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6 00:24:52夷希微
啟蒙與頓悟
一個案子接一個案子從手上完成…
身為建築的創造者(從無到有謂之創造),
我們可能是空間的推手也可能是環境的殺手!?
走在路上,我們被迫觀看所有眼前的建築物,
依照我們的訓練,我們可以很快地把焦點落在值的多看一眼的建築物上,
但是從「好看與不好看」的外表,我們又能瞭解「建築師」是否對它付出一絲絲的用心?
換做是別人來看我的案子,他們又如何能瞭解我曾經為我設計的建築物付出了多少用心?
學建築需要啟蒙,當建築師需要頓悟…
我終於明白,提供「愉悅」的建築外在形式,只是身為建築師最起碼的一點點社會道德,真正留給使用者稱道的應該是在:企畫、計畫與規劃。
我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時間才明白:「形式」原來只是一個開始…
而我終於要開始當一位「建築師」了。
身為建築的創造者(從無到有謂之創造),
我們可能是空間的推手也可能是環境的殺手!?
走在路上,我們被迫觀看所有眼前的建築物,
依照我們的訓練,我們可以很快地把焦點落在值的多看一眼的建築物上,
但是從「好看與不好看」的外表,我們又能瞭解「建築師」是否對它付出一絲絲的用心?
換做是別人來看我的案子,他們又如何能瞭解我曾經為我設計的建築物付出了多少用心?
學建築需要啟蒙,當建築師需要頓悟…
我終於明白,提供「愉悅」的建築外在形式,只是身為建築師最起碼的一點點社會道德,真正留給使用者稱道的應該是在:企畫、計畫與規劃。
我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時間才明白:「形式」原來只是一個開始…
而我終於要開始當一位「建築師」了。
artai
2006-11-20 20:20:03
之ㄧ
我記得13年前我考台大城鄉所,”建築史”是老夏出的題,其中有一題大致是這樣:”請就建築師做為一個環境搗蛋者的角色而言,請示分析其過去、現在、未來的....”(有些忘了),當時心中在罵XXX,現在把自己放到整個建築史的時間軸去想想,還真有那麼一點意思。
之二
這棟大樓我們只記得是KPF在台灣的作品,卻不記得一起努力的在地專業者;建築師:張秀龍詹得安、結構聯邦工程、陳佩瑜老師專案與KPF一起發展設計。
夷希微
2006-11-18 22:20:16
中央那棟大樓,是KPF在台灣(唯一?)的作品(平面和「側」立面還不錯,正面沒什麼),我在等紅燈的時候,從容按下快門。
原設計做飯店(五星級)使用,後來易主(國泰世華銀行),改做辦公大樓使用。
就我目前的學習來說
我覺得阿! 設計房子的時候
有沒有以使用者的立場去考慮
很重要
而且 除了實用的機能上
又打算帶給使用者內心什麼樣的翻騰
有時候 建築師會很自我
都不太能接納別人的意見
以上是目前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