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2 13:23:40+燦爛清晨+
Believe In Music
專輯曲目
01. Believe In Music
02. 蜘蛛天空
03. I Don't Care
2004年發行
------
01. Believe In Music
02. 蜘蛛天空
03. I Don't Care
2004年發行
------
從以前就很喜歡他們的歌,真的很棒!
一直到現在才有機會介紹他們,
第一次聽見蘇打綠,
就覺得
哇~~~好讚喔!!!!
主唱青峰獨特的嗓音加上SodaGreen在演唱時自然而生的特殊氛圍,
馬上就吸引了我。
--------
蘇打綠最新EP,收錄Stage實況錄音作品三首,以及兩支精彩MV!
這是蘇打綠的第三張CD, 三首從未發行過的新歌 "Believe In Music" " I Don't Care",跟 "蜘蛛天空",是2004年7月24號在The Stage現場演出的錄音,裡頭還有兩支 Music Video,所以也可以叫做AVCD。
有人說蘇打綠的現場比錄音室好聽,其實現場錄音是個相當嚴酷的考驗,錄音室可以錯了再來,現場演出卻只有一次機會。當然,以現代的錄音技術,是可以修補當天演出的錯誤,但是這張唱片的後期製作,蘇打綠完全沒有任何一點重唱,重彈的部份,製作人只是盡力的捕捉當天現場演出的氛圍。
因為相信音樂的魔力,相信蘇打綠現場演出的魅力,相信音樂不該作假。所以說,就這樣吧,讓永遠變成永遠,一個美好而傳神的記錄。那天的蘇打綠很搖滾,跟之前的兩張單曲"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及"飛魚"的風格非常不同。
這個想像力無窮,無法清楚界定曲風的新秀樂團,帶著一種台灣年輕樂團中罕見的早熟態度和技術,勇敢的挑戰自我極限,用令人喘不過氣的爆發力飆起了搖滾,卻依然保有原來的華麗美感,這就是蘇打綠,永遠帶來猜不到的驚喜。
蘇打綠/ sodagreen,[ n.] 一種慢性腐蝕心靈的旋律性飲料。[ v.] 專指某種變調搖滾精神試著改變受眾音樂習性。[ adj.] 乍聽之下令人難以忍受卻又無力抗拒的。[ adv.] 綿密而愉悅、輕鬆又帶點溫柔地。
團員多為政治大學學生。2001年政大金旋獎音樂比賽『最佳人氣獎』、2002年政大金旋獎音樂比賽『個人創作組冠軍』、『最佳作詞』、『最佳作曲』、『創作樂團組冠軍』。
年輕的生命有點靦靦,有點單純,但總是神采飛揚。熱情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擴散,盡情玩耍自己的熱愛,大膽嘗試多種可能,把迷戀變成創作的動力,堅持不懈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於是得獎、肯定,也在意料之外到來。
「沒有刻意的落筆,沒有虛偽的訴求,但卻極其真誠與善良。就像飛鳥忘神地跳芭蕾,很簡單地,想在自己或你和你的腦袋裡轉個不停;就像喝下一杯不知名的蘇打,很清淡地,卻在吞入之後讓泡泡打不停的嗝。」-「蘇打綠」是這麼定義自己的。
◎Pop music 蘇打綠 成軍年資 8年 樂團
浩浩蕩蕩、熱熱鬧鬧一批人坐下來,蘇打綠的成員總共有六個人,大部分是大學剛畢業和剛考上研究所的年紀,訪問他們比較像是老師在課堂上問問題,丟出一個問題之後,總會有一小段不知道誰該要回答的尷尬沉默,接著就是彼此互相推託,嚷著要推派哪位代表回答。
