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5 22:38:24月光

《After this our exile》父子

看這部片的動機,因為郭富城我在追星的那個純真年代超級喜歡的藝人,從歌手變成演員,我看過幾部他的作品都很失望,都是胡鬧的片子,到中後期開始有嚴肅的演出,不過演技仍嫌生澀,去年雖然《三岔路口》拿下金馬影帝,可是我對金馬奉承跟商業氣息濃厚的頒獎方式深不以為意,雖然還是會看看有哪些好片,但不代表我對那部片子有信心,尤其是四大天王輪流拿座影帝.....看了就很吐血,簡直是大放送。

今年衝著再度掄元跟配角也拿獎的氣勢下,選擇瞧瞧郭富城的演出。

片子開頭讓人印象深刻,吳景滔坐在父子騎的腳踏車後,玩著風車,父親的背影看起來是那麼巨大、可靠、溫暖,快樂油然而生,卻一跤摔到夢醒,也預告了片子的悲劇性。

現實中的父親郭富城,設定是個賭鬼、爛人(卻沒交代為什麼愛賭,怎麼賭,賭到怎樣爛),妻子楊采妮在酒店上班,意圖離家卻被當街拖回去,兒子沒錢上學及對父母的無力感,一家三口的複雜關係,在簡單的對手戲及簡陋的家中一開始交待得漫長又細膩。

郭富城關起房門卻是對低聲下氣要求楊采妮別走,楊采妮一度想安慰自己男人的手縮了回去,兩個小人物的心情在窗邊顯得渺小又巨大。兩人的床戲來得突然,卻引爆兩人對性的不同需求,同樣是發洩卻是不同的兩端的情緒,在長度不短的床戲中表露無遺(看得有點傻眼),郭富城大男人卻又光說不練的模樣令人可憎,也注定楊采妮的出走,劇情進入了正題,走投無路的父子決定出走,漂泊的日子。

片名父子,但其實片中只有父親對兒子的忽視及傷害,有賭就沒有兒子,有女人就沒有兒子,為了自己的未來也還是沒有兒子,縱然嘴上口口聲聲愛,卻沒有世俗的那種親子感情,有的只是一條無法解開的骨肉羈絆,在片中不斷描述郭富城的荒誕生活中,反而蓄積了兒子的灰暗。

進入中後段,兒子的情緒漸漸展露,自己出走找尋自己的將來,在尋求媽媽回家碰壁、又被迫開始當小偷的日子中,漸漸崩潰,尤其在兩次偷竊失風的表現,吳景滔的一哭,哭出了對親情的失望及人生的絕望,最後被抓到毒打到吐血的慘叫聲中,郭富城選擇棄之不顧,在拘留所吳景滔抓狂咬傷郭富城的耳朵,咬醒了郭富城的志氣,最後長大的吳景滔在不斷的贖罪中,看見改變的父親找到自己的幸福,而自己失落的人生才正要展開,落幕。

郭富城及吳景滔的演技真的有目共睹,但片子設計得許多片段反而有時讓主題失了焦,華人電影中少見那麼長又充滿情慾的床戲,吳景滔找到楊采妮卻碰壁,郭富城因為被兒子咬傷,在黑暗的大街上啜泣,兒子最後的贖罪之旅,這幾場戲我個人覺得倒是可以不用花這麼多篇幅去銓釋,因為少了這些並不影響片子的完整性,反而有多餘的感覺。

其實這部片恰巧可以跟另一部片《大智若魚》做個對比,那是我唯一在電影院哭得淅漓嘩啦的片子,正如父子的精髓「無恨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一樣,父子間總是有難以解開的心結,從佛洛依德的性衝突論來看,父子間早就預設一種衝突的存在,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

《大智若魚》描述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小伙子,在最後的最後才解開心結,在父親臨終前一刻才能把握最後的父子情;《父子》卻是描述身在悲中不知悲的淒涼情節,在最後的最後父子種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同樣的是,他們最後的爆點卻是累積起來的,不經歷開頭不知所以然的片段,無以體會最後的感動。

不過大智若魚帶給我極大的感動,父子卻沒有,有網友評論父子是部「好看卻不感人的片」,或許是有那樣子的一點遺憾,個人是認為太多枝節分散了父子的主題及感情,以及導演寫實的風格讓感情收斂了起來,是最大的敗筆,比較起來大智若魚卻是相當集中在父子互看的眼光當中呢。

《父子》推薦程度
好萊塢觀眾:★★☆
(鮮少高潮起伏的劇情,只有寫實的描寫小人物的掙扎,去看就像坐我前面的兩位女性一樣,散場走光了還在座位上呼呼大睡。)

影展觀眾:★★★★
(精湛的演技及對手戲值得一推,缺點上面寫了。)


聞天祥專欄(精闢的評論,極推薦)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865&c=BA0001
官方網站
http://www.afterthisourexi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