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博館螺鈿漆器展 呈現精湛傳統工藝
組圖:臺灣史博館螺鈿漆器展 呈現精湛傳統工藝
【大紀元2013年10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為發揚螺鈿漆器工藝之美,特別策劃「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精選50組件作品,即日起至11月24日止展出,期望透過工藝、材料、地域風格等多面向的角度,呈現螺鈿漆器工藝之美,觀眾可經由精湛的東方傳統工藝,體會令人著迷的文化美學意涵。
18世紀 (約1782 C.E.) 黑漆嵌螺鈿人物紋八角形套盒─盒呈八方形,隨形圈足,通體內外皆髹黑漆,以青貝螺鈿鑲嵌紋飾。盒面嵌瑞雲、古松為背景,二文人於樹蔭下賞畫。全器以古錢套紋為地開光,蓋璧上開光內飾雲鶴紋八組、蓋壁下開光飾人物紋八組,盒中腹開光內飾人物紋八組,盒下腹開光內飾雲鶴紋八組及人物紋八組,足牆開光內為水草紋與螺形具。此盒紋飾與構圖層次分明,佈局疏朗有緻,人物臉部、衣飾描繪細膩、栩栩如生。(國立歷史博物館)
「光華可賞-寄暢園藏螺鈿漆器展」開幕典禮暨記者會11日舉行,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主持,寄暢園董事長張順易致詞時表示,螺鈿工藝是一門費心又費時的藝術,每一個作品都代表著作家的熱情與用心,家父也有同樣的精神開始了螺鈿的收藏,目前寄暢園收藏近200多件作品。
17/18世紀 黑漆嵌螺鈿花鳥紋篾絲三重提盒─用竹篦編成的長方形提盒,四壁髹紅漆,蓋面和四角、底足髹黑漆,蓋面為黑漆嵌螺鈿花鳥紋,篾絲三重提盒之沿面均以金屬包覆,具有保護與耐用之實質效果,故為一實用器具;箱沿平均飾以圓點花飾,提樑左右兩柱與蓋板、提樑座上均有搭扣以便固定篾絲三重提盒提攜之方便與安全,內髹黑漆。(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順易說,策展由學者專家精選50組件展出,過程中讓我們深刻瞭解到藝術真的是無國界,遠在中國老祖宗時代,中國、琉球、朝鮮藉由螺鈿工藝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他期望本次展覽可以帶給大家對於螺鈿藝術有更多更新的認識,並享受螺鈿漆器之美。
17/18世紀 黑漆嵌螺鈿庭園樓閣人物紋長方形桌─桌為長方形,縮腰鏤空,外翻馬蹄足。桌面以螺鈿嵌文人月夜雅集,人物散立於園林樓閣亭榭中,或弈棋、或音律、或飲茶。桌沿花卉紋一周,腰板六鏤空,束腰嵌螺鈿以龜背紋為背景開光,左右開光內為梅花喜鵲紋兩組、前後開光內飾以花蝶紋與月兔紋共六組。(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順易接受記者採訪表示,這是臺灣首次有那麼多的螺鈿漆器做展出,太可惜真的懂螺鈿的人很少,這次展覽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大家有更豐富的新概念,並希望分享螺鈿真正歷史的價值。
18世紀 黑漆嵌螺鈿廣寒宮圖長方形桌─桌面為長方形,面為黑漆嵌螺鈿山水樓閣人物圖,內容描述廣寒宮(月宮)的故事,畫面右側門樓上有一對表示吉祥的長尾鳥於祥雲中飛過,門樓前站有一達貴與舉扇侍女及手持笏的臣子與侍童、女,左側是蟾蜍吐靈氣,上描繪了玉兔與舞蹈之仙姑,左上側以松樹與樓閣為背景,亦描繪了手持笏的臣子會商國事之情境;桌板為龜背紋地六鏤空,束腰為雙錢套紋為地,開光內為六組花卉紋,長足立於托座之上。(國立歷史博物館)