漸露頭角
蘇打綠的成員多半是政大的學生,鼓手小威、貝斯手馨儀以及主唱青峰是在附中時就組團,大家不約而同考上政大,中間經過幾次團員的更迭,電吉他手阿凱、吉他手阿福的陸續加入,最後則是在去年入團的提琴手阿龔,完成了現在的陣容。蘇打綠之所以叫蘇打綠,怪名字並非有什麼深沉的涵意,純粹只是因為團員覺得「蘇打」很適合用來形容自己的音樂,而主唱青峰喜歡綠色,「蘇打綠」的名字就此拍案。
今年的海洋音樂季獲得了評審團大獎的蘇打綠,很幸運地在當場便得到知名製作人林暐哲的邀約,有機會進入唱片市場,發行單曲唱片。「林暐哲自己到後台找我們,遞名片給我。」青峰說:「我當場就嚇傻了,馬上跑去跟其他團員說:『ㄟ!他是林暐哲耶!』沒想到他們的反應居然是:『啊?林暐哲是誰啊?』」
其實在林暐哲之前,已有許多識貨的音樂人,向蘇打綠探尋過發片的可能,但最後卻都無疾而終。「因為他們有的想改變我們;有的只想接收我們音樂裡的某個特點,我們都不能接受。」馨儀說:「但是林暐哲同時接收我們的優點和缺點,不試圖改變我們,而是讓我們的優點發揚光大。」
無法歸類
蘇打綠的音樂很難定義,它有點像英式搖滾,但又不完全是。這也許和六個成員,對於音樂的啟蒙和品味都大不相同有關。鼓手小威的父親是牧師,從小聽教會音樂長大;阿凱的音樂啟蒙是大學學長介紹他聽的齊柏林飛船;阿龔4歲就開始學鋼琴,受到古典樂的薰陶最深;青峰在國中以後,接收姊姊留下來的國語流行唱片,開始聽王菲的《天空》;馨儀喜歡日本搖滾樂;團長阿福高中時就到民歌餐廳演唱,不過當他說出自己擁有的第一張專輯是Back Street Boys時,馬上受到團員的一致炮轟:「虧你說得出口!」、「超丟臉的你!」這樣多元的音樂喜好和風格的撞擊之下,造就出蘇打綠無法歸類的音樂風格。即使彼此的音樂品味互不相同,但大家在創作編曲時,都會拋棄成見,討論的只是:這東西好不好聽?彼此喜不喜歡?
6個人拿起樂器、陣仗擺開,在熙來攘往的西門町拍照的確是一件很招搖的行為,惹來不少人駐足圍觀。有個男學生怯生生地拿起相機問我:「可以拍照嗎?」我好奇回問:「你知道他們是誰嗎?」男學生說:「當然知道,他們是蘇打綠啊!我超喜歡他們的歌。」
========================================================================
相信音樂 做你自己------評蘇打綠
Posted by admin 時間: Friday March 04, @03:42AM
http://www.pots.com.tw/article.pl?sid=05/03/03/1944235
中坡不孝生 寫道: "搖滾樂是一種橫向移植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無可避免的脫離不了其宗主國的影響;於是,每當我們聽見新的團體與新的聲音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在樂句中尋找熟悉的影子與根源,以便於分類界定,甚至對其以同樣的標準加以審視評判。
聽見蘇打綠,你會想起誰?在以往發行過的單曲中,蘇打綠所呈現的是一種70末80年代初「校園民歌時代」懷舊的清新氣質。樂團成員不但各各都是練家子,主唱青峰陰柔具特色的唱腔,跳脫制式的編曲,再加上青峰深具文采,意境優美,天馬行空的歌詞創作,不禁讓我聯想到一個老掉牙的名詞------藝術搖滾(Art rock),而且是David Bowie、Japan那一種的。
