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1 20:12:21綺羅

100天就固定流沙 內蒙種植菌草神奇變綠洲

 

100天就固定流沙 內蒙種植菌草神奇變綠洲

 

▲沙漠化對人畜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脅,現在有新技術治了!

(圖/Michael Chang提供)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熺研發出治沙秘密武器「菌草」,它在荒漠的存活率有75%以上,生長良好且根系發達,僅僅100天左右就能把流沙完全固定住。

世界著名的「菌草之父」林占熺及其研究團隊,在幹旱區流動沙丘上種植菌草治沙,試驗地點在內蒙古的乾旱、高溫、多風、少雨的地區。經過120天的努力,種下的菌草6次「起死回生」,荒漠上奇蹟出現綠洲,讓流沙成功被制住。

林占熺發現,耐旱抗寒的菌草可以從逆境生存,它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產量大、營養價值高、適應範圍廣等特質。他利用菌草生態技術進行荒漠化治理,不但省時、省錢、效益高,還可利用強大的太陽光種出畜牧用飼料、食藥用菌培養料等;如此一來,可改善生態環境,還提高經濟效益。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統計,全球有35%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影響,世界平均每年約有5至7萬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20多年來,林占熺研發的菌草已經在許多地方試驗成功過,未來將徹底改變中國荒漠化趨勢,並對世界荒漠化治理產生遠大影響。



原文網址: 100天就固定流沙 內蒙種植菌草神奇變綠洲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011/280860.htm#ixzz2hPkbkT5I

石頭熱到可燙傷人 濕潤廣東面臨沙漠化危機 

▲中國大陸許多省分遇到沙漠化危機問題。(圖/新華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外界認為這是屬於北方的問題,跟濕潤的廣東沒關係,但鮮為人知的是,沙漠化、石漠化是困擾美麗廣東的兩大生態問題,當地一份調查顯示,沙化問題影響近1/10居民日常生活。

廣東省林業廳最新完成的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與2005年對比,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積從8.1萬公頃降至6.4萬公頃,減少約1.75萬公頃;全省第四次沙化監測,全省沿海31個縣分佈著逾10萬公頃沙化土地,比2004年少了近1萬公頃。

《廣州日報》報導,乳源大橋鎮通天蘿景區是著名的探險聖地,也是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記者3月21日抵達現場時看見連綿的丘陵表面遍佈石頭,有的石頭面積超過山體的90%,僅石縫中有零星雜草。

3月22日,記者來到樂昌梅花鎮下灣村長坪亭的一石頭山,這裡超過700畝山石漠化程度超過50%,屬於重度石漠化的地區。

早上9時半,太陽不算大,但照在沒有一棵樹遮陰的石頭上產生很高溫度,記者站了半個小時已經大汗淋漓。如果是夏天,這些石頭可能燙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來自湖南郴州的劉興發兩父子正拿著松樹苗在石頭縫裡種植。

石漠化地方選擇種樹點得有經驗,否則樹木不能活。劉興發告訴記者,首先泥土得有20公分厚,並且土壤沿石頭縫擴散,這樣種下的樹木根可以穿梭在石頭縫隙中吸收水分。

乳源、樂昌均面臨資金缺乏恐致樹木種得活、養不活的問題。乳源農林局負責人表示,當下國家和省給當地的造林補貼是人民幣700元(新台幣3,351元)/畝,這個僅僅滿足第一年的種植費用。

計算發現,三年下來,乳源、樂昌造林成本在人民幣1400至1500元(新台幣6,702至7,181元)左右,因此當下的造林補貼僅僅滿足了一半。專家指出,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正處於改善力量與破壞力量的相持階段,若缺資金無力支付管護費用,恐導致樹木「年少夭折」。

陳鵬說,海風一刮,夾著海沙通過缺口往內地趕,於是出現了黃沙漫天的景象。「那一次臉上、身上全是沙子,而且還被太陽曬得很燙,看看太陽,也因漫天黃沙而呈現橘黃色。」2009年,眼見改造失敗,龍塘鎮北臘林場將桉樹又改為木麻黃,如今又長至6至7公尺高的參天大樹,發揮阻擋茫茫海沙入侵內地的衛士角色。

