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07 08:15:46絕愛紅塵
音樂對兒童情緒的影響
本篇文章是以慈濟技術學院附屬實驗托兒所的大愛班兒童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目的是為了探討兒童在不同的音樂節奏環境中,是否其情緒表現真的會受到音樂的影響而表現在其著色上,而在不同音樂性質的浸濡下,又會在色筆選取、換蠟筆次數、著色總張數上有麼樣的差異,並加以比較說明之。研究發現,聆聽自然柔和式音樂的兒童,其在行為表現或繪畫上會展現出平靜中帶有些許活潑特質的情緒反應;聽到聖樂式音樂的時候,其會好好地坐在小桌子旁畫畫,而在用色方面亦會較不豐富,但在著色仔細程度較高; 聽搖滾式音樂時,其在著色期間就不太容易靜著坐下來畫畫,反而會隨著音樂的節拍而搖擺,或是到處跑跑跳跳、大吼大叫…等較多情緒激動的行為表現,只有偶爾跑累了才會停下來著一下色彩。
Key Words:情緒(emotion)、兒童繪畫(children’s drawing)、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一、緒論
Introduction
在《國語辭典》有關〝情緒〞的相關解釋中,其提到〝情緒〞在心理學上是指由外在的刺激或內在的身體狀況,所引起的個體自覺之心理失衡狀態。其中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而這些情緒表現也是一種無言的溝通方式,而溝通對我們以群居為主要生活模式的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基本生活技能之一,因此本文將以4-6歲之兒童來作為研究對象,並探就出音樂對於兒童情緒的影響之面向。
Research Motivation
有人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況且長久以來,音樂對於我們情緒上的陶冶與涵養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此外,小組中的各個組員們對各式種類的音樂又都是十分地熱愛,因此我們想要更進一步地發掘「音樂」與「心理學」之間的關係與奧妙,故訂此研究主題。
Assumption and Hypotheses
此次所做的研究假設主要如下所述的3點:
1. 在自然柔和式音樂方面:當小朋友在聆聽自然柔和式音樂時,兒童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是在其繪畫中會展現出平靜中帶有些許活潑特質的情緒反應。Ex:雖然兒童們會趴在小桌子旁畫畫,但是他們可能會隨著音樂而擺動頭部或是隨意地晃動手手或是腳腳,而且在用色方面會較不豐富,不過在於線條上卻有多樣性情況的展現。
2. 聖樂式音樂:當兒童聽到聖樂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就會好好地端坐於小桌子旁畫畫,而在用色方面亦會較不豐富,且在著色時的仔細程度較為高。Ex:顏色超出圖案外框邊緣的比例會較低。
3. 搖滾式音樂:當兒童聽搖滾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在著色期間就不太容易靜著坐下來畫畫,反而會隨著音樂的節拍而搖擺,或是到處跑跑跳跳、大吼大叫…等較為情緒激動的行為表現,只有偶爾跑累了才會停下來著一下色彩。
二、文獻探討
Literature Review
本研究報告主要係參考吳美玲 2001年的---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
該研究採觀察分析及文獻分析法,以高市兩所幼稚園為對象,取大班及中班各一班,來進行觀察,每週四天,一天觀察一個班,每次45分鐘左右。實地觀察幼兒音樂課中,兒歌部份進行的情形,並加以記錄及分析。
該研究的目的有三:一、了解幼兒發展階段相關理論與兒歌學習的關聯性。二、探究兒歌的學習與音樂能力發展理論的相關性。三、研究近代兒童教學法對兒歌學習的影嚮。由觀察分析中,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該研究4~6歲的幼兒正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及形象表徵期(Iconic Representation Stage),由觀察分析中發現,此時期幼兒僅能集中注意一部份,無法分散注意力顧到事件各細節,幼兒能經由自創的形象符號或使用自己的言辭來描述所聽到的音樂。因此教師若能瞭解幼兒所處的認知階段,就能設計並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更具成效。例如在教材方面要儘量單純化,儘量以視覺符號、圖卡來體會音量、音色等的對比。
此時期幼兒,語言及理解力快速地發展,他們學習用心像與語言來替代感覺運動,將已完成或將做的事表達出來。由觀察發現,幼兒由兒歌歌詞中學到「認字」,而且也學到很多知識如動物、植物、自然等。英文歌曲、台語兒歌及故事串連字卡的教學符合文獻,4-6歲幼兒受同儕影響並可以使幼兒具備會讀、會認本國或外國文字能力的語文發展特徵。老師們常說故事鼓勵幼兒表演,激發其想像力或以身體表現花開、蠕動的蟲、風、雨等;並在教室中都佈置小號的家具如臥室、書房等,以上這些活動都符合瑪莉(M.Mary, 1990)所提文獻,幼兒語言發展特徵及建議活動。
觀察中教師們藉由兒歌歌詞內容進行情境教學,引導日常常規及德育,符合伊莉莎白(B.H.Elizabeth,1964)所提文獻,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吸收經驗,最後變成習慣,這是幼兒適應生活的方式。藉由團體活動或將兒歌用各種不同語調、情緒表達出來,可使幼兒情緒得到有效的轉移與發洩,符合張春興等人所提幼兒社會與情緒發展的特徵與教學。
觀察發現,當有些幼兒製造出與情境、歌詞有關的動作或戲劇性聲音時,其他幼兒就會模仿,因而幼兒間的互動就會助長即興的創作。老師們用很多方式來激發幼兒的創作力、想像力如設計律動活動、兒歌遊戲,使幼兒肢體及情緒能抒展。
三、研究設計
Noun Exegesis
1. 自然柔和式音樂
