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6 18:30:13綺羅

解放軍百日軍演 跨甲午國殤

解放軍百日軍演 跨甲午國殤

 

旺報【記者張國威╱綜合報導】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央軍委近期批准了代號「火力-2014」的大規模軍演,大陸總參謀部於7月至9月將陸續組織10場陸軍跨區演習,涉及7個軍區、空軍、4所院校和多個基地靶場,中國海事局25日還宣布29日至8月2日,每日0時至18時,東海相關水域將舉行實彈演習。日媒指出,大陸此次軍演除了跨越紀念二戰的各紀念日外,也有針對美日軍演之意。

新華社報導,解放軍自15日起在甘肅省等地舉行了10場陸軍兵種部隊跨區基地化實兵實彈演練。南京、濟南、成都等6大軍區預計將派出10支陸軍長程火箭部隊、炮兵部隊及防空旅參加,並依照「遠端投送、綜合演練、檢討評估、實彈戰術演習、總結撤離」5個步驟及與「跨越-2014朱日和」軍演同步進行,演練將持續進行3個月左右。

12機場起降量減少25%

而為配合軍演,中國民用航空局也要求航空公司自20日到8月15日之前,將上海等12個機場的起降航班數量減少25%,這些被要求的機場大多處於面臨東海的南京、濟南2大軍區。日本《朝日新聞》指出,大陸此次軍事演習時間長達3個月,時間之長非常罕見,軍演目的是提高實戰能力。不少觀點認為,大陸的一系列軍演是針對美日的共同軍演及為了牽制日本。

歷史時間點與日叫板

此外,軍事演習時間還橫跨了7月25日的中日甲午戰爭第120周年紀念日、日本8月15日的終戰紀念日及9月18日爆發的「九一八」事變等中日關注度較高的歷史時間點重疊,頗有與日本嗆聲的意味。

據報導,「火力-2014」系列演習不設方案、不預演、不念稿子、不插旗子、不標示山頭和目標,不預先勘察地形和射擊陣地、不組織情況外試射。

已經進行過半的「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習中,也有類似的明確規定,即不隨意調換兵力裝備和重複使用戰損兵力,不提前進入演習場地偵察勘察,不改變實兵交戰系統性能,不設預案、不念台詞、不插彩旗、不埋炸點和不標示標靶等。

這些「禁令」是為了讓軍演中「演戲」的成分去掉,以真實的戰場環境檢驗部隊真實的戰力。

省思甲午 陸官媒定調改革反腐

旺報【特派員宋秉忠╱北京報導】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與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當天各自發表文章紀念,都定調在「改革」與「反腐」兩個反省上。不過,同一天由《人民日報》主辦的《環球時報》則坦承,在反省甲午戰爭的經驗和教訓上,大陸社會內部有諸多爭論,沒有共識。

《人民日報》在題為〈以史為鑒 警鐘長鳴〉的專欄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問題:「為什麼,中國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而答案就是一個大大的「腐」字!就是清朝晚期的陳腐和貪腐。

清末腐朽致戰敗

首先是陳腐的思維;清朝採取「專守防禦」、「避戰保船」,並寄希望於歐洲列強居中調停,委曲求全之舉等於未打先輸。其次是貪腐的墮落;清朝晚期買官賣官,訓練荒廢,紀律敗壞,已是清朝軍隊中的普遍現象,甚至慈禧太后還為了修建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軍費。

文章突出了清朝晚期的貪腐成風,任由「無官不貪,無事不賄,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現象蔓延肆虐。

文章總結甲午戰爭失敗的內因,正是清末腐朽至極的觀念、制度、官吏;腐至而殤,腐盛而敗,朽極而亡。

《解放軍報》同一天也發表8000字長文,題為〈到中流擊水:又逢甲午論改革〉。文章稱,因為變革,甲午戰爭成為近代歷史上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武器裝備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因為變革不徹底,甲午戰爭最終成為中國軍隊敗得最慘的一次戰爭。

深化國防 改革軍隊

因此,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置於當代世界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告誡全軍:「誰思想保守、故步自封,誰就會錯失寶貴機遇,陷於戰略被動。我們必須到中流擊水。」

釣島成甲午戰爭最大懸案! 北京研討會批日右翼抬頭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北京前一天有一場研討會,黨政軍及學術名家反思當年戰敗的原因,並強調現今要警惕日本右翼勢力抬頭。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指出,釣魚台成為甲午海戰遺留的最大懸案,紀念這場海戰,題中之義就是明確中國對釣魚台的主權。

