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4 17:41:49阿不
「修行與誘惑」是雞與蛋的哲學命題?
「如果沒有誘惑,修行將失去意義,修行的存在,即意味著誘惑的存在。」
在《蝶道》一書中讀到了上面的句子:剛開始相當沈醉於作者的如此發現,也相信事實真是如此。但繼之而來的,卻不是相信後的踏實,反倒浮現一種不安,因為把「修行與誘惑」的關係簡單視為「雞與蛋的先後辯證?」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可是在閱讀的當下自己卻無法分辨出來。
闔上書後,在電腦上隨意瀏覽一些網站,百無聊賴下還是決定上床睡覺。也許是昨天睡得多了,加上又喝茶又喝咖啡的關係,躺上床後不管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入睡,與其翻來覆去的掙扎,倒不如就離開床,因此便回到書桌抽出另一本也是最近購得的《菜鳥沙彌變高僧》讀了起來,沒多久就深受書裡敘述的禪修故事吸引,且從中獲益良多。
不知是否受此書影響,在讀罷整整一章並闔上書本後,靈光一閃突然想通了前述那句話帶來的疑惑,解開纏繞心底的不安。
當我們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修行這件事,誘惑就真的是如影隨形,但如果從佛的眼光來看,斷絕誘惑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對於真正想要修行且能成功斷絕慾念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是誘惑,也沒有什麼是苦,不過是無明而已。
萬事萬物都存有佛性,每個生命、每個物件裡原就有佛,透過修行只是把誘惑、迷惑、蔽人眼目的東西移開,讓人去發現那個原就存在、未受污染的真我。
然而修行的目的遠不止於此,修行並非只在追求個人的解脫,而是希望在自己開悟後還要幫助他人離苦得樂,讓其它人也能見性成佛。就像地藏王菩薩所發的誓願一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如果把修行與誘惑視為一體兩面,那麼便永遠不能修行成功,因為你想起了一者,必然也想起了另一者;又或者你只是為了擺脫誘惑而修行,即使你成功斷絕掉七情六欲,那你不過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木頭人而已,你的存在對這個世界根本無益。對有志修行的人來說,應該要有更宏大的目標,並不斷的以此砥礪自己向了悟之境邁進,因為在佛的教誨裡,眾生原就具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只是端看個人是否能突破迷障,激發自己的力量,且敢於立下和地藏菩薩一樣的大願,矢志而行,不改初衷。如此,修行才有意義,才是真修行
2004/1/25
在《蝶道》一書中讀到了上面的句子:剛開始相當沈醉於作者的如此發現,也相信事實真是如此。但繼之而來的,卻不是相信後的踏實,反倒浮現一種不安,因為把「修行與誘惑」的關係簡單視為「雞與蛋的先後辯證?」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可是在閱讀的當下自己卻無法分辨出來。
闔上書後,在電腦上隨意瀏覽一些網站,百無聊賴下還是決定上床睡覺。也許是昨天睡得多了,加上又喝茶又喝咖啡的關係,躺上床後不管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入睡,與其翻來覆去的掙扎,倒不如就離開床,因此便回到書桌抽出另一本也是最近購得的《菜鳥沙彌變高僧》讀了起來,沒多久就深受書裡敘述的禪修故事吸引,且從中獲益良多。
不知是否受此書影響,在讀罷整整一章並闔上書本後,靈光一閃突然想通了前述那句話帶來的疑惑,解開纏繞心底的不安。
當我們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修行這件事,誘惑就真的是如影隨形,但如果從佛的眼光來看,斷絕誘惑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對於真正想要修行且能成功斷絕慾念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是誘惑,也沒有什麼是苦,不過是無明而已。
萬事萬物都存有佛性,每個生命、每個物件裡原就有佛,透過修行只是把誘惑、迷惑、蔽人眼目的東西移開,讓人去發現那個原就存在、未受污染的真我。
然而修行的目的遠不止於此,修行並非只在追求個人的解脫,而是希望在自己開悟後還要幫助他人離苦得樂,讓其它人也能見性成佛。就像地藏王菩薩所發的誓願一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如果把修行與誘惑視為一體兩面,那麼便永遠不能修行成功,因為你想起了一者,必然也想起了另一者;又或者你只是為了擺脫誘惑而修行,即使你成功斷絕掉七情六欲,那你不過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木頭人而已,你的存在對這個世界根本無益。對有志修行的人來說,應該要有更宏大的目標,並不斷的以此砥礪自己向了悟之境邁進,因為在佛的教誨裡,眾生原就具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只是端看個人是否能突破迷障,激發自己的力量,且敢於立下和地藏菩薩一樣的大願,矢志而行,不改初衷。如此,修行才有意義,才是真修行
2004/1/25
木頭與佛還是有些不解
版主回應
當有些問題想不通時,就把它放在心裡,
然後找別的事做,
有時候你會在另外的地方找到答案。 2008-06-16 23:29:44
"真我"的心境,"不二的法門" 詮釋的真好!讓我們多多 聞 思 修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