據悉,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編制《廣東省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和《廣東省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擴大試點縣實施方案》,提出了治療地球癌症的3劑藥方。分別是封山是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基礎;育林是石漠化綜合治理的補充;遷移是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必需。



原文網址: 石頭熱到可燙傷人 濕潤廣東面臨沙漠化危機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417/193758.htm#ixzz2hPlrz100

 

被忽視的「江南傷疤」 陸12省面臨沙化危機

                                                                                

▲位於長江中心的江西彭澤縣棉船鎮金星村的沙化土地。(圖/新華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422世界地球日到來,環境保育議題也愈來愈受到重視。中國大陸近年非法採砂、濫伐林木問題嚴重,讓土地變得傷痕累累、沙化更嚴重,一向給人水草豐美的南方地區竟出現小規模「沙漠」,這些星羅棋佈的沙化土地,被當地稱為「江南傷疤」。

《新華社》報導,一般認為,沙漠化、荒漠化是只屬於北方乾旱區的問題,而南方則是雨量充沛、山清水秀,在這種普遍意識下,南方土地沙化,一直是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報導表示,中國大陸最近一次較全面的南方土地沙化調查是於2009年開展的國家林業局第四次沙化土地監測,監測結果顯示,南方的濕潤沙化土地分佈廣泛,面積達0.88萬平方公里,涉及地區包括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廣東等12個省區市的260個縣市區。

報導表示,鄱陽湖腹地的江西都新屋劉村深受土地沙化困擾,靠近多寶水庫的1.5畝農田已沉積兩公尺多深的沙土,連野草都難以生長,而村公路邊的路基被洪水沖刷出的沙溝與沙壑清晰可見。60歲村民劉仙貞表示,村莊和農田曾遭遇山洪衝擊,因缺少資金治理,泥沙沉積越來越厚,可耕種的農田人均不到7分地。

記者溯流而上,來到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江西與安徽交界的彭澤縣定山鎮東光村。在這裡,來自江邊的流沙步步逼近村莊,堆積起來與防洪大堤齊平。據悉,全村1500多畝耕地中有800多畝面臨淹水問題。

東光村村支書陶輝林表示,20世紀80年代東光村到處都是「光頭山、白沙子」,高的上百公尺,矮的幾十公尺,經過近30年的治理,狀況有所改善,但有些變化卻是難以逆轉,他回憶,「小時候經常到江北的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走親戚。坐的是小輪船,河對岸有碼頭,河中間有綠洲。然而,如今綠洲變沙洲,對面的碼頭也被沙子掩埋,不見蹤跡。」

江西省農業大學教授劉苑秋研究發現,一方面「由於非法采砂、濫開墾、濫挖樹等行為難以制止,導致局部仍存在固定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轉移、輕度向中度和重度轉移現象」。另一方面「鄱陽湖流域水位持續下降,增加了沙化土地面積擴大風險,有調查表明鄱陽湖風化流沙正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持續向外推進」。

報導表示,更大的挑戰還來自於氣候變化,根據氣象部門評估報告預測,未來20年南方平均氣溫將普遍升高,到2020年,一些省份平均增溫約0.6℃,降水量增加10%左右。專家分析,乾旱和洪澇將使南方沙化土地擴展的風險不斷增大,若不加快治理,還將進一步增加「潛在的生態威脅」。



原文網址: 被忽視的「江南傷疤」 陸12省面臨沙化危機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418/193665.htm#ixzz2hPlX8n00

 

500年後台灣森林消失?太空包養菇年砍118座森林公園

2013年04月12日 19:18

記者游琁如/特稿

手機遊戲「蘑菇人方吉」爆紅,連帶養菇業者推出實體的太空包養菇,引起一陣辦公室養菇熱潮。然而你知道嗎?這種使用「太空包」木屑養殖香菇的方式,只要再約500年左右,就會讓台灣的森林完全消失。

「其實太空包養香菇的方式,並不只提供給有興趣的民眾嘗試養菇,台灣各大香菇養殖業者,也是照這樣的方式『種香菇』。」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保育部主任楊俊朗表示,台灣地處熱帶,過去養菇方式多以段木種植為主;近年來養菇業者為求利潤,紛紛轉而使用木屑養菇,而這正是讓台灣山林地快速消失的最大兇手之一。