音樂中,大部分音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拍子不可少於一拍,即整首曲子的行進方式較為和緩,並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或全音符為主要的組成要素。
2. 聖樂式音樂
宗教儀式進行中所使用或演奏的音樂或歌曲。尤指教會中所使用的樂曲而言。以共鳴與回音等技巧為主要的音樂表現方式(占三分之二以上)的音樂。
3. 搖滾式音樂
一種流行音樂。為英語rockmusic的義譯,以鼓類、喇叭、電吉他…等樂音高亢與節奏明顯為主要之樂器演奏的音樂,並且樂曲的組成有三分之二以上均為八分音符以上的短促節拍為主。約起源於40年代末期。曲風狂熱、激烈,不按樂譜,即興演出,兼有爵士樂、鄉村民謠、西部歌曲的特色。著名的歌手有貓王(Elvis Presley)、披頭四(Beatles)等。簡稱為搖滾。
4. 狂野型繪畫
蠟筆筆觸力道大(畫紙背面刻痕深刻清晰),畫面色彩不豐富(四種顏色以下),但每種色彩皆大面積地揮灑在畫紙上(線條大於10公分、色彩面積大於25平方公分)。
5. 柔和型繪畫
蠟筆筆觸力道小(畫紙背面幾乎無痕),畫面色彩豐富(四種顏色以上),且每種色彩皆經過細心著色(線條10公分以下、色彩面積小於25平方公分、框線的顏色和內部的顏色不同且內部著色時不會超出框線)。
6. 超出率
臘筆顏色與圖案外框邊緣呈現垂直超出達0.5公分以上,或是未超出0.5公分但卻超過3處者超出者,亦屬之,故均記數為1次。
Research Style
屬於「探索型研究」(Exploration)。所謂的探索型研究就是指:我們或許曾經為了想要了解某個新課題或是新議題,因此而對之從事探索。如果這是個新議題或是沒有人做過此方面的研究,你就成為了第一個開始此研究的人。雖然探索型研究很少會得到明確的答案,但是它卻能夠讓我們對於所發生的事情之脈絡能夠發展出完整的圖像,而且還可以產生出許多概念,進而讓我們發展出試驗性的理論與推論。
Research Method
主要是採用參與觀察法(指研究者在一個團體中進行研究時,不僅是做為旁觀者觀察研究對象生活的一切,同時也還要相當程度地參加到此團體他們的活動之中。這是研究者收集資料和建立通則的主要根據。一般來說,參與觀察是先以描述性觀察的方式開始的,再來等到研究者對此社會情境有了更進一步地了解並開始尋找或確立所謂的文化範疇之後,才進入第二階段的焦點觀察,而最後再找出研究焦點時,才正式開始進入到第三階段的選擇性觀察)。
首先,請12位幼稚園大班(約4-6歲且皆來自慈濟托兒所中的大愛班)的兒童來聆聽自然柔和式、聖樂式、搖滾式此三種不同性質類別的音樂,並從旁觀察兒童們的繪畫與行為表現,且再加以紀錄統整之。
1. 控制組:此組兒童共三位,並不給予之任何種音樂,且請他們著色半小時,觀察與紀錄其行為與著色情形。
2. 實驗組:受試兒童共有九位,先分三小組,並隨機分配於(甲)自然柔和式音樂組—三人、(乙)聖樂組—三人、(丙)搖滾音樂組—三人,且請他們著色半小時,觀察與紀錄其行為與著色情形。
Research Site
本研究的參與觀察之進行地點是以受試者兒童的方便性與安全性為主,所以均是在花蓮縣慈濟技術學院附屬實驗托兒所中來進行本研究。慈濟托兒所是位在慈濟技術學院的校區中,全托兒所共有5個班級,每一個班級的兒童均大約有15-25人,其中兒童的平均年齡大約是分布在4歲左右。
Research Time
本研究主要是以參與觀察為主要的研究資料之蒐集,而實際參與觀察的次數一共分為3次,每次進行研究的兒童人數是3位。其中每一組別兒童的研究時間均是30分鐘。而本研究第一次參與觀察是在12/6上午9:00-13:00時進行,主要是希望研究者能與兒童互相熟悉,讓他們對於我們的到來沒有感到不舒服等其他負面情緒反應;第二次參與觀察是在12/13下午14:00-16:00時進行,仍舊是讓研究者與托兒所中的兒童互相熟悉;第三次參與觀察則是在12/20上午10:00-14:00時進行,開始1組控制組與3組實驗組的研究觀察。
Participants
本研究採用非機率之判斷抽樣(Non-probability judgment sampling)中的立意抽樣(按研究者自己的意願而事先決定標準,由母群體中抽取部分典型的個體來作為研究的對象,該樣本的變異性較小。其中所謂的典型的個體是指中等形狀、程度、品質…等而言;因為中等者較具代表性,引自《張氏心理學辭典》)方式。
受試者的來源主要是從慈濟托兒所大愛班為主要的取樣對象,並將之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組;第二部分是實驗組,而實驗組又再次細分為3小組,分別為自然柔和式音樂組、聖樂式音樂組和搖滾式音樂組,其中每一組中均有3位4-6歲的兒童。
Research Instrument
本研究所使用的攝影儀器均是從慈濟大學電算中心中借出使用而自行拍攝而成的2卷各60分鐘的DV帶。其中攝影的主要是方便研究者觀察受試者在整著研究過程中的情緒表現、換蠟筆數…等。
研究中該注意之事項已先經過老師的指導,其後發現到在研究進行中仍有幾點混淆變項,因此再經過修正後正式採用。
四、研究結果
Data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首先,於2002/12/20上午10:00時,我們進行控制組(無音樂組)的實驗,總共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隨機於慈濟技術學院附設實驗托兒所的大愛班中抽出兒童兩女一男作為受試者。當兒童進入實驗教室後,研究者請三位兒童就座,並先在座位上等待10分鐘,再開始進行著色。控制組在等待的10分鐘裡,曾有兒童開口詢問研究者何時才要開始畫畫。10:10時,研究者發現著色紙,兒童開始著色。在研究進行間,研究者並不主動與兒童進行交談,但發現,控制組的兒童在實驗進行10分12秒後,兒童開始互相交談,且交談時數愈來愈長,交談與著色的時間關係如表一:
交 實驗
談或著 時間
色時間
10’12-11’00(48) 11’00-12’00(60) 12’00-13’48(108) 13’48-15’25(97)
三人交談時間 10’12-10’28(16) 11’00-11’35(35) 12’00-13’30(90) 13’48-15’19(91)
各自著色時間 10’29-11’00(31) 11’35-12’00(25) 12’30-13’48(18) 15’19-15’25(6)
單位:秒(s)
兒童互相交談與獨自著色關係如:《表一》
由《表一》可知,實驗時間愈長,兒童彼此互相交談的時間也與長,相對地,獨自著色的時間就愈短。在研究進行15分25秒時,三位受試兒童開始主動與研究者及其組員說話,並且要求研究者一同著色,直到30分00秒,控制組實驗結束。