結果,這張live EP的發行,卻顛覆了我上述的刻板印象;原來他們是一組精明睿智,卻又悶騷的樂團;原來他們的現場演出是如此的有power。
我承認自己並非他們的死忠歌迷,所以對他們的種種印象全然是透過媒體的再現,如今這張EP中所收錄的MV給了我一次體驗其現場演出魅力的機會。但老實說,我覺得這支MV的後製視覺特效是整張EP中最大的敗筆,它嚴重地干擾了閱聽人的感官,寧願它就是一鏡到底的現場記實,也不要讓自以為炫,畫蛇添足的動畫、剪貼特效減損了樂團本身在舞台上自然呈現的攝人風采。
第一首「Believe In Music」和第二首「蜘蛛天空」中渾厚低沉的貝斯聲線讓歌曲籠罩著後龐克的陰鬱揮之不去;「Believe In Music」開頭一段「Ho-Y -Ya」的吟唱差點害我以為青峰被周杰倫鬼魂上身,下一句脫口就要「一二三四(日文),快使用雙截棍」,在我差點想發功解救青峰的同時一陣猛烈鼓擊又將歌曲拉回Post-Punk的低調激昂;等等,這是Placebo嗎?不,錯了,是the Cure。青峰在歌曲中尾音押ㄠ韻的吶喊與尖聲怪叫真可媲美「Wish」專輯中的Robert Smith。
那,這是The Smiths嗎?You got it!﹗「蜘蛛天空」中的青峰看似輕快卻心事重重的獨舞,似乎遙祭著逝去的曼城80青春與早已年老色衰的Morrissey,好一個慘綠的美麗少年啊﹗
最後一首歌「I Don’t Care」是一首青春無敵的Power-pop,本來還真以為是首平淡的芭樂歌(光看歌名真的很像),好在末尾一段華麗的鍵琴solo為歌曲增色不少,亦展現了蘇打綠紮實的學院派技巧與風範。
綜觀而論,蘇打綠的風格丕變,正是樂團的最大優勢。當你正要脫口判生死的剎那,蘇打綠總會適時地給你驚奇;就如這張EP中所呈現的種種一般。當主流大眾與獨立樂迷早已被Nu-metal或Power-pop的喧囂與虛矯所矇蔽時,所謂 「以柔克鋼」,蘇打綠的出現無疑是一帖清新降溫的涼劑;不用為他們的生不逢時感到苦惱,也不用擔心他們會被其他不堪入耳的噪音所淹沒,套用一句很芭樂的廣告詞「Believe In Music,Just do it」
再問一次,聽見蘇打綠,你會想起誰?絕不是Placebo,也非The Smiths,他們是蘇打綠﹗﹗"
一直到現在才有機會介紹他們,
第一次聽見蘇打綠,
就覺得
哇~~~好讚喔!!!!
主唱青峰獨特的嗓音加上SodaGreen在演唱時自然而生的特殊氛圍,
馬上就吸引了我。
--------
蘇打綠最新EP,收錄Stage實況錄音作品三首,以及兩支精彩MV!
這是蘇打綠的第三張CD, 三首從未發行過的新歌 "Believe In Music" " I Don't Care",跟 "蜘蛛天空",是2004年7月24號在The Stage現場演出的錄音,裡頭還有兩支 Music Video,所以也可以叫做AVCD。
有人說蘇打綠的現場比錄音室好聽,其實現場錄音是個相當嚴酷的考驗,錄音室可以錯了再來,現場演出卻只有一次機會。當然,以現代的錄音技術,是可以修補當天演出的錯誤,但是這張唱片的後期製作,蘇打綠完全沒有任何一點重唱,重彈的部份,製作人只是盡力的捕捉當天現場演出的氛圍。
因為相信音樂的魔力,相信蘇打綠現場演出的魅力,相信音樂不該作假。所以說,就這樣吧,讓永遠變成永遠,一個美好而傳神的記錄。那天的蘇打綠很搖滾,跟之前的兩張單曲"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及"飛魚"的風格非常不同。