           ▲台灣因為地處熱帶,真正「能吃的菇」其實非常有限。(圖/取自維基百科)

用工廠標準化生產的太空包香菇,使用的是各種樹木打碎混合的木材,木屑在取出固定分量後進行消毒去菌工作,接著打入待養菇類菌種,再用塑膠包封住,使其「走菌」;段木香菇走菌時程約需半年至一年,木屑香菇則只要三個月,大大縮短其工作時程。

「用木屑養菇的方式,多半業者因為成本超低,只使用一次便將之丟棄。」楊俊朗說,台灣林地缺乏價格管制,造成養菇業者大量取木材製作養菇材料之行徑。據了解,在台灣砍樹木的市場賣價,一公斤只要0.8元,同價換算一包平均1.7公斤的太空包香菇,加上包裝、菌種施打等過程,每包成本不到5元,到消費者手中的市場價約為150元,足足賺了20倍以上利潤。

據2008年地球公民基金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養菇業者在08年時為了用木屑「種香菇」,一年砍掉2300公頃的森林面積,相當於88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08年時台灣香菇產值約為70億,地球公民基金會推估從08年至今,每年養菇產業穩定增加5億產值,也就是說直至今(2013)年,台灣養菇業的年產值已超過90億,每年砍掉的森林面積也達到近3000公頃,相當於118座大安森林公園,照這個速度繼續成長下去,台灣的山林面積,再500年後便會完全消失。

除此之外,台灣人真正「能吃的菇」也非常有限。「我小的時候,只有吃過黑色的鮮香菇和黑木耳,根本沒看過杏鮑菇。」楊俊朗今年43歲,回憶自己的「吃菇生涯」,約在25歲時第一次吃到當時價格昂貴的金針菇,近十年來才看過杏鮑菇。

「金針菇、杏鮑菇其實都是生長在寒帶的菇種,台灣氣候根本無法養殖。」楊俊朗進一步說明,台灣因地處熱帶,最適合本土生長的香菇應為市場最常見的鮮香菇和黑木耳,近年來興起的金針菇、杏鮑菇等菇類,其實都是使用「冷氣房」養殖。冷氣房養殖香菇有三大壞處,一為冷氣本身排碳量超高;二是因冷氣房乾燥,養菇業者得大量澆水,多數業者採用抽地下水養殖方式;三是養菇冷氣房多半建置在田間,農田一旦灌上水泥,就永遠成為「死田」。

「現在我們能做的,首先就是選擇正確的香菇吃,減少吃金針菇、杏鮑菇等『不屬於台灣的香菇』,其次就是不要再買太空包香菇,以免山林地繼續大量砍伐下去。」用正確的飲食和消費方式,為自己的生活環境投票,同時也保護台灣山林地,否則有一天,台灣不只將面臨沒有森林,土地、農田、動物也都將相繼消失。

編按:

本文目的並非打擊台灣菇農,台灣菇農讓台灣香菇產業成為世界最大產地,實為台灣之榮光。本文背後希望提醒的還是希望政府中央政府能修改法令,加強「農牧用地」之管,並且儘速推動認證合法伐木、杜絕盗伐;同時也希望相關業者能研發木屑替代品,減少砍樹。呼籲政府和社會政策面、生產面、消費面改變。吃菇或許無罪、養菇無罪,但當生產和消費過程已明顯付出嚴重的環境代價時,是否應修正產業和消費的型態,減少對地山林的破壞?