接著,於10:30時,做實驗甲組(自然音樂組)的實驗,共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再次隨機於同一班級中抽出兒童兩女一男作為受試者,請三位受試者進入實驗教室就座,並要求仔細聆聽音樂10分鐘。在研究者不干擾的情況下,三位受試兒童很主動地各自趴在桌子上,閉目休息。在此10分鐘內,三名兒童抬頭次數共6次,每次抬頭時間僅持續6秒以下;實驗時間10:40時,研究者發給每位兒童各一張著色紙。實驗於11點整結束,該段期間,三位兒童每人均趴在桌上10分鐘至12分鐘。此外,這段期間有兩名女童有10次為時平均8秒內的短暫且小聲(研究者於約2公尺處聽不清談話內容的音量)交談外,及男童抬頭5次看同桌兩女童的畫(每次僅持續4秒內)且並未交談。其餘時間,三名受試者皆獨自著色至實驗結束。
2002/12/20中午12:00進行實驗乙組(聖樂組)的研究,亦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仍先請兩男一女兒童進入實驗教室,先請他們仔細聆聽聖樂10分鐘,此時,其中一名兒童一就座時(臀部一接觸椅子二秒之內),頭就自然隨音樂節拍左右擺動,共來回連續八下。緊接著,三位兒童就一邊遊戲一邊聊天(實驗者於2公尺外能清楚聽見的音量),共為時約8分43秒時。此外,有位受試兒童不小心把身旁的蠟筆盒揮落四散。到了12:10,研究者發下著色紙,三位兒童仍繼續聊天,大約每35-40秒就會有一名受試者看看別人畫得如何,且每次站立時間約5-8秒,而此種站起來觀賞別人畫得如何之行為一直到12:30實驗結束,共計有9次。
2002/12/20中午12:30進行實驗丙組(搖滾樂組)的研究,仍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亦隨機抽出兩男一女,先讓受試兒童就座且聆聽搖滾樂10分鐘。在音樂播放後約1分鐘左右,其中兩名兒童離座且雙手互相揮舞與打鬧。約1分10秒後,三名兒童開始逐漸陷入瘋狂亂跑吼叫的狀態,並繞著整間實驗教室互相追逐且大喊大叫,且三位兒童不時以自己最大的音量叫出「快跑,他要捉到你了」等字句,另外還會將自己摔在教室地板的軟墊上。三位受試兒童的上述行為一直持續到實驗進行的10分鐘後,研究者發下著色紙為止。約安靜著色1分鐘後,其中一名受試者起身繞了實驗桌跑幾圈後又坐下繼續著色。再約3分鐘後,有一名受試者表明他已經著色完成,並要求再畫一張,因而促使另外兩名受試者也開始加快腳步地胡亂上色(不按線條圖色),每張畫都是有顏色就算完成,又要求新畫紙,這種情形一直到13:00實驗結束。
控制組與三組實驗組
DV
IV 著色張(張)
(小組總張數) 換筆次(次)
(小組平均) 使用色(種)
(小組平均) 超出率( %)
(小組平均)
控制組
(無音樂組) 6 18 10 43
實驗自然音樂組 3 12 5-6 66
實驗聖樂組 6 10 7 66
實驗搖滾音樂組 11 2 3 94
綜合以上資料發現:兒童的繪畫張數會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而跟起伏,如《表二》。
2. 因為控制組沒有聽音樂,所以較易躁動,故換蠟筆數多。搖滾組則因為音樂節奏快,所以造成兒童不常換蠟筆,如《表三》。
五、研究討論與建議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本研究是藉由David Matsumoto的研究論點為基礎,其研究發現:文化對於情緒表現是會有影響的,而且有些是具有普同性,但有些卻是某文化所特有的情緒表現。由此可知,因為音樂是屬於文化表現中的一環,所以音樂的節奏快慢、演奏樂器…等,也是會影響到人類的情緒表現的,因此就以3種不同節奏快慢的音樂類型來進行有關音樂對兒童情緒的影響之研究。此外,本研究亦以《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的觀點來輔助此次研究的分析。
從研究結果中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上來看研究假設,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到〝當小朋友在聆聽自然柔和式音樂時,兒童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是在其繪畫中會展現出平靜中帶有些許活潑特質的情緒反應〞此研究假設是成立的。就以兒童的行為表現而言,三位受試兒童進入教室後,在沒有研究人員的指示下就自動自發地各自安靜趴在小桌子上;而在著色期間,雖然偶有小聲聊天的情形,但是大部分時間三位兒童都安安靜靜地各自著色,亦沒有不安、躁動的行為表現。由此可見,人工樂器再配上雷聲、流水、蟲鳴鳥叫的自然音律,常被坊間拿來當作抒壓音樂是有理可證的。就以著色表現而言,該實驗組並沒有太極端的顯著性。
另外,在〝當兒童聽到聖樂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就會好好地端坐於小桌子旁畫畫,而在用色方面亦會較不豐富,且在著色時的仔細程度較為高〞的方面,其研究假設亦成立。就以兒童的行為表現而言,由於聖樂是合唱的方式,所以即使是在同一首歌曲中,其曲調時而莊嚴,時而活潑,因此隨著音樂節奏的多次變化,進而促使三位受試兒童出現情緒變動較大的行為表現情形。譬如說,有時會站起來看看同學的畫作;有時候又獨資一人安靜地著色;有時候還會有短暫性的談笑或是肢體接觸…等。就以著色表現而言,受試兒童的顏色選擇叫偏向亮度高的色筆或是選擇留白,Ex:黃色、綠色、橘色…等。
(註:歌曲的莊嚴與活潑程度,與其節拍快慢不一定有關,但與表現方式有關)
緊接著,在〝當兒童聽到搖滾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在著色期間就不太容易靜著坐下來畫畫,反而會隨著音樂的節拍而搖擺,或是到處跑跑跳跳、大吼大叫…等較為情緒激動的行為表現,只有偶爾跑累了才會停下來著一下色彩〞的假設也是成立。就以兒童的行為表現而言,在研究剛剛開始之際,3位受試兒童都還安安靜靜,但是偶有在座位上打鬧、笑…等情緒表現。而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受試兒童與研究者不熟悉而有所顧慮所造成的,且音樂亦尚未對其情緒產生影響。但是大約過了1分鐘之後,三位受試兒童就開始將椅子翹成2腳站立的狀況,進而站起來亂跑、狂叫且追逐打鬧…等較高昂的情緒反應。在著色紙發下之後,受試兒童安靜地畫了一會兒,但是在受到搖滾樂的影響下,兒童們的著色速度變快,似乎有相互較勁的意味,因此我們認為這就能解釋為何在許多動態性活動中,不論是什麼樣的比賽,大多所播放的音樂節奏都屬於快板。就著色表現而言,該組著色總張數和超出機率是遠高於其餘組別,且較不會在意。Ex:
因為音樂節奏快,所以造成兒童情緒高昂,故行為較率性,因而提高了超出的比例;而控制組則因為無聊,所以在著色上則較為專注與細心,如《表五》。
最後,我們將以控制組來作為前3組實驗組的對照。以行為表現而言,控制組的受試兒童在一開始均蠻安靜的,但後來情緒表現則變得躁動,且該三位受試兒童會彼此輕聲地互相閒談或是偶有肢體接觸性的碰觸,有時候則會主動地與研究者進行對話,因此發現在無音樂的情境下,單純只有著色的話,兒童較容易會有無聊的情緒表現。以著色表現而言,控制組兒童在著色無聊之虞,只好將其注意力轉移到換蠟筆和色筆選取上,故造成控制組的兒童在用色與換筆數上均十分地多采多姿。Ex:
因為控制組沒有聽音樂,所以較易覺得無聊,故較會專注在色彩的選擇;而搖滾組則因為音樂節奏快,所以造成兒童情緒浮動而不專注於色彩的選擇與更換,如《表四》。
總而言之,音樂不但能夠影響兒童的情緒反應,而且還可以影響該兒童對於色筆選擇、著色仔細程度…等上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在對這樣的研究繼續探討下去,並以所獲得的結果來教育或培育出情緒反應穩定的兒童特質。
Research Limitation
在本研究中,因為在實際研究的部分並沒有將兒童兩者的性別差異列入研究變項中,所以在此次的研究裡,並不打算另外討論在音樂對於兒童情緒影響中,男生與女生的情緒表現會有什麼樣的差異。目前有一些研究已經提及男生與女生在情緒行為表現上有差異,Ex: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1998。其中在Daniel Goleman (1998),《EQ II--工作EQ》該篇研究結果中發現到:「平均而言,女性較能察覺自己的情緒,表現較多的同理心,人際互動較熟練。男性則較自信、樂觀、較容易適應,較能處理壓力。」由上述研究可知,其實性別上的差異也是會影響情緒表現的,所以此後研究可以針對此議題而加以探討,故此為本研究的一項限制之一。
本研究的第二個限制就是在於實際參與研究的過程太過緊迫。因為在慈托兒所中做研究,他們蠻注重兒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安全性與研究後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在我們正式到那裡做研究時,卻因為學校公文與兒童家長同意書的申請與審核之關係,所以造成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小插曲,因此導致研究時間拉長了許多。除此之外,第三個限制就是受試者人數並不多,所以在最後的資料分析結果中或許就較不能蓋括於整個受試者之母群體。
Introspection
在自我省思方面,我覺得自己在接洽慈濟托兒所園長的時候還不夠積極主動,或許是因為自己認為在這樣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應該不會有幾位老師願意花時間並且同意兒童來接受這樣的研究,而且自己蠻也很害怕被人家拒絕的滋味,所以自己對於聯絡托兒所的這份工作就較為依賴同組的同學,因此希望自己能在下一次的研究中能夠臉皮更厚的不怕別人的拒絕,並且讓自己有更多接洽學校或是其他受試者的經驗與來源。
除此之外,在於參考資料的蒐集方面,我覺得自己總是太過於依賴網際網路上的簡易搜尋方式,所以只要一遇上網路斷線或是其他問題時,可能在資料的尋找上就會出現困難,因此希望自己能夠在多多向班上同學學習有關圖書館資料利用的技巧,不要常常只是靠著幾份資料就想要做好一份研究報告,而且也希望自己能夠不只是使用中文書籍的資料而已,若是還有能力的話,我期許自己也能有利用到原文書較新有關現階段音樂對於兒童情緒影響的新資訊,讓自己的視野不是只受限於國內的議題罷了。
雖然在這一份報告中仍然是有些許的不滿意之處,但是我敢確認我自己在這一份報告中也注入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心力,不管別人覺得這是一份什麼樣的報告,但是我可以很堅定地說:「我確實盡力了,但對於缺失的部分,我歡迎大家不吝於批評與指教,以讓我能夠再繼續進步下去。」
Gratitude
哈哈哈…總算〝解決〞了這份行為科學研究法的報告了,真是令人高興呀!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跑研究的經驗了,但是在這次的研究過程中,依舊是有許多事情是讓我受益良多的。譬如說,因為我們此次研究是做有關音樂對於兒童情緒影響的研究,所以不管是在實際進行觀察研究時,所接觸的都是那些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朋友們,因此也在與小朋友相處過後,我才了解到其實小朋友也是很可愛很聽話的,讓我發覺到其實自己也可以和小朋友玩成一片的。另外,在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有時候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或是一些不當性為時,哪些托兒所的老師就會以非常巧妙的方式讓小朋友學會這是不好的行為,不但讓兒童能夠知道他們不當的行為在那,而且也不會造成小朋友對於老師反感,因此我也會藉由此次的研究經驗來警惕以及督促自己,以後在處理事情時,也要以巧妙幽默的方式來化解之。
雖然這還不是一件很完美的研究報告,但是我相信我曾經為此份報告盡過一份心力,而往後在做研究報告時,則會在多多留心於此次報告的缺失,以求再加以改進。
最後,也非常感謝老師們在本研究中的資料提供與細心指教,也非常感謝各個家長們願意花時間來協助我完成問卷和訪談的資料,真是感恩您的熱心幫忙與參與。
Reference
江學瀅 2002
兒童繪畫心智發展。幼教資訊 第135期 P.48-P.51。
吳美玲 2001
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趙雲 1997
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藝術家出版社。