這個想像力無窮,無法清楚界定曲風的新秀樂團,帶著一種台灣年輕樂團中罕見的早熟態度和技術,勇敢的挑戰自我極限,用令人喘不過氣的爆發力飆起了搖滾,卻依然保有原來的華麗美感,這就是蘇打綠,永遠帶來猜不到的驚喜。
蘇打綠/ sodagreen,[ n.] 一種慢性腐蝕心靈的旋律性飲料。[ v.] 專指某種變調搖滾精神試著改變受眾音樂習性。[ adj.] 乍聽之下令人難以忍受卻又無力抗拒的。[ adv.] 綿密而愉悅、輕鬆又帶點溫柔地。
團員多為政治大學學生。2001年政大金旋獎音樂比賽『最佳人氣獎』、2002年政大金旋獎音樂比賽『個人創作組冠軍』、『最佳作詞』、『最佳作曲』、『創作樂團組冠軍』。
年輕的生命有點靦靦,有點單純,但總是神采飛揚。熱情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擴散,盡情玩耍自己的熱愛,大膽嘗試多種可能,把迷戀變成創作的動力,堅持不懈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於是得獎、肯定,也在意料之外到來。
「沒有刻意的落筆,沒有虛偽的訴求,但卻極其真誠與善良。就像飛鳥忘神地跳芭蕾,很簡單地,想在自己或你和你的腦袋裡轉個不停;就像喝下一杯不知名的蘇打,很清淡地,卻在吞入之後讓泡泡打不停的嗝。」-「蘇打綠」是這麼定義自己的。
◎Pop music 蘇打綠 成軍年資 8年 樂團
浩浩蕩蕩、熱熱鬧鬧一批人坐下來,蘇打綠的成員總共有六個人,大部分是大學剛畢業和剛考上研究所的年紀,訪問他們比較像是老師在課堂上問問題,丟出一個問題之後,總會有一小段不知道誰該要回答的尷尬沉默,接著就是彼此互相推託,嚷著要推派哪位代表回答。
漸露頭角
蘇打綠的成員多半是政大的學生,鼓手小威、貝斯手馨儀以及主唱青峰是在附中時就組團,大家不約而同考上政大,中間經過幾次團員的更迭,電吉他手阿凱、吉他手阿福的陸續加入,最後則是在去年入團的提琴手阿龔,完成了現在的陣容。蘇打綠之所以叫蘇打綠,怪名字並非有什麼深沉的涵意,純粹只是因為團員覺得「蘇打」很適合用來形容自己的音樂,而主唱青峰喜歡綠色,「蘇打綠」的名字就此拍案。
今年的海洋音樂季獲得了評審團大獎的蘇打綠,很幸運地在當場便得到知名製作人林暐哲的邀約,有機會進入唱片市場,發行單曲唱片。「林暐哲自己到後台找我們,遞名片給我。」青峰說:「我當場就嚇傻了,馬上跑去跟其他團員說:『ㄟ!他是林暐哲耶!』沒想到他們的反應居然是:『啊?林暐哲是誰啊?』」
其實在林暐哲之前,已有許多識貨的音樂人,向蘇打綠探尋過發片的可能,但最後卻都無疾而終。「因為他們有的想改變我們;有的只想接收我們音樂裡的某個特點,我們都不能接受。」馨儀說:「但是林暐哲同時接收我們的優點和缺點,不試圖改變我們,而是讓我們的優點發揚光大。」
無法歸類
蘇打綠的音樂很難定義,它有點像英式搖滾,但又不完全是。這也許和六個成員,對於音樂的啟蒙和品味都大不相同有關。鼓手小威的父親是牧師,從小聽教會音樂長大;阿凱的音樂啟蒙是大學學長介紹他聽的齊柏林飛船;阿龔4歲就開始學鋼琴,受到古典樂的薰陶最深;青峰在國中以後,接收姊姊留下來的國語流行唱片,開始聽王菲的《天空》;馨儀喜歡日本搖滾樂;團長阿福高中時就到民歌餐廳演唱,不過當他說出自己擁有的第一張專輯是Back Street Boys時,馬上受到團員的一致炮轟:「虧你說得出口!」、「超丟臉的你!」這樣多元的音樂喜好和風格的撞擊之下,造就出蘇打綠無法歸類的音樂風格。即使彼此的音樂品味互不相同,但大家在創作編曲時,都會拋棄成見,討論的只是:這東西好不好聽?彼此喜不喜歡?