17/18世紀 黑漆嵌螺鈿庭園人物紋長方形桌─桌為長方形,面為長方形委角,面邊緣以二道金屬線框纏繞而成,內飾黑漆嵌螺鈿庭園人物紋,桌沿一圈滿佈古錢套紋,腰板以錦地紋為地鏤空,束腰以古錢套紋為地開光,四開光內飾以童子嬉戲圖,桌腿飾花卉紋,足含圓球外翻,立於二層式之托座上,下層為錦地開光內飾花卉紋、上層面為花鳥紋飾。內髹黑漆,整體造型曲線複雜。(國立歷史博物館)
螺鈿漆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是一種在漆器或木器上鑲嵌貝殼或螺螄殼的裝飾工藝,也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一般可分為厚螺鈿(硬螺鈿)和薄螺鈿(軟螺鈿)兩類。
17世紀 黑漆嵌螺鈿七賢圖方形三足几 几為六方形,几面上飾以花卉紋,曲欄形式,面內黑漆嵌螺鈿遠山古月、祥雲鶴唳、蒼松挺拔、楊柳青青、小橋流水,七賢達於其中或奕棋或清談,院中童子忙於煮茶。桌腿上以錦地紋為地中央飾一朵牡丹,花絮之纏枝紋沿續至足部,足外翻。底髹黑漆,有朱漆楷書“天祿閣”銘文。(國立歷史博物館)
清 18世紀 黑漆嵌螺鈿嬰戲仿文人雅趣紋長方盒─長方盒面上以細螺鈿羅織出嬰戲童子仿文人雅趣圖面,五組三十餘童子或展讀、或弈棋、或吟詩等,庭院土坡紋飾以切薄貝和蒔貝粉之工法製作,盒側面嬰戲童子或敲鑼、或打鼓、或騎木馬,姿態形象各殊,天真活潑,具有感人的生命力,構圖飽滿完美,細螺鈿上皆有刻劃紋飾,使內容描述更為細膩生動;盒蓋內繪有花卉紋。(國立歷史博物館)
自從西漢盛行彩繪和嵌金箔、銀箔漆器後,便促進了螺鈿漆器的發展。唐代開始興盛,相繼出現了金銀平脫工藝、鑲嵌螺鈿漆器工藝、戧金工藝等,並從中國東傳至朝鮮、日本,影響東亞漆器工藝的發展。
18世紀 黑漆嵌螺鈿樓臺人物泛舟圖五足桌─案面為十瓣花口圓形,內為黑漆嵌螺鈿樓臺人物泛舟紋飾,腰板六鏤空,束腰嵌螺鈿以古錢套紋為地開光,共十開光,五開光內為庭園人物紋、五開光內為葡萄紋飾;桌腿延續寓意富貴吉祥之古錢套紋連接纏枝菊花紋至足部,五足為花式外捲形,立於圓形托座之上。圓形托座上內為星形五邊形飾以樓臺人物紋,外為五間隔,均為花鳥紋飾,座底為龜形紋為底開光,開光內飾以五組蘆雁圖,全器構圖繁複飽滿,輔以五足鼎立,氣勢軒宇。(國立歷史博物館)
17/18世紀 黑漆嵌螺鈿瑞世良英求賢圖海棠式桌─桌面為四瓣長方海棠式,面緣以二金屬纏繞線圍繞古錢套紋為地開光,開光內為瑞世良英求賢圖,桌沿並描金漆一圈,腰板以古錢套紋為地,有四鏤空,束腰展延古錢套紋為地開光,開光內有八組求賢圖;桌腿外飾龜背紋、內飾纏枝花卉紋,足內翻帶舌狀,立於飾有求賢圖紋飾之拖座上。底髹黑漆,整體構圖紋飾繁複滿密。(國立歷史博物館)
明、清兩代,鑲嵌螺鈿漆器又飾以金銀箔和金銀屑,使之更為絢麗,此時髹飾工藝創新並結合多種傳統技法,經常兼柔兩種以上的技法作結合,不同的文飾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換,開創螺鈿漆器工藝發展之高峰。
18/19世紀 褐漆嵌螺鈿樓塔人物紋長方桌─桌面上方為開口式欄杆的中國庭院圍欄鏤空造型,並以纏枝花卉紋圍繞菱形開光,開光內為褐漆嵌螺鈿樓塔人物紋飾,表現出文人雅士於庭院中對琴、棋、書畫之雅好,遠山造景則以螺鈿粉裝飾而成,輔以雁南飛之情境,可見金秋送爽之氣;束腰為錦地,開光內為葡萄紋,足外捲。(國立歷史博物館)
螺鈿工藝之發展,不僅在中國成熟與在周代已經流行,唐代時從中國傳入朝鮮以及奈良時代的日本,影響東亞漆器工藝發展時間久遠。14世紀前後,隨著海上貿易往來,螺鈿漆器的技藝也傳至琉球、東南亞各地,影響當地的工藝與生活文化。
(責任編輯:林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