蕭振邦 1999
藝術與音樂治療研究。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第11期 P.40-P.43。
Matsumoto, David Ricky 2000
Culture and Emotion。Culture and Psychology:people around the world(2nd edition) P.271-P.312。
Key Words:情緒(emotion)、兒童繪畫(children’s drawing)、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一、緒論
Introduction
在《國語辭典》有關〝情緒〞的相關解釋中,其提到〝情緒〞在心理學上是指由外在的刺激或內在的身體狀況,所引起的個體自覺之心理失衡狀態。其中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而這些情緒表現也是一種無言的溝通方式,而溝通對我們以群居為主要生活模式的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基本生活技能之一,因此本文將以4-6歲之兒童來作為研究對象,並探就出音樂對於兒童情緒的影響之面向。
Research Motivation
有人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況且長久以來,音樂對於我們情緒上的陶冶與涵養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此外,小組中的各個組員們對各式種類的音樂又都是十分地熱愛,因此我們想要更進一步地發掘「音樂」與「心理學」之間的關係與奧妙,故訂此研究主題。
Assumption and Hypotheses
此次所做的研究假設主要如下所述的3點:
1. 在自然柔和式音樂方面:當小朋友在聆聽自然柔和式音樂時,兒童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是在其繪畫中會展現出平靜中帶有些許活潑特質的情緒反應。Ex:雖然兒童們會趴在小桌子旁畫畫,但是他們可能會隨著音樂而擺動頭部或是隨意地晃動手手或是腳腳,而且在用色方面會較不豐富,不過在於線條上卻有多樣性情況的展現。
2. 聖樂式音樂:當兒童聽到聖樂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就會好好地端坐於小桌子旁畫畫,而在用色方面亦會較不豐富,且在著色時的仔細程度較為高。Ex:顏色超出圖案外框邊緣的比例會較低。
3. 搖滾式音樂:當兒童聽搖滾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在著色期間就不太容易靜著坐下來畫畫,反而會隨著音樂的節拍而搖擺,或是到處跑跑跳跳、大吼大叫…等較為情緒激動的行為表現,只有偶爾跑累了才會停下來著一下色彩。
二、文獻探討
Literature Review
本研究報告主要係參考吳美玲 2001年的---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
該研究採觀察分析及文獻分析法,以高市兩所幼稚園為對象,取大班及中班各一班,來進行觀察,每週四天,一天觀察一個班,每次45分鐘左右。實地觀察幼兒音樂課中,兒歌部份進行的情形,並加以記錄及分析。
該研究的目的有三:一、了解幼兒發展階段相關理論與兒歌學習的關聯性。二、探究兒歌的學習與音樂能力發展理論的相關性。三、研究近代兒童教學法對兒歌學習的影嚮。由觀察分析中,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該研究4~6歲的幼兒正值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及形象表徵期(Iconic Representation Stage),由觀察分析中發現,此時期幼兒僅能集中注意一部份,無法分散注意力顧到事件各細節,幼兒能經由自創的形象符號或使用自己的言辭來描述所聽到的音樂。因此教師若能瞭解幼兒所處的認知階段,就能設計並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更具成效。例如在教材方面要儘量單純化,儘量以視覺符號、圖卡來體會音量、音色等的對比。
此時期幼兒,語言及理解力快速地發展,他們學習用心像與語言來替代感覺運動,將已完成或將做的事表達出來。由觀察發現,幼兒由兒歌歌詞中學到「認字」,而且也學到很多知識如動物、植物、自然等。英文歌曲、台語兒歌及故事串連字卡的教學符合文獻,4-6歲幼兒受同儕影響並可以使幼兒具備會讀、會認本國或外國文字能力的語文發展特徵。老師們常說故事鼓勵幼兒表演,激發其想像力或以身體表現花開、蠕動的蟲、風、雨等;並在教室中都佈置小號的家具如臥室、書房等,以上這些活動都符合瑪莉(M.Mary, 1990)所提文獻,幼兒語言發展特徵及建議活動。
觀察中教師們藉由兒歌歌詞內容進行情境教學,引導日常常規及德育,符合伊莉莎白(B.H.Elizabeth,1964)所提文獻,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吸收經驗,最後變成習慣,這是幼兒適應生活的方式。藉由團體活動或將兒歌用各種不同語調、情緒表達出來,可使幼兒情緒得到有效的轉移與發洩,符合張春興等人所提幼兒社會與情緒發展的特徵與教學。
觀察發現,當有些幼兒製造出與情境、歌詞有關的動作或戲劇性聲音時,其他幼兒就會模仿,因而幼兒間的互動就會助長即興的創作。老師們用很多方式來激發幼兒的創作力、想像力如設計律動活動、兒歌遊戲,使幼兒肢體及情緒能抒展。
三、研究設計
Noun Exegesis
1. 自然柔和式音樂
音樂中,大部分音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拍子不可少於一拍,即整首曲子的行進方式較為和緩,並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或全音符為主要的組成要素。
2. 聖樂式音樂
宗教儀式進行中所使用或演奏的音樂或歌曲。尤指教會中所使用的樂曲而言。以共鳴與回音等技巧為主要的音樂表現方式(占三分之二以上)的音樂。
3. 搖滾式音樂