「殤思‧鏡鑒——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24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舉行,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李金華、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慎明、新華社黨組成員彭樹傑、武警部隊原司令巴忠倓中將、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糜振玉中將、社科院原副院長武寅等120多人出席。

彭樹傑致詞時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120年前的那個甲午年,我們不是要沉湎於歷史苦難,也不是要陷於歷史泥淖,而是要洞察歷史規律,汲取歷史智慧,把握歷史大勢,從而解決新的歷史課題,推動歷史前進。」

與會的專家學者先後發言,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和視角展開研討,反思甲午教訓,並警示當今現實。「甲午海戰是日本走向對外擴張侵略的起點。」劉江永接受香港《明報》訪問時說,目前中日的關係令人失望,這主要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的政策導致,「日本有繼續右傾化的可能,現在紀念甲午海戰,就要警惕中日再度發生戰爭。」

劉江永指出,釣魚台主權爭議,恰是發軔於甲午戰爭和其後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釣魚台如今成為甲午海戰遺留最大懸案,紀念甲午海戰,題中之義即明確中國對釣魚台的主權,「如果安倍政府繼續仿效伊藤博文的路數走下去,中日再次爆發戰爭的危險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則說,「當甲午戰爭120周年的時候,不幸的是,中日關係正經歷著中日邦交正常化42年後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

北海艦隊 劉公島紀念甲午戰爭

(中央社台北25日電)中共海軍北海艦隊今天在中國大陸山東省威海劉公島,開展「銘記甲午恥、踐行強軍夢」水兵集體簽名宣誓、艦艇鳴笛等活動,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

中新社引述北海艦隊一水警區(中共)政治委員董振玉說,「在甲午故地,在豐島海戰爆發日,組織官兵唱國歌,不同尋常,可以進一步強化官兵的憂患意識,激發愛國情感。」

報導說,停靠在鐵碼頭、懸掛滿旗的北海艦隊一水警區的任丘艇和伊川艇,上午8時5分同時拉響汽笛。官兵們在艦艇甲板上站立,陳列館廣場的400餘名官兵脫帽肅立,向清朝北洋海軍將士默哀。

鳴笛、默哀結束後,廣場上響起低緩的「獻花曲」,8名禮儀兵抬著4個花籃,緩步邁向「海魂」雕塑台獻花。

隨後,10名官兵托舉起30公尺長、寫有「銘記甲午恥、踐行強軍夢」10個大字的橫幅布條,400多名官兵依序在上面簽名。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發甲午戰爭,雙方激戰近9個月,清朝的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於劉公島,十餘艘戰艦葬身海底,數千名將士埋骨大海。

援軍遲未到 丁汝昌劉公島殉國


旺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劉公島再度成為焦點。在劉公島西南方有一群古建築,即當時北洋海軍提督署(又稱水師衙門),也是大陸甲午戰爭博物館所在地。甲午戰爭博物館副館長史豐永說,提督署中廳的東側廂房,就是當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辦公室,也是他最後自殺身亡的場所。

大陸《現代快報》引述史豐永的話說,當年在守衛劉公島時,北洋艦隊損失慘重,援軍又遲遲不到,島內士兵也士氣低落,在這樣的困境下,丁汝昌仍對兵士曉以大義、勉慰固守。

據記載,在劉公島上,丁汝昌每天在定遠艦上督導指揮戰役,日軍則不停圍攻劉公島,從2月3日至4日,共發動2次大規模進攻,但都被擊退。

2月5日凌晨3時,日軍又發動夜襲,被北洋艦隊獲悉,丁汝昌急忙登上甲板觀察,指揮發炮攻擊並命中敵艇。

無奈在援軍遲遲未到的情況下,仍抵擋不住敵軍的攻擊。當時曾有官員請求投降,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也致書丁汝昌勸降,但都被丁拒絕。1895年2月11日,陷於絕境的丁汝昌吞飲鴉片自殺,死亡時間是在2月12日清晨。

戰爭改變國運 刺激日本擴張


旺報【記者黃淑嫆╱綜合報導】

對於120年前改變中國國運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博物館第1任館長戚俊傑指出,甲午一戰,日本足足準備了26年,而清朝的北洋海軍雖號稱亞洲第一,但這個第一卻是被列強逼出來的。事實上,清廷只把海軍當成一種擺設,甲午戰爭本就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如果我不是30年研究甲午戰爭,如果我不是30年在劉公島,我是不會知道,120年前,水兵訓練時,他們的腳都被海水凍爛。在船上──無論是鄧世昌個人勇猛,還是整個軍隊船快炮利,都不可能挽回敗局。甲午之責不是海軍所能背負的。這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現年65歲的戚俊傑說。

