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2 12:34:19zdx97tx13v

平常心辨析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做一個比喻,說眾生不見道,就在於心緒擾亂。比如缸中之水,用手攪動之後,你再用他當鏡子,就無法看到你的面目。同時也看不到缸底。是什麼影響的呢?就是攪動。也就是說,如果不再攪動他,慢慢地他就會靜止下來,水中的波紋平復了,水面平整如一,既可以照物也可以洞徹至底。

作為眾生,心緒妄動,貪嗔癡之心一刻也不能停歇下來,沒事瞎琢磨,有事窮算計,面對本來空幻的境界卻當作實有而妄動愛恨情仇。就像波濤洶湧海浪,一刻也不得停歇。求而又求,求得還要求,沒有滿足的時候。任其狂心泛濫,造作無量的罪業。這樣如何才能見道呢?

所謂的平常心,在達摩四行觀中說的很清楚。也就是逢苦不憂,即報怨行。獲譽不喜,即隨緣行;也就是說,通達實相,一切本無可得,得失無心。這樣貪嗔癡之心也就停歇下來。

也就是說,通達實相,一切本無可得,得失無心。這樣貪嗔癡之心也就停歇下來。

大慧禅師所說的他的吃飯與睡覺和別人不同,就在於他無取捨,有什麼吃什麼,沒有揀擇。該睡覺,倒頭就睡,用不著考慮蓋什麼樣的被子,住什麼樣的床。一句話,就是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而心無動搖,就是平常心;攀緣不止即是馳求心。而這馳求心一旦能夠停歇下來,就是歸於平常心。

佛陀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貪著一切境界,即一切境界而離一切境界,不被境界所粘著。即境界而能不被境界粘著,等同無心。也可以說平常心就是無心,也就是祖師所說的,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作為修道人,在沒有證入空性之前,要學會即境界而離境界,雖然這樣作需要漫長的過程,但是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

至於說不分別,並不是停止六根不不起作用,而是在起作用的同時不加貪著。佛陀說:愛欲是生死根本。眾生六根起用之後,分別好壞之後,而采取取捨的行動。而大修人六根起用,雖分別好壞,但無取捨之心。這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雖分別而無意。這種境界不是天然外道所能理解和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