一種流行音樂。為英語rockmusic的義譯,以鼓類、喇叭、電吉他…等樂音高亢與節奏明顯為主要之樂器演奏的音樂,並且樂曲的組成有三分之二以上均為八分音符以上的短促節拍為主。約起源於40年代末期。曲風狂熱、激烈,不按樂譜,即興演出,兼有爵士樂、鄉村民謠、西部歌曲的特色。著名的歌手有貓王(Elvis Presley)、披頭四(Beatles)等。簡稱為搖滾。
4. 狂野型繪畫
蠟筆筆觸力道大(畫紙背面刻痕深刻清晰),畫面色彩不豐富(四種顏色以下),但每種色彩皆大面積地揮灑在畫紙上(線條大於10公分、色彩面積大於25平方公分)。
5. 柔和型繪畫
蠟筆筆觸力道小(畫紙背面幾乎無痕),畫面色彩豐富(四種顏色以上),且每種色彩皆經過細心著色(線條10公分以下、色彩面積小於25平方公分、框線的顏色和內部的顏色不同且內部著色時不會超出框線)。
6. 超出率
臘筆顏色與圖案外框邊緣呈現垂直超出達0.5公分以上,或是未超出0.5公分但卻超過3處者超出者,亦屬之,故均記數為1次。
Research Style
屬於「探索型研究」(Exploration)。所謂的探索型研究就是指:我們或許曾經為了想要了解某個新課題或是新議題,因此而對之從事探索。如果這是個新議題或是沒有人做過此方面的研究,你就成為了第一個開始此研究的人。雖然探索型研究很少會得到明確的答案,但是它卻能夠讓我們對於所發生的事情之脈絡能夠發展出完整的圖像,而且還可以產生出許多概念,進而讓我們發展出試驗性的理論與推論。
Research Method
主要是採用參與觀察法(指研究者在一個團體中進行研究時,不僅是做為旁觀者觀察研究對象生活的一切,同時也還要相當程度地參加到此團體他們的活動之中。這是研究者收集資料和建立通則的主要根據。一般來說,參與觀察是先以描述性觀察的方式開始的,再來等到研究者對此社會情境有了更進一步地了解並開始尋找或確立所謂的文化範疇之後,才進入第二階段的焦點觀察,而最後再找出研究焦點時,才正式開始進入到第三階段的選擇性觀察)。
首先,請12位幼稚園大班(約4-6歲且皆來自慈濟托兒所中的大愛班)的兒童來聆聽自然柔和式、聖樂式、搖滾式此三種不同性質類別的音樂,並從旁觀察兒童們的繪畫與行為表現,且再加以紀錄統整之。
1. 控制組:此組兒童共三位,並不給予之任何種音樂,且請他們著色半小時,觀察與紀錄其行為與著色情形。
2. 實驗組:受試兒童共有九位,先分三小組,並隨機分配於(甲)自然柔和式音樂組—三人、(乙)聖樂組—三人、(丙)搖滾音樂組—三人,且請他們著色半小時,觀察與紀錄其行為與著色情形。
Research Site
本研究的參與觀察之進行地點是以受試者兒童的方便性與安全性為主,所以均是在花蓮縣慈濟技術學院附屬實驗托兒所中來進行本研究。慈濟托兒所是位在慈濟技術學院的校區中,全托兒所共有5個班級,每一個班級的兒童均大約有15-25人,其中兒童的平均年齡大約是分布在4歲左右。
Research Time
本研究主要是以參與觀察為主要的研究資料之蒐集,而實際參與觀察的次數一共分為3次,每次進行研究的兒童人數是3位。其中每一組別兒童的研究時間均是30分鐘。而本研究第一次參與觀察是在12/6上午9:00-13:00時進行,主要是希望研究者能與兒童互相熟悉,讓他們對於我們的到來沒有感到不舒服等其他負面情緒反應;第二次參與觀察是在12/13下午14:00-16:00時進行,仍舊是讓研究者與托兒所中的兒童互相熟悉;第三次參與觀察則是在12/20上午10:00-14:00時進行,開始1組控制組與3組實驗組的研究觀察。
Participants
本研究採用非機率之判斷抽樣(Non-probability judgment sampling)中的立意抽樣(按研究者自己的意願而事先決定標準,由母群體中抽取部分典型的個體來作為研究的對象,該樣本的變異性較小。其中所謂的典型的個體是指中等形狀、程度、品質…等而言;因為中等者較具代表性,引自《張氏心理學辭典》)方式。
受試者的來源主要是從慈濟托兒所大愛班為主要的取樣對象,並將之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組;第二部分是實驗組,而實驗組又再次細分為3小組,分別為自然柔和式音樂組、聖樂式音樂組和搖滾式音樂組,其中每一組中均有3位4-6歲的兒童。
Research Instrument
本研究所使用的攝影儀器均是從慈濟大學電算中心中借出使用而自行拍攝而成的2卷各60分鐘的DV帶。其中攝影的主要是方便研究者觀察受試者在整著研究過程中的情緒表現、換蠟筆數…等。
研究中該注意之事項已先經過老師的指導,其後發現到在研究進行中仍有幾點混淆變項,因此再經過修正後正式採用。
四、研究結果
Data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首先,於2002/12/20上午10:00時,我們進行控制組(無音樂組)的實驗,總共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隨機於慈濟技術學院附設實驗托兒所的大愛班中抽出兒童兩女一男作為受試者。當兒童進入實驗教室後,研究者請三位兒童就座,並先在座位上等待10分鐘,再開始進行著色。控制組在等待的10分鐘裡,曾有兒童開口詢問研究者何時才要開始畫畫。10:10時,研究者發現著色紙,兒童開始著色。在研究進行間,研究者並不主動與兒童進行交談,但發現,控制組的兒童在實驗進行10分12秒後,兒童開始互相交談,且交談時數愈來愈長,交談與著色的時間關係如表一:
交 實驗
談或著 時間
色時間
10’12-11’00(48) 11’00-12’00(60) 12’00-13’48(108) 13’48-15’25(97)
三人交談時間 10’12-10’28(16) 11’00-11’35(35) 12’00-13’30(90) 13’48-15’19(91)
各自著色時間 10’29-11’00(31) 11’35-12’00(25) 12’30-13’48(18) 15’19-15’25(6)
單位:秒(s)
兒童互相交談與獨自著色關係如:《表一》
由《表一》可知,實驗時間愈長,兒童彼此互相交談的時間也與長,相對地,獨自著色的時間就愈短。在研究進行15分25秒時,三位受試兒童開始主動與研究者及其組員說話,並且要求研究者一同著色,直到30分00秒,控制組實驗結束。