明治天皇 登基想稱霸

《北京晨報》報導,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剛登基,就宣稱「開拓萬里之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對外擴張成基本國策,侵略矛頭直指中國。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15年,日本就制定了侵占中國的「四步計畫」──占朝鮮,吞琉球;侵東北和占台灣;攻大陸;進歐美,稱霸全世界。

據報導,日本計畫1892年開戰,占領中國後,將黃河以北全部併入日本版圖,餘下部分劃分為5個國家,由其指派管理者,1918年的偽滿洲國,1937年的華北自治,都是與甲午戰爭一脈相承。

在西方的船堅炮利轟開清朝國門,所有屈辱都從海上來後,這才使林則徐等識時務者提出建立近代海軍的觀念,而魏源著《海國圖志》,清朝束之高閣,反倒成了日本的教科書。

日掠巨財 靠戰爭擴張

戚俊傑說,按《北洋海軍章程》,艦隊應有43艘,但建軍時只有26艘,而後只再增加1艘。1891年戶部以修頤和園國庫吃緊為由,奏上禁海軍外購軍火。反觀日本,每年都購船艦,皇室甚至帶頭捐款。

戚俊傑指出,雖然北洋海軍訓練認真,並非傳說中的「弄虛作假」;但是,「清政府卻停撥海軍軍費,說明它對近代戰爭毫無概念,只把海軍當成一種擺設,放置在海邊。同時,官員內鬥掣肘限制李鴻章軍權,也限制了海軍發展」。

戚俊傑說道,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走財物4.6億日元,「靠戰爭成了暴發戶,一躍成為亞洲第一,這更刺激了它對外擴張的野心」。

旺報觀點-甲午被割讓 120年後台已忘懷



旺報【張國威】

大陸以媒體、軍演等各種方式於25日或明或暗地高調紀念甲午戰爭第120周年,提醒中國人勿忘國恥,但當初在甲午戰爭中被《馬關條約》所割讓的台灣,25日卻一片寂靜,彷彿政府與民眾皆已忘記開啟台灣日治時期的那一場恥辱之戰。

如今在台灣僅有少數的民間團體還會紀念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人民自發抵抗,成立台灣民主國,劉永福的黑旗軍也加入抗日行列,這場乙未戰爭,打了將近一年台灣才淪陷,而台灣人民在這場戰爭中付出的犧牲極大。

甲午戰爭120年後的7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軍國主義復甦的跡象再啟。不少台灣民眾卻認為日本此舉能協助保衛台灣、以防兩岸統一,彷彿中國大陸是比日本凶惡的洪水猛獸,卻忘記了日本對台殖民時期所製造如霧社事件等的種種慘劇,台灣在享受民主果實的同時,也應勿忘歷史,引以為鑑。

陸學者:陸糾結民族自尊

旺報【特派員宋秉忠╱北京報導】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7月中旬應邀到台灣參加學術討論會,這是他第一次訪台。期間,有位台灣教授告訴他:戰敗從台灣撤退的日本兵軍容、軍紀,比從大陸來接收的中國軍隊更好,而這就是二二八事件的根本原因。

同樣的道理也可適用到大陸朝野如何看待120年前的甲午戰爭,以及120年後的中日關係。

梁雲祥指出,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看,不管甲午戰前和現在的日本,綜合實力都勝過大陸,是大陸應該學習和爭取的國家,但大陸從民族自尊的角度卻很難承認,日本不管是戰前還是戰後都發展得比大陸好。

曾於2012年出版過《日本外交與中日關係》一書的梁雲祥指出,不管過去基於什麼原因,大陸沒有及時追究日本侵華的罪行,沒有正式對日求償,拖到現在,才拿歷史問題去敲打日本政府,不但不能說服日本國民,同時也不能說服國際社會。

梁雲祥表示,中日戰爭是70多年前的往事,日本這一代大都不清楚,即使知道,也多認為「那是爺爺輩的事」,大陸現在才開始大肆紀念抗日戰爭、公布戰犯筆錄,被日本人視為「找麻煩」,大陸想藉歷史問題打擊安倍威信,反而增加他的民意支持度。而國際社會同樣也不支持大陸算歷史舊帳的作為,認為是大陸政府的政治運作。德國是二戰後反省納粹暴行最徹底的國家,但日前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時,希望參觀納粹集中營卻被拒絕,就是因為德國擔心大陸藉歷史問題生事。反戰的德國,態度都如此,其他國家的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