6個人拿起樂器、陣仗擺開,在熙來攘往的西門町拍照的確是一件很招搖的行為,惹來不少人駐足圍觀。有個男學生怯生生地拿起相機問我:「可以拍照嗎?」我好奇回問:「你知道他們是誰嗎?」男學生說:「當然知道,他們是蘇打綠啊!我超喜歡他們的歌。」
========================================================================
相信音樂 做你自己------評蘇打綠
Posted by admin 時間: Friday March 04, @03:42AM
http://www.pots.com.tw/article.pl?sid=05/03/03/1944235
中坡不孝生 寫道: "搖滾樂是一種橫向移植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無可避免的脫離不了其宗主國的影響;於是,每當我們聽見新的團體與新的聲音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在樂句中尋找熟悉的影子與根源,以便於分類界定,甚至對其以同樣的標準加以審視評判。
聽見蘇打綠,你會想起誰?在以往發行過的單曲中,蘇打綠所呈現的是一種70末80年代初「校園民歌時代」懷舊的清新氣質。樂團成員不但各各都是練家子,主唱青峰陰柔具特色的唱腔,跳脫制式的編曲,再加上青峰深具文采,意境優美,天馬行空的歌詞創作,不禁讓我聯想到一個老掉牙的名詞------藝術搖滾(Art rock),而且是David Bowie、Japan那一種的。
結果,這張live EP的發行,卻顛覆了我上述的刻板印象;原來他們是一組精明睿智,卻又悶騷的樂團;原來他們的現場演出是如此的有power。
我承認自己並非他們的死忠歌迷,所以對他們的種種印象全然是透過媒體的再現,如今這張EP中所收錄的MV給了我一次體驗其現場演出魅力的機會。但老實說,我覺得這支MV的後製視覺特效是整張EP中最大的敗筆,它嚴重地干擾了閱聽人的感官,寧願它就是一鏡到底的現場記實,也不要讓自以為炫,畫蛇添足的動畫、剪貼特效減損了樂團本身在舞台上自然呈現的攝人風采。
第一首「Believe In Music」和第二首「蜘蛛天空」中渾厚低沉的貝斯聲線讓歌曲籠罩著後龐克的陰鬱揮之不去;「Believe In Music」開頭一段「Ho-Y -Ya」的吟唱差點害我以為青峰被周杰倫鬼魂上身,下一句脫口就要「一二三四(日文),快使用雙截棍」,在我差點想發功解救青峰的同時一陣猛烈鼓擊又將歌曲拉回Post-Punk的低調激昂;等等,這是Placebo嗎?不,錯了,是the Cure。青峰在歌曲中尾音押ㄠ韻的吶喊與尖聲怪叫真可媲美「Wish」專輯中的Robert Smith。
那,這是The Smiths嗎?You got it!﹗「蜘蛛天空」中的青峰看似輕快卻心事重重的獨舞,似乎遙祭著逝去的曼城80青春與早已年老色衰的Morrissey,好一個慘綠的美麗少年啊﹗
最後一首歌「I Don’t Care」是一首青春無敵的Power-pop,本來還真以為是首平淡的芭樂歌(光看歌名真的很像),好在末尾一段華麗的鍵琴solo為歌曲增色不少,亦展現了蘇打綠紮實的學院派技巧與風範。
綜觀而論,蘇打綠的風格丕變,正是樂團的最大優勢。當你正要脫口判生死的剎那,蘇打綠總會適時地給你驚奇;就如這張EP中所呈現的種種一般。當主流大眾與獨立樂迷早已被Nu-metal或Power-pop的喧囂與虛矯所矇蔽時,所謂 「以柔克鋼」,蘇打綠的出現無疑是一帖清新降溫的涼劑;不用為他們的生不逢時感到苦惱,也不用擔心他們會被其他不堪入耳的噪音所淹沒,套用一句很芭樂的廣告詞「Believe In Music,Just do it」
再問一次,聽見蘇打綠,你會想起誰?絕不是Placebo,也非The Smiths,他們是蘇打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