接著,於10:30時,做實驗甲組(自然音樂組)的實驗,共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再次隨機於同一班級中抽出兒童兩女一男作為受試者,請三位受試者進入實驗教室就座,並要求仔細聆聽音樂10分鐘。在研究者不干擾的情況下,三位受試兒童很主動地各自趴在桌子上,閉目休息。在此10分鐘內,三名兒童抬頭次數共6次,每次抬頭時間僅持續6秒以下;實驗時間10:40時,研究者發給每位兒童各一張著色紙。實驗於11點整結束,該段期間,三位兒童每人均趴在桌上10分鐘至12分鐘。此外,這段期間有兩名女童有10次為時平均8秒內的短暫且小聲(研究者於約2公尺處聽不清談話內容的音量)交談外,及男童抬頭5次看同桌兩女童的畫(每次僅持續4秒內)且並未交談。其餘時間,三名受試者皆獨自著色至實驗結束。
2002/12/20中午12:00進行實驗乙組(聖樂組)的研究,亦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仍先請兩男一女兒童進入實驗教室,先請他們仔細聆聽聖樂10分鐘,此時,其中一名兒童一就座時(臀部一接觸椅子二秒之內),頭就自然隨音樂節拍左右擺動,共來回連續八下。緊接著,三位兒童就一邊遊戲一邊聊天(實驗者於2公尺外能清楚聽見的音量),共為時約8分43秒時。此外,有位受試兒童不小心把身旁的蠟筆盒揮落四散。到了12:10,研究者發下著色紙,三位兒童仍繼續聊天,大約每35-40秒就會有一名受試者看看別人畫得如何,且每次站立時間約5-8秒,而此種站起來觀賞別人畫得如何之行為一直到12:30實驗結束,共計有9次。
2002/12/20中午12:30進行實驗丙組(搖滾樂組)的研究,仍耗時30分鐘,研究者及其組員亦隨機抽出兩男一女,先讓受試兒童就座且聆聽搖滾樂10分鐘。在音樂播放後約1分鐘左右,其中兩名兒童離座且雙手互相揮舞與打鬧。約1分10秒後,三名兒童開始逐漸陷入瘋狂亂跑吼叫的狀態,並繞著整間實驗教室互相追逐且大喊大叫,且三位兒童不時以自己最大的音量叫出「快跑,他要捉到你了」等字句,另外還會將自己摔在教室地板的軟墊上。三位受試兒童的上述行為一直持續到實驗進行的10分鐘後,研究者發下著色紙為止。約安靜著色1分鐘後,其中一名受試者起身繞了實驗桌跑幾圈後又坐下繼續著色。再約3分鐘後,有一名受試者表明他已經著色完成,並要求再畫一張,因而促使另外兩名受試者也開始加快腳步地胡亂上色(不按線條圖色),每張畫都是有顏色就算完成,又要求新畫紙,這種情形一直到13:00實驗結束。
控制組與三組實驗組
DV
IV 著色張(張)
(小組總張數) 換筆次(次)
(小組平均) 使用色(種)
(小組平均) 超出率( %)
(小組平均)
控制組
(無音樂組) 6 18 10 43
實驗自然音樂組 3 12 5-6 66
實驗聖樂組 6 10 7 66
實驗搖滾音樂組 11 2 3 94
綜合以上資料發現:兒童的繪畫張數會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而跟起伏,如《表二》。
2. 因為控制組沒有聽音樂,所以較易躁動,故換蠟筆數多。搖滾組則因為音樂節奏快,所以造成兒童不常換蠟筆,如《表三》。
五、研究討論與建議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本研究是藉由David Matsumoto的研究論點為基礎,其研究發現:文化對於情緒表現是會有影響的,而且有些是具有普同性,但有些卻是某文化所特有的情緒表現。由此可知,因為音樂是屬於文化表現中的一環,所以音樂的節奏快慢、演奏樂器…等,也是會影響到人類的情緒表現的,因此就以3種不同節奏快慢的音樂類型來進行有關音樂對兒童情緒的影響之研究。此外,本研究亦以《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的觀點來輔助此次研究的分析。
從研究結果中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上來看研究假設,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到〝當小朋友在聆聽自然柔和式音樂時,兒童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是在其繪畫中會展現出平靜中帶有些許活潑特質的情緒反應〞此研究假設是成立的。就以兒童的行為表現而言,三位受試兒童進入教室後,在沒有研究人員的指示下就自動自發地各自安靜趴在小桌子上;而在著色期間,雖然偶有小聲聊天的情形,但是大部分時間三位兒童都安安靜靜地各自著色,亦沒有不安、躁動的行為表現。由此可見,人工樂器再配上雷聲、流水、蟲鳴鳥叫的自然音律,常被坊間拿來當作抒壓音樂是有理可證的。就以著色表現而言,該實驗組並沒有太極端的顯著性。
另外,在〝當兒童聽到聖樂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就會好好地端坐於小桌子旁畫畫,而在用色方面亦會較不豐富,且在著色時的仔細程度較為高〞的方面,其研究假設亦成立。就以兒童的行為表現而言,由於聖樂是合唱的方式,所以即使是在同一首歌曲中,其曲調時而莊嚴,時而活潑,因此隨著音樂節奏的多次變化,進而促使三位受試兒童出現情緒變動較大的行為表現情形。譬如說,有時會站起來看看同學的畫作;有時候又獨資一人安靜地著色;有時候還會有短暫性的談笑或是肢體接觸…等。就以著色表現而言,受試兒童的顏色選擇叫偏向亮度高的色筆或是選擇留白,Ex:黃色、綠色、橘色…等。
(註:歌曲的莊嚴與活潑程度,與其節拍快慢不一定有關,但與表現方式有關)
緊接著,在〝當兒童聽到搖滾式音樂的時候,其可能在著色期間就不太容易靜著坐下來畫畫,反而會隨著音樂的節拍而搖擺,或是到處跑跑跳跳、大吼大叫…等較為情緒激動的行為表現,只有偶爾跑累了才會停下來著一下色彩〞的假設也是成立。就以兒童的行為表現而言,在研究剛剛開始之際,3位受試兒童都還安安靜靜,但是偶有在座位上打鬧、笑…等情緒表現。而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受試兒童與研究者不熟悉而有所顧慮所造成的,且音樂亦尚未對其情緒產生影響。但是大約過了1分鐘之後,三位受試兒童就開始將椅子翹成2腳站立的狀況,進而站起來亂跑、狂叫且追逐打鬧…等較高昂的情緒反應。在著色紙發下之後,受試兒童安靜地畫了一會兒,但是在受到搖滾樂的影響下,兒童們的著色速度變快,似乎有相互較勁的意味,因此我們認為這就能解釋為何在許多動態性活動中,不論是什麼樣的比賽,大多所播放的音樂節奏都屬於快板。就著色表現而言,該組著色總張數和超出機率是遠高於其餘組別,且較不會在意。Ex:
因為音樂節奏快,所以造成兒童情緒高昂,故行為較率性,因而提高了超出的比例;而控制組則因為無聊,所以在著色上則較為專注與細心,如《表五》。
