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7 10:53:19齊柏林

南柯一夢

派特.麥希尼的音樂,包含了許多的視覺畫面,對我而言永遠是新鮮的。但如果他堅持自己的風格,而少了些變化,也蠻讓人頭痛的;還好,他可能也讀過禪學家,鈴木.俊隆的一句話:『所有事物看起來感覺”美“的理由,是它失去了平衡!但在它背景部份,總是呈現完美的和諧狀態』,這是禪學的通病,喜歡嚼舌根。禪或許就是,在句子當中,能夠獲得你認同的理念,只達百分之十,其餘的部份,帶領進入思考的死胡同。平衡是種美,失去平衡也是另一種美,在音樂領域中,我想都要學習交替欣賞。

富有旋律性的音樂,聽久了將會失去平衡感!這是欣賞音樂的危機。所以在唱片中,就會出現幾張,強調自發性且沒有旋律拍子可言的演奏。在聽類似的作品時,我喜歡佯裝高雅,音符其實一團亂,就是迫切要假借品味的名義來撒謊,嘿!你們知道嗎?我知道他們在演奏什麼的表情姿態。說來可笑,我就是做了,有什麼辦法能阻止失控的行為。
那如果你來問我:
齊柏林,你很像清楚的明瞭,音樂傳遞出的訊息,能夠幫我解釋嗎?
我會說籠統的話來唬嚨你:
聽音樂,見人見智,聽什麼像什麼,沒有一定的道理和準則地。

這話也表現出傲慢態度,你們心理想,明明聽得懂嗎。為什麼說得很像自己高人一等,有點目中無人呢!其實,我心理的真正想法是,類似的音樂,真得像糰屎,可以說是一場車禍、戰爭、駭人聽聞的謀殺,它真得什麼都不是啊,你們還要我說出音樂是什麼,不是強人所難嗎?那你為什麼不直接了當的告訴我,音樂像糰排泄物。就是有些人主觀的認為,音樂是美的,所以才裝扮成瞭解美的姿態,來博取你們的認同,或許其中有些朋友,真的懂這些音樂,也很難說,不是嗎?
真得有人懂嗎?我半信半疑!否則,這三張一套的唱片,那會淪落到二手店中。況且買它的人,一定是看上了,派特.麥希尼的名氣,或者德瑞克.拜雷的膽大創新,才買入得。再不然,就是發現唱片公司(針織工廠,它同時也是俱樂部)的商標吸引你,就是一位婦人,坐在椅子上,溫柔婉約的在織毛線,那想到去俱樂部表演的風格類型,好比流氓一樣可憎,然後才淪落到齊柏林的耳中,附庸風雅。
我想音樂並不是所說的,毫無價值。以兩把吉他,加上兩套打擊樂器,同時演奏出混亂的感覺,早就行之有道。它給我的真正意義,純粹只是轉換或調劑聆聽音樂時的心情。你能夠想像,聽完唱片中的任何一首作品,再緊接著聽諾拉.瓊思的音樂時,落差之大;宛若即將掉入油鍋炸熟的剎那間,將你拉起,發現只是躺臥在平穩又舒適的床上,滿身是汗的作了個惡夢。
Mrs Darcy 2006-08-21 10:29:37

覺得任何事都可以用你的話"聽音樂,見人見智,聽什麼像什麼,沒有一定的道理和準則地"來套用. 我之前是很排斥分析和解釋的, 總覺得該是"存乎一心"的感覺, 在訴諸文字或語言時, 就失去了真意. 現在想想, 觀感既是種不能輕易傳遞的縹緲與難以捉摸, 不管是"欲說已忘言"還是文字無法描述, 只要一點點的抒發, 還是能讓觀感有某種落實, 那一點點solid的分享, 大概就是為什麼雖然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可是我還在這裡亂回應的理由了.

版主回應
還是想用那句話,音樂是不能用談的,談音樂好比舞蹈去表現建築.
許多事都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而這正是難度所在,為了證明自己的不渺小,我們登陸月球(最近傳說阿姆斯壯的畫面是假的),攀岩,極限運動,很多時候,擔心自己默默無名,所以去解釋些什麼時,可能只達到六成或更少ㄝ.因為每個人都有相類似的經歷,然後情形有些差異,透過這方面的十個人,來討論解釋相同的感覺時,或許那難以訴諸文字的情緒,可能變得真實,傳神起來了

才不會風馬牛不相及,那思想碰撞是很過癮的一件事,好比交流
2006-08-21 20:47:20
mi ya ko 2006-08-17 23:37:23

聽音樂ㄉ感受的確是很主觀ㄉ
也會隨著聆聽時ㄉ心情和狀況有些差異
原本就是"聽什麼像什麼,沒有一定的道理和準則地"...

版主回應
嗯真是這樣,不過這張還會被pat metheny的風格和彈法給嚇一跳,噪音加上紊亂,但覺得他這手段還蠻聰明的,就是欣賞他這點: ) 2006-08-18 15:49:09
齊柏林 2006-08-17 10:56:53

Derek Bailey & Min Tanaka(很搞怪的有趣表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5dz_1meB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