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21 23:57:17絕愛紅塵

九年一貫課程的歷史---社會因素的分析及未來發展

教育必須能夠增進人民適應社會變遷,甚至於是要能夠主導社會變遷的脈動。此外,教育如果能夠增進人民適應社會變遷,進而能以高度的國民意識來主導社會的變遷,提升科技與文化的創造力,並提高國民道德意識與集體生活的規範,那麼教育就可以說是構成國家永續存在的整體國力的一部份。另外,這種長期且整體性的構想和教育只為短期目標服務或只貪圖於單方面的成就發展是有所不同的。
教育政策的改變不是隨著學生的學習需求或是社會的未來需要而進行轉變,反而是跟隨著政治黨派的輪替與教育掌權者之利益得失來更改教育體制或是課程設計的取向。就以九年一貫教育中的母語教育為例,過去由於「國語政策」的推動,有許多老師開始禁說台語,電視廣播媒體亦極力倡導國語,而對於說台語的學生,就有會遭受掛狗牌或罰錢的命運。而台灣近年來開始開放改革,過去專制的時代也已不復見,尤其在本省意識抬頭的方面更是顯著。當年的「國語政策」已不符合當代潮流,學校積極安排母語教學,而九年一貫課程也因應此趨勢潮流,規劃本土教育課程,安排有原住民母語教學、台語等。不過在匆促中實施教改之下,因而產生了師資專業素質及數量上嚴重缺乏,甚至還造成了學生課程學習上的不連接。以語文領域而言,在一定的時間中,國小學童不單單只是需要學習且精熟國語外,他們還需要同時學會母語(Ex: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英語…等,因而導致學童在學習上的無所是從,進而影響到他們語言層面的基礎學習工具---國語,且影響到學童的課業學習與表達能力。然而,母語教育真的需要被放入教育改革當中嗎?還是母語教育的採行只是因為執政者的意識型態在作祟?就以下幾點做分析:
1. 政治因素的介入:每當選舉時,就有一堆人高喊著支持母語,提倡母語教學的採行,藉此來增加選民的認同,那就是:「我們是同在一起的;我們是相同的。而台灣教改說的是要落實族群融和,其中所暗藏的是對力量的團聚。台灣基本族群可以分做本省、外省、客家及原住民…等,從一開始居住地的爭奪,其所形成的是對於勝負中而產生的優越及弱勢感。而今已經長期處在社會弱勢族群意念下的他們卻逐漸提升了自己的地位,這霎時的改變真的是為融合做橋樑?還是又是一個強勢者在決定弱勢者該怎麼做的隱性操作?
2. 經濟因素:每當一個決策形成時,掌權者就能獲得一大筆的經費來源,而這些經費大多是用來聘請研究學者來參予討論的支出,但是有時決策時間往往過久,而經費卻又不斷地支出,再加上有時是在匆忙間所做出的定案,且甚至沒有時間去實驗此決策是否可行,因此在實施母語教學時,常因未能考慮到其需求和經費的支出來源,而造成許多師資的浪費或學校本身的差異性過大,進而無法提供所有學生學習,Ex:原住民學校。
3. 其理念及做法:仍有為數不少的國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不太清楚所教授課程的內容,另外也有些更是一知半解的,不然就是其教學內容並不是最原始或是最正確的知識。除此之外,教育政策決策者似乎也和實際的學校教學有所脫離,且在參與研究過程中,亦很少有教職人員參予,因此容易造成掌權者的意識形態之延續。
教育是一種百年樹人的志業,它的體制與課程內容/設計…等,是不應該隨著政客自身的意識形態或是個人利益而被冒然地推行的,而這種沒有經過長時間實驗的教育體制之實施只會導致學童產生學而不精或無法順利銜接課程的種種問題,進而促使著大眾都不太敢信任教改後所來的效用。早期北大的校長蔡元培曾強調說:教育事業應該完全交給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政黨或各黨派教會的影響。由此可見,我們實在是不應該將教育淪為意識形態之爭,且把國家幼苗當作實驗品來看待,反而是要好好地替學童們規劃適切與適用的課程教學內容才是九年一貫教育施行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