本文記者於2013年4月12日專訪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保育部主任楊俊朗,由楊俊朗口中獲得關於台灣香菇產值、產量等逐年增加數據作為文內資訊來源。以下記者參考並節錄地球公民基金會於2009年3月發表之《我們吃掉多少森林-台灣伐木養菇議題之調查研究》,對於木屑的產生來源作出以下簡短摘要回應。

一、台灣木屑來源:
菇農傾向使用相思樹木屑做為香菇太空包的主要原料;油桐、山麻黃等原生闊葉樹木屑做為杏鮑菇、金針茹等其他菇類太空包的主要原料,業界簡稱雜木。台中縣新社鄉太空包製造業者的木屑來源,主要為新竹、苗栗地區;南投縣埔里鄉、魚池鄉太空包製造業者的木屑來源,主要為屏東、台東地區。而木材之取得主要有四種途徑。第一種是經合法申請的「林地」採伐,面積約有500-700公頃;第二種是不受嚴格管理之「農牧用地」森林採伐;第三種來源是「開發案」整地過程提供的樹木,例如:工業園區、科學園區、高速鐵路、高爾夫球場等;最後一種則是「盜伐」。

二、關於農牧用地:
原住民保留地的農牧用地,在全台面積將近72,000公頃,然而這些土地,許多並沒有做農牧用途,在放任植被自然演替下,形成極佳之森林覆被,提供伐木的另一種來源。由於農牧用地的伐木不受森林法管制,因此,林務局並無統計農牧用地伐木面積,必須由地方政府進行了解。經出具公文、打電話向各縣市政府索取相關資料,僅有少數地方政府對農牧用地的伐木做嚴謹的管理。據了解,目前僅屏東縣政府有進行管制,並有統計資料。根據最近五年的資料顯示:屏東縣「原住民保留地的農牧用地」伐木面積約每年40公頃,平均每年1,400立方公尺;2007年屏東縣核准伐木面積55.27公頃,其中林地17.62公頃,農牧用地37.65公頃。以屏東縣為例,原住民保留地的農牧用地伐木面積高出林地之伐木面積甚多,推估其他縣市可能也是類似的情形,成為養菇業木屑之最大來源。

三、太空包成分:
太空包主料是木屑,約占太空包總重量的75%,輔料有米糠、麥麩、粉頭、黃豆粉、玉米粉、碳酸鈣等,輔料約占太空包總重量的25%,其中除了碳酸鈣用以調整酸鹼值外,其餘皆是營養來源。因此,每包一公斤重的太空包,木屑約有0.75公斤。

四、香菇太空包與木屑來源之關係:
根據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室的估計,台灣一年菇類太空包使用量約4億7,300萬包,以每包木屑約0.75公斤計算,總使用木屑量為35萬4,740公噸。再者,根據碎木業者的經驗,一公頃土地可產出約100至200公噸之木屑,平均約150公噸木屑,估算一年養菇所需砍伐的森林面積約2,367公頃,相當兩個高雄柴山,或88個大安森林公園。

但是,根據林務局每年伐木面積的統計,則僅約500-700公頃之間(1998-2007),中間巨大的落差,極有可能是農牧用地。然而,

不管是林地或農牧用地之森林,根據林地考察及伐木之訪談,目前養菇伐木林相大都為次生林,碎木業者坦承有少部分為原始林。伐木地點因為不是在都會區,交通設施並不普及,伐木之前必然需要先開發林道。若是伐木位置陡峭且距離既有林道遠,新闢林道會在山坡上呈「之」字型蔓延數百公尺,對水土保持構成相當程度的傷害。

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191589.htm

這裡是台灣?夕陽中的蕭瑟絕美沙漠景觀

2013年08月16日 19:01

          


▲台灣也有沙漠景觀? (圖/Michael Chang提供)

記者游琁如/綜合報導

台灣也有沙漠景觀?有網友在苗栗苑裡拍下絕美的沙漠照片,相片中黃沙彷彿無盡頭,連綿至天際的澄黃景觀,在陽光下顯現出奇異的金黃色。相片中的藍天與沙地輝映,讓看過該相片的人都忍不住驚呼:「台灣竟然也有這種景觀!」

美麗的沙漠景觀就出現在苗栗苑裡,有小沙漠之稱的海岸。長達一公里的沙地起伏,風吹過捲起陣陣黃沙,頗有沙漠蕭瑟寂寥之感。粉絲團「旅人攝影日誌」的版主Michael Chang在落日時拍下這組照片,陽光灑在沙上,風吹過沙的波浪紋清晰顯現,真的好美。








▲風吹過捲起陣陣黃沙,頗有沙漠蕭瑟寂寥之感。

(圖/Michael Chang提供)

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258133.htm