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9 16:00:20阿平

廣東大旗頭村:珠江三角洲的明珠

三水最出名的村落

  大旗頭村應該算是三水最出名的村落了。據《三水縣志》記載,大旗頭村始建于明朝,歷代重文,曾出過6個狀元,而現存的古建築群,是清朝光緒年間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統一規划建造的。

新浪旅遊配套:村景 來源:唯美夕陽下的新浪博客

  相傳鄭紹忠雖官至水師提督,卻從未讀過書,加上村中重文的傳統,使其對後代“讀書做官”抱有很高的期望,這一想法在大旗頭古村落的建築中也有所體現:村落的入口部分是一個半畝的魚塘,為“墨”,塘邊有一筆形古塔──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形如硯,小者方塊狀,形如印。加上池塘邊的晒壩、大地等,共同組成了一個較為顯眼的“筆、墨、紙、硯”齊全的景觀。

  49間房排排列

  在魚塘的左側,便是全國首批12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的大旗頭村古建築群了,其核心區共49間,由鄭紹忠統一規划設計並一次性建造完成,在防洪、防衛方面構思獨到。相傳民國4年,洪水泛濫,大旗頭村被淹,但大水退後,古建築群並未受損。

新浪旅遊配圖:古韻 來源:唯美夕陽下的新浪博客

  這得益於先進的排澇系統。49間房屋座西向東,像梳子一樣排列成行,建于人工墊高的台地上,地基由後向前形成一個極緩的坡度。古建築群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每逢暴雨,雨水便沿著屋檐落在天井小巷,自滲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最後排進村前池塘。是以古村修建百余年,即便在暴雨時節,也從未發生過積水浸村的事件。

  窗小防匪有原因

  走進大旗頭古建築群的巷道,滿眼的青磚石板“鰲魚牆”。根據南方氣候特點,古建築群的南面比較開放、北面則比較封閉,巷道兩邊的住宅大部分是“三間兩廊”式布置,衹有少數的几件為“五間兩廊”式,天井兩側一般是廚房和行廊,正房三間,正中為廳堂,被木屏風分割成前後兩個部分,屏風前放置神龕,供奉祖先。

新浪旅遊配圖:窗小 來源:牧之的新浪博客

  這些房屋很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窗戶都極小,呈長條形,部分嵌有鐵條,且無一例外地都開在離地兩米以上的位置。這樣的設計使屋內采光不足,在當時卻是保命的必須。

  原來當時三水的匪患比較嚴重,而大旗頭周邊地勢又較為平坦,無險可守,因此大旗頭村在建造之初就在防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整體呈自西向東逐層防禦的格局,巷子的西端是封閉的,東端則修有門樓。從現存的痕跡來看,原來門樓上裝有鐵閘,遇到土匪打劫,村民便將鐵閘關上,整條巷子和房子就會形成閉合的防禦系統,而且建築群內部還有第二層的門樓和閘門,一旦巷子西段的第一道防線被敵人攻破,將第二層的閘門落下,東段的巷子立即可以形成新的封閉防禦系統。

  而群落內所有房屋的牆體都是兩側青磚,中間夾著麻石板和鐵板,不僅防匪防盜效果顯著,在防火上也頗有成效。大門雖然是木板做成,但是非常厚實,且裝有成人手臂粗的趟門。房屋側面一般不開窗,即使有也很小,且位置很高。在前排房和後排房之間砌著高高的磚牆,上面留有射擊口。

http://www.036562257.com/house_application.php?type=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