最後,我們將以控制組來作為前3組實驗組的對照。以行為表現而言,控制組的受試兒童在一開始均蠻安靜的,但後來情緒表現則變得躁動,且該三位受試兒童會彼此輕聲地互相閒談或是偶有肢體接觸性的碰觸,有時候則會主動地與研究者進行對話,因此發現在無音樂的情境下,單純只有著色的話,兒童較容易會有無聊的情緒表現。以著色表現而言,控制組兒童在著色無聊之虞,只好將其注意力轉移到換蠟筆和色筆選取上,故造成控制組的兒童在用色與換筆數上均十分地多采多姿。Ex:
因為控制組沒有聽音樂,所以較易覺得無聊,故較會專注在色彩的選擇;而搖滾組則因為音樂節奏快,所以造成兒童情緒浮動而不專注於色彩的選擇與更換,如《表四》。
總而言之,音樂不但能夠影響兒童的情緒反應,而且還可以影響該兒童對於色筆選擇、著色仔細程度…等上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在對這樣的研究繼續探討下去,並以所獲得的結果來教育或培育出情緒反應穩定的兒童特質。
Research Limitation
在本研究中,因為在實際研究的部分並沒有將兒童兩者的性別差異列入研究變項中,所以在此次的研究裡,並不打算另外討論在音樂對於兒童情緒影響中,男生與女生的情緒表現會有什麼樣的差異。目前有一些研究已經提及男生與女生在情緒行為表現上有差異,Ex: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1998。其中在Daniel Goleman (1998),《EQ II--工作EQ》該篇研究結果中發現到:「平均而言,女性較能察覺自己的情緒,表現較多的同理心,人際互動較熟練。男性則較自信、樂觀、較容易適應,較能處理壓力。」由上述研究可知,其實性別上的差異也是會影響情緒表現的,所以此後研究可以針對此議題而加以探討,故此為本研究的一項限制之一。
本研究的第二個限制就是在於實際參與研究的過程太過緊迫。因為在慈托兒所中做研究,他們蠻注重兒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安全性與研究後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在我們正式到那裡做研究時,卻因為學校公文與兒童家長同意書的申請與審核之關係,所以造成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小插曲,因此導致研究時間拉長了許多。除此之外,第三個限制就是受試者人數並不多,所以在最後的資料分析結果中或許就較不能蓋括於整個受試者之母群體。
Introspection
在自我省思方面,我覺得自己在接洽慈濟托兒所園長的時候還不夠積極主動,或許是因為自己認為在這樣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應該不會有幾位老師願意花時間並且同意兒童來接受這樣的研究,而且自己蠻也很害怕被人家拒絕的滋味,所以自己對於聯絡托兒所的這份工作就較為依賴同組的同學,因此希望自己能在下一次的研究中能夠臉皮更厚的不怕別人的拒絕,並且讓自己有更多接洽學校或是其他受試者的經驗與來源。
除此之外,在於參考資料的蒐集方面,我覺得自己總是太過於依賴網際網路上的簡易搜尋方式,所以只要一遇上網路斷線或是其他問題時,可能在資料的尋找上就會出現困難,因此希望自己能夠在多多向班上同學學習有關圖書館資料利用的技巧,不要常常只是靠著幾份資料就想要做好一份研究報告,而且也希望自己能夠不只是使用中文書籍的資料而已,若是還有能力的話,我期許自己也能有利用到原文書較新有關現階段音樂對於兒童情緒影響的新資訊,讓自己的視野不是只受限於國內的議題罷了。
雖然在這一份報告中仍然是有些許的不滿意之處,但是我敢確認我自己在這一份報告中也注入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心力,不管別人覺得這是一份什麼樣的報告,但是我可以很堅定地說:「我確實盡力了,但對於缺失的部分,我歡迎大家不吝於批評與指教,以讓我能夠再繼續進步下去。」
Gratitude
哈哈哈…總算〝解決〞了這份行為科學研究法的報告了,真是令人高興呀!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跑研究的經驗了,但是在這次的研究過程中,依舊是有許多事情是讓我受益良多的。譬如說,因為我們此次研究是做有關音樂對於兒童情緒影響的研究,所以不管是在實際進行觀察研究時,所接觸的都是那些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朋友們,因此也在與小朋友相處過後,我才了解到其實小朋友也是很可愛很聽話的,讓我發覺到其實自己也可以和小朋友玩成一片的。另外,在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有時候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或是一些不當性為時,哪些托兒所的老師就會以非常巧妙的方式讓小朋友學會這是不好的行為,不但讓兒童能夠知道他們不當的行為在那,而且也不會造成小朋友對於老師反感,因此我也會藉由此次的研究經驗來警惕以及督促自己,以後在處理事情時,也要以巧妙幽默的方式來化解之。
雖然這還不是一件很完美的研究報告,但是我相信我曾經為此份報告盡過一份心力,而往後在做研究報告時,則會在多多留心於此次報告的缺失,以求再加以改進。
最後,也非常感謝老師們在本研究中的資料提供與細心指教,也非常感謝各個家長們願意花時間來協助我完成問卷和訪談的資料,真是感恩您的熱心幫忙與參與。
Reference
江學瀅 2002
兒童繪畫心智發展。幼教資訊 第135期 P.48-P.51。
吳美玲 2001
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趙雲 1997
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藝術家出版社。
蕭振邦 1999
藝術與音樂治療研究。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第11期 P.40-P.43。
Matsumoto, David Ricky 2000
Culture and Emotion。Culture and Psychology:people around the world(2nd edition) P.271-P.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