家都按照台北的方式過生活,大概對環境的衝擊會增加三成;如果是按照台東的方式過日子 大概衝擊會減少三成。(這比喻很有意思,但是不知道是否有數據換算出來?)
會中有人提及在地製造跟消費的觀念也該推廣到電子業,因為很多電子產品都是台北設計規劃,運到大陸或越南組裝再載回台北賣,其中消耗了來回的運輸交通,造成的汙染又該誰來負責?
會中有人提及在地製造跟消費的觀念也該推廣到電子業,因為很多電子產品都是台北設計規劃,運到大陸或越南組裝再載回台北賣,其中消耗了來回的運輸交通,造成的汙染又該誰來負責?
看起來主要解決之道還是得回到調整產業結構上,哪些類型的產業即將要被調整 像是運輸倉儲、電力、鋼鐵,另外也不要忽略服務業所消耗的電力,雖然號稱是無煙囪的產業,但是也因為要提供良好的服務品質,而過度消耗能源。
環境的貧富差距,也就是環境負荷的公平性,有錢人就可以享受比較好的環境品質嗎?惡化的環境就得留給窮人使用??這公平嗎?這些話說得挺有道理的。
環境的貧富差距,也就是環境負荷的公平性,有錢人就可以享受比較好的環境品質嗎?惡化的環境就得留給窮人使用??這公平嗎?這些話說得挺有道理的。
@@重點先摘錄在此,寫就這篇說「文」也不像「文」的重點吧!這個主題還需要消化吸收!!
番仔銘
2008-09-10 00:17:14
很有意思的文章
但~讓人會有罪惡感~
尤其是不管待過任何工廠~
妳覺得呢!
我覺得啊!對我來說都太複雜了些.
如果單純點~大家都只要想著不要傷害環境,選擇對自然比較好的方式去進行,那就好了.
我從小數學就很差,這種算數的問題,對我